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国学辨义   

    今天探讨国学问题,首先须要别择区分厘清国学的这一品格,即把现代国学的取义和古代的“国学”一名,严格地毫不含混地区分开来。到底何为国学讨论国学,首在辨义。到底何为国学?胡适说:“自从章太炎著了一本《国故论衡》之后,这‘国故’的名词,于是成立。”(《研究国故的方法》)又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

  • 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取向及其逻辑关联   

    四大名著各以其独有的思想与艺术魅力饮誉于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看,这四部经典巨著的文化价值取向是什么?它们之间是否有其内在关联?它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走向和发展具有什么形象展示的意义?却是人们疏于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本文意欲探讨的问题。如果把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取向联系起来加以审视,似乎可以发现一个惊人的轨迹:他们从下层市民所关心的社会政治问题入手,进而转入到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其中既显示出通俗文化的由俗到雅的走向,也证明了中国文化自我调解机制的效率。一、《三国演义》:谁是合法而又合

  • 胡适和梁启超:两个“国学书目”   

    国学在上个世纪20年代,可以说是一种流行。许多与国学有关的比较大的事件,都发生在20年代。章太炎的上海系列国学讲座,在1922年夏天。然而几乎与章氏上海演讲的同时,另两位当时最著名的文化闻人各自开列一份自己认可的国学书目,并因此引发一番争论,这在上世纪20年代,不能不认为也是关乎国学的一件不小的事情。主要是两位当事人的身份影响不比寻常。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胡适,一位是鼎鼎大名的梁启超。他们在1922年和1923年,分别开了两个不同的国学书目。胡适开的书目,题目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刊载在1922年《读

  • 孟荀新论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姑且将“自我”动物性的一面名为“欲我”而将其规定人之为“人”的一面名为“仁我”,则孟子显然以为二者皆是作为宇宙本体的“天”在自然演化的过程中赋予人类的某种本能――在“天”无非必然性的安排而在“人”则为选择的自由;自觉的人只将动物本能所规定的“自由”看作必然性的限定而将“仁我”相对于“欲我”的自由视为

  •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时观   

    了解一种文化的主导思想方式与了解这种文化的时间观有内在关联。这不仅仅是马丁·海德格尔(M. Heidegger, 1889-1976)的看法的一种延伸,而且可以在另外一些黑格尔之后的西方哲学家(比如尼采、柏格森、胡塞尔等等)那里找到这样那样的支持。按照这个思路,要比较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就需要知晓它所包含的时间观。这个问题到目前这止似乎还未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中世纪以来,西方人对时间的最主要两种看法,一是末世论(目的论)的,二是物理自然的。前者来自基督教,认为真实的时间由人与上帝

  • 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出现了多处“宦皇帝”字样,如《杂律》中有“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敢字贷钱财者,免之”一条。这“宦皇帝”者到底是什么人,学者们已开始各抒己见了。按,《汉书·惠帝纪》记有惠帝即位后的一份诏书中,已有“宦皇帝而知名者”的字样,它究竟何指,旧说各异;后来睡虎地秦简中也出现了“宦及知于王”的类似提法。《二年律令》的新材料引发了研讨的新兴趣,并使谜底的揭

  • 我国民俗学运动史略   

    一、五四运动以前的中国民俗学如果将民俗学的意义看得很广泛,不论科学与否,只要属于民俗或歌谣之采集与编纂的,就全算作民俗学。那么,民俗学在我国的历史就很悠久了。《礼记·王制》曾言:“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食货志》亦曰:“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我们不好断言这些话可靠与否,或者也许会有问题。但在《古诗源》所载的《击壤歌》曰:“帝尧之世,天下太

  • 新儒学十评   

    新文化运动以来,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精神支柱的儒家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致以儒门淡泊,薪火难传。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试图通过在思想文化界的呐喊与笔伐,将国人从封建礼教的种种拘禁中解放出来。这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中华民族图强振兴必经的一站。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场狂飙突进般的思想运动并没有顺利地得以开花结果。近70年来在中国思想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新儒家思想,就是在此种文化环境下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新儒家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复杂性又在于,新儒家既

