刘徽

- 姓名:刘徽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魏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约225年
- 逝世日期:约295年
- 民族族群:
刘徽(约225年—约295年)魏晋时代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数学教育家,是中国古代数学理论的奠基者。生平事迹不见于史籍记载。他掌握的数学理论很完整,在他于263年所著《九章算术注》中,不仅对《九章算术》的全部公式和定理,而且对更一般的计算法则,给出了有关数学概念的严格定义,及这些公式与定理的合乎逻辑的证明。在其中,不仅提出了许多创见,还创立了如“齐同术”、“今有术”等许多新的方法。在中国,他最徽早完整地给数学概念以定义,给数学命题以证明,从而改变了以往我国注重计算忽视演绎推理的传统倾向。为了补充《九章算术》在测量方面的不足,他写出了《重差》[chongcha],即《海岛算经》(7世纪被单独抽出来,成为《算经十书》之一),作为《九章算术注》的附录。在其中,提出了一种测量不可及目标(海岛)的距离与高度的方法—“重差术”[通过两次(即重复)测量,求出日影之差,再利用相似直角三角形对应线段的关系,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他给出了比、方程组的科学定义;利用通分,对分母不同的分数进行加减运算,并推广为解线性(代数)方程组消元法的一个步骤——“互乘对减法”,与高斯消去法大致相同。他在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与幂的概念,最早给出正负数的确切定义,并用十进分数表示无理立方根的近似值。在我国,他最早使用极限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以极限概念为基础的求圆周率近似值的“割圆术”(利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穷竭圆周长或圆面积的方法,比阿基米德的方法简捷),求出圆周率为3.1416。在此基础上,祖冲之得到了更精确的近似值。刘徽还创造了“出入相补法”(也就是割补术,即对图形进行平移、迭合、拼凑的方法),证明了勾股定理及许多求面积、体积的公式,并修正了《九章算术》中的一些错误。他还用无限分割的思想,证明了方锥体(底面是正方形的棱锥)的体积公式,发展了我国古代的求积术。在证明阳马和鳖臑的体积公式中,包含了深刻的极限思想。与出入相补原理相结合,可建立多面体体积理论的基础,并容易得到各种多面体的体积公式,比用穷竭法简捷得多。他正确地得出“牟合方盖”(两个半径相等的直交圆柱面所围成的立体)的体积,是它的内切球体积的4/π,并指出了计算球体积的正确途径,这已经具有祖原理的初步思想。他还提出一不定方程组的解法,并指出解的个数“不定”的意义。
猜你喜欢的书
老子道德经[敦煌五千文本]
老子道德经(敦煌五千文本)。二卷。汉魏六朝至隋唐时期道教徒传授诵习之《老子道德经》文本。其文删定《老子》经文为五千字,故又称《五千文》,或称系师(张鲁)定本。又因经文前有吴道士葛玄所撰《老子道德经序诀》,故称葛本。现存敦煌唐人残抄本《五千文》后,又附録有道士传经盟誓词,或附録《十戒经》。今删去序诀及盟文戒文,仅録经文。底本出处:上卷P・2584号抄本、下卷S・6453号抄本1。参校本:P・2329号、P・2375号、S・189号抄本。
荔镜记
