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清代词话《论词随笔》   

    词话。一卷。清沈祥龙撰。沈祥龙(生卒年不详),字约斋。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人。光绪诸生。有《乐志簃集》。《论词随笔》六十二则,系由《乐志簃集》中辑出。其《小序》云:“余偶学倚声,未谙格律,乃取宋、元以来诸家词,探究其旨。又历询先辈之能词者,偶有所得,则笔而存之。顾于词终未能工,亦不欲求其工也。光绪戊戌夏六月。”知书成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论词随笔》篇幅不大,但态度严谨,论列精赅。持论大体宗尚常州词派的尊体说和比兴说。首先,沈氏明确反对词为小道:“以词为小技,此

  • 清代笔记《今世说》   

    《今世说》清代文言短篇志人类笔记小说集。八卷。题“仁和王晫丹麓撰”。王晫(1636—?),字丹麓,号松溪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霞举堂刊本,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清咸丰二年(1852)“粤雅堂丛书”本;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石印本;民国上海文明书局“清代笔记丛刊”石印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

  • 佛教禅宗史书《景德传灯录》   

    《景德传灯录》简称《景德录》或《传灯录》,原名《佛祖同参集》。佛教禅宗史书。三十卷。宋道原编集(一说原为湖州铁观音院拱辰所作)。禅宗把禅法的传承比喻为灯火相续,因而把记载禅法传承历史的典籍名为“传灯录”;又因本书修成于北宋景德元年(1006年),故题名《景德传灯录》。作者道原,生平事迹已无可考,现仅知他是东吴(今苏州)人,天台德韶国师(890—971年)法嗣,法眼宗清凉文益禅师的法孙,属青原行思下十世。本书以禅宗师徒传承禅法的世系次序为基本线索,记述自过去诸佛至法眼文益

  • 清代笔记《明语林》   

    《明语林》志人小说集。十四卷。作者吴肃公,明末清初人。据作者书前凡例和自序,知本书初稿作于康熙元年(1662),后搁置箧中二十年,经新安吴仲乔怂恿,刊刻于康熙辛酉(二十年,1681)年。本书有碧琳琅馆丛书本、芋园丛书本。书中仿《世说新语》体例,全袭旧目,共三十七门,记明代士大夫轶闻旧事。遗民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现象,它是民族问题在封建社会改朝换代后的反映。中国历史上元代和清代的遗民意识尤为集中、强烈。文学作品则是抒发这种遗民意识的理想途径。清初以顾炎武等人为代表的遗民诗,便集中反映了当时知识阶层的这种意

  • 明代文言短篇轶事小说集《情史》   

    《情史》明代文言短篇轶事小说集。全称《情史类略》,又名《情天宝鉴》。二十四卷八百八十二则。题“江南詹詹外史评辑”。詹詹外史,一般认为是冯梦龙。冯梦龙,字犹龙,一字子犹,别号龙子犹,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成书于明天启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明末东溪堂藏版本,藏上海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清初芥子园刊本;清嘉庆十四年(1809)刊本;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三让堂刊本;清经国堂刊本;清光绪二十年(1894)上海石印本;清平妖堂刊本;民国上海会文堂书局排印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ldq

  • 明代史料笔记《谷山笔麈》   

    《谷山笔麈》史料笔记。十八卷。明于慎行撰。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首次刊印。于慎行,字无垢。生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卒于万历三十五年(1608年)。山东东阿人。隆庆二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初年,当完成《穆宗实录》后,进升编撰,充当日讲官。史官能得此位者很少。后因得罪于首辅张居正,以病辞归故里。张居正死后,又官复原职,又由侍讲学士升礼部右侍郎、左侍郎、改为吏部掌詹事府,官至礼部尚书。万历十八年(公元18年)致仕,闭门读书著述。本书即此时所写。此外还有《谷城山馆文集》、《谷城山馆诗集》、《读

