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记
-
三朝北盟会编
《作者:徐梦莘》编年纪事本末类史书。南宋徐梦莘撰。250卷。成书于绍熙五年(1194)。记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对金和战事,故名。梦莘(1126—1207)字商老,临江军清江县(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仕官。每念生逢靖康之乱,欲求亡国之由,乃撰此书。起政和七年(1117)海上之盟,迄绍兴三十二年(1162),上下46年,分上中下三秩,上为政和、宣和25卷,中为靖康75卷(末五卷为无年月可系之杂记),下为建炎、绍兴150卷。对宋、金通和、用兵之事,按年月日,悉为铨次本末。取材极宏富,凡敕制、诰诏、国书、书疏、奏议、记序、碑志等,皆录载无遗。引用宋代官私书记杂考共286种,金国诸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作者:杨仲良》南宋杨仲良撰。150卷。今本缺6、7两卷及第114至119卷,5、8两卷也不全。本书根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改编。以北宋九朝各为事目,一部分事目又分子目。李焘原书中徽、钦两朝诸卷已经失传,其史事可从此书索考,为研究北宋史的可贵资料。
-
三朝圣谕录
《作者:杨士奇》明杨士奇著,三卷。书前有明正统七年(1442)著者序。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南海吴弥光芬陀罗馆刊印,集在吴氏辑刊之胜朝遗事二编第七册。著者于永乐(1403—1424)初年历翰林编修、侍读、左中允。永乐五年(1407)进左谕德,后下狱,寻释。永乐十五年(1417)进翰林学士,兼故官。十九年(1421)改左春坊大学士,仍兼学士。仁宗(1424—1425)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进少保、少傅、并兼兵部尚书。宣德三年(1428)进少师。本书记著者生平历任各官时与明成祖(1403—1424)、仁宗(1424—1425)、宣宗(1426—1435)三朝皇帝应答之文,编年排列,未分门目。内有请谕法司禁
猜你喜欢的书
秉烛谈
散文集。周作人著。列为“文艺新刊”之一。北新书局1939年12月初版。收散文24篇。其中有关于人物的品评与忆述,如《关于俞理初》、《记太炎先生学梵文事》等;有浏览书籍的札记与随感,如《读书随笔》、《人境庐诗草》、《老学庵笔记》、《浮世风吕》等;有文史小札之类,如《再谈试帖》、《再谈尺牍》、《谈笔记》、《明珠抄》等。
康熙云南县志
康熙《云南县志》,不分卷,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县知事伍青莲主持编修。云南县即今祥云县。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抄本。
艾子杂说
古代民间笑话集。传为宋代苏轼作。但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1小说家类中即已指出:“《艾子》一卷,相传为东坡作,未必然也。”考其内容,应为民间所传笑话。全述艾子一人的言行,颇有民间机智人物故事的风格。艾子,史传上并无记载,仅笑话中说他是战国时齐国人,曾活动在齐宣王在位时期。故事中间有后来的事情,如秦破赵于长平以及唐三藏等事,民间传承变异的痕迹很明显。今传艾子的笑话37则,《顾氏文房小说》、《群书通要》、《广滑稽郭子六语》、《说郛》等书均有收录。王利器《历代笑话集》全录。明陆灼、屠本畯也依此书体例另编有《艾子后语》、《艾子外语》各1卷,有可观之处。
伤寒温疫条辨
六卷。清杨璿撰。杨璿字栗山、夏邑 (今四川成都)人。先攻举业,后转攻医学。晚客江南。杨氏认为伤寒、温病极易混淆,于是集诸家之说,间附己见,撰成此书。又名 《寒温条辨》。卷一主辨伤寒、温病与伤寒治法辨等;卷二、卷三主辨伤寒与温病之病症,列阳证辨、阴证辨、伤寒温病复病变等; 卷四至卷五为医方辨,列正方一百八十首,附方三十四首;卷六为本草辨,记述药物一百八十八种。剖析伤寒、温病之病证、脉象、治法共九十一则。杨氏友人孙宏智官溧水时,值江南大疫,用其书治疗颇有效验,孙氏便为其刻书传播其名。当时医家浅学者奉此书为准绳。卢文弨、袁枚为之作序,称其书辨证精当。其实杨氏此书全袭陈尧道《伤寒辨证》,稍移次序,改换篇题,增删字句,前五卷中增补甚少,六卷辨论本草为杨氏自纂。陈氏书中所无。此书条分缕析,论述精审,间有发挥之处,亦十分恰切。为杨氏平生临床经验之总结,对热病学说的发展颇有影响。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刻本,光绪四年 (1878) 书业德刻本,上海普通书局石印本。
昨夜入梦
本书是胡也频的诗歌集。他以真挚的歌喉作了他灵魂的吟唱,在诗篇里塑造了一个不流于俗世的孤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其爱情诗篇香艳而谦卑,别具一格。创作受象征派诗的影响,但却不是亦步变趋的模仿,而是有所创新和发展。胡也频有好几首诗提到了友人的虚伪以及友谊在俗世里因异化而变质。
吴越备史
四卷,补遗一卷。旧本题宋武胜年节度使掌书记范垌、巡官林禹撰,记载的是钱镠以下累世事迹。据陈振孙《书录解题》载,认为《吴越备史》为钱俶之弟钱俨作,托名林禹、范垌而已。该书原在卷首列年号世系图、诸王子弟官爵封谥表、十三州图、十三州考。但今仅存十三州考一篇。书后有跋二首,一题为嘉祐元年四代孙中孚、一题为绍兴二年七代孙休涣。现存为明嘉靖年间刊本。该书对史事多有补缺,马尽臣所作《补遗》一卷亦别无证据。《吴越备史》记事讫于太祖戊辰 (908),《补遗》讫于太宗丁亥 (987)。陈振孙认为今书起于石晋开运,前缺三卷,可见此本自宋季以来已非完帙。此书有浙江汪汝瑮家藏本、《学津讨源》本、《武林掌故丛编》本、《四部丛刊续编》本。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