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 姓名:王羲之
- 别名:字逸少
- 性别:男
- 朝代:东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王羲之(321—379,或作303—379),字逸少,原籍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北),世居会稽山阴(今绍兴县),东晋大书法家、文学家。出身贵族,伯王导是晋元帝时丞相,父王旷曾任淮南太守。幼讷于言,人未奇之。长而机敏辩赡,以骨骾称。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尝苦求为宣城郡,不许。乃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人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洽,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会稽有佳山水,当时名士多居之,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王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兰亭,为《兰亭集序》以申己志,时人比之石崇《金谷诗序》。工书法,善文章,所作《兰亭集序》,记述了他和谢安等四十一位名士宴集山阴兰亭盛况,抒发志趣,文笔雅致,为后世传诵之名篇。其书法,字钟繇,兼取众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兼善隶、草、正、行各体,被奉为“书圣”。正书以《兰亭集序》为代表作,行书有《奉桔》、 《丧乱》、 《孔侍中》等帖,草书有《初目帖》、《十七帖》等,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子献之,书法成就亦大,父子合称“二王”。原有文集十卷,也巳散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传世。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书法家。早年从卫夫人(铄)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古朴书风,而成妍美流利的新体。其笔势雄强多变,论者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许为古今之冠。故为历代学书者崇尚,影响极大。亦工文学,著有文集十卷,已佚。 今存《兰亭集序》,记载当时宴集盛况,文笔清新疏朗,情韵邈绵,是一篇优秀的抒情记事散文。另有《兰亭诗》二首,亦雅有山水胜情。明人张溥尝称赞:“兰亭咏诗,韵胜金谷。”(《王右军集题辞》)张溥辑有《王右军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亦辑其诗文。
兰亭——在浙江绍兴市西南14公里的兰渚山下。王羲之撰书的《兰亭集序》记叙永和九年( 353年)三月三日他与好友在此修禊的盛况。现存建筑和园林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后移此重建的,1980年曾全面整修。有小溪流经此处,称曲水。临溪有流觞亭,亭西有王右军祠,祠中正殿有王羲之像。殿前有墨华池,池中建墨华亭,西廊墙上嵌古代碑刻,其中唐宋以来书法家临摹的《兰亭序》就有十余种。流觞亭后有御碑亭,中立清康熙、乾隆二帝御碑。流觞亭东有碑亭,内立清康熙帝书兰亭碑一块。亭前约30米处为鹅池,池畔建石碑亭,中立“鹅池”两大字石碑一块,传为王羲之书。园中茂林修竹,清流游湍,风景清幽。
王羲之墓——今绍兴市嵊县华堂金庭山。据传王羲之晚年隐居金庭山,死后葬金庭瀑布山。其后人舍故宅为金庭观。观中有右军书楼、墨池和祠庙,早年已废。墓前有石坊一座,上书“晋王右军墓道”。
王羲之故宅——又称右军别墅,后为戒珠寺,在今绍兴城西街72—76号。据方志记载,寺外有鹅池、墨池,寺内有上方院、卧佛殿、竹堂、雪轩、宇泰阁等。原寺内有羲之像,青巾道服,端坐正中。明嘉靖十年(1531年)和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曾重修。现仅存大殿、卧佛楼和上方院,寺外鹅池、墨池亦尚存。
题扇桥——在今绍兴城北的蕺山街东侧。东西向单孔石砌拱桥,全长20余米,宽约3米。相传王羲之在会稽任内史时,一日经过此桥,见桥上有一老妪抱一捆六角竹扇在烈日下叫卖,因制作粗糙,无人问津。王羲之便借来笔墨,在桥头给扇子各题上五字。老妪面露怒色,王便对她说: “告买者此为王右军所书,售价一百文钱。”(为原价五十倍)人们见是王羲之题字扇,竟抢购一空。桥由此得名,流传至今。