  • 清初的官方易学   

    清初的官方易学主要指顺康时期清廷组织编写的易学三书,即《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周易折中》。清廷为何在这短短几十年间前后多次编纂《易经》?应该说有其深刻地社会背景及用心。清廷以武力问鼎中原不久就开始着手儒学建设,因为他们深知尊奉儒学可以起到武力达不到的作用。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帝亲政后就对儒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翌年,“临雍释奠”典礼隆重举行。他勉励太学师生笃守“圣人之道”,“讲究服膺,用资治理。”(《清世祖实录》卷六十

  • 关于包公的人类学思考   

    包公是中国最有名的清官。今年的包公千岁宝诞,值得很好纪念。“清官”二字合为一词,有人说“查正史记载,始见于《清史稿》” (上海《文汇报》1978年11月25日),但明代李贽《焚书》卷四《杂述· 因记往事》文中已有“彼为巨盗,我为清官”之说,将清官与巨盗对称, 乃清明、清正、清廉之意。而金代元好问(1190-1257)《薛明府去思 口号》一诗中更早已有清官一词:“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从明 府到,人

  • 孔夫子为什么不说诗可以颂   

    关于诗歌的社会功能,孔子所谓“诗[①]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论断,一直被中国诗学奉为经典之论。所谓兴观群怨,一般认为,“兴”指诗歌能感发意志,陶冶情操;“观”指通过诗歌可以观察风俗之盛衰,考证政治的得失;“群”是说诗歌能交流和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协调人际关系;“怨”指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即批评、讽刺执政者的过失和错误。简言之,诗的兴、观、群、怨的功能,即陶冶、体察、沟通、讽刺的

  • 不说破   

    ——“含蓄”概念之形成及其内涵增值过程一、“含蓄”概念溯源近代以来,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达,世界范围内文明、文化的接触和交流空前地频繁。一种跨越文明和文化的视野,固然使“东海西海,心理攸同”逐渐成为共识,而“人心之不同如其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的老话同时也在新的意义上被重新体会。来自他者的观照揭示了我们习而不察的根性,而对他者的认识又启发了我们的自我意识,促使自我认识在不断反思中深化

  • 道信及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学术界对禅宗的成立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长期流行的传统说法,即以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传法作为中国有禅宗的开始;一种是基于中国禅宗长期以唐中期慧能开创的南宗为主流的认识,便以慧能为实际创始人,以慧能从弘忍受法南下到曹溪传法作为禅宗的正式成立。笔者根据中外学者近70年来对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反复思索,认为以唐初在黄梅传法的道信及其弟子弘忍作为禅宗正式创始人比较妥当。他们正式创立的禅宗,在弘忍去世之後发生分裂,以弘忍的弟子神秀、普寂为代表的北宗禅曾长期流行在以东西二京为中心的北方广大地区,而以慧能为代表

  • 洪宪闹剧·杨度·帝王术   

    1915年袁世凯要作洪宪皇帝的时候,天津《广智报》发表了一幅讽刺洪宪帝制的漫画——《走狗图》。正中是袁世凯的漫画像,头戴冕旒,身披龙衮,垂拱而坐。四方是四条狗,画的是为改变国体、恢复帝制作吹鼓手的筹安会中四大将—杨度、胡瑛、孙毓筠、严复。这是有个典故的。湖北著名的报人刘禺生的《洪宪纪事诗》详细记载了这个典故的来龙去脉。有一次筹安会的“六君子”在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聚会。胡瑛在会上说:外间皆呼我等为走狗,究竟是不是走狗?杨度曰:怕人骂者是乡愿,岂能任

  • 乾隆年修《皋兰县志》提要   

    乾隆年修《皋兰县志》提要:清乾隆年修《皋兰县志》二十卷,共4册,吴鼎新修,黄建中纂。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刻本。版框大小为19.5厘米times;14厘米,页9行,行23字,小字双行。四周双边,花口,单鱼尾。有关乾隆本《皋兰县志》修纂者的生平历史记载甚少,据有关资料记载,吴鼎新,江苏如皋白蒲镇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拔贡,历任皋兰知县,甘肃凉州府知府。工书法。黄建中,字西圃。举人。该志所述皋兰县,即今日之兰州,位于黄河上中游的西北黄土高原。兰州名称的缘起,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山

