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阴间判官那些事:冥府里的“公务员”如何分工?   

    人死之后会去哪儿?古人讲,魂魄出窍,三魂七魄被引到阴司,也就是地府,由阎王爷主审,之后决定是转世投胎、升天成仙,还是下油锅、投畜道。可问题来了,地府那么多亡魂,阎王一个人哪管得过来?这时候,就轮到了一个重要角色登场:判官。说起地府判官,大多数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副画面:一位面色青白、身穿官服的老爷,手执判笔,一边看着生死簿,一边冷冷地说:“阳寿已尽,该你上路了。”这画面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算离谱。地府判官,确实就是地府系统里的“公务员”,专职处理亡魂生死之事

  • 金刚经的精髓其实是“破执”,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我们今天常常听人说“金刚经讲的是空”,或者说它教人看破红尘、四大皆空。但这些理解,其实只摸到了金刚经的表皮,而没有深入到它的骨髓。佛经的语言本来就玄妙,再加上传统译文多是文言文风格,读起来艰涩晦涩,于是很多人只记住了几个耳熟能详的句子,比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却没弄明白这些话真正要说的是什么。金刚经真正想让我们做的,不是去执着于“空”,而是要破除一切执着,包括对“空rdqu

  • 儒学“游魂”及其命运   

    一,儒家学说及其建制化五四以来,自由主义者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更多的是采取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分道扬镳,针锋相对,五四领袖之一陈独秀直接地说:“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理之自然,无足怪者。”⑴殷海光先生把“抨孔”列为判断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标准之一。现代自由主义对传统的这种态度的形成,背后有丰富的历史、政治因素。而近年来,一些学者,尤其是自由主义学者面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紧张,其理论体现,就是极力把传统的思想学

  • 孔子的宗教层面和“命”的概念   

    关于孔子的宗教(或者说孔子根本就没有宗教)这个问题已经引发了许多讨论。其中的大部分讨论都是围绕着一个西方词语所作的某种西方定义而展开的。既然西方对于宗教的定义大部分都是指向人与非人类宇宙中引起人们敬畏的神灵层面(而不是仅仅指向人的主观心境或神圣仪礼),因此,我将在这里着重谈孔子对非人类领域的态度。有人却认为孔子是“此世的”和“人文主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种提法都是正确的。可是两者都没有就此把孔子的思想和当时一些其他高级文明中的许多带头人物的思想区分别开

  • 老庄的顺自然与反异化思想   

    人类通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努力和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自身更多的自由。然而,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人类通过各种努力和活动创造出来的成果,往往在给人类增加某些自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限制和烦恼,或者是只给一部分人增加了自由,而给另一部分人带来了更大的不自由。这种人类创造活动的事与愿违的现象,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异化(alienation)现象。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愈强,成果愈大,人类离自然界也就愈远,人的自然本性也就丧失得愈多。同样,个人从社会中得到的权利和保障愈

  • 孔子与《春秋》——关于儒学运动起源的冥想   

    两千五百年前,在孔子生活的时代,黄河流域的华夏族遭遇到第二次“洪水时代”。那人欲的洪流“浩浩怀山襄陵”1,吞没了当时的文明世界。在各文明民族中,注重历史与经验的华夏族最先在心智上发育成熟。随着理性的成长,周人所信仰的“临下有赫”2的上帝逐渐失去了仲裁万物作福作祸的威权。《诗》上说,“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丞民,其命匪谌。”3那象父母一样严格地督导着世人的“上帝”实是万物的主宰在华夏族童

  • 中国文明对佛教的吸纳   

    我们知道,中国文明的包容性很强。一个最突出的例子,是它对佛教的吸纳。大家平时单纯地以为,佛教就是一种宗教。这样的认识有局限性。佛教不只是一种宗教,佛教的背后是一个文明,是整个印度文明。佛教传入中国不光是传入了教义、寺庙组织,还传入了一整套印度价值观,甚至还有很多印度的习俗和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流传的很多故事、很有多观念,都有印度渊源。所以引入佛教不仅引入了一个宗教,也引入了印度文明。今天讲的是中国宗教和文明对其他宗教和文明、文化的包容性。从佛教的传入和完全融入中国文明,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明在根性上对其他文化