  • 佛教伪经代表性经典《佛说盂兰盆经》   

    《盂兰盆经》全称为《佛说盂兰盆经》,约千余字,一般被认为是佛教伪经的代表性经典。“伪经”是中国古代佛教徒假托佛说,用梵文撰述又用汉文译出的佛教经典,大多有较重要的文献价值。《盂兰盆经》自西晋泰始二年(266)至建兴元年(313)间,由竺法护翻译而后传播开来。“盂兰”为梵文音译,义为“救倒悬”,“盆”是汉语,指盛放供品的器皿,言此供具可解先亡倒悬之苦。此部经典叙途了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最初得到六通(神足通、天眼通、

  • 徐学谟《宛城梦记》及诗文八首   

    宛城梦记徐子之再起家,守宛也,盖领二千石者垂十□云诸后徐子领二千石者加徐子上乃徐子竟弗迁也。会岁戊辰大计,群吏事竣,当选人除布之期,自二千石以上纷纷递迁有差,而徐子又弗迁也。方是时,徐子以□车来宛,而家人忽驰报内人病甚,恐不能朝夕需也。盖归乎?徐子心征征摇也,若悬旌焉,以商诸幕客卢生,卢生曰:“君欲以迁归耶?迁即迁矣,而归不可得也”。徐子曰:“若何征耶?”卢生曰:“吾昨之夕梦有人□余书‘整饬河南’四字赠君。

  • 清代古籍辨伪目录《古今伪书考》   

    《古今伪书考》是清代一部古籍辨伪目录。清姚际恒撰。该书最早版本是清乾隆至道光年间歙西鲍廷博刻《知不足斋丛书》本。此后有清光绪三年(1877)广汉张馥笙刊本、光绪十八年(1892)浙江书局刊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沔阳卢氏刻《慎始基斋丛书》本、苏州文学山房木活字印本、1933年北平景山书社再版《辨伪丛刊》本、1934年海虞瞿氏铁琴铜剑楼重修《晋石厂丛书十种》本。校注本还有清光绪七年(1881)归安姚氏粤东藩署校刊《晋石厂丛书十种》本、光绪十五年(1889)长沙章氏经济书堂校刊本、1929年北平朴社顾颉刚

  • 清代志人小说集《豪谱》   

    《豪谱》志人小说集。一卷。清高承勋辑。未见单行刊本,据《中国文言小说书目》,知有续知不足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此书仿刘义庆《世说新语》体,辑录汉至明代群书而成。作者把历代书中称“豪”之人之事,分义豪、谊豪、 才豪、 气豪、谈豪、辩豪、狂豪、奇豪、侠豪、态豪、文豪、 书豪、 笔豪、绘豪、饮豪、隐豪、闺豪、童豪、市豪、贼豪、 色豪、 奢豪等二十一类, 故名之曰“豪谱”。作为小说, 《豪谱》为我们展示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许多人物刻划的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忘怀。如

  • 明代史料笔记《戒庵老人漫笔》   

    《戒庵老人漫笔》又名《戒庵漫笔》。史料笔记。八卷。明李诩撰。成书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诩,字厚德,自号戒庵老人。生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卒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南直隶常州府江阴人。他七次入试皆落第。后来放弃仕途,居家读书著述。他阅读藏书很多,见闻较广。本书是他晚年的笔记。此外还有《世德堂吟稿》、《名山大川记》、《心学摘要》等。现流传下来的仅有《戒庵老人漫笔》。《戒庵老人漫笔》是研究明初至万历社会情况的重要参考资料。记人叙事采用杂记形式,有条目,凡五百六十二则,最后纂集成书。所记内

  • 清代笔记小说集《三异笔谈》   

    《三异笔谈》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四卷。题“云间许仲元小欧甫著”。许仲元(1755—1827年以后),字少欧,云间(今上海松江)人。成书于清道光七年(1827)。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申报馆丛书”本;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石印本;民国上海中华图书馆石印本;1936年上海大达图书局铅印本。199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笔记小说文库”《清说七种》影印上海大达图书局铅印本,1995年江苏广陵古