  • 宋朝卖官述略   

    宋朝卖官也与前朝一样,事实上可区分为制度性卖官和官员私下卖官两类,今分别予以简单介绍和论述。一、进纳授官一、进纳授官的起源和卖价:宋朝建国后,为了革除唐五代以来军阀割据的弊政,大力崇尚文官政治。在官场中以进士等科举出身为荣,谓之“有出身”,其它入仕者为“无出身”。1马端临说:“宋兴以来,所重者独进士,若纳粟授官,止赎刑而已,于民政无预也。”2林駉《古今源流至论》续集卷5说:“国朝诸科并建数路,得人无非奉若天道。至于鬻爵虽间

  • 正是康雍乾盛世孕育了晚清衰世   

    清朝定鼎中国以后,出现了为一些史家称道的“康雍乾盛世”(1662-1795),三位“大帝”风光至今,不断有人津津乐道那一段往日辉煌。“大帝”们的真假事迹也被小说家和影视作者炒得沸沸扬扬,好不热闹。但乾隆之后仅隔45年,即从1840年开始,先后两场鸦片战争,竟把按说正值壮年的大清帝国搅得天翻地覆,一蹶不振,从此开始了当时已近四亿之众的偌大帝国的衰亡过程,真个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整个中国,也正是以鸦片之役

  •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1644年皇城根下的老百姓,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子民”的身份归属一变再变,前后经历了“大明”、“大顺”和“大清”三个朝代。虽说中国历史向有周期性改朝换代的习惯(新名词叫做“王朝周期率”),成王败寇已成常识。但这样的“半路杀出程咬金”,让京城里的人怎么也弄不明白,刹那间紫禁城的皇帝宝座怎么倒让“第三者”莫名其妙地给夺了过去? 360年,六个

  • 论诸子的大概    章太炎

    现在人把一切的书,分做经、史、子、集四部。这个是起于一千五百年前晋朝荀勖。以前却并不然,《汉书·艺文志》从刘歆《七略》出来,把一切书分做六部。其中诸子、兵书、数术、方技四部,现在通通叫做子书。六部中间,子书倒占了四部,可见当时学问的发达了。当时为甚么要分做四部呢?因为诸子大概是讲原理,其余不过一支一节,所以要分。(但纵横家也没有理。)流传到现在,兵书只存了《孙子》,数术只存了《山海经》,方技只有黄帝《素问》,扁鹊《难经》还在,也难免有后人改窜。惟有诸子存留的还多!到底是原理惬心,永远

  • 致中和    冯友兰

    “致中和”三个字出于《中庸》。《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宋明道学中,这几句《中庸》引起了很大底讨论。程明道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圣人的心,如明镜,如止水,是廓然大公底。因为它是廓然大公底,所以亦无所偏倚,无所偏倚谓之中。因为它无所偏倚,所以遇到事物,当喜即喜、当怒即怒、当哀即哀、当乐即乐

  • 什么是小乘、大乘、显宗、密宗   

    首先,需要厘清两对概念:小乘宗义 vs. 大乘宗义小乘人 vs. 大乘人宗义(siddhānta, གྲུབ་མཐའ།),简单说就是一个宗派的哲学观点(佛教哲学中,最为流行、影响最大的宗义有四种,这个问题以后再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大乘宗义和小乘宗义,那么就是:大乘宗义承认法无我。小乘宗义不承认法无我。佛教哲学的一个特点是,不承认有一种可以作为主宰者的、能独立存在并能支配身心的“自我”(ātman, ego)。这也是佛教哲学和其他一切哲学或宗教学说的区别。这种“自我r

  • 延寿的禅、教会通思想   

    禅宗在唐末五代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重视体悟自性,不太注重文字说教和传统的修行做法,与重视读经、讲经和修持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传统修行的其他宗派形成鲜明对照,两者经常发生矛盾和争论。唐代宗密(780-841)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就提到这种情况:修心者以经论为别宗,讲说者以禅门为别法。今讲者偏彰渐义,禅者偏播顿宗。禅讲相逢,胡越之隔。顿渐门下,相见如仇雠;南北宗中,相敌如楚汉。[1]l

  • 《公羊传》的诠释模式   

    《公羊传》是诠释《春秋》的一部著作,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经典注疏之作中显现了独特的诠释特色。它的解经模式不仅带领公羊学家在思想创新上不断前进,也影响了历代为关注现实需求而重新诠释经典的思想家们。《公羊传》对《春秋》的诠释无疑是极为成功的,这使它从儒家经典中第一个脱颖而出,对西汉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公羊传》与同是诠释《春秋》的《左传》结出了完全不同的成果。《左传》努力丰富《春秋》记述极为简略的史事,带给人们一部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学作品。而《公羊传》大力阐发《春秋》简约文字下所蕴含的义理,带给