  • 关于儒道佛的几个基本问题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历史上,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是由儒道佛三教所支配、所决定的。今天,儒道佛依然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只不过,对不同社会领域和阶层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性质有所不同而已。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和文化程度不同,对这种影响的自觉程度及评价标准有所不同。这都是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不过,如果对儒道佛的认识和评价出现太大的差异,乃至截然的对立,则多少有点不正常了。而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确实存在着。这意味着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缺乏一种起码的共识。这种现象值得深入反思。同时也

  • 陈青之和《中国教育史》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出现后,教育和学校即成为它所记载的内容之—。但是,教育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却姗姗来迟。国人最早的教育史专著系黄绍箕编纂、190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教育史》。进入民国后,中国教育史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先后出版了一系列专著,其中影响最大、公认为学术成就最高的当推陈青之的《中国教育史》。陈青之,名炎联,号春阳,1891年出身于湖北沔阳县(今名仙桃市)木兰口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6岁入塾就读,16岁转入沙湖沔东高等小学堂。1909年,18岁的陈青之因读梁启超的文章,思想顿起变

  • 儒、道、佛的生死观念   

    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哪种重要的哲学和宗教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都对中国人有着深深的影响。虽然它们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不同,但却都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1.儒家的生死观: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业之未能竟。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因此,它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时应尽自己的责任,以努力追求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的理想。人虽是生活在现实

  • 论清代的赋学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基础是文体批评,而作为文体批评之一的赋学之批评,与其它文体批评如散文评论、诗歌评论、词曲评论相比,有一显著的不同之处,即发生早而成熟晚。可以说,汉魏时代的早期批评家是由对赋学评价引领起有关散文、诗歌艺术理论之探讨,而随着唐、宋诗文理论之繁荣,特别是宋、元、明三朝文话、诗话、词话、曲话类批评专著的大量出现,确使这一阶段仅散见于一些文人序跋、随笔以及赋选评点和供士子科考之用的格律手册类赋学评论相形见绌。因此,以清代始出现之“赋话”类专著为代表的纯粹赋学批评[(1)],

  • 三三医书   

    《三三医书》系医学丛书。近代医家裘庆元辑。刊于1924年。三集,每集33种,共99种。裘氏致力于中医典籍的搜集、整理,此书取《礼记·曲礼》中“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及《左传·定公十三年》中“三折肱知为良医”之典,题名为“三三医书”。所辑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各科临床、针灸、本草、方书、医案、医话等各类医著,以明、清时医著为主,并收入少数日本研究汉医学者所写的中医著作,所选诸书大多篇幅短小,切于

  • 中国古代风水浅析   

    风水术,是我国独特的民(俗)族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来的对人居环境科学而合理选择的一门术数。何谓风水呢?《葬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天彭人赵玉才著《地理五诀》曰:“风水有三家,一曰形家,二曰法家,三曰日家。”这是对风水术的一个系统总结。风水的形成,是先人对自然界(山川、土地、日月、水、气、风等)各类现象的一种初步认识。并笃信只有在

  • 中国古代算命术浅析   

    算命术,是我国固有的民族(民俗)文化,也是我国传统的术数文化之一。千百年来,随着道家文化的融入,早已深入人心,根植华夏。并浸透到了社会各个领域,滋养着整个中国历史文化,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至今,仍然为人所乐道,这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所在。算命术之产生,本源于古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发展认识之不足。古人认为人一生成败之至关因素,皆源于宿命之安排。人生富贵贫贱,吉凶祸福,以及生老病死,仕途商贾,无不取决于冥冥命数。回顾历史,春秋战国时,正值我国古代文化百家争鸣之繁荣时期。孔子作为儒家之大圣人,年轻

  • 帝制时期的中国并非“封建社会”   

    自20世纪20、30年代之交开展"中国社会史论战"以来,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左翼倾向于将秦至清帝制时期(以下简称"前近代")中国定性"封建社会";此后,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规定的"五种生产关系"单线直进说框架内,前近代中国封建说逐渐成为定论,普被全社会。当然,对此论的异议也不绝如缕。将君主集权的秦汉以降中国社会冠以"封建"名目,此"封建"与封建之古义(分封建藩)和西义(封土封臣)双双

