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山人现象与中晚明文学的娱乐化   

    本文所说的文学的娱乐化,是使人快乐供人消遣以区别于政治目的的特性。明代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转型时期,政治秩序的集权化、系统化,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货币化、多样化……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商业化的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传统社会的反思,形成了适应新的社会现状的新的观念,包括消费、享乐、任情、适性等等,他们的生活观念、行为方式,也一定会反映到文学中,从而形成明代文学独特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就是走向平民、走向通俗、走向娱乐。山人现象在这个时期十分突出,与明代

  • 浅谈如何正确欣赏古诗词   

    中国诗词源远流长,题材广泛,内含丰富,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中国现存最早的典籍《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歌咏言”的记载;魏晋时期陆机提出“诗缘情”的创作原则;刘勰认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又言“情者,文之经也”。从此,“言志”与“缘情”一直是诗人们主要的审美方向。其实“言志”也是“

  • 汉魏晋六朝“胡马”意义的嬗变   

    “胡马”见于汉人典籍, 如邹阳《上书吴王》。邹阳, 文景时人。《史记》卷八三有传:“邹阳者, 齐人也。游于梁, 与故吴人庄忌夫子、淮阴枚生之徒交。上书而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事亦见《汉书》卷八一。可见, 至晚, 文景时, “胡马”一词已为文士所用。检阅观存汉代典籍, “胡马”有以下几方面含义:第一, 北方胡地之马。如, 汉赵晔撰《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载伍子胥

  • 《朝野类要》编撰者赵升考   

    一、绪说:关于《朝野类要》《朝野类要》是南宋人赵升编纂的一部笔记。与普通的文人笔记不同之处,是这部笔记具有的辞书特征。历来的书目著录,或是将其归入史部政书类、故事类,或是将其归入子部杂考类。这些归类都反映了《朝野类要》的这种特征。这部笔记的篇幅不大,只有两万余字,然而却分门别类地对宋朝的各种典章制度以及习俗用语的由来与变迁做了扼要的介绍。《朝野类要》所记述的制度、习俗与用语,有不少就连当时的人都不甚清楚,很少言及。《四库提要》在介绍和评价《朝野类要》时指出:宋至今五六百年,其一时吏牍之文与缙绅沿习之语,多

  • 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思想文化意蕴   

    陶渊明的思想是陶学研究中的难点之一,其中以陶与佛教的关系最为扑朔迷离:唐宋以来流传已久的不入莲社、虎溪三笑的故事向来为人所津津乐道;20世纪以来,陈寅恪、逯钦立等学者对陶渊明与东晋庐山慧远佛教集团的关系多有考释;今人邓小军、丁永忠等也多有创建;近读扬州大学童李君同学的论文《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略论》(《九江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下简称童文),对陶渊明最终没有追随庐山慧远佛教集团的原因作了全面的论述,深叹其立论公允、取材详博。本文不是从事史料事迹的考辩,而是在前者的材料支持下,探讨陶渊明不入庐山慧远佛教集

  • 十二生肖纪年对照表   

    十二生肖纪年对照表 子 丑 寅 卯

  • 二十四节气表   

    “农历二十四节气”又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中国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

  • 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2002.08.16. 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时代

  • 唐文名篇《平淮西碑》   

    平淮西碑。韩愈作。唐刘禹锡《刘宾客嘉话》记载,韩碑石文忽流汗成泥,不十日中使至,磨韩之作而刊改制焉。罗隐作《古烈士说》,记载石孝忠为李愬前驱,见韩愈撰《平蔡碑》,“恚怒,因推去其碑”,“天子怒,诏械送阙下,孝忠顿首明愬功,请就刑,上赦之”。《旧唐书·韩愈传》记载:“淮、蔡平,十二月,随(裴)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

