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

  • 陆士衡集

    陆士衡集

    《作者:陆机西晋陆机撰。机字士衡,故名。原集久佚。南宋庆元间徐民瞻将机与其弟云所作诗文汇刻为《晋二俊集》,明正德间陆元大据以翻刻。又有明汪七贤刻本。士衡集10卷,凡赋4卷,诗、乐府3卷,杂著一卷,文2卷。杂著中有《演连珠》50首。别有明薛应旂刻7卷本,张溥刻《陆平原集》2卷本等。清钱培名辑《小万卷楼丛书》本附有札记1卷。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陆机集》,较通行。诗注本有今人撰《陆士衡诗注》,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机诗弘丽妍赡,但骨气不足。

  • 杜征南集

    杜征南集

    《作者:杜预文集。西晋杜预(222—284)撰。一卷。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著作家。司马懿之婿,仕魏历相府参军、镇西长史。入晋累官河南尹、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灭吴有功,封当阳侯,死后追谥征南大将军。博学多通,于经济、政治、军事、历法、算术、律令,水利工程等诸方面均有著述和研究。时有“杜武库”之美誉。尤好《左传》,自称有“左传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为现存之最早注本,已收入《十三经注疏》。另有《春秋释例》十五卷。原有集十八卷,已佚散。今集为明张溥辑刊,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清吴汝纶评选本。<br/><br /> <br/><br />

  • 夏侯常侍集

    夏侯常侍集

    《作者:夏侯湛诗文集。西晋夏侯湛(243—291)撰。一卷。湛字孝若, 谯国 (今安徽亳县)人。文学家,才高貌美,与潘岳相友善,时称“连璧”。泰始中,举为贤良, 历太子舍人、 尚书郎等职,惠帝司马衷即位,至散骑常侍。善为小赋,多写草花鸟兽、四时景色。原有集已佚,今本系明人张溥辑成。收有《观飞鸟赋》、《芙蓉赋》、《雷赋》等二十多篇,诗七首。其中以《周诗》著称。另有《昆弟诰》一篇,摹仿《尚书·周诰》文体。被视为古文与骈文斗争之先导。《东方朔画赞》中“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之名句,苏轼引以描述李白性格,广为传诵。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 陆士龙集

    陆士龙集

    《作者:陆云十卷。晋陆云 (262—303)撰。陆云字士龙,吴郡华亭 (今上海)人。陆机之弟。少与兄陆机齐名,号曰 “二陆”。史谓其文章不及陆机,而持论过之。入洛后,一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谣。为浚仪令。去官后,百姓图其形象,配食县社。后成都王颖表为清河内史,转大将军右司马。陆机死,陆云亦被杀。陆云为文词藻华丽,旨意深雅。所著诗文凡三百四十九篇,为集十二卷,《隋书·经籍志》又撰 《新书》十篇,并行于世。今观集中诸启,其执辞谏诤,陈议鲠切,诚近于云遗直。至其词藻华丽,词旨深雅,与陆机亦相上下。平吴二俊,要亦未易优劣。《隋书·经籍志》载陆云集十二卷,又称梁十卷,录一卷。是当时所传之本,已有异同。《新唐书·艺文志》但作十卷,则所谓十二卷者,已不复见。至南宋时,十卷之本又渐湮没。庆元间,信安徐民瞻始得之于秘书省,与陆机集并刊以行。然今亦未见宋刻。本书传世者有《汉魏诸名家集》本、《四库全书》本、《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四部备要》 本。

  • 孙廷尉集

    孙廷尉集

    《作者:孙绰诗文集 东晋孙绰(314—371)撰。一卷。绰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文学家。居家会稽,初历著作佐郎,迁征西参军,太学博士,永嘉太守,累廷尉卿。少爱隐居,放游山水,博学善属文,名冠当时,为玄言诗代表作家。《诗品》说他“弥善恬淡之词”。以《秋日》诗有名。《隋书·经籍志》著录《孙绰集》15卷并说明“梁二十五卷”。两《唐书》著录也是15卷。宋代书目未见著录。今存明人辑本,有张燮《七十二家集》本《孙廷尉集》2卷、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孙廷尉集》1卷。

  • 孙子荆集

    孙子荆集

    《作者:孙楚诗文集《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1卷。孙楚撰,张溥辑。收录诗数首,赋、赞等30余篇。诗大多属残篇,少深意,唯《征西官属送于陟阳侯作诗》属于早期玄言诗。其中有“莫大于殇子,彭聃犹为夭”等句子,继承道家而来。所作《菊花》等赋,或崇尚自然,或倡扬以无用为用,道味颇浓。《隋书·经籍志》著录《孙楚集》六卷,注云:“梁十二卷,录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孙楚集》十卷。宋时已佚。今有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一卷。