  • 老子送孔子言:原教旨儒家论   

    (一)《史记·孔子世家》记有孔子会见老子事:孔子“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此时,老子已成得道长者,孔子则是有为后生。老子送孔子之言,可以看作是长者对后生的谆谆告诫,透着睿智且透着善意:其一,告诫孔子注意祸从口出:那些聪明深察者之

  • “清官”考辨   

    记得在文革前,在极左思潮的推动下,突然掀起一股对清官的批判浪潮。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哪有什么清官,全是贪官。後来进行拨乱反正,又出了一批文章,正面肯定了古史上确有清官。如今中华民族确实面临着严峻的反贪腐形势和斗争。人们期望建设和谐社会,然而当前首要的不和谐因素,正是广大社会主人切齿的贪官,贪官们不仅严重损害国计民生,而且带头败坏社会风气,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故重新对清官进行考辨,也许不是无益的。一、循吏、清官、清吏现在人们常使用“清官”一词,用以指官员公正清廉,与古人的ld

  •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   

    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双运”是就大乘佛教的教义和宗旨来讲的,而“福慧并修”则是从修道者的修行方向和方法来讲的。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因观世间众生沉溺欲海,饱受

  • 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   

    一、问题的提出1.近年来,佛教界和佛教学术界均大力倡导人间佛教,从而出现了一种明显的佛教革新运动。这场运动上承近代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改革,近续赵朴初居士的人间佛教号召,横向上又受台湾印顺和星云等人的人间佛教实践的推动,目前已成为中国佛教在新世纪最突出的发展动向。2.作为一种新的佛教运动,人间佛教呈现出强烈的人间性特征。方立天先生认为,中国现代佛教所倡导的人间佛教,就是以现实人生为基点,以人的清净心为基础,通过大乘菩萨道的修持,达到完善人格进而建立人间净土的佛教。(参见方立天)这一概括是非常准确的。具体来讲

  • 清初诗坛对明代诗学的反思   

    一 诗学的反思时代尽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史的研究与编撰不断对以王朝起讫划分文学史段落的分期模式提出质疑,但我认为这种看似依附于政治史的文学史分期仍是有其理由的。改朝换代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年代学问题,它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文化认同、转型以及人们相应的政治立场与价值观的变迁。不难想见,在这场变迁中,文学作为记录和表达人们心灵活动的意识形态,是必定要产生全面的、不同层次的变革的。不同的是,明清易代带给士人的精神冲击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改朝换代都要剧烈,所以明清之际的文学变革也比文学史上任何一次王朝更替所造成的

  • 《翁同龢日记》:日记中的历史   

    在存世的名人日记中,《翁同龢日记》无疑是部重要作品。从前我在复旦上学,曾借阅过涵芬楼影印的手稿。后来中华书局出版了陈义杰点校的排印本,对于阅读方便良多。翁同龢笔下十九世纪的风雨岁月,生动有趣,既有细腻的时代场景,也包含着作者思想演变嬗递的点点痕迹,以及宫廷秘辛、朋僚交往,是研究晚清历史的宝贵财富。翁同龢记载的沙尘暴许多人的日记都记录气象,但大略只写“晴”、“雨”,而翁同龢则记得甚为详细。从连绵半个世纪的日记中,我发现时下饱得恶名的沙尘暴,其实早已有之。比如同

  • 西湖与南宋    黄仁宇

    历经“靖康之难”的剧变,宋高宗群臣于风雨飘摇中,在临安(杭州)重续宋朝命脉。这一身兼制造业中心的南宋国都,繁华不下于《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汴京景象。然而,尽管帝国掌握了丰富的资源,但缺乏适当的服务性事业为之周转,使得经济上未能突破,影响所及,军事也积弱不振。因此,在金和蒙古人的连番侵迫下,只有走上灭亡一途。杭州(临安)在隋朝已负胜名。南北大运河开创后,它是南端终点。它与开封不同,后者大体上是一座消费城市,购买力操在政府官员及其家属和随从手里。南宋的国都——

  • 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   

    中国为什么能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中走向统一,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大多数时间内保持了统一,而欧洲却在罗马帝国垮台后始终处于分裂局面? 面对这个问题,人们首先会想到地理因素。在春秋时代,中国的核心地域东邻太平洋,西靠重山峻岭,北为大漠,南是蛮夷之地,其面积仅仅在150~200万平方公里之间。相比较而言,欧洲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从古希腊开始就涉及到北非、西亚、东欧等地,其面积可达春秋时代中国的近十倍。统一这一“任务”对欧洲来说显然要艰巨得多。地理条件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决定性因素。比如,印度次大