  • 右文考   

    前言研考文字训诂之学,自周秦以降,代有撰述,日新其德。先秦如《尔雅》,裒众词而归一解,初发其蒙;继有汉杨雄《方言》,语释别国,义通诸方;许慎《说文解字》,析形别义,志探初文;刘熙《释名》,专主声训,以明义原。后世沿波,实昉乎此。[1]迨今日语源学之勃兴,其旨遂畅,厥意寖显,凿破混沌,巍乎其功。所谓语源者,学者亦尝谓之语根,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及其推阐》有云:“语言必有根,最初表示概念之音,为语言形式之基础。”考其文而详其意,是语源者,实兼音义而为言。盖先民之世,以音表义,而

  • 解道——两千年前的科学观   

    在对“老子”的注释方面,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是唯物的认识;一是唯心的认识”。持唯物认识的,认为“道”是一种物质,它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持唯心认识的,认为“道”是精神,这种虚寂的东西,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认为老子的“道”有二重性,在多数情况下指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某些情况下指精神实体。持上述观点的各种注释,有一个共同看法,以为“老子rdq

  • 《唐太宗入冥记》 介绍   

    作者佚名,出于敦煌藏经洞。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编号为斯2630。《敦煌变文集》卷二据斯2630号残抄本整理录文,并作如下说明:“本卷原甚残缺,每行末各缺二、三字。又原卷似分为多页,为伦敦博物馆整理时误黏,故秩序倒置,文义不明。现在开首一段,是原来放在中间的,今移置在首。”按,此卷前后皆残,卷中缺字不少。题目佚缺。王国维在《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1920,《东方杂志》十七卷八号)一文中首次介绍此篇,并拟题为《唐太宗入冥记》。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皆沿用不改。苏藏14

  • 顾炎武对《春秋》及《左传》的诠释   

    一、《春秋》及《左传》孟子提到《春秋》有好几次:「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史记》也有相关记载:「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

  • 论清代“扬州二马”的刻书理念   

    清代图书出版的历史形态主要是指刻书。清代刻书有官刻、坊刻和私刻三种主要类型。清代私刻空前兴盛,出版主体一般是学者士人,他们利用自己的丰富藏书进行校勘编印。他们一般以崇尚文化为宗旨,不以市利为目的。明清徽商贾而好儒,他们以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藏书为后盾,也积极加入私人刻书的行列,“扬州二马”便是典型代表。典型性表现在:其一,二马刻书数量很多;其二,二马刻书精美,有“马版”之称;其三,二马刻书具备了清代私家刻书的一般特征,即不图市利,崇尚学术。学界关于“

  • 木兰故事与中国形象   

    一纵观当代,日益拓展的文化交流在不断消除西方人对东方世界的偏见,修正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有论者指出:“在对中国人的文化身份的表述上,过去,美国传媒往往将其片面地解读为女性的或粗野的异国文化,但是从中美两国的当代影视和畅销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来看,随着近年来东亚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他们对中国人形象的大众表述和解读有所变化,中国人的文化身份正逐渐显示出新的一面。”并特别举出被美国影视业以大制作动画巨片形式推出的《花木兰》为证据:“不可否认,近年来美国大众文化对中国民族文化身份

  • 试论张养浩散曲的清丽风格   

    明代朱有权在其《太和正音谱》评论张养浩散曲“张云庄之词,如玉树临风。”邓绍基主编的《元代文学史》也称张养浩散曲“多明丽之作”。究其散曲集,清丽确是其重要风格之一。其清丽风格的审美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首先,就散曲内容和创作主体的心态而言,其曲心境澄明,风物清丽;其次,就其散曲语言和艺术意境而言,其曲新洁简约,境象玲珑;最后,就由散曲韵律所体现的听觉效果而言,音韵流转,声律调谐。一、心境澄明 风物清丽心境澄明,风物清丽,是指清丽山水在创作主体纯净心境