  • 陆清河集

    陆清河集

    《作者:陆云诗文集。西晋陆云(262—303)撰。二卷。云字士龙,吴郡(今江苏吴县)人。文学家,年十六举贤良,吴亡,与兄同入洛阳,历从事、太子舍人、浚仪令,有政绩。入为尚书郎,中书侍郎,成都王颖荐为清河内史,转大将军右司马。后兄机被成都王颖所杀,云及弟耽同时遇害。他少以文才称世,与兄机齐名,号称“二陆”。原有集十二卷,已佚。此集系明人张溥辑成。有诗文三百四十九篇,又撰《新书》十篇。其诗作,重藻饰,轻内容,多写文士生活,代表作品有《为顾彦先赠妇》二首,《答兄机》一首和《谷风》等。《文心雕龙·鎔裁篇》称:“士龙思劣,而雅好清省”,《才略篇》亦有评述。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清吴汝纶選集本。另,宋人辑有《陆士龙集》十卷,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

  • 荀公曾集

    荀公曾集

    《作者:荀勖晋代诗文别集。荀勖撰。荀勖字公曾,官至尚书令。《隋书·经籍志》著录“《荀勖集》三卷,录一卷,亡”,可见其集入隋前已散佚。《旧唐书·经籍志》著录《荀勖集》20卷,《新唐书·艺文志》同。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认为“十字衍”,当作二卷。宋代书目未见著录。

  • 潘黄门集

    潘黄门集

    《作者:潘岳晋潘岳撰。一名《潘安仁集》。诗文别集。一卷。初刊于明万历年间。诗文赋合收。潘岳与陆机齐名,注重形式。诗以写哀吊内容见长,善叙哀情及用精美的辞藻描写景物。其文与陆机时称“潘陆”。内容单薄,题材狭窄。今存作品除《寡妇斌》、《悼亡诗》等善叙哀情之名篇外,还有诔、哀辞、祭文等二十余篇。作品多是抒发愁思情怀之作。其清绮哀艳之风,别具一格。语言华美明畅,文笔轻敏灵浅。《潘黄门集》为明末人张溥所辑。《隋书·经籍志》著录《潘岳集》10卷,两《唐书》著录并同。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著录《潘岳集》,不注卷数。《宋史·艺文志》著录《潘岳集》7卷。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

  • 割圆术

    割圆术

    《作者:刘徽 一种有关圆的计算方法。魏晋时杰出数学家刘徽所创。他发现“周三径一”(即圆周率π=3)的数据实际上是圆内接正六边形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不是圆周与直径的比值,用这数据计算的结果是圆内接正十二边形的面积,不是圆的面积。认为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无限多时,其周长的极限即为圆周长,面积的极限即为圆面积。正确地计算出圆内接正192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圆周率π的近似值为3.14,又计算出圆内接正3072边形的面积,得到π的近似值为3.1416。割圆术的创立,为计算圆周率和圆面积,建立了严密的方法,开创了圆周率研究的新纪元,并把极限的概念运用于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中,是世界数学史上一项重大成就。

  • 西河记

    西河记

    《作者:张澍地理杂志。东晋喻归撰,清张澍(1781—1847)辑。二卷,一作三卷。 喻归原姓谕,后改今姓,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官至侍御史;张澍有《蜀典》已著录。原书久佚,今存七条乃张氏辑自《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汉书注》、《史记索隐》、《齐民要术》等。从辑本内容看,本书主要记述河西地区异闻、趣事、风俗等。

  • 阳羡风土记

    阳羡风土记

    《作者:周处晋代地方风土人情杂记。又名《风土记》。地理杂志。晋周处撰。周处字子隐,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仕吴为东观左丞。归晋,迁御史中丞。原书久佚,此乃王谟由《御览》、 《太平寰宇记》、《艺文类聚》等十余种古籍中抄出。约五千字。详考阳羡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山川湖泊、吴越风俗、四季节序。

  • 会稽记

    会稽记

    《作者:贺循地理杂志。东晋贺循撰。一卷。循字彦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为阳羡武康令,召拜太常,行太子太傅,卒赠司空。原本久佚,今存千余字为鲁迅等人于《太平御览》、《舆地纪胜》诸书中辑出。凡四条,载少康封子号“越”、会稽山禹穴、石篑及始宁置县时间,间附逸闻掌故。今有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本及鲁迅《会稽郡故书杂集》本。