  • 刘松龄笔下的乾隆十三年   

    乾隆十四年十月十九日(公元1749年11月28日)傍晚,西洋传教士刘松龄(Augustin F. Hallerstein)在南堂(宣武门教堂)西侧居室昏暗的灯光下,写了两封信。就好像一个秘密工作者,他总是在“信差”临走之前写信,然后立即交来人带走,以策安全。第一封信是写给意大利拿波里耶稣会士、耶稣会“拿波里省”负责人Nikolaju Giampriamu的。[1]写信人刘松龄,身份则是耶稣会“东亚省”(管辖中国和日本)的负责人,同时又

  • 门阀政治──皇权政治的变态   

    宗族发展历程,与中国古代历史上专制皇权的具体状况有密切关系。在中国古代,宗族群体早于专制皇权而存在,古老的宗法制度就是以宗族的存在为前提的。但是,宗族在对土地和对劳动者的封建占有条件下迅速发展,则是专制皇权出现以后的事。专制皇权不认识这是必然的趋势,也不认识这种发展终将与自己的利益一致,所以每当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头,总是企图抑制这种发展。西汉打击豪强,东汉实行度田,都是抑制措施。但是宗族依社会经济的自发进程而发展,皇权终于无力阻止。东汉政府在法律上,在租赋兵徭制度中,虽然对此没有正式承认的意向表示,但是

猜你喜欢的书

叶紫文论

叶紫文论

本书收叶紫写的文艺杂感,包括编辑日记、作品序跋、作家印象、新作评论、文艺随笔之类;收作者以汤咏兰(叶紫夫人)之名出版的《现代女子书信指导》的节选;收作者最后一年(1939年)的日记,即系据北京图书馆藏作者自题为《回忆·感想·日记·笔记·杂记》的日记手稿;还收了几通信。

道德经异同字

道德经异同字

道经异同字。唐无名氏着。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吴园易解

吴园易解

九卷,宋张根著。书用王弼注本,诠释主义理,不及象数,亦不言《河图》、《洛书》。注文简要。末附序语五篇,其论《系辞》尤于义理多所发明,《泰卦论》一篇,专明天道人事消长之机。《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亦题曰《吴园周易解》。此书系张氏诸多撰述中仅存的一种。《四库全书提要》云:“明祁承家有其本。此为徐氏传是楼所钞。自《说卦传》‘乾,健也’节以下,蠹蚀残阙。末有康熙壬申李良年《跋》,亦称此本不易得。有《四库全书》本。

唐诗品汇

唐诗品汇

明初洪武间高棅编选的一部比较全面而有广泛影响的大型唐诗选本。此书广选全唐一代之诗,诸体皆备,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大都选入,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唐代诗歌创作的全貌。全书凡90卷,共选作者602人,诗5769首,分体编排,计五古24卷,七古13卷(附长短句),五绝8卷(附六言绝句),七绝10卷,五律15卷,五排11卷,七律9卷(附七排)。后又编《唐诗补遗》10卷,附于书后,足成百卷之数。该书卷首附有《历代名公叙论》,评述有唐一代之诗。“其有评论本人之诗者,则附于姓氏之后;有评论本诗者,则附于本诗之前;有评论本句者则附于本句之下”(《凡例》)。且偶有作者笺注。这些评论对读者都很有帮助。该书的最大特色在于首次把唐诗分期明确定为初、盛、中、晚四期,并把入选作家和作品,按时期和体裁区分为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等九格。“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异者,不以世次拘之”(《凡例》)。高氏承袭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之说,提倡规仿盛唐,对明代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主张颇有影响。明代馆阁皆以此书为宗。

一贯问答

一贯问答

明清之际方以智的哲学著作。不分卷, 约一万二千字。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宋儒遂有“一 贯”之争。本书亦专为阐述“一贯”问题而作,大旨在於 主张“一是多中之一,多是一中之多”,并据以评论儒佛 道诸家言。大体是方氏出家后所作。不曾刊印,手抄本 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毗耶娑问经

毗耶娑问经

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即《大宝积经》第四十九广博仙人会。而有结文。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