笔飞弄和笔架桥——在今绍兴城萧山街北侧。弄为南北向,长238米,宽约2米,石板路面。据传王羲之不肯轻易为别人写字,一次,邻居一老妪用王羲之喜爱的大白鹅骗得他几个大字。他十分懊恼,说: “我今后再不写字了!”于是抓起飞狐笔向书桌上一掷。没想到那支笔在桌上弹起来,穿破窗纸,沿着窗外弄堂笔直向前飞去。 “笔飞弄”因此得名。笔飞到弄的北端一座桥的一块石上,于是这块石头就叫“笔架石”,桥也因此叫“笔架桥”。桥已拆,今改作路名。
猜你喜欢的书
西南联大古文课
本书主题是“古文课”。书中收录了傅斯年、朱自清、游国恩、萧涤非、浦江清等五位先生的文章。内容按时间顺序,将中国历史上璀璨的古文瑰宝进行梳理,从《尚书》等先秦经典到两汉民间乐府,从建安文学再到话本和小说的起源,逐一展现中国文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与变迁。本书秉持兼容并包的精神,通过对经典古文的讲解,来展现西南联大包容、高质量、重基础的通识教育。
震泽长语
笔记。明王鏊(1450—1524)撰。二卷。鏊有《王文恪公集》已著录。此编约成于嘉靖初。凡分十三类:经传、国猷、官制、食货、象纬、文章、音律、音韵、字学、姓氏、杂伦、仙释、梦兆,共一百六十一条,近三万字。是编言史论致、说文谈诗、考音究字,持论皆有根据,多为见地之谈,颇有裨于文史研究。详载明初都市中的荒凉及宣德后经济发展情况,其中记明中期纳税,俸粮等资料,可与史参;记查抄刘瑾、朱宁货财数,亦颇缕悉。还辑录有时人遗闻轶事及诗词,可资参考。间有失考、过迂之论,杂迷信灵异之说。北京图书馆现藏有明刻本一册,善本。通行的有《四库全书》、《借月山房汇钞》、《丛书集成初编》等本及《说郛续》一卷本。
书法辑要
此书为吾师文伯子先左所辑也。师博览群书,擅词章,精书法,前清以孝廉方正幕食四方,负才喜游。民国二年,宦游秦中,与上官不合,遂弃官在陕南设馆授教,有生徒数百人,而陕南文化乃大为之一变。此其遗稿未经刊行,欲学书者,读此自知门径。此书于真草隶篆分有层次依法学去,自易成家,附载于此,以飨好者。锡五敬识。
稼轩词疏证
六卷,梁启勋撰。民国20年(1931)曼殊室刻本,1982年北京中国书店刷印本。《稼轩词疏证》一书的缘起,是梁启勋的长兄梁启超先生在1928年夏着手撰写辛弃疾年谱,并拟将稼轩词系于年谱中,这个工作开始不久,就随着梁启超的生病和去世而中断。梁启勋“继伯兄未竟之业”,从1929年10月开始属稿,于当年12月将《稼轩词疏证》完稿。因此本书体例上明显体现出兄弟二人合作的特征:每首词下,先列校勘,其中既有梁启超的饮冰室校勘,也有梁启勋的校勘;然后是饮冰室考证;最后是梁启勋的考证,即“启勋案”。所以此书“能继饮冰未竟之业,而补苴订正之功尤不可没”。全书考证详赡,实际上是第一次对稼轩词进行全面的系年与系地的整理研究;抑且搜罗宏富,将宋四卷本、信州十二卷本及辛敬甫从《永乐大典》辑得之补遗集合诠次,并于《清波别志》辑录一首,共收稼轩词六百二十三首。
中国史叙论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著作。梁启超著。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梁氏拟著中国通史,先成此叙论,共分《史之界说》、 《中国史之范围》、《中国史之命名》、 《地势》、 《人种》、《纪年》、《有史以前之时代》、《时代之区分》八节。本著认为历史就是记述人间过去的事实,而过去的史家只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实是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则必须说明事实之关系及其原因结果,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关系。这种新史应包括智力、产业、美术、宗教、政治五个方面。本著还认为中国史所辖地域应包括中国本部、新疆、青海西藏、蒙古、满洲五大部分,中国史上最主要的人种是苗、汉、图伯特、匈奴、蒙古,通古斯族。又认为人类进化经过三个时期,一是各人独立,有事则举酋长的时期;二是豪族执政,上则选置君主,下则指挥人民的时期;三是中央集权,君主专政时期。中国史上有石器、铜器、铁器时代,黄帝尧舜时为豪族执政时期,此后是中国的有史时代,分上世史(黄帝至秦)、中世史(秦至清乾隆末年)、近世史(乾隆末年至当时)。本著初在《清议报》发表,后收入《饮冰室合集》。
西南纪事
清邵廷采撰。十二卷。记明桂王由榔、永宁王周宗、郧西王常潮、宁靖王朮桂始末及何腾蛟、瞿式耜、李定国、孙可望等二十余人抗清事迹,体例与《东南纪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