  • 南雍州记

    南雍州记

    《作者:王韶之南雍州,东晋时侨置襄阳,所治包括今湖北、河南部分地区。《南雍州记》,今所见有王韶之作、郭仲产作、鲍至作三种。王韶之《南雍州记》,史志皆不载,《说郛》辑得六条

  • 三齐略记

    三齐略记

    《作者:伏琛通志。又作《三齐略》。撰者、卷数不详。文廷式推测为晋人所撰。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皆见著录。《水经注》(《河水注》与《濡水注》)、《续汉郡国志注》、《后汉书注》(《蔡邕传》注)诸书均曾引用过此书资料,在文字上或有省略。久佚。

  • 关中记

    关中记

    《作者:潘岳地方志,晋代潘岳撰,1卷。该书载秦汉关中山川形势、宫殿池沼、故事歌谣等内容,原书久佚,《水经注》、《文选》注、《初学记》、《太平御览》、《北堂书钞》等皆有引文。清代王谟辑佚成书,收入《汉唐地理书钞》。

  • 洛阳记

    洛阳记

    《作者:陆机地理志书。西晋陆机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一卷。

  • 浔阳记

    浔阳记

    《作者:张僧鉴地理杂志。晋张僧鉴撰。一卷。作者生平无考,成书年代亦不详。浔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书人记浔阳山川地貌、物产风俗等资料八条。其中记庐山、鸡笼山、麻姑山等四座,并载庐山顶有湖广数顷,风景秀美,山上盛产杨梅、山桃。是书为该地最早的资料书之一,对历史地理研究有参考价值。

  • 广州记

    广州记

    《作者:顾微记述广州一带奇闻轶事的笔记体著作。晋朝顾微撰。内容有关于五羊衔穗降临广州的传说,泥涂“石牛”求雨的神话,海中“文魮鸟”、“马”、“犀牛”和各种珍珠的传闻,百管谿温泉、怀化石墨和“益智”、“菖蒲”等植物形态、性能、用途的记述等。后辑入明朝陶宗仪的笔记丛书《说郛》

  • 交州记

    交州记

    《作者:刘欣期地方志。刘欣明撰。记古交州(现广东、广西大部及越南承天以北诸省)风土人情。《晋书·艺文志》有著录。

猜你喜欢的书

吉原哀歌

吉原哀歌

俗世的一切,无论灰败还是生机,落入樋口一叶眼中皆成风景。 头顶“古日本最后的女性”“明治紫式部”“清少纳言再世”等光环的日本近代文坛昙花一现的天才作家樋口一叶短篇精选集,收录余华盛赞的《青梅竹马》。 情窦初开的名妓之妹美登利和和尚之子信如之间萌发了微妙的爱恋,故事在双方心照不宣时戛然而止,但残酷的命运已昭然若揭。

曲江集

曲江集

二十卷。唐张九龄撰。张九龄名又作张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景龙进士,诗人,政治家,官至唐大臣。为官廉洁,且风度潇洒,对事敏感,他不避权要,直言上书,劝姚崇应该用人唯贤而不以私情。其诗除少量应制之作外,尽为五言。其五古多兴寄之作,诗风朴质遒劲,善于抒情,情意深长,韵味隽永。在开元诗坛影响很大。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一)中评张九龄的诗云:“唐初五言古诗渐趋于律,风格未进,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诗品乃醇。”王维把他看作哲人典范。僧皎然评其诗曰:“诗歌据上游”(《唐诗纪事》卷一五)。明人胡震亨明确提出:“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曲江集》全称《曲江张先生文集》,是一部相当丰富、完整的诗文集。其中诗、赋共五卷,敕、书十一卷,碑、铭四卷,诗二百一十三首,赋六篇。张九龄的诗多发自胸臆,情意真切,没有雕饰,这与唐代早期李峤、沈、宋的诗风大不相同,可是他的清新的诗风,最初未被人所赏识,如张说虽着重文才,却指责张九龄文章缺少富艳的藻饰。这正是张九龄高出诸人之处。“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唐音癸签》卷九)明人胡震亨对张九龄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影响给予了确切的评价。有明万历十二年 (1584)《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十二卷本,附录一卷,清雍正十年(1732)张世纲校刊十二卷本,附伪托张九龄著 《千秋金鉴录》五卷和附录一卷。

