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蒙学读本《小学韵语》

蒙学读本。一卷。清罗泽南撰。清咸丰六年(1856年)首刊。0vz中华典藏网

罗泽南,字仲岳,号罗山,谥忠节。生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卒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湖南湘乡人。贡生出身,精通程朱理学。道光年间曾做过短时间的蒙师。咸丰二年在籍创办团练,次年参加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为湘军悍将,升任按察使,屡败太平军,加布政使衔。咸丰六年春,在武昌争夺战中被太平军炮弹击中,重伤而亡。主要著作有《小学韵语》、《西铭讲义》、《太极衍义》、《周易附说》、《姚江学辨》、《读孟子札记》等,均收入《罗忠节公遗集》(八卷)。0vz中华典藏网

罗泽南认为朱熹《小学》极有价值,作为蒙学读物,其语句或长或短、参差不齐,不易记诵,不便童蒙,因而撮其大要,编为四言一句的韵语体,故定名为《小学韵语》。0vz中华典藏网

《小学韵语》全书共2944字。系统地论述了小学的意义、任务、规范。完全依据程朱理学主张,采用孟子的人性论与教育观,认为“人之初生,至善者性”,教育的任务就是“长其良能,充其良知”。主张儿童教育应尽早开始,推崇古人的胎教与家教。认为儿童到了八岁,就应入小学,重点学习和掌握“少仪”,即少年儿童应具备的封建伦理道德。0vz中华典藏网

对“少仪”,本书记述极详,从耳目口体、容体颜色、穿衣吃饭到敬重师长、孝事父母、兄友弟恭,从婚姻、交友到君尊臣卑,都提出了具体、细致的要求,并随时以历史人物为典范以作辅证。如孝事父母,在反复讲了孝行的各方面之后,举出了“陆绩怀橘,黄香温被,红革行佣,子路负米”等八个典故,并总结说:“凡尔人子,是则是效”。0vz中华典藏网

本书认为:“弟子之职,首重力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自孔子以来儒家传统思想的表现。赞同朱熹的观点,认为儿童应先学《小学》一书,再读《四书》,进而《五经》,然后学习《资治通鉴纲目》、《太极图说》、《西铭》等理学家著作。0vz中华典藏网

本书认为儿童十五岁以后,完成小学任务即可入大学。本《礼记·大学》之旨,认为大学的任务在于“明德新民”,其过程则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目的是学为“圣人”。0vz中华典藏网

对于小学、大学的关系,本书认为“小学之功,大学之基”,明确小学是大学的基础,肯定有了好的教育,“今日蒙士”定会成为“他日圣贤”。0vz中华典藏网

最后对少年儿童提出了一系列的劝诫,希望他们“不可失时”、“不可佚游”、“不可放旷”、“勿开侈端”、“勿生骄矜”、“勿好谀媚”、“勿逞奸谋”、“勿嗜旨酒”、“勿恋女色”等等,而要立志,“必大且远”,要力求做到“内则为圣,外则为王”。0vz中华典藏网

本书内容有反映教育规律的某些地方,但封建礼教色彩极为浓厚,某些方面发展了理学的消极面,尤其对女子的态度为突出。在中国大门渐被打开的时候,本书竟然仍在鼓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认为“臣不二君,女不二夫,一与之齐,终身与俱。不幸夫丧,守节勿堕,饿死事小,失节事大”。0vz中华典藏网

除《罗忠节公遗集》收录外,还有《西京清麓丛书续编·养正丛编》、《吉林探源书舫丛书初编》、《东听雨堂刊书·小儿书辑八种》等丛书收录。0vz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