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

- 姓名:法显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东晋
- 出生地: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
- 出生日期:公元约337
- 逝世日期:约422年
- 民族族群:
法显(公元约337—约422年),中国信徒前往印度求法的先驱之一。本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东晋僧人。3岁出家,20岁受大戒。法显感慨律藏之残缺,誓志西行求法,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和同学慧景、道整等从长安出发,西度流沙,越葱岭,遍历五天竺,前后凡14年,历尽艰险,游历30余国,带回很多梵本佛经。后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共译出《大般泥洹经》、《摩诃僧祇律》、《杂藏经》等。又把他自己的旅行见闻写成《佛国记》(即《高僧法显传》),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诸国历史和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据《高僧传》载,法显原有兄长三人,都在童年夭折,父母怕他重演悲剧,就在他三岁那一年将他送到佛寺度为沙弥(小和尚),二十岁时受比丘戒,正式出家。由于自幼在宗教环境中熏陶,他变成了一个无比虔诚的信徒,甚至连他父亲病死,母亲劝他还俗,他也无动于衷,不愿放弃与世隔绝的宗教生活。当时正是印度佛教在中国南北广为传播之际,佛教徒奉行的戒律极端混乱,这对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说来,自然深感痛心,于是他发愿誓往西天去求取真经,这时他已经年逾花甲。公元399年,他与另外四位信徒一起,从长安出发,开始了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万里长征。法显等人穿过大戈壁,越过葱岭,终于到达了佛教发源地印度。他在印度学习梵语,研究律藏,还到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南部)去朝圣,成为最早到达这片佛教圣地的中国人。后来,他又从孟加拉湾乘船前往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在那里求得《长阿含大律》等四部重要的经律。这些经律后来对中国佛教戒律的确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公元412年阴历七月十四日,法显横渡印度洋,从海路回到了阔别十三年的祖国。同行前往印度的其他僧人或死于半途,或留在异国,只有法显一人带着求得的真经,独自而归。法显的西行,是继西汉张骞和东汉甘英之后的又一次远行,其行程在四万里以上,经历了三十多个国家,包括现在的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大大超过了张骞和甘英所及的范围。而且,张骞和甘英的远征活动都是奉朝廷之命,是国家的外交活动,而法显的西行则纯粹是一位佛教信徒个人的“天路历程”。在法显之前,也有一些佛教信徒,为了寻求真经,一次又一次开展了西行求法的活动,但其影响都远远在法显之下。他将自己的“天路历程”写成了《佛国记》,记述了所经各国的宗教、历史等情况,是我国现存有关海外交通的最早记录。他是我国历史上有名字可考的横渡印度洋的第一人,据说,他在印度洋上曾遇大风暴,“大海弥漫无边,不辨东西”,海船随风漂流,近半月才漂流到一座孤岛。法显的西行,在中国佛教史上成了舍身求法的典范,两百年后,唐朝的玄奘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再次前往印度取经,创造了令人感叹的奇迹。
猜你喜欢的书
养老奉亲书
亦名 《奉亲养老书》、《寿亲养老书》、《养老全书》。北宋·陈直撰,一卷。成书不晚于1085年。书分上、下两籍。上籍载录十六种老年常见病的饮食疗法,方药虽采自《太平圣惠方》、《食医心镜》等书,但颇多心得与发明;下籍论述老年的形证脉候、性气嗜好、宴处起居、忌戒保护、四时摄养之法与用药诸方,多发前人所未发。全书理法一线贯穿,方药大体完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宋元养生家如周守忠 《养生类纂》、张果 《医说》、邱处机《摄生消息论》等,皆争相引用,奉为圭臬;元代泰宁总管邹铉的高祖、叔祖、二母夫人均用此书之法备极荣养,“皆年过九十”,邹铉本人依之调理,亦寿逾七旬。邹铉不仅对陈直尊崇备至,自号“敬直老人”,而且于公元1307年将本书加以整理,续增三卷,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明·高濂《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所载方药,亦大抵本于此书。传本有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年)虎林氏文会堂本、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年)胡文焕《格致丛书》本、《格致丛书选钞三种》本、经锄堂抄本、民国·唐成之家藏抄本等。陈直,宋神宗 元丰 (1078~1085年) 时人,曾为承奉郎、泰州兴化(今属江苏) 县令。
天倪阁词
同治辛未迄光绪庚辰,十年中京师诸老辈提倡风雅,□(左石右求)□(左石,右为犯的右半部)老人吴县殷少宗伯尤一时宗匠,其时以词称者,冯梦华、熊鞠孙、江韵涛、姚贻孙、何诗孙,而玉津居士以深斛律吕,为公所激赏,故居士所为词大都经□(左石右求)□(左石,右为犯的右半部)山房点定,与熊江两太史酬对为多。一日,公问白石道人歌曲旁行,自记音节,有能识之者乎。诸君默然,居士起对,以为曲工尺如厶之为合,黄钟也。マ之为四,大吕也。フ之为工,夷则也。□(左丿右丨)之为凡,应钟也。
郎潜纪闻
笔记。近代陈康祺著。五十三 卷。凡《初笔》十四卷,《二笔》十六卷,《三笔》十 二卷,《四笔》十一卷。《二笔》又称《燕下乡脞 录》,《三笔》又称《壬癸藏札记》,《四笔》又称 《判牍余渖》。专记清代之事,内容大致可分五 类,一是记文苑士林,二是记宦海官场,三是记 典章制度,四是记社会情况,五是记所谓圣君 隆治。第一类数量最多,或叙遗闻,或录诗作, 剖析源流,品评得失,颇有文学史料价值,王士 禛、朱彝尊、施闰章、赵执信、姜宸英、厉鹗、沈 德潜、翁方纲、钱大昕、洪亮吉等著名文人均所 涉及。《初笔》有自序,《二笔》有杨岘序,《三 笔》有张文虎序,有光绪间初刻本、宣统间扫叶 山房石印本、民国间《清代笔记丛刊》和《笔记 小说大观》本、198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四 笔》亦有自序,原仅见孤本抄本,1990年中华 书局据之排印出版。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
一卷,斌宗撰。今有本省尊宿斌宗法师,出生佛化家庭,幼年披剃,求法国内,留学海外,教契天台,行归净土,一生行化,几无暂息,掩关著述,不遗余力。其间所著弥陀要释文辞显畅,论理清彻,净土教义,阐发无遗,诚为今时难得佳作,惜未印行,致稽利世。自师去岁撒手西归,检点遗著,发现此释,为欲法宝不绝,慧命有继,发行流通,索序于余,聊作简介,尚希修净业者,各备一册,玩索有得,必如饥者得遇醍醐,莫不法喜充满矣。
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
宗喀巴造,法尊译。世尊悲悯众生,演说八万四千法门,皆为引导众生通达真实,断除轮回根本。然欲通达诸法真实,首须辨明经中之了不了义,若不随行了义契经,仅依不了义经,则无法通达诸法实相,若不证究竟空性实相,则生死根本难断。故辨明了义不了义至为切要。 《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是宗喀巴大师抉择空性正见著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论,论中详细判别“何谓了义与不了义?”并引《解深密经》、《无尽慧经》等诸多经论,精辟辨析“唯识宗、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三派之见解”,最后抉择出最究竟的了义知见。故此论实乃吾辈修学空性义理之最佳引导。
頞多和多耆经
失译人名附西晋录。栴檀调弗天启请于佛,佛为诸弟子说布施八事,及说愚人不知布施,有十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