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素食与众生平等
何为素食?素食又称斋或斋食,有广狭两义,广义的素食指无腥(肉)之食物,《汉书》卷六十八《霍光传》说:“孝昭皇帝早弃天下,亡嗣,……征昌邑王典丧,服斩缞,亡悲哀之心,废礼谊,居道上不素食。”颜师古注称:“素食,菜食无肉也。”此即无肉而称素食。狭义的素食指佛教信仰者提倡的斋食,它不但严格断腥,而且要求无荤,亦即远离葱、蒜、韮菜、薤和兴蕖五荤。此即以无荤腥为素食。何为“众生平等”?“众
-
孔子的“十字之戒”
可以确信的孔子唯一一次亲口谈论“儒”这个概念,出现在《论语·雍也第六》:“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我视之曰“十字之戒”。戒,即戒令,语出《周礼·天官·宰夫》:“掌其戒令。”按邢氏理解,这十个字系孔子“戒子夏为君子也”。邢昺之说是准确的,但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迄今没
-
王夫之对情景关系的意象化诠释
王夫之是中国古代最富于辩证思维的哲学家,他的宇宙论秉承传统的二元观念而更强调其间的共生依存关系。他在《周易外传》中曾说:“天下有截然分析而必相对待之物乎?求之于天地,无有此也;求之于万物,无有此乎?反而求之于心,抑未谂其必然也。”① 这种观念贯彻于文学思考,就在情与理、意与辞、情与景的关系上形成一系列富有辩证法色彩的见解,其中对情景关系的阐述尤为当代学者所重视,专题论文也比较多。② 其实相比结构来,王夫之对情景问题远没那么重视,只因他的有机结构观念解构了一切模式化的诗学命题,历来相
-
清代文学的特征、分期及历史地位
文学的历史虽是生生不息的永恒过程,但在一定的时间内却呈现为某种明显的历史、文化特征,文学史家根据这种特征划分出文学史的时代。在许多时候,文学史的时代并不和王朝的起讫相吻合,但在一些时期,由于王朝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的特殊性使得孕育于其中的文学史具有一种相对的自足性时,以王朝为单位来叙述文学史,就变得简明而有效。清代从长时段的眼光来看,往往被视为现代性发生和社会转型的时代,清代的历史因而被分割为分属古代史和近代史的两段。但如果从文学史的眼光来看,则清代正是古代文学史的终结,现代文学的蜕生。这是中国古代
-
从《尼布楚条约》思考当代国防军事战略
中俄《尼布楚条约》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1689年)正式签订。《尼布楚条约》的内容,曾用满文、汉文、蒙文、俄文和拉丁文五种文字刻成了界碑。这个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的东西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沙俄同意把入侵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满清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土地让给俄国。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是双方经过平等谈判、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的结果。条约的订立为中俄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使,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比较长久的安宁。本文的重点不
-
晚明国家权力异化的历史思考
关于晚明“民变”问题的研究,日本学者谷川道雄和森正夫先生的著作《中国民众叛乱史》称之为“民众叛乱”,这其实就是“民变”的衍义,依然是从明朝政府立场而定义的说法。所以他们的著作中所开列的事件,包括了晚明到清的城市“民变”事件和乡村反赋役的动乱。① 日本学者夫马进以杭州为个案,对晚明杭州城市改革和“民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第一点就是民众对于那些阻碍改革的精英和官僚的
-
从《太平经》看早期道教的信仰与特点
早期道教虽然相信人死为 “鬼”,“鬼”能祸人,可是却反对张兴祭祀,认为死人阴也,事阴不得过阳,事死不得过生,否则便是“逆气”、“逆政”,其害使阴气胜阳,鬼神邪物大兴,行病害人,怪变纷纷。道教从汉顺帝时张道陵创立行世,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样漫长的岁月中,信仰 “神仙”的基本传统固然保持不变,但由于时代变化及社会思潮影响,其具体教义自然也不免有所变异。如早期道教之太平道、天师道,
-
“ 太一”究竟是什么?
