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

- 姓名:嵇康
- 别名:字叔夜
- 性别:男
- 朝代:三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224年
- 逝世日期:263年
- 民族族群:
嵇康(224年-263年),三国魏哲学家、文学家。字叔夜。原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避仇迁至谯国铚(今安徽宿县西南),家侧有嵇山,因以为姓。早孤,有奇才风仪,时人誉为“龙章凤姿”。与魏宗室通婚,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博览群书。尤好老庄,喜养性服食之事。与阮籍等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性刚直不群“轻贱唐虞而笑大禹”(《卜疑》),“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山巨源绝交书》),不满司马氏执政,后遭钟会构陷,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的罪名被司马昭所杀。将刑时,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奏绝响《广陵散》曲。哲学上,坚持元气一元论,认为元气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产生天地,天地的变化又产生万物:“浩浩太素,阳曜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太师箴》)并用元气论说明人才性的差异:“夫元气陶铄,众生禀然。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明胆论》)提出性分论,认为人性有不同,故决定人的地位和活动范围也不同,不能企望有所超越:“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与山巨源绝交书》)提倡人性的自然流露,反对儒家思想对人自然本性的压抑和束缚。认为:“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难自然好学论》)主张“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对儒家的繁琐礼教表示不满,推崇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声无哀乐论》)认为只有这样,才会使社会达到一种“玄化潜通,天人交泰”(同上)的无矛盾与斗争的理想境界。在心物关系上,认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音本身并无哀乐,是人心感物而生乐之情,因此“声之与心、殊途异轨,不相经纬”(《声无哀乐论》)。在养生问题上,主张“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并辅之以“呼吸吐纳,服食养生”,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养生论》),达到长寿之目的。嵇康在论述形神关系以及对占卜和命相等迷信的批判中,也反映出他的无神论思想。他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养生论》)表明他认为人的物质形体和精神是相互依赖,而不可分离的。对卜宅、卜相的迷信,他批判说:“卜宅虽吉,而功不独成。相须之理诚然,则宅之吉凶,未可惑也。今信征祥,则弃人理之所宜;守卜相,则绝阴阳之去凶;持知力,则忘天道之所存,此何异识时雨之生物、因垂拱而望嘉谷乎?”(《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承认神仙的存在,并幻想人会长生不死,这反映出他思想的苦闷与局限。在教育思想方面,他提出的基本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一方面严厉地批判了儒家“名教”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倡导“自然”教育。“越名教”与“任自然”是一个共同体中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越名教”,即超越“名教”,亦即反对“名教”。他依据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思想得出,“名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是人性变坏和进一步堕落的过程。他说:“大道陵迟,乃始作文墨,以传其意;……造立仁义,以婴其心,制其名分,以检其外;劝学讲文,以神其教。”(《难张辽叔自然好学论》)。不难看出,统治者宣扬“名教”的旨意,是企图从内心到言论再到行动对人们加以箝制,使之不越“名教”的轨道。他认为,“名教”思想的根本危害是压抑和破坏人性的自然发展。“任自然”的教育主张,就是让人们脱离“名教”的束缚,使个性得到自然地发展。他还借庄子“至德之世”一词,表述了社会理想。于《太师箴》、《难自然好学论》、《答难养生论》及《声无哀乐论》等文中,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至德之世”的景象,那是远古时代的理想国,一切都与现存的社会制度相对立。那里的人们“耕而为食,蚕而为衣,衣食周身则余天下之财”,是人人劳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这里没有“待积敛然后乃富”的寄生虫。这一理想与阮籍的“太初”社会的理想是一致的,都是不满现实的空想,从中可见对封建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与否定。《三国志》卷21、《晋书》卷49有传。后人辑有《嵇康集》。
猜你喜欢的书
上清灵宝大法
道教经籍汇集。一为宁全真传,王契真编,66卷,为东华派经典。一为金允中编,47卷,目录1卷,为天心派经典。东华派出自灵宝阁皂宗,天心派出自正一龙虎宗,都为符箓道派,重视斋醮祈禳。故两书都收集整理了上法、灵宝派流传下来的有关资料,如斋醮时所诵念的经文、咒语,挂的灵图,画的符箓,所需的服饰、器具以及斋醮类别与过程等。前书内容多于后书,还包括了各种驱灾除邪的法术等。二书基本反映了宋代三山符箓斋醮的概况。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
元人郭居敬集。先后有人为之序诗、作图,刊行多种版本。该书为民间流传甚广的童蒙读物。内容为自上古至唐宋二十四个孝亲故事。它们是“孝感动天”(虞舜)、“戏采娱亲”(老莱子)、“鹿乳奉亲”(剡子)、“为亲负米”(子路)、“啮指心痛”(曾参)、“单衣顺母”(闵损)、“亲尝汤药(刘恒)、“拾葚供亲”(蔡顺)、 “为母埋儿”(郭巨)、 “卖身祭父”(董永)、 “刻木事亲”(丁兰)、 “涌泉跃鲤”(姜诗)、“怀桔遗亲”(陆绩)等等,郭居敬编撰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对二十四孝故事人物进行筛选、排序,再配上诗歌。郭居敬在诗体上选择四句的五言诗,平直亲切,长短适中,便于上口和记忆。
新五代史
这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有74卷,系北宋欧阳修编著。记事时间与《旧五代史》相仿。欧阳修以为薛书“繁猥失实”,从景佑三年(1036年) 开始进行修订,经历10余年,将《五代史记》完成。熙宁五年(1072年),欧阳修逝世,“朝廷闻之,取以付国子监刊行”。当时为区别于宋薛所编的《旧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计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仿《春秋》书法,褒贬人物;效《史记》体例,纪传表志俱全。重编薛书列传,改志为考,列十国为世家。宋朝徐无堂曾作注释,阐书法要义。 吴缜《五代史记纂误》,列举谬误200余条。吴书后亡失,清初,自《永乐大典》辑出120条,重编为3卷。清彭元瑞、刘凤浩撰《五代史记补注》74卷,以欧阳修所著之书为主,以宋薛所著元书为辅加以补注,并存徐无堂注。通行本有百衲本影印南宋庆元本。今中华书局校点本,以百衲本影印宋本为底本,参校各本,为较好的版本。
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一九八五年二月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机金轮圣寺。‘这篇证道歌,是永嘉大师把一生修行的心得,和盘托出。各位不要把这篇歌词忽略了,能背诵如流,这才没有白听证道歌一场。’这是宣化上人于一九八五年,在美国洛杉机金轮圣寺讲解《永嘉大师证道歌》时说的。上人悲心切切,效法永嘉大师,为了这‘摩尼珠。人不识’,不怕徒费唇舌,方便言说,告诉我们这个真实相。
法华经持验记
法华经持验记,二卷,清周克复纂并序及劝流通引,首题及卷上尾题上有历朝二孚。
五母子经
佛说五母子经,一卷,吴支谦译。说八岁沙弥,从阿罗汉学道,遂得五通,以宿命而生自己,前五生之母,悲吾子之早世,空自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