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

- 姓名:潘岳
- 别名:潘安
- 性别:男
- 朝代:西晋
- 出生地: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
- 出生日期:247年
- 逝世日期:300年
- 民族族群:
潘岳(247年—300年)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后人常称其为潘安,他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总角辩惠,摛藻清艳”,被乡里称为“奇童”(《文选·藉田赋》李善注引)。曾为河阳令,转怀县令。杨骏以太傅当政,岳为其主簿。骏被诛后,岳被牵连除名。不久又选为长安令。元康六年(296)前后,回到洛阳。历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在这一时间内,他经常参与依附权贵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是其中的首要人物。永康元年(300),赵王伦擅政,中书令孙秀诬潘岳、石崇、欧阳建等阴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冏为乱,被杀,夷三族。
潘岳(潘安)有美好的容貌和优雅的神态风度。年轻时驾车走在街上,连老妇人都为之着迷,用水果往潘安的车里丢,都将车丢满了。比喻女子对美男子的爱慕与追捧。左太冲(左思)长得非常难看,他也来学潘岳到处游逛,这时妇女们就都向他乱吐唾沫,弄得他垂头丧气地回来。
潘岳善缀辞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倾向,所以在当时与陆机受到同样的推崇。
潘岳的诗,今存18首,《悼亡诗三首》是其代表作。诗中写景抒情,由物及人,通过一系列日常事物行止的描写,抒发物在人亡的悲痛之情,真挚感人。《关中诗》是一首较有意义的四言诗,尽管这首诗属应制之作,主旨是颂扬武功,但在客观上也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潘岳的赋今存24篇(包括《哀永逝文》、《吊孟尝君文》),除《文选》所收《秋兴》、《西征》、《怀旧》、《寡妇》、《藉田》、《闲居》、《笙》、《射雉》八赋及《哀永逝文》外,只有《登虎牢山》、《萤火》、《悼亡》三篇是完整的,其余都已残缺了。潘岳作赋题材较为广阔,表现手法也灵活多样,在西晋文坛上独树一帜。以《秋兴赋》和《闲居赋》、《西征赋》为代表作。《秋兴赋》是潘岳最为人称道的名篇;《闲居赋》在当时同类作品中也是佼佼者;《西征赋》在形式上与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类似,但体制更为宏大,征引更为广博,在当时除左思的《三都赋》外,极少能有与其相比的。
除诗赋外,潘岳还“善为哀诔之文”(《晋书·潘岳传》)。今存诔、哀辞、祭文等20多篇。这些哀诔之文大多是为亲人、朋友所作,如《杨荆州诔》、《夏侯常侍诔》等,辞婉情切,哀痛感人。他作于元康七年(297)的《马汧督诔并序》一反其一贯的凄婉风格,笔力刚健,用明快而有力的语言刻画了一位有智有勇的义士形象,表现了对“功存汧城,身死汧狱”的马敦的敬意和同情,也流露了对官吏无能、官场混浊的不满情绪。所以明人张溥在《潘黄门集》题词中说:“余读潘安仁《马汧督诔》,恻然思古义士,犹班孟坚之传苏子卿也”。
猜你喜欢的书
医方絜度
《医方絜度》三卷,载方261首,每方均标出处、主治、煎服法、方信纸。对研究与学习方剂大有裨益,而其特色则寓于方论之中。援引包括著者及其史钱韵之在内45人的300条方率,多有名医之论,诸如叶天士、王孟英、汪讱庵、徐灵胎等人。对每首方子皆条分缕析,援理确凿,分析透彻,如香连丸条下:叶天士曰:夏秋利疾,固是湿热积滞,古人称曰滞下,谓滞在气,滞在血,不独食滞一因也。木香调气导滞,黄连清化温热,二物相须,夏秋下利初起第一神方。
寄心琐语
《寄心琐语》一卷,民国余十眉作。柳亚子亲笔作序,忆语体散文收官之作,是余十眉先生为纪念其妻胡淑娟所写。民国初刊行于世。胡淑娟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卒于民国四年(1915),死时年仅三十一岁,其为人知书达理,颇善文墨。无奈天妒红颜,英年早逝,余十眉悲痛至极,写下了这篇《寄心琐语》。本书据1917年余十眉自印本整理。
罂粟花
《罂粟花》(又名《鹦粟花》、《通商原委演义》) 版本:光绪三十三(1907)年自印本。二十五回。 叙述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失败签下南京条约的始末。