“太一”究竟是什么?这曾经是民国时期顾颉刚、钱宝琮、杨向奎诸先生关心的重要问题,他们在《太一考》《三皇考》两篇名文中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为古史辨派的思想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时隔近百年,林勰宇博士完成了他的新着《太一:楚文化、秦汉国家祭祀与原始道教探源》,要重新回答这个问题。虽然书中并未明确批评古史辨派,但此书所讨论的问题和涉及时段,与古史辨派的两篇文章高度接近,而他提出不同的立意和结论,隐藏着与前辈学者的深度对话。在古史辨派思考太一问题以来的九十多年当中,出现了与太一相关的大量出土
-
清朝何以速亡
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至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只有短短四个月时间,灭亡之速,实所罕见。清朝何以速亡?最好先看看武昌起义半个月后拥护清朝的民选资政院议员对时局的感受。10月22日,第二届资政院会议按期举行开幕典礼。至26日,湖北、湖南、陕西相继独立。27日,有议员提出“顺人心以弭乱本”具奏案。议员于邦华说明此案的主旨:“今日之患,在人心已失。如粤乱甫平,川乱又起;川乱未已,鄂乱随之;以至皖、宁、荆、襄、赣、豫,皆有不安之象,此即人心已去之明证也。今日第
-
什么是《大藏经》
大藏经,是将一切佛教典籍汇集起来编成的一部全集。起初叫作“一切经”,后来定名为“大藏经”,“藏”有“保藏”的意思。因其内容十分广泛,故称“大藏经”,又称“藏经”。其内容主要由经、律、论叁部分组成,又称为“叁藏经”,分别称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经”是佛教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教为信
-
王阳明思想的当代价值
当代中国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法治,当然也离不开道德。法治偏于制度,而道德则重在观念,两者毕竟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在:相对而言,制度属于物质方面的建设,它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法规法律条文或者说以法规法律的形式规定人们的行为,对主体行为予以限制,使其符合正常的社会规范,防止社会失范现象的发生。道德属于观念或思想方面的建设,它主要通过道德的力量对主体内心进行约束,以杜绝失范现象的发生,两方面角度虽然不同,但都期以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制度方面的建设至关重要,因其可操作,限制人们的行为,为防止失范现象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
中国史略
对于社会学者来说,中国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中国是第一代文明的幸存者和第三代文明的发源地,历史相对完整、脉络较为清晰,古代社会因为封闭而近乎典型,而且发育得非常成熟;尤其是近现代社会变化剧烈,使得研究材料异常丰富,所以中国应该是社会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第一章古代史部分我们并不是要完整地阐述历史去详细地描述曾经发生过什么,那是历史学者的任务,我们只是要总体上说明过去发生了什么。第一节文明次代表(三代文明说)这一假说试图论证在古代社会人类共有三次文明的迭起,而这三代文明都具有鲜明的思想核心、创造了影响整个世界
-
魏忠贤的罪与罚
1644年,立国二百七十余年的大明政权,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彻底摧毁,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大明王朝没有亡于外敌的入侵,没有亡于藩王的叛乱,没有亡于重臣的图谋不轨,却亡在一群乌合之众的农民手里,很有点“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的味道,令人感慨不已。有人认为,朱由检之所以落到这样的结局,是因为他的前任朱由校留给他的是一个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烂摊子。而朱由校之所以会留下这么一个烂摊子,是因为朱由校当政时,宦官魏忠贤把持了朝政,扰乱了朝纲。魏忠贤对明朝的衰败和灭亡负有重大责任。然而,细读
-
曾国藩的幕府与幕僚