  • 明代笔记《少室山房笔丛》   

    《少室山房笔丛》48卷,明胡应麟撰。胡应麟是明代中叶的博学大家,和杨慎、陈耀文、焦竑等人齐名。此书是汇辑他的考据杂说而成,全书共包括12部:《经籍会通》4卷,考论古籍的撰著与存亡聚散情况;《丹铅新录》8卷,专门驳斥杨慎《丹铅录》等书考据的舛谬;《史书占毕》6卷,考论史书兼评论史事;《艺林学山》8卷,系诗话、词话及评骘各体文学作品的优劣;《九流绪论》3卷,考论诸子百家的源流和得失;《四部正讹》3卷,考辩历代伪书;《三坟补遗》2卷,专论《竹书纪年》、《逸周书》《穆天子传》3种汲冢遗书;《二酉缀遗》3卷,采录古

  • 明代史料笔记《水东日记》   

    《水东日记》史料笔记。四十卷。明叶盛撰,初刻于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叶盛,字与中。生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卒于成化十年(1474年)。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人。正统十年进士,初授兵科给事中,累官都给事中,擢山西右参政,督宣府,协赞军务;天顺时,以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成化时,为左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后擢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职。除本书外,其著作尚有《叶文庄奏议》、《菉竹堂稿》等。叶盛久居官场,见闻甚广,对当时各项制度比较熟悉,又深知其沿革利弊,故书中主要内容是记述明前期的典章

  • 清代通俗词语分类考释书《通俗编》   

    《通俗编》汇释历代俗语常言、文章典故、神话传说辞书。三十八卷。清翟灏撰。成书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翟灏,字大川,后改字晴江。生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卒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仁和(今杭州)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历任衢州、金华等地教授。所撰尚有《尔雅补郭》、《四书考异》、《艮山杂志》、《湖山便览》、《无不宜斋诗稿》等。翟氏酷爱读书,自经史之外,凡诸子百家、山经地志、乃及荒冢破壁之奇字,无不包孕而贯穿之。《通俗编》周天度序称翟:“往来南北十许年,五方风土,靡所不涉。”这

  • 史料笔记《涌幢小品》   

    史料笔记。三十二卷。明朱国桢撰。成书于天启间,有朱氏家刻本。朱国桢,字文宁,号平涵。生年不详,卒于崇祯五年(1632年)。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累官国子监祭酒,以病谢官归家,长时间不出仕。天启三年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累加太子太保,曾升为内阁首辅,不久为阉党李蕃所劾,以病求归。纂有《皇明史概》一百二十卷,《涌幢小品》,《大政记》。《涌幢小品》是朱国桢闲居在家时写成的。是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文化史的重要资料。全书分为很多类,各类下又分若干目,分别叙述。该书涉及的方面很广,内容很丰富。包

  • 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政纲《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向天王洪秀全提出的改革建议书。洪仁玕撰,清咸丰九年(1859)写成。同年经洪秀全旨准镌刻颁行。本书现存最早的刻本有二:一部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王重民将此藏本摄录成照片,经校订后於1936年发表在《逸经》半月刊第17、18、19期上。1948年又收入 《太平天国官书十种》(广东丛书)之中。1950年开明书店出版的《太平天国史料》 (中华书局1955年、1958年、1959年重印) 和1952年神州国光社排印的 《太平天国资料丛刊》均依据此版本;另一部于1952年在上海发现,现

