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伪经代表性经典《佛说盂兰盆经》

《盂兰盆经》全称为《佛说盂兰盆经》,约千余字,一般被认为是佛教伪经的代表性经典。“伪经”是中国古代佛教徒假托佛说,用梵文撰述又用汉文译出的佛教经典,大多有较重要的文献价值。《盂兰盆经》自西晋泰始二年(266)至建兴元年(313)间,由竺法护翻译而后传播开来。“盂兰”为梵文音译,义为“救倒悬”,“盆”是汉语,指盛放供品的器皿,言此供具可解先亡倒悬之苦。此部经典叙途了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最初得到六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后,欲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当他用道眼观看阴间后,见到亡母如处倒悬,一副皮包骨头的饿鬼模样。目连见此十分痛苦,用钵装上饭食奉献于母,但饭食未入母口便化成了火炭。目连痛苦地呼喊。他把此事禀告于佛。佛指点道:你母亲的罪根扎得很深,你要在中元节(夏历七月十五日)即僧众自恣日时,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仗众僧的威神道力,你母的罪即可解脱。目连依言而行,其母终获解救。在《盂兰盆经》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视双亲的恩情为至高无上的孝道及儒、道等教派的道德、文化观念。佛教徒据《盂兰盆经》中的传说,兴起盂兰盆会(盂兰盆节)。据《佛祖统记》卷37载:中国自梁武帝(502~549在位)起,始设“盂兰盆斋”。寺院在节日期间,除施斋供僧外,还举办诵经法会、举办水陆道场、放焰口、放灯等大型宗教活动。民间亦在此时敬设供果、祭祀祖先、祈祷冥福,并燃灯点烛、诵经施食。后世更形成放河灯、焚法船的民俗,致使以《盂兰盆经》为基础的盂兰盆会成为重要的佛教节日。由于目连救母的故事与中国传统伦理相合,后世将其改编成多本连台戏剧《目连救母》搬演于舞台,中国文人将其改编成小说。这些戏剧、小说在人民群众中影响很大。cp6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