豆棚闲话

豆棚闲话

清代艾纳居士编的短篇小说集。所录说古谈今小说12则。由天空啸鹤作序,鸳湖紫髯狂客评,吴门百懒道人重订。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张敏点校本。另有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作者的真实姓名及生平均不可考,只知他是个“胸藏万卷,口若悬河,下笔不休,拈义即透。凡诗集传奇,剞而脍炙天下者,亦无数矣”的饱学之士。本书是作者根据所见所闻创作的“销夏”之作(紫髯狂客,第12则总评“迩当盛夏,谋所以销之者,于是《豆棚闲话》不数日而成”),但是从小说内容看,并非“闲话”,全是有感而发。据作品所描写的社会景况看,作者可能目睹了清军入关后,为巩固政权对不屈服的汉人进行的残酷镇压。所以他“收燕芩鸡壅于药裹,化嘻笑怒骂为文章”,篇篇冷嘲热讽,虽“董帽薛戴,却好像生成”。足见作者胸中之郁闷。《范少伯水葬西施》中,作者将绝代姝丽西施,说成个村野庸妇。将那位足智多谋、与句践共患难的范蠡大夫,说成一个沽名钓誉,聚敛钱财的贪婪小人。本来功成身退,忠于爱情泛舟五湖的美丽传说,变成了杀人灭口、水葬西施的悲剧。《首阳山叔齐变节》更奇特。逊让居位,具有高风亮节的两兄弟,都演成“分道扬镳”叔齐弃兄下山,谋取功名。初读似有亵渎古人之感,然掩卷深思,世上那些假清高,真污浊的小人嘴脸跃然纸上。其他篇目有对宗教的揭露和鞭挞;有对官场的揶揄揭露,处处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本书的结构尤令人称道。12则平话,各自成篇,而以在豆棚下谈天说地为牵系,串接成册,新颖别致,与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十日谈》异曲同工。

四诊集成

四诊集成

8卷。清·吕绍元撰于1835年。吕绍元,字玉峰,洙溪人。生平未详,大约生活于19世纪。吕氏是清代著名的儿科医家,志行笃诚,识力周到,医术精谌,有“治疾应如桴鼓”之誉。本书为四诊综论之作。作者有感于生死事大,医学之关尤甚,“施治一差,人鬼立判”,指出为医者“欲寡其过,必先勉其学,实学或不易至,实心自无可忘。有志于斯者,其惟读书乎?然而书籍汗牛充栋,在前人语焉必详,在后人择焉宜精,苟非深造自得,曷由心心相印”?“历考自古诊视,首重望、闻、问、切,诚以四者相须,必内外合参,心目交至,使病无遁情,然后处方施治,投剂得中,轻重缓急,不失锱铢方寸,其与古人之心庶几不期合而自合矣”。因而以林慎庵、吴仪洛《四诊须详》为张本,更采集《内经》、《难经》及历代医家有关四诊的论述充实补订,编为一书。是书所辑皆先贤名论,并能融会经旨,贯穿百家,不失为四诊集成之作。尤其书中所论脉学内容,详明广博,不乏新见。其书凡例称:“脉学,轩岐、仲景而后,代有哲人,自《脉诀》行而《脉经》晦,撰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名,辨者纷纭,愈论愈繁,后人欲便于诵习,编为歌括,则又只泥迹象之求,而不能详悉精微之义。是编忘其固陋,彻底掀翻,先以诸前哲论脉原委、体用及历来经传诊治诸说,逐一拈出,后将二十八脉迹象反复详明,阐微发隐,而复汇其旨趣,归于一贯。”本书后经陈经国、张厚成参校整理,并附续《审证》、《方论》二种,使其更加完备而切于实用。但由于本书只刻印过一次,流传不广,故其影响并不很大。现存只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双遂堂刻本一种。

太上洞玄灵宝消禳火灾经

太上洞玄灵宝消禳火灾经

太上洞玄灵宝消禳火灾经,撰人及时代不详。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此经乃禳除火灾之文。内称炎燎灾变乃上天警告愚民,凡不敬天地三光,不忠不孝,欺压小民,暴积横取之为,皆有神明「奏行天罚,遣火部临之」。作恶者若能改过迁善,信奉经教,有灾之日诵此经咒,则可清除罪咎,令保安全。篇末列四言咒语及五言偈语一首。

周易禅解

周易禅解

明释智旭撰。十卷。明崇祯十四年(1641)释通瑞刻本。此书卷一至卷七解六十四卦,卷八、卷九解《系辞》以下诸传,卷十附《图说》八篇。《自序》称:其书“以禅入儒,务诱儒以知禅”。故通释《周易》经传,皆援禅理以为说,并名书曰《禅解》。该书为明人北天目道人藕益智旭著,列在萧天石主编的禅宗丛书之中。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