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布

曾布
  • 姓名:曾布
  • 别名:字子宣,临川南丰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临川南丰(今江西抚州南丰县)人
  • 出生日期:1036
  • 逝世日期:1107
  • 民族族群:

曾布(1036~1107)字子宣,临川南丰(今江西抚州南丰县)人,曾巩弟。年十三而孤,学于兄。嘉祐二年与兄同登第,调宣州司户参军、怀仁县令。熙宁二年,徙知开封县。上疏言为政之本,神宗召见,授崇政殿说书,加集贤校理,判司农寺,检正中书五房。与吕惠卿共创青苗、助役、保甲、农田法。擢修起居注,知制诰,为翰林学士兼三司使。以忤王安石去位,黜知饶州,徙潭、广二州。元丰初,知桂州,历知秦、陈、蔡、庆诸州。元丰末年,复翰林学士,迁户部尚书。元祐初,以龙图阁学士知太原府,历真定、河阳、青、瀛等州府。绍圣初,为翰林学士,迁承旨兼侍读,知枢密院。徽宗立,拜右仆射。建中靖国初,独当国,渐进绍述之说。崇宁元年,为蔡京所挤,出知润州。复落职,提举太清宫,太平州居住。责散官,衡州安置,累贬贺州别驾、廉州司户。四年后徙舒州,提举崇福宫。大观元年卒,年七十二,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文肃。


曾布久在文苑,擅长诗文,尤长于四六,所作表启工稳有气而备朝廷之体(《四六话》卷下)。纪昀评其《布作高阳台众乐园成,被命与金陵易地,兄弟待罪侍从,对更方面,实为私门之庆,走笔寄子开弟》诗,以为“格虽未高,而序致特为清稳”(《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二月》诗“二月春华已半归,江天况值雨垂垂。山梅倏忽花经眼,园杏须臾子满枝”,刘克庄选人《千家诗》。著有日记《绍圣甲戌日录》一卷、《元符庚辰日录》一卷,记载奏对及朝廷宫禁事(《直斋书录解题》卷七);另有《三朝正论》二卷、《熙宁新编常平敕》二卷(《宋史·艺文志》二、三);并有《曾布集》三十卷(《艺文志》七),均已佚。《全宋诗》卷七八二录其诗十首。《全宋文》卷一八三四至一八三六收其文三卷。事迹见《曾布传》(《名臣碑传琬琰集》下卷二○)、《宋史》卷四七一本传。


曾布所留存诗词不多,词作有些特色。《全宋词》存其词8首,一首为《江南好》: 江南客,家有宁馨儿。三世文章称大手,一门兄弟独良眉。藉甚众多推。千里足,来自渥洼池。莫倚善题鹦鹉赋,青山须待健时归。不似傲当时。 其余七首是组曲《水调歌头》,这使曾布词作别具一格。词作咏写唐代冯燕之事,有的语意慷慨激昂,如《排遍第一》: 魏豪有冯燕,年少客幽并。击球斗鸡为戏,游侠久知名。因避仇、来东郡。元戎留属中军。直气凌貔虎,须臾叱咤风云。凛凛坐中生。 偶乘佳兴。轻裘锦带,东风跃马,往来寻访幽胜。游冶出东城。堤上莺花缭乱,香车宝马纵横。草软平沙稳。高楼两岸春风,语笑隔帘声。 有的旖旎动人,如《排遍第二》: 袖笼鞭敲镫。无语独间行。绿杨下、人初静。烟淡夕阳明。窈窕佳人,独立瑶阶,掷果潘郎,瞥见红颜横波盻,不胜娇软倚银屏。 曳红裳,频推朱户,半开还掩,似欲倚、咿哑声里,细说深情。因遣林间青鸟,为言彼此心期,的的深相许,窃香解佩,绸缪相顾不胜情。 有的凄愁欲绝,如《排遍第五》: 凤凰钗、宝玉雕零。惨然怅,娇魂怨,饮泣吞声。还被凌波呼唤,相将金谷同游,想见逢迎处,揶揄羞面,妆脸泪盈盈。醉眠人、醒来晨起,血凝螓首,但惊喧,白邻里、骇我卒难明。思败幽囚推究,覆盆无计哀鸣。丹笔终诬服,阛门驱拥,衔冤垂首欲临刑。 这一组词以叙事为主,抒情为辅,堪称北宋词史上为数不多的叙事词之一。尤其是以组词咏写历史题材,在当时比较罕见,曾布词因此显得别具特色。这也体现出当时慢词形式已逐渐被接受,并被文人士大夫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的情况。

