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对江户时代的影响
《尚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经典,同时也是东亚诸国家的经典。早在公元六世纪,《尚书》即由五经博士段杨尔传入日本。公元718年,日本元正天皇则将《尚书》定为大学寮课程的教科书。在日本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江户时代(1603—1867),《尚书》研究出现高潮。当时著名儒者,如藤原惺窝、林罗山、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中井履轩、佐藤一斋等,皆有著述。其对《尚书》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关于圣王之道的探寻
《尚书》自《尧典》开篇,终于《秦誓》,记载的便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治国理民之道。对此,江户学者极为关注。如古文辞派领袖荻生徂徕曾言:“《书》者,帝王之大训也。圣人之言,义莫备焉,道之所在也。夫《书》者,义之府也,舍是而何求哉?先王之道与义,折衷于《论语》,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尚书学》)其初,程朱理学盛行,朱子学派讲道学,也谈尧舜禹汤相承传的道统。其后,古学派崛起,则更是要从古经古史中探寻道统的踪迹。如伊藤仁斋、伊藤东涯父子扛着“尊古”的大旗,从儒家经典中寻求儒学的真谛,而荻生徂徕、太宰春台师徒则是将儒家文化上溯到了尧舜禹的原始时代。《尚书》中反复倡导的“德”“仁”“敬”“诚”等,也被他们认作为“圣道大义”。然而,日本学者在感受“德”“仁”“敬”“诚”的过程中,却将“忠君”视作了尊王尊圣、恪守道统的第一要义。如林罗山在解读《尚书序》“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一句时,便说:“‘放’当作‘教’,盖古文‘放’‘教’相肖,传写之误也。太甲不顺,故尹教诫之于桐,而后顺于道。”(《林罗山文集·示恕靖百问》)伊尹为臣,岂可流放自己的君主呢?为了强调“忠君”思想,不惜更改经文。再如《舜典》“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孔安国《传》解释为“二生,卿执羔,大夫执雁。一死,士执雉”,这是指不同级别的人所用的礼物。林之奇《尚书全解》就曾说:“皆其所贽之物,量其贵贱轻重,以寓其等差而已,非有义理于其间。”日本冈白驹则说:“雉性不驯,不可生为贽。士执雉,取其守介,死不失节也。”(《尚书解》)即将此与忠义之行联系在了一起。这体现了江户时代日本学人及民众的价值取向。重义轻生,美化死亡,忠君死节,变成日本一种普遍的社会信仰,《尚书》等中国经典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和理论依据。
对民本思想的重视
《泰誓》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大禹谟》曰:“不虐无告,不废困穷。”《五子之歌》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日本学者,以此为理论基础,他们构建了自己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如冢田虎在《尚书补注·大禹谟》中说:“政之善者,在导之以德,而所谓政者,以抚养民为本。”冈白驹在《虞书·尧典第一》中言:“农者,民之本也。交易者,民事之急者也。”(《尚书解》)所谓交易,即是指商业活动。注者把商业对民生的意义与“农”一并提出,这一点的确值得注意。中国的传统经济是重农轻商,而江户学者则农商并重,这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尚书》作出的不同理解。如《盘庚》篇有“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之句,蔡沈《书集传》释为“直戒其所不可为,勉其所当为也”。而日人龟井昱则说:“不敛货财于己,以散之于国,生生自勉也。”(《尚书考》)同样,佐藤一斋亦言:“货宝是生生,各自所用,无专以总之于己也。”(《尚书栏外书》)他们希望统治者不要独占财货,而是将其施之于人民。此既表达了江户学者对于商业货物的态度,又体现了其对下层百姓的牵挂与同情。重“民本”,必关注“人情”,故中井履轩《尚书逢源》说:“事何分大小,人何论圣凡,是人情而已。”中村之钦训解《西伯戡黎》时亦言:“天与人一心,民情如此,天意盖可知矣。”(《笔记书集传》)农商并重,注重人情,对《尚书》中此种思想的发掘,助长并促成了日本町人阶级的兴起。町人,即都市居民,多为工商业者。他们创造的净琉璃、歌舞伎、浮世绘、浮世草子等大众文艺模式,被后人称之为町人文化。
对政治典谟意义的关注
荻生徂徕曾说:“学《书》者之可从政也”(《尚书学》);猪饲彦博亦言:“此篇(《尧典》)所载,为万世帝王为治之本”(《尚书纂传》);宫田五溪更是说道:“夫《尚书》之传于吾邦也,朝廷立之学官,与我政典并用,而后千岁,无有异论。”(《古文尚书总辨》)可见,《尚书》在日本被立于学官,起着治国政典的作用。而大槻东阳仿照《尚书》文体写出的日本诏令集——《皇朝尚书和解》,更可视作是《尚书》言政之楷模。当然,政治行为必定会凸显其实用价值。在江户时期,《尚书》的这种实践性最先是从日用伦常之处表现出来的。如中村敬甫在《笔记书集传序》中说:“大经者,纲常伦理也。”又伊藤东涯在《古今学变》中言:“日用彝伦为当务,济世安民为极功。”而帆足万里在注解《禹贡》“六府孔修”时亦说:“六府皆民生日用所须,修之令各得其宜也。”(《书经标注》)同时在阳明心学(日本当时的阳明学派)的影响下,他们将《尚书》完全视作了求心之书。如佐藤一斋在《朱子不疑古文尚书辨》中说:“《咸有一德》,治心之大训也,废之而天下复有此邪?”又注《大禹谟》时言:“独心学醇明,而后灼见情伪,洞察肺腑。”(《尚书栏外书》)由此而造就了吉田松阴、高杉晋作、西乡隆盛等一批人物。他们喊着“尊王攘夷”“富国强兵”的口号,以佐藤一斋《言志四录》为行动指南,发动了明治维新运动,彻底终结了德川幕府265年的政治统治。
总之,江户时期日本的《尚书》的研究,不仅确立了《尚书》在日本文化思想上的崇高地位,而且影响到了日本社会风气和日本的发展。
(作者:刘世明,系大同大学文学院讲师)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