曾国藩幕府之盛自古罕见,近世无匹。近20年间,他为了办理军政、粮饷及军工科技诸务,所设机构不下数十,招聘幕僚近于400,一则治事,一则育人,从中产生出一大批各类人才,其中不少人属于曾国藩集团的骨干成员,对该集团的发展壮大起了很大作用。他们不仅助成曾国藩一时之功,且于其死后将他的思想政治路线传递下去,使之影响沛然,长期延续。故研究曾国藩幕府和幕僚一题,对于进一步了解曾国藩集团乃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皆有助益。然而,长期以来,这一问题的研究却相当薄弱。光绪年间始有其门人薛福成《叙曾文正公幕府宾僚》一文
-
宋王朝的极端政治
岭南:打击政治对手的绝佳流放地宋神宗死的时候只有38岁。这个胸怀大志的理想主义者平生只做对了一件事情:发动变法。他也只做错了一件事情:停止变法。有人指责他没有推进民主体制,我以为这跟指责乔丹(国际篮球明星)为什么不踢足球一样不靠谱。他在他的年代,只能作出符合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选择。宋神宗撒手而去,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给他的继位者宋哲宗。哲宗只有9岁。这样的年龄只适合赖在妈妈怀里撒娇,显然不适合坐在龙椅上对着群臣发号施令。因此,又一位女人娉娉婷婷地走上了前台——这种事情我们有一个专业词语,叫“垂帘听政”
-
“不由经教”与“由教悟宗”
中国禅宗的真正建立,是以慧能禅作为标志。而慧能禅的显著特色,即在于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这“不立文字”的“文字”,自然也包含佛教经籍。“身是菩提树,身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有尘埃。”(注:《坛经》、《大正藏》卷四八,348b。)神秀的禅偈,注重不间断的修行,包括阅读佛经,从经文中寻求解脱之路。而慧能的禅偈则与此相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注:《坛经》、《大正藏
-
禅宗的心灵之道
在道家和儒家之后,中国历史又产生了以慧能的《坛经》[1]为代表的禅宗智慧。禅宗作为佛教,不仅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而且甚至将自己的源头直接追溯到佛祖释迦牟尼那里。“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为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乃嘱摩诃迦叶。”[2] 禅宗正是以心传心,惟论明心见性,因此称为佛心宗或者心宗。但禅宗有别于一般的印度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基本教义相比,禅宗去掉了其神秘性和思辩性,成为了一种生活的
-
修道先除“内鬼”,三尸神到底是什么?
古人常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可有时候,让人贪、让人嗔、让人痴的,未必就是外头的世界,而是身体里住着的“内鬼”在作怪。这个“内鬼”,在道教里就叫做“三尸神”。别急,这不是妖怪小说,也不是现代玄幻设定。三尸神的说法,早在《云笈七签》《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等道教古籍中就有记载。简单来说,这三位“尸君”不是死人,而是寄居在人身体内的三种邪灵,它们不但会记录你的坏事,还天天跑到天庭去打小报告,
-
阴间判官那些事:冥府里的“公务员”如何分工?
人死之后会去哪儿?古人讲,魂魄出窍,三魂七魄被引到阴司,也就是地府,由阎王爷主审,之后决定是转世投胎、升天成仙,还是下油锅、投畜道。可问题来了,地府那么多亡魂,阎王一个人哪管得过来?这时候,就轮到了一个重要角色登场:判官。说起地府判官,大多数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副画面:一位面色青白、身穿官服的老爷,手执判笔,一边看着生死簿,一边冷冷地说:“阳寿已尽,该你上路了。”这画面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算离谱。地府判官,确实就是地府系统里的“公务员”,专职处理亡魂生死之事
-
金刚经的精髓其实是“破执”,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我们今天常常听人说“金刚经讲的是空”,或者说它教人看破红尘、四大皆空。但这些理解,其实只摸到了金刚经的表皮,而没有深入到它的骨髓。佛经的语言本来就玄妙,再加上传统译文多是文言文风格,读起来艰涩晦涩,于是很多人只记住了几个耳熟能详的句子,比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却没弄明白这些话真正要说的是什么。金刚经真正想让我们做的,不是去执着于“空”,而是要破除一切执着,包括对“空rdqu
-
儒学“游魂”及其命运