明代传奇。作者不详。五十五出。《传奇汇考标目》增补本上尾有近人据“李氏《海澄楼书目》补得明人传奇目”,载有此剧目。今存本卷末刻有刊行者的告白题记,云:“重刊《荔镜记》戏文,计一百五页。因前本《荔枝记》字多差讹,曲文减少,今将潮、泉二部增入颜臣勾栏诗词北曲,以便骚人墨客闲中一览,名曰《荔镜》。”据此,《荔镜记》是根据《荔枝记》改编而成。演陈三、五娘的爱情故事。写南宋景炎间,泉州官宦子弟陈三(伯卿),奉父母之命送兄嫂赴广南任所,路经潮州,在元宵节之夜与黄五娘(碧琚)相遇,各生爱慕之情。西街林大,在元宵灯会见五娘貌美,上前纠缠。遭到五娘婢女益春的讥笑后,仍不死心,又遣媒到黄家提亲。五娘的父亲黄九郎见林大家资丰厚,应允婚事。下聘礼之日,五娘不从父母命,令家人打走媒婆,誓死不嫁林大。是年六月,陈三从广南返泉州途中,又经潮州。他骑马游街,从五娘楼下经过,时值五娘、益春倚楼赏夏,两人再次相逢。五娘投下荔枝、手帕,作为定情表记。陈三拾起后,乔装磨镜匠到黄家磨镜,并故意打碎宝镜,卖身黄家为奴以偿。五娘经过反复试探,始知陈三即荔枝投中的骑马官人。经益春从中周旋,二人终于结合。林家婚娶日期渐近,陈三、五娘相偕私奔,直往泉州。林大得知此信,登门逼婚,并到官府告状。陈三、五娘被官府捉获。公堂上,知州判黄九郎加倍赔偿林家聘礼,断绝了两家的婚事,陈三则因“奸拐”罪,被发往涯州为民。起解途中,遇见兄长陈伯延,讲明因由。此时,伯延已升“都堂御史”。他重新审理此案,题本奏闻皇上。圣旨传下,林大因贿赂知州,被发往涯州;知州因受贿被削职为民。陈三则奉旨与五娘完婚。
赤嵌集
四卷。清孙元衡 (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孙元衡,字湘南,桐城 (今安徽桐城)人,生卒年均不详。官台湾同知,终至东昌府知府。本集是元衡为台湾同知时所作,因该地有赤嵌城,故以为集名。集中多记海外风土物产,颇具才气,而未能尽规于律诗。是集由王士祯点定。王士祯赞其“追踪建安,蹑迹长公”,似乎言过其实。该书 《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存目书著录。
九经辨字渎蒙
十二卷。清沈炳震撰。炳震字寅驭,号东甫,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岁贡生,乾隆初,举博学鸿词科不遇。专攻古学,考订博辨,一生着述颇丰,除此书外,尚有《新旧唐书合抄》、《廿一史四谱》、《唐诗金粉》、《井鱼听编》、《历代帝系纪元歌》、《增默斋集》等。此书校正九经文字,共分为十类:经典重文、经典缺文、经典传讹、经典传异、经典通借、先儒异读、同音异义、异音异义、异字同义、注解传述人。排比钩稽、颇为细密,考文字之异同,究训诂之得失,于经学研究颇有裨益。但末卷“注解传述人”全录陆德明《经典释文》所载,无所考证,价值不大。现存有稿本。
碧岩录译注
全称《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亦称《碧岩集》。宋代禅宗僧人佛果克勤 (圆悟) 著。宋徽宗政和年间克勤住持澧州石门夹山灵泉禅院时, 将雪窦重显 (980—1052) 的《颂古百则》加以评唱,经门 人编辑而成。善会曾以 “鸟含花落碧岩前” 的诗句咏夹 山,故夹山又称为碧岩,是为书名之来由。雪窦《颂古百 则》用偈颂的形式表达禅宗掌故,十分注意修辞,为丛林 称重。克勤则于每段公案和偈颂之前加一提纲式的垂示, 又在本文各句之后系以短小精悍的着语 (夹注),接着, 在公案和偈颂之后加以评唱,成为非常完全的著作,对参 究禅学者有较大的启发作用。自是书问世,宗门派别逐渐 倾于合流,而“禅机”也逐渐融化于 “诗境”。后大慧宗 杲(1089—1163) 担心此书造成不明根本,专尚语言的弊 病,故焚毁其版。但该书仍然流行,模仿该书的著作也不 断出现。在中国佛教史上,该书对于禅风的转变有深远影 响,曾传至朝鲜,并被誉为经典。
念佛警策
念佛警策,二卷,清彭际清纂,出彭居士法集,见新编续藏。

![老子道德经[敦煌五千文本]](/d/file/books/0f11f5ed8d6b75b5542d981f42858a4d.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