曾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玄门早晚坛功课经

太上玄门早晚坛功课经

《太上玄门早晚坛功课经》是道教全真派日常修持的重要经典,也是道士每日早晚必修的功课仪范。全书分为《早坛功课经》与《晚坛功课经》两部分,内容汇集了道教核心经典、仙真宝诰、咒诀偈赞等,如《清静经》《心印妙经》《玉皇心印妙经》《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及诸天尊圣号,旨在通过持诵经诰、礼拜仙真、澄心静虑等方式修持身心,培养道性。 该经不仅是道士日常修行、持戒炼心的法门,也被视为沟通人神、祈福消灾的宗教仪式。其内容融合了道教哲学思想、养生智慧与宗教仪轨,体现了道教“性命双修”的宗旨,强调清静无为、积功累德。作为道教斋醮科仪的基础文献,此经在传承道教文化、维系信仰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亦是研究道教仪范与修持思想的重要典籍。

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

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

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原题「南昌修江混然子王道渊注」。王玠字道渊,元末明初全真派道士。原书三卷,《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收入,合为一卷。是书经文取四百余字本,分卷而不分章。其注皆先释经义,后附颂语,故日「夹颂解注」。卷首有作者自序及《解题》,内称:「万物皆有形日阴,万物皆有性命日符,万物皆有自然之道日经」。又日:「阴符二字,身心也,性情也,水火也,神气也,铅汞也,龙虎也,动静也。乃为修丹之根本,养道之渊宗」。其解「阴符经」之义颇为穿凿。注文反复讲述惨炼内丹之理论及方术。多引魏伯阳、施肩吾、张伯端之说以及丹经,间涉儒释之言。可谓以丹道释《阴符》之集大成者。

易音

易音

三卷,明清之际顾炎武撰。此书为顾氏《音学五书》之一。《五书》经三十年五易其稿而成,自言“据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据古经以正沈氏(约)唐人之失,而三代以上之音,部分秩如,至赜而不可乱”。他发现“卜筮之辞,多用音和,以便人之玩诵”。全书以彖辞、爻辞、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杂卦为序,就古人文章韵脚以求古人韵部,如《师》六五爻辞“长子师师(六脂)弟子舆尸(六脂)”《小畜》上九爻辞“既雨(九麌)既处(八语)”之类。炎武为清代音韵学鼻祖,他继明陈第《毛诗古音考》破宋吴棫叶音之说,探求古本音,为后来江(永)、戴(震)、王(念孙、引之)、段(玉裁)建立有系统条例的文字语言学奠立基础。收入阮元学海堂《皇清经解》卷五至七。

金丹四百字闵一得批注

金丹四百字闵一得批注

《金丹四百字》,宋紫阳真人成道以后,遗与马处厚之文。其文初无定名,后人因其无名,即以《金丹四百字》名之。是文其言约而不繁,其义显而且明,与《悟真篇》相为表里。《悟真篇》细分药物火侯,《四百字》总撮始终大义,两者一而二,二而一也。但《四百宇》自宋迄今,注释者甚多,或以炉火解,或以搬运解,求其传真写神,发其藏蕴者,卒不可得。

皇明祖训

皇明祖训

明太祖朱元璋对后继诸皇帝的训话集,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据《明史·太祖纪》记载: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六月,太祖谕群臣曰:“朕起兵至今四十余年,灼见情伪,惩创奸顽,或法外用刑,本非常典。”鉴于此,太祖训导其后继诸皇帝在执法方面要做到“止循《律》(《大明律》)与《大诰》,不许用黥刺、剕(fei,古代砍脚的酷刑)、劓(yi,古代割掉鼻子的酷刑)、阉割之刑。”假设有的大臣不遵上述训导之辞,一意推行《大明律》和《明大诰》之外的酷刑,那么就将用“重典”治其罪,予以严惩。同年九月朱元璋将其以往训导子嗣和大臣之辞,集成《皇明祖训条章》,颁行中外,并庄重地宣布“后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论”。《皇明祖训》虽曾发挥过巨大的威慑力,也曾使其后继皇帝敬畏遵守,但至明末,其训导之辞逐渐被盛行一时的“例”所取代,“祖训”逐渐为后人所遗忘。

万峰童真禅师语录

万峰童真禅师语录

清至善说,卷首收序,题辞,卷一收住湖广德安府孝感县简堂禅院语录、住高峰禅寺语录、法语、卷二收真赞、偈颂、佛事,卷三收举古,卷四收宗统颂,卷五卷六收湘山颂古。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