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

顾恺之
  • 姓名:顾恺之
  • 别名:字长康
  • 性别:
  • 朝代:东晋
  • 出生地:晋陵无锡
  • 出生日期:348年
  • 逝世日期:409年
  • 民族族群:

顾恺之(348年~409年),东晋画家、文学家。字长康,小字虎头。生于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卓越理论家。也为中国最早遗留有画迹的大画家。顾氏,原为江南显族。《无锡顾氏宗谱》有:恺之父亲名悦之,字君叔,曾为扬州别驾,历尚书右丞;祖父名毗,字子治,在康帝时为散骑常侍,迁光禄卿;曾祖父等也都在吴晋做大官。其小时,聪颖有才气,博览群书,擅长文学,工诗赋,多艺能,美书法,尤妙绘画。《晋史中兴书》说:“恺之博学有才气。”《历代名画记》也说:“恺之多才多艺,尤工丹青。”然其素性率真、通脱、好矜夸、工谐谑,并带有痴呆的意趣。因此人称其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亦擅长文辞。所著《恺之文集》虽已失传,但其中精彩篇章,仍多为后人所传诵。遗留至今尚有《虎丘山序》、《冰赋》、《观涛赋》、《筝赋》、《四时诗》、《水赞》等。其远师曹不兴,近师卫协,成为一种江南风格。《晋书本传》说:“恺之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自苍生以来未之有也。”《画断》说:“顾公远思精微,襟灵莫测,虽奇迹翰墨,其神气飘然在烟霄之上,不可以图画间求。象人之妙,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历代名画记》说:“自古论画者,以顾生之迹,天然绝伦,评者不敢一二。”张彦远论顾、陆、张、吴用笔中说:“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传神气也。”其早熟,20余岁作江宁瓦棺寺壁画,居然“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从此画名大震。所画维摩诘像,据张彦远说:“有清羸示病之容,隐而忘言之状。”与南朝的陆探微、张僧繇被推为“六朝三杰”。不仅精于画事,在理论上也有贡献。其著作保留下来的有《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及《画云台山记》,均为现存较早成篇的画论著作。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其画迹见于唐、宋记载中有《谢安像》、《桓温像》、《列女仙》、《维摩诘像》、《雪霁望五老峰图》、《荡舟图》、《笋图》、《庐山会图》、《水府图》、《水雁图》、《中朝名士图》等。至今流传有绪的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刘琴图》和《列女仁智图》。这些作品虽系唐、宋后人摹本,但也成为研究我国早期绘画的重要资料。

顾恺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自鸣集

自鸣集

诗文别集。南宋章甫(约1182年前后在世)撰。六卷。甫(《贵耳集》作张甫),字冠之, 自号易足居士,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徙居真州。少从张孝祥学,豪放飘荡,不受拘覊,举秀才,与陆游、吕祖谦、韩元吉等相交游。有《孟子解义》。此集系从《永乐大典》辑出,收古今体诗凡二百余首。以酬赠之诗为多。所与酬赠者,有陆游、韩元吉、吕祖谦等,皆为当时俊杰。诗受杜甫与苏轼影响,格律虽稍近江湖一派,而骨力苍秀,亦具研练之功,自成杼轴。有《四库全书》本,《豫章丛书》本,增民国胡思敬撰校勘记一卷。

牧潜集

牧潜集

元代诗文别集。7卷。释圆至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释圆至去世后,由释行魁将他的诗文结集刊印,并请戴表元及方回作序,洪焱祖作跋(洪焱祖,《四库全书》本作洪乔祖)。今传《牧潜集》卷首有崇祯十二年(1639)释明河序,序中说:原书有方回及姚广孝序,故明河此序题为《书姚序后》。并说本集有元刻本、明初翻刻本,两本内容大致相同,诗略有出入。明河序本,由明末大藏书家毛晋刊行于世。现存《牧潜集》主要版本,如《四库全书》本、《武林往哲遗著》本,都出于毛晋刻本。本集卷1为诗,卷2为铭,卷3为碑记,卷4为序,卷5为书,卷6为杂著,卷7为榜疏。卷末收有元大德三年(1299)洪焱祖(或误题洪乔祖)跋,洪跋名为《天隐禅师文集序》,洪焱祖跋中说,他在大德三年冬天见到了圆至的《天隐禅师文集》1卷,集名与卷数均与今传《牧潜集》不一致,当是为1卷本《天隐禅师文集》所作,明初翻刻《牧潜集》时,加上了姚广孝序,又从别处辑入了洪跋。今传《牧潜集》卷首未见有方回、姚广孝二序,仅有释明仁《书姚序后》1篇代序,方、姚二序当为毛晋重刻《牧潜集》时略去。

梨树县乡土志

梨树县乡土志

梨树县原名奉化县,古称偏脸城,俗称买卖街。当时奉化县地处边北扼要之地,是“盗寇出没”“顽民盗风不息”之地,统治者为了教化当地“顽民”,故大肆宣传要“遵奉王化”,因此起名为奉化县.梨树城并非是一座城,而是一个小村落,“传闻其地多种梨因名之”。

中国文学十讲

中国文学十讲

《中国文学十讲》是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奠基者之一胡云翼先生的文学史经典作品。全书共10讲,基本按“文学性”来定位布局,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四大块,尤重小说和戏曲。这是一部接近采用了“纯文学史观”的“纯文学”著作,帮助读者厘清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论述中国隋唐两朝制度的历史著作。陈寅恪著。1945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三联书店再版,此后,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重印。共10万余字,文言文写成。分叙论、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附论8部分。以详赅的史料与精辟的考证阐说隋唐二代制度之全体因革要点与局部发展历程。提出隋唐制度有3个源头,一为北魏、北齐,来自承袭汉魏制度的东晋南朝前半期制度以及保有汉魏制度的河西凉州文化。二为梁、陈,为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制度,至隋统一中国吸收采用,又传入李唐。三为西魏、北周,为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与六镇鲜卑文化的混合品。三者之中又以北魏、北齐与梁陈之源最为重要,西魏、北周之源实较微末。这一观点改变了唐朝制度为西魏、北周遗物的传统观念,推进了隋唐制度的研究,使该书成为影响较大的一部研究古代制度史的著作。

百法明门论直解

百法明门论直解

百法明门论直解,一卷,明智旭解,相宗八要直解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