春秋史
研究春秋时期历史专著。童书业著。开明书店1946年出版。童书业(1908—1968),字丕绳,中国历史学家。浙江省宁波市人。幼年接受私塾教育,又入上海圣舫济英文专修学校学习英文,后在顾颉刚《古史辨》的启迪下,开始走上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道路。曾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上海分校史地组教授、光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副主任,青岛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著述还有《春秋左传研究》、《先秦七子研究》、《中国疆域沿革略》、《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史》、《古代东方史纲要》、《中国古代地理考证论文集》、《唐宋绘画谈丛》、《中国瓷器史论丛》等著作。 本书原系作者协助顾颉刚授课写的讲义,后经修订成书。分17章,约21万字。第1章追述上古至西周略史。第2、3章论述西周到春秋时的政治、经济、社会风俗、宗教、学术文化的发展。第4章记述四方少数民族、春秋各诸侯国的起源、发展及其疆域。第5—11章重点分析春秋初期、中期中原各诸侯国的形势,大国争霸的政治局面形成,详细叙述大国争霸的全过程。第12章介绍弭兵之约的完成及弭兵时期各国内政的变迁。第13章分析春秋后期社会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第14章介绍孔丘生平及思想。第15、16章分别介绍春秋晚期中原及南方的形势。第17章从华夏氏族的形成、中国疆域、社会经济和学术思想、统一局面的酝酿等方面总结了春秋时代历史发展的特点。本书是一部新型的断代史著作,取材极为广泛,考订精细,许多章节前有绪论,以介绍本章所述基本内容;后有结论,以指出本章节所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极便提纲挈领地理解和掌握。其缺点,是第一章脚注过于繁冗。
大清报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正式颁布的较为完备的新闻法。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1908年1月)由清政府颁布。由商部、民政部、法部共同起草,经宪政编查馆议复后,奉旨颁行。是在此前的《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的基础上,参照当时日本的报纸法制订的。共42条,1910年修订,增为45条。主要规定有:报纸创办前必须向政府机关办理登记手续,并交纳保证金;每期发行时,必须于前一日晚12时以前,送交地方行政机关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刊载“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害公安”、泄露外交、军事秘密及“攻讦个人阴私”的文字;禁止刊载“未经官报、阁钞发布的谕旨奏章”,违者或“永远禁止发行”,或处以徒刑、罚款。针对当时维新派和革命派大多流亡海外办报的新情况,规定在国外发行的报纸违反以上规定者禁止在国内传布,由海关查禁入境,私行运销者,入官销毁,另外还对编辑、印刷、发行人应具备的条件作了具体规定,该报律虽为压制进步舆论,维护封建制度而制订,但在形式上已具备现代新闻法的雏形。民国成立后曾被北洋军阀和一些省所援用,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十七史纂古今通要
十七卷。元胡一桂撰。胡一桂字庭芳,号双湖先生。元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 人,宋景定五年 (1264),领乡荐,试礼部不中,于是退而讲学。远近师之。入元家居,并以讲学著述为业。其学宗朱熹,而且精通《周易》。著有《周易本义附录纂疏》、《易学启蒙翼传》、《十七史纂古今通要》、《朱子诗传附录纂疏》。是书始自三皇迄于五代,广搜史事,并且附加论断。作者于书前作序且制地理世系等十三图。此书议论精辟,并且在古今兴亡问题上有深刻研究。熊禾《勿轩集》有胡一桂之史纂通要语序,就是为《十七史纂古今通要》而作的。有大兴朱氏元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