一,儒家学说及其建制化五四以来,自由主义者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更多的是采取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分道扬镳,针锋相对,五四领袖之一陈独秀直接地说:“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理之自然,无足怪者。”⑴殷海光先生把“抨孔”列为判断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标准之一。现代自由主义对传统的这种态度的形成,背后有丰富的历史、政治因素。而近年来,一些学者,尤其是自由主义学者面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紧张,其理论体现,就是极力把传统的思想学
-
孔子的宗教层面和“命”的概念
关于孔子的宗教(或者说孔子根本就没有宗教)这个问题已经引发了许多讨论。其中的大部分讨论都是围绕着一个西方词语所作的某种西方定义而展开的。既然西方对于宗教的定义大部分都是指向人与非人类宇宙中引起人们敬畏的神灵层面(而不是仅仅指向人的主观心境或神圣仪礼),因此,我将在这里着重谈孔子对非人类领域的态度。有人却认为孔子是“此世的”和“人文主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种提法都是正确的。可是两者都没有就此把孔子的思想和当时一些其他高级文明中的许多带头人物的思想区分别开
-
老庄的顺自然与反异化思想
人类通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努力和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自身更多的自由。然而,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人类通过各种努力和活动创造出来的成果,往往在给人类增加某些自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限制和烦恼,或者是只给一部分人增加了自由,而给另一部分人带来了更大的不自由。这种人类创造活动的事与愿违的现象,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异化(alienation)现象。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愈强,成果愈大,人类离自然界也就愈远,人的自然本性也就丧失得愈多。同样,个人从社会中得到的权利和保障愈
-
孔子与《春秋》——关于儒学运动起源的冥想
两千五百年前,在孔子生活的时代,黄河流域的华夏族遭遇到第二次“洪水时代”。那人欲的洪流“浩浩怀山襄陵”1,吞没了当时的文明世界。在各文明民族中,注重历史与经验的华夏族最先在心智上发育成熟。随着理性的成长,周人所信仰的“临下有赫”2的上帝逐渐失去了仲裁万物作福作祸的威权。《诗》上说,“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丞民,其命匪谌。”3那象父母一样严格地督导着世人的“上帝”实是万物的主宰在华夏族童
-
中国文明对佛教的吸纳
我们知道,中国文明的包容性很强。一个最突出的例子,是它对佛教的吸纳。大家平时单纯地以为,佛教就是一种宗教。这样的认识有局限性。佛教不只是一种宗教,佛教的背后是一个文明,是整个印度文明。佛教传入中国不光是传入了教义、寺庙组织,还传入了一整套印度价值观,甚至还有很多印度的习俗和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流传的很多故事、很有多观念,都有印度渊源。所以引入佛教不仅引入了一个宗教,也引入了印度文明。今天讲的是中国宗教和文明对其他宗教和文明、文化的包容性。从佛教的传入和完全融入中国文明,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明在根性上对其他文化
猜你喜欢的书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长篇小说。是他有名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中的第一部。小说情节曲折、惊险,引人入胜。1864年,“邓肯号”游船船主爱德华·格里纳凡爵士偶然得到一份已被海水浸蚀的文件,从中得知了两年前失踪的航海家格兰特船长的线索。格里纳凡爵士决定组织一队人去寻找格兰特船长,其中有他的夫人海伦、海伦的表兄麦克那布斯少校、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玛丽和儿子罗伯特,以及地理学家巴加内尔。他们到达南美西海岸,没有发现什么线索。“邓肯号”在澳洲海岸还遇到了飓风,后来他们找到格兰特船长的舵手艾尔通。艾尔通给他们做向导,带他们去格兰特船长当年失事的海岸。艾尔通其实是正被追捕的逃犯乔斯,他盗走文件后逃跑。格里纳凡等人在新西兰海岸又被毛利人俘获,后来利用毛利人的迷信逃了出来。他们抓住乔斯,准备把他放逐到一个荒岛上,没想到在那里找到了格兰特船长,胜利地返回苏格兰。
