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澍

张澍
  • 姓名:张澍
  • 别名:号介侯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凉州府武威县人
  • 出生日期:公元1776年
  • 逝世日期:1847年
  • 民族族群:

张澍(公元1776年—1847年),字百瀹,又字寿谷、时霖等,号介侯、鸠民、介白,凉州府武威县人,世居武威城内吉府巷。父名应举,是一名秀才,靠蒙学教书维持生计。母亲张氏,是元朝驸马高昌王后裔。童年丧母,自幼聪明过人,又勤奋好学,10岁前在父亲指导下读书,10岁时入乡里私塾,几乎无人能做他的老师。后来,拜进士刘作垣为师,学业进步很快。


张澍于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到西安参加乡试,榜列第四。24岁时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清仁宗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被派到贵州省玉屏县任知县,后代理遵义县知县、广顺州知州。由于他性格刚正不阿,为人正直廉洁,丝毫不徇私情,因而在两年内三易其地。为此,他受到排挤,辞官回到西安。因生活困难,接受了汉南书院主讲席之聘。他用两年时间游历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后在安徽治水有功,补任四川省屏山县知县,接着代理兴文、大足、铜梁、南溪知县。


据张澍《潘石生考功传》记述,他曾在北京与武威同乡潘挹奎做过一次深刻的交谈。潘挹奎曾指出,张澍性情耿直,走仕途之路,恐不合时宜,应早居林下,潜心著述。但他未听友人忠告,又于道光年间任江西永新知县、临江通判等职。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因疾病辞职,结束仕宦生涯。


引退后的张澍游历了江西、安徽、江苏、湖北等地,相会了当时的名流宋翔凤、郑延祯、陶澍、钱泳、俞正燮。57岁时回到西安和乐巷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不久,患了眼疾,双目失明。他叹息说:“夺我双眸子,世间少数百卷奇书!”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五月,卒于西安寓所,享年72岁。


张澍一生仕途不得志,但在学术上成就很大。清朝张之洞《书目答问》附录《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称张澍“才气双全,一时惊以为异人”,列入经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内。张澍的《姓韵》《辽金元史姓氏录》《西夏姓氏录》《姓氏寻源》《姓氏辨误》等“姓氏五书”,被《清史稿·文苑列传》称为“绝学”。张澍在任地方官时,重视地方志的编纂。他主持重修的县志有《屏山县志》和《沪溪县志》,亲自编纂了《五凉旧闻》《大足县志》《凉州府志备考》《续黔书》《蜀典》等。


在金石学方面,张澍写的金石题跋都收集在《养素堂文集》内。他的代表作《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即西夏碑),碑正面刻西夏文,背面刻汉文,是一件珍稀碑刻。此碑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在辑佚方面,张澍编辑的《二酉堂文集》《诸葛忠武侯文集》比较有名。他也是位诗入,《养素堂文集》中有诗3051首。


张澍一生著述甚丰,生前已刊印著作32种207卷,未刊著作多种,其中大部分于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被法国人伯希和以低价收买,带到法国,收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少部分于1963年由陕西博物馆收藏。

张澍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横光利一作品集

横光利一作品集

横光利一,日本小说家。生于福岛县北会津郡东山温泉。1916年曾入早稻田大学预科学习,后辍学。曾向《文章世界》积极投稿,并同早稻田大学校友创办了同人杂志《街》、《塔》,发表了一些作品。作品集收录了横光利一短篇小说三十一篇。

花弄影集

花弄影集

《花弄影集》为周瘦鹃先生随笔集,包括“湖山胜处看梅花”“石公山畔此勾留”“羊城屐印”“静安八景”“灯话”“苏州盆景一席谈”等文章。文笔圆熟,有识有趣。文章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文笔清丽,行文晓畅,娓娓道来,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李铁君文钞

李铁君文钞

2卷。清汉军旗人李锴撰。收录所著文章,计赋、论、序、跋、书、记、表、传等14类,凡80篇。可资了解清代满族思想文化发展之参考。有《辽海丛书》本。

葵书

葵书

十六卷,清王桂撰,刘琦解,李仪鹏释义。写于乾隆甲戌年(公元1754年),是一部研究治军、救灾、勤王、农桑、经史子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奇书。是书初刻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其博大精深,不胫而走。邓州刘琦为之作《溓壁解》,解梁李仪鹏为之笺注并作《释义》。咸丰初年李仪鹏意欲再刻时,礼部右侍郎曾国藩为之写序。书设四纲、十六目、一百六十子目,子目之下或数条,或十数条。刘琦解、李仪鹏释义散附原文之下。其内容,自厚生、正德之常经、整军、勤王之远略乃至经史子集之奥赜,凡益国利于民用者,靡不探究发挥。曾国藩称“其所谓《葵书》也者,以为葵一微物,睠睠向日,匹夫报国,义亦如之。……其文体无所规摹,句锻而字鍊之,征引故实,博极群书。”民国八年(1919)排印本。省图藏。

蜀锦谱

蜀锦谱

记述蜀锦工艺和花色习俗的书。作者姓名已佚,大约在南宋时期成书。明人杨慎所编纂的《全蜀艺文志》,题其为元人费著所作。书中记录了宋代成都地区民间机户和官办锦院的织锦情况。介绍了蜀锦发展的历史变迁。记述了当时成都锦院之概况和所产八答晕锦、盘球锦、簇四金雕锦等120个品种, 以及茶马司锦院所产的20余个品种。是研究古代蜀锦的专书。

沈氏四声考

沈氏四声考

二卷。清纪昀撰。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年自号石云,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官至协内大学士加太子少保,为《四库全书》总纂官,笔削考核一手删定《全书总目》,识力超拔,堪称大手笔。与休宁戴震极友善,往来二十余年。卒于嘉庆乙丑(1805年),寿八十二。谥文达。尚著《审定风雅遗音》、《四库全书表文笺释》等。案《隋书·经籍志》载沈约《四声谱》一卷,书已亡佚。昀以约既执声病绳人,则约之文章必不自乱其例,因取其有韵之文考之,得平声四十一部、仄声七十五部,以《广韵》部目为序,顺序排列之。又谓陆法言《切韵》实窃据沈约而作者,前后序言之甚辨。《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沈书只明四声,不重韵部。……沈氏诗文用韵实据当时韵书,不过严辨四声而已”。又谓“隋时四声之说渐次严密,而沈亦未明韵部,陆法言《切韵序》不引沈书,理所宜然。即如昀所言陆窃沈书,讳所自来,萧该、颜之推、魏渊诸人亦皆窃沈书乎!……是陆氏集诸家之大成,本不限于一说,安得如纪氏之所考乎!”“昀若专考沈氏四声本无不可,即推证其用韵之法,以表率当时之韵部……亦无不可,何必创为异说,自炫神奇,以自毁其书也。”《沈氏四声考》收入《镜烟堂十种》、《畿辅丛书》、《丛书集成》 (初编语文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