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

- 姓名:法显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东晋
- 出生地: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
- 出生日期:公元约337
- 逝世日期:约422年
- 民族族群:
法显(公元约337—约422年),中国信徒前往印度求法的先驱之一。本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东晋僧人。3岁出家,20岁受大戒。法显感慨律藏之残缺,誓志西行求法,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和同学慧景、道整等从长安出发,西度流沙,越葱岭,遍历五天竺,前后凡14年,历尽艰险,游历30余国,带回很多梵本佛经。后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共译出《大般泥洹经》、《摩诃僧祇律》、《杂藏经》等。又把他自己的旅行见闻写成《佛国记》(即《高僧法显传》),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诸国历史和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据《高僧传》载,法显原有兄长三人,都在童年夭折,父母怕他重演悲剧,就在他三岁那一年将他送到佛寺度为沙弥(小和尚),二十岁时受比丘戒,正式出家。由于自幼在宗教环境中熏陶,他变成了一个无比虔诚的信徒,甚至连他父亲病死,母亲劝他还俗,他也无动于衷,不愿放弃与世隔绝的宗教生活。当时正是印度佛教在中国南北广为传播之际,佛教徒奉行的戒律极端混乱,这对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说来,自然深感痛心,于是他发愿誓往西天去求取真经,这时他已经年逾花甲。公元399年,他与另外四位信徒一起,从长安出发,开始了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万里长征。法显等人穿过大戈壁,越过葱岭,终于到达了佛教发源地印度。他在印度学习梵语,研究律藏,还到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南部)去朝圣,成为最早到达这片佛教圣地的中国人。后来,他又从孟加拉湾乘船前往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在那里求得《长阿含大律》等四部重要的经律。这些经律后来对中国佛教戒律的确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公元412年阴历七月十四日,法显横渡印度洋,从海路回到了阔别十三年的祖国。同行前往印度的其他僧人或死于半途,或留在异国,只有法显一人带着求得的真经,独自而归。法显的西行,是继西汉张骞和东汉甘英之后的又一次远行,其行程在四万里以上,经历了三十多个国家,包括现在的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大大超过了张骞和甘英所及的范围。而且,张骞和甘英的远征活动都是奉朝廷之命,是国家的外交活动,而法显的西行则纯粹是一位佛教信徒个人的“天路历程”。在法显之前,也有一些佛教信徒,为了寻求真经,一次又一次开展了西行求法的活动,但其影响都远远在法显之下。他将自己的“天路历程”写成了《佛国记》,记述了所经各国的宗教、历史等情况,是我国现存有关海外交通的最早记录。他是我国历史上有名字可考的横渡印度洋的第一人,据说,他在印度洋上曾遇大风暴,“大海弥漫无边,不辨东西”,海船随风漂流,近半月才漂流到一座孤岛。法显的西行,在中国佛教史上成了舍身求法的典范,两百年后,唐朝的玄奘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再次前往印度取经,创造了令人感叹的奇迹。
猜你喜欢的书
星空暗流
经过若干年的星际争霸,川陀已席卷银河半壁江山,只剩富甲天下的萨克能与之抗衡。萨克的经济命脉是其殖民星弗罗伦纳的特产——蓟荋,这种稀有植物为萨克嫌取了全银河的财富,川陀对此觊觎已久。愚可,一个曾遭心灵改造的白痴,突然宣称整个弗罗伦纳的末日即将来临,银河其他世界亦将遭到同样的命运。他脑中究竟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接二连三的凶杀案,是否与这个天大的秘密有关于为了挽救整个银河,两大强权破例携手合作,在既联合又斗争的行动中,究竟哪一方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蜀都杂抄
深有《南巡日录》,已著录。此乃深为四川左布政使时所录蜀中山川古迹。其论峨眉山当作蛾眉,又力辨禹生石纽为《元和志》之误,颇为有识。其他亦多随笔札记之文。
古乐府
乐府诗选集。元左克明编选。克明,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生平不详。其书自序题至正丙戌(1346),则当是元顺帝时代人。此书共十卷。专录唐以前古乐府诗,分为八类:古歌谣、鼓吹曲、横吹曲、相和曲、清商曲、舞曲、琴曲、杂曲。自序云:“首以古歌谣辞者,贵其发乎自然也。终以杂曲者,著其渐流于新声也。”此书编著时当参考了《乐府诗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元童万元刻本《乐府诗集》李孝光序,称其书岁久将弗传,至正六年(1340),济南彭叔仪始得元本校刻,因谓《乐府诗集》校刻,“仅在克明成书前六年,其版又在济南,距江西颇远,则编此集时当未必见郭书,非相蹈袭”。但《乐府诗集》实有宋刻本,流传已久,左氏此书各类歌辞小序及各曲调题解,大抵采用郭氏之题解而加以简化。尤其是杂曲歌辞一卷,各曲调先后次序,基本上同于《乐府诗集》,因袭之迹,极为明显。但《乐府诗集》卷帙繁多,不便浏览,此书屏弃死气沉沉之郊庙燕射歌辞不录,于其他古乐府亦不全录,如《子夜歌》晋宋齐辞,《乐府诗集》有四十二首,该书仅录二十首。“所重在于古题古辞,而变体拟作,则去取颇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此颇为后人重视。但其对《乐府诗集》的考订加以简化,有失妥之处。如郭书鼓吹曲辞题解引《宋书·乐志》之说,以为短箫铙歌至魏晋世始名鼓吹,然后引《晋中兴书》加以驳斥;此书略去《宋书》之文,而照录郭书驳论,变成无的放矢。更有误解郭书考订语者。郭书于吴声歌曲末尾录《黄竹子歌》、《江陵女歌》,引唐李康成语曰:“二歌皆今时吴歌也。”“今时”乃指唐代,左氏亦编入《古乐府》。故从研究角度言,此书颇多疵漏。有明嘉靖汪尚磨刻本。清初又有吴门刊本,不佳。
读诗略记
六卷。明朱朝瑛撰。朝瑛字美之,号康流。海宁(今属浙江省)人。明崇祯进士,知旌德县。尝从黄道周游。道周称其沈静渊郁。所目经史,洞见一方。入清,隐居不仕。益博稽六艺,折衷诸家之说,康熙中卒。有《五经略记》、《金陵游草》等书。朝瑛论诗,以“小序”首句为主。其说谓亡诗六篇,仅存首句。则首句作于未亡之前,其下作于既亡之后,所释甚明。所见与程大昌同,而所辨较大昌尤明白。然其训释,不甚与朱子立异。自郑卫淫奔不从《集传》外,其他说有乖迕者,多斟酌以折其中。如论《楚茨》为刺幽王之诗,则据荀子,以为恰在鼓钟之后,或幽王尚好古乐,故贤士大夫,称述旧德,拟雅、南而奏之,以感导王志。论《抑》为刺厉王之诗,则据诗文“其在于今”一语,以为当为卫武公少时所作。大抵皆参稽融贯,务取持平。其颇信《竹书纪年》,屡引为证,时有乖于说经之体。然综其大旨,合者居多。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入众日用
全一卷。又作无量寿禅师日用小清规、日用清规、入众日用小清规、日用小清规。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系南宋僧宗寿于宁宗嘉定二年(1209)佛诞日,在江西千龟峰以百丈清规为准,说示禅林一日之规矩,使入众之学人得以日夜遵守,其内容包括:起床、洗面、着袈裟、进食、如厕、入浴、卧相乃至看经、步行等诸种法则。
无畏授所问大乘经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即《大宝积经》第二十八勤授长者会异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