  • 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仁宗长子,母诚孝昭皇后。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生,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卒,享年38岁。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成祖朱棣征漠北,命朱瞻基留守北京,翌年底立为皇太孙。自此,成祖多次外出巡幸皆随驾,深得成祖青睐。仁宗朱高炽即位后,立朱瞻基为皇太子,并于仁宗死后即位,时年28岁,是为宣宗。宣宗即位后,更定科举法,并让宦官进入内书堂读书。他宠信宦官,甚至让太监代批奏章。即位当年,汉王朱高煦反叛,宣宗率师亲征,杀高煦。他勤于戍务,亲自巡边,击败蒙古兀良哈部,并派于谦等巡抚两京及各地,

  • 明代史料笔记《寓圃杂记》   

    《寓圃杂记》史料笔记。十卷。明王錡撰。约成书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以前。王锜,字元禹,号苇庵处士,别号梦苏道人。生于宣德七年(1432年),卒于弘治十二年。苏州长洲县人。他祖上世代务农,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热衷于史学。一生没有做过官,隐居故里。对历朝诸大事,不仅详细记述其经过,而且还能评论其善恶得失,总结出兴衰成败的道理。每有见闻即记,尤其对有关苏州的掌故事实所记更详,文词精炼,比较实事求是,本书即是从他平生所记中“削芜置疑”而成的。全书十卷,另有补遗十则。共一百六十五条。主

  • 明编年体记事笔记《典故纪闻》   

    明编年体记事专著。十八卷。明余继登撰。初刻于明万历年间。余继登,字世用。生卒年不详。北直隶交河人。万历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与修《明会典》。历任诸学官,万历二十六年以左侍郎摄部事,又擢升为礼部尚书。其身居朝廷要职,并参加修史工作,所以对列朝实录和起居注很熟悉。此书就是取材于实录和起居注。其编纂的原则是:“凡关国家大政大本则书,非大事而於世为急则书,非大非急,而为异闻兴则书,非异而事所从起则书”。所以书中所记,涉及到明代制度的各个方面。是研究明万历以前政治史的重要资料。《典故纪

  • 佛教戒律书《敕修百丈清规》   

    《敕修百丈清规》是关于佛教丛林生活规范和制度的著作。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由释德辉编定,后又由释大訢等校正,为禅门定式,颁行全国。明洪武十五年(1382)、永乐二十二年(1424),先后敕旨推行。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又敕令重刊施行。自元迄今,通行此本,只是分卷略有出入而已。德辉,东阳人,元代禅僧,嗣晦岩熙,住江西百丈山大智寿圣寺。百丈山原是唐代禅师怀海立清规之所,德辉身居祖庭,事循成范,两庑严肃,远近以为式。他受朝廷之命,取 《崇宁》、《咸淳》、《至大》三本清规,荟萃参同,重新诠次,又删繁补缺

  • 明代史料笔记《今言》   

    《今言》史料笔记。四卷。明郑晓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刊印。郑晓,字窒甫,号淡泉。生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卒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浙江海盐人。嘉靖二年进士。初任职方主事,因职务之便,得批阅档案文件,所以通晓天下阨塞与士马虚实的情况,撰写了《九边图志》。受严嵩排挤,贬和州同知。后又迁诸官,有政绩,至南京吏部尚书、刑部尚书。最后被严嵩削职归里。《今言》即落职归里后之作。他还著有《吾学编》、《徵吾录》、《古言》、《奏议》、《文集》、《史论》、《策学》、《禹贡图志》等书。《今言》是研究明代政治

  • 专题性史书《绥寇纪略》   

    《绥寇纪略》。专题性史书。十二卷,补遗三卷。明末清初吴伟业撰。约成书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或稍后。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卒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苏州太仓人。崇祯进士,授编修,迁左庶子,弘光时,授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假归。后清朝政府迫其出仕,任秘书侍讲,迁国子祭酒。不久,因母丧回家守制。他博学多才,尤长于诗,驰名文坛,有人把他和庾信媲美。曾馆于嘉兴之万寿寺,《绥寇纪略》即曾在此撰写。所著除本书外,尚有《复社纪事》、《梅村家藏稿》、《太仓十子诗选》等。