临安集
六卷。明钱宰 (1299—1394)撰。钱宰,字子予,一字伯均,会稽 (今浙江绍兴)人。元至正间进士,因亲老不赴公车,教授于乡。明初征修《礼乐书》,洪武六年 (1373) 授国子助教,以赋 《早朝诗》忤旨,遣归。二十七年 (1394) 又召修 《书传会选》。书成,优赉加博士,致仕。著有《临安集》六卷。其集明代仅有抄本行世,如澹生堂抄本,凡十卷,诗文各为五卷,前有洪武二十九年(1396)钱宰自序。但抄本行世极少,《明史·艺文志》、焦竑的 《国史经籍志》均未著录。是集是从《永乐大典》中搜集采掇编排而成的。凡六卷。钱宰学有原本,在元末已称宿儒。韩宜可、唐之淳皆其弟子。其诗吐辞清拔,寓意高远刻意古调,不屑为艳仄之体。徐泰 《诗谈》亦称其诗:“以霜晓鲸音,自然洪亮。”古文虽非所擅长,能谨守法度,亦无卑冗之习。是集被收入 《四库全书》。
湿热条辨
温病专著。薛雪著。撰年不详。首刊于清乾隆二十四年 (1759)舒松摩 《医师秘籍》中。嘉庆二十五年 (1820) 左右由陈念祖辑入 《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 中,道光五年 (1825) 章楠加注辑入《医门棒喝》,咸丰二年 (1852) 王士雄予以补订,增入痢疾、湿温、暑月病证等内容并辑入《温热经纬》卷4,名为 《薛生白湿热病篇》。现存主要版本为 《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及石印 《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之单行本。薛雪,医学家。字生白,号一瓢。清代吴县 (今属江苏) 人。精于诗画。乾隆初曾两次应考科举未中,后因母多病而研究医学,擅长治疗温热病,尤长于湿热诸证。主要著作有 《湿热条辨》、《薛生白医案》、《扫叶庄医案》等。 本书1卷。共35条,每条均有薛氏自注,约6 000字。详论湿热性质、特点、传入途径,以及湿热病主证、变证及治则方药等。指出湿热病内因是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外因是自然界的热气与湿气相合的湿热之邪。其变化发展,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阳明经属胃,太阴经属脾)。因此,脾胃乃是湿热病变的中心。本书综合运用八纲、脏腑经络、六经、三焦、卫气营血各种辨证方法,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对后世在湿热病的治疗方面有较大影响。但书中将湿热时病与温病割裂,认为 “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且把温病全认作伏于少阴加新感的伏气温病,有其片面性。
太上神咒延寿妙经
元始天尊劝人诵经佩符,以消罪延命。
磻溪集
六卷。元丘处机撰。道教经书。简称《磻溪集》。作者道号长春子,居磻溪学道,故以此名书。书前有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胡光谦序,大定二十七年(1187)毛麾序,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移刺霖序,泰和八年(1208)陈大任序。考丘处机于大定十四年(1174)入磻溪穴居六年,则此书成于大定时期。卷一为七言律诗。卷二为七言绝句。卷三有《青天歌》、《吟》六首、《颂》三首、《步虚词》二首、《世宗挽词》一首、《古调》十五首、五言短句三首、五言长篇五首。卷四为五言律诗。卷五为词。卷六亦录词数十首。除少数为传道之作外,多为题咏、抒怀、应酬一类。为研究丘处机生平及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
诗经稗疏
四卷。清王夫之撰。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今湖南衡阳县)人,祖籍江苏高邮。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与兄介之同举于乡。明亡,在衡山举兵,为清军所败。后勤苦着述四十余年。晚年居衡阳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着述极富。是书乃而农读《诗》时之随笔札记,故每条但举经文一句或数字标目,不全载经文。遇有疑义,乃为考辨,故不逐章逐句一一尽为之说。大旨不从郑氏之笺,亦不信朱熹之说,唯以毛传、《尔雅》为主。所辨证之名物训诂,引据精确,足以补传笺诸说之遗,间有伤穿凿处,然尚无害全书也。四卷之末附《考异》一篇、《叶韵篇》一篇;又附诗译十五则。有《船山遗书》本、《续经解》本。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