  • 《尚书》对江户时代的影响   

    《尚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经典,同时也是东亚诸国家的经典。早在公元六世纪,《尚书》即由五经博士段杨尔传入日本。公元718年,日本元正天皇则将《尚书》定为大学寮课程的教科书。在日本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江户时代(1603—1867),《尚书》研究出现高潮。当时著名儒者,如藤原惺窝、林罗山、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中井履轩、佐藤一斋等,皆有著述。其对《尚书》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关于圣王之道的探寻《尚书》自《尧典》开篇,终于《秦誓》,记载的便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治国理民之道。对此,江户学者极为

  • 试评罗尔纲先生对《李秀成自述》真伪的鉴定   

    《李秀成自述》是忠王李秀成被俘后写的长篇供状,是一份十分重要的太平天国文献。罗尔纲先生一直怀着满腔热忱和浓厚兴趣研究并笺注《李秀成自述》,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公认的学术成果。他曾无限感慨地说:“回首初作注时,已四十九年。古人说白首穷经,我注《李秀成自述》,也从青春注到白首了。”罗先生研究和笺注《李秀成自述》,首先是确定自述的真伪问题。经过锲而不舍的探索,罗先生认定《李秀成自述》是忠王亲笔。本文对此试作评述。1864年7月太平天国天京城破,李秀成突围被俘,后应曾国藩的要求写下供词。

猜你喜欢的书

叶紫文论

叶紫文论

本书收叶紫写的文艺杂感,包括编辑日记、作品序跋、作家印象、新作评论、文艺随笔之类;收作者以汤咏兰(叶紫夫人)之名出版的《现代女子书信指导》的节选;收作者最后一年(1939年)的日记,即系据北京图书馆藏作者自题为《回忆·感想·日记·笔记·杂记》的日记手稿;还收了几通信。

道德经异同字

道德经异同字

道经异同字。唐无名氏着。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吴园易解

吴园易解

九卷,宋张根著。书用王弼注本,诠释主义理,不及象数,亦不言《河图》、《洛书》。注文简要。末附序语五篇,其论《系辞》尤于义理多所发明,《泰卦论》一篇,专明天道人事消长之机。《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亦题曰《吴园周易解》。此书系张氏诸多撰述中仅存的一种。《四库全书提要》云:“明祁承家有其本。此为徐氏传是楼所钞。自《说卦传》‘乾,健也’节以下,蠹蚀残阙。末有康熙壬申李良年《跋》,亦称此本不易得。有《四库全书》本。

唐诗品汇

唐诗品汇

明初洪武间高棅编选的一部比较全面而有广泛影响的大型唐诗选本。此书广选全唐一代之诗,诸体皆备,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大都选入,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唐代诗歌创作的全貌。全书凡90卷,共选作者602人,诗5769首,分体编排,计五古24卷,七古13卷(附长短句),五绝8卷(附六言绝句),七绝10卷,五律15卷,五排11卷,七律9卷(附七排)。后又编《唐诗补遗》10卷,附于书后,足成百卷之数。该书卷首附有《历代名公叙论》,评述有唐一代之诗。“其有评论本人之诗者,则附于姓氏之后;有评论本诗者,则附于本诗之前;有评论本句者则附于本句之下”(《凡例》)。且偶有作者笺注。这些评论对读者都很有帮助。该书的最大特色在于首次把唐诗分期明确定为初、盛、中、晚四期,并把入选作家和作品,按时期和体裁区分为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等九格。“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异者,不以世次拘之”(《凡例》)。高氏承袭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之说,提倡规仿盛唐,对明代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主张颇有影响。明代馆阁皆以此书为宗。

一贯问答

一贯问答

明清之际方以智的哲学著作。不分卷, 约一万二千字。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宋儒遂有“一 贯”之争。本书亦专为阐述“一贯”问题而作,大旨在於 主张“一是多中之一,多是一中之多”,并据以评论儒佛 道诸家言。大体是方氏出家后所作。不曾刊印,手抄本 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毗耶娑问经

毗耶娑问经

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即《大宝积经》第四十九广博仙人会。而有结文。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