  • 蒙学古籍一览   

    教《陆桴亭论小学》清·陆世仪《诸儒论小学》清·陈弘谋《宏远谟斋家塾课程条录》清·黄之骥《教童子法》清·王筠《乡塾正误》清·李江《父师善诱法》清·唐彪《示儿长语》清·潘德舆《幼学分年课程》陈惟彦《传家宝》清·石成金《蒙师箴言》《问青园课程》清·王晋之《社学要略》明·吕坤字《三字经》宋amp

  • 清代蒙学读本《小学韵语》   

    蒙学读本。一卷。清罗泽南撰。清咸丰六年(1856年)首刊。罗泽南,字仲岳,号罗山,谥忠节。生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卒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湖南湘乡人。贡生出身,精通程朱理学。道光年间曾做过短时间的蒙师。咸丰二年在籍创办团练,次年参加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为湘军悍将,升任按察使,屡败太平军,加布政使衔。咸丰六年春,在武昌争夺战中被太平军炮弹击中,重伤而亡。主要著作有《小学韵语》、《西铭讲义》、《太极衍义》、《周易附说》、《姚江学辨》、《读孟子札记》等,均收入《罗忠节公遗集》(八卷)。罗泽南认为朱熹

猜你喜欢的书

李怀州集

李怀州集

隋代诗文别集。李德林撰。李德林字公辅,曾任怀州刺史。据《隋书》本传,李德林“所撰文集勒成八十卷,遭乱亡失,见(现)五十卷行于世”。《隋书·经籍志》著录《李德林集》10卷,两《唐书》著录并同。至宋,亡佚。今存明人辑本,有张燮《七十二家集》本《李怀州集》2卷、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李怀州集》1卷。张溥本自张燮本出,凡收录文15篇、诗6首。又,清人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今人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收录李德林诗文较前为备。

大清帝国全图

大清帝国全图

《大清帝国全图》,印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距今已近百年。《大清帝国全图》见证了中国的百年历史,它的现身,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清王朝对中国的巨大贡献提供了一件不可多得和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全书共25张地图,反映了当时我国的行政区划等内容。该图还反映出当时的香港、澳门等已被侵略者侵占。

中国文化史导论

中国文化史导论

本书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学大师钱穆继其《国史大纲》后,第一部系统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书中就通史中有关文化史一端作导论。故此书当与《国史大纲》合读,方能获得著者写作之大意所在。本书虽主要在专论中国方面,实亦兼论及中西文化异同问题。钱先生对中西文化问题之商榷讨论屡有著作,而大体论点并无越出本书所提主要纲宗之外。

默记

默记

笔记小说集。三卷。宋王铚撰。作者熟于掌故,所言可据者居多。此书多记载汴京朝野遗闻,有的是史书所不载。王铚掌悉掌故,所考证之事,多言之有据。载北宋朝野遗闻,可补正史之阙。其中记君主、大臣,直书其事而不隐,如《周世宗儿》、《徐铉》、《艺祖》、《神宗》、《欧阳文宗》等条。版本有《四库全书》本、《学海类编》本等,今有中华书局校点本行世。

四宗要义讲记

四宗要义讲记

《四宗要义》,摘译自土官呼图克图(八大呼图克图之一)的巨著《土官论》。土官,正名法日,乾隆时青海人。因他地位崇高,人尝有“掌印呼图克图”之称。《土官论》以三大段组成。前段述印度佛教宗派,中段述西藏佛教部别,末后一段也曾约略述及中国等处佛教的情形。这里摘译的《四宗要义》,即其关于印度佛教宗派之叙述者。

因缘僧护经

因缘僧护经

佛说因缘僧护经,失译,一卷。五百商人入海时,请僧护为说法者。迨至海中,龙王乞僧护去授四龙子以四阿含经。商人还时,僧护自海出同还。途中相失。见地狱中五十六事。次至五百仙人处一宿济度之。来见佛,问因缘。佛一一答之。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