  • 《金匮要略》的动补结构   

    引言一、语料的选择东汉末年,张仲景完成了确立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此书问世后不久,就因战乱而散失。西晋王叔和经过广泛搜集,将原书伤寒部分编成《伤寒论》十卷,但未见杂病部分。北宋仁宗时的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发现了一部叫《金匮玉函要略方》的书,是《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说:“此书王洙于馆阁蠹简中得之,曰金匮玉函要略方。上卷论伤寒,中论杂病,下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今书以逐方次于症候之下,以便检用。所论伤寒,

  • 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起点明清交替,是中国历史的又一次改朝换代,与历代鼎革不同的是,发生在16、17世纪之交的中国大变动,余响不绝,进入20世纪后更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这不仅因为推翻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最初是以反清复明的种族革命为号召,以宗奉明代认同华夏子孙,更重要的是发生在明末的政治、经济变动与社会思潮,对现代中国的政治运动与思想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早在20世纪初,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就提出“中国文艺复兴”的问题。1923年梁启超考察近三百年的学术思想说:“总而言之

  • 多立皇后与不立皇后   

    ——魏晋南北朝皇后制度探微“皇后”为皇帝嫡妻,是皇帝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皇后名称首创于秦始皇,而真正形成制度并不断完善则是在西汉时期。如《汉书·外戚传》云:“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后制度基本继承汉代,但也具有一些新的时代特点。本文仅就其多立皇后与不立皇后略作分析。一、多立皇后魏晋南北朝皇后制度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多立皇后。此事始见于东吴末帝孙皓时

  • 哈佛学派儒学观的奠立、嬗变与成熟   

    历史地看,中国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和文明的中心,因此,西方世界的汉学(Sinology)研究亦有着很长的历史。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西方的汉学研究于18世纪中期即已肇端。不过,汉学研究在西方世界的开展并不均衡。尽管美国现在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但由于其特殊的历史状况,美国的汉学研究则要比欧洲晚出得多。而且,美国初期的汉学研究完全是欧洲汉学研究的翻版。然而,在美国本土儒学研究的早期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年)等的努力下,这种情形很快得到了改变。费正清不

  • 唐代书手墨迹特征初探   

    唐代的书手来源于社会的不同阶层,既有任职于官府图书文化机构的“楷书”、“楷书手”、“御书手”、“群书手”,更有佣书于民间的贫寒文人、经生等等。他们的书写大都是以实用为目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按照某种既定的格式或规律进行,其墨迹不乏端雅娟秀的典籍经文的缮写,更有着平实随意的日常实用性书写,展现出不同于时代潮流之上名家书法的特殊一面,他们的书法活动虽然默默无闻,却是唐代书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书手墨迹的书体多样,包括

  • 宋朝的乡役与乡村“行政区划”   

    随着“自下而上”研究视角的转变,近年来关于宋代朝廷之于乡民的管理问题,也引起了不少国内学者的关注[1]。然而,已有研究大多在关键性问题上存在明显的疏失——简单套用“行政区划”、“基层行政”等现代概念替代宋朝“职役”这一历史专用名词,对“职”、“役”共同构成“职役制度”的特性,也还缺乏清晰的梳理。 针对于此,本文谨从辨

  • 《尚书》史诗考   

    一、汉语史诗之说,由《诗》而及《书》夫史之传承,自其原始,辄经神话而诗话而载册而书刊,以至于今,此验之人类学相关研究尤明。古国文明如巴比伦、希腊、印度等,都有史诗,我国少数民族亦尔,且繁种竟以百计。岂汉文化独无?必有、实有。盖商代之前文字未得,结绳刻木而已,依文化史发展普适之理,若非盛于口传史,则三皇五帝事迹等等,不得而传也。然则汉语口传史今由何处觅遗迹?曰:神话传说之散见于古籍外,《书》、《诗》尚存史诗之篇幅众数,尤确然可观矣。史诗之程式框定内容,详其事且不致异变,乃非散言传说可收效者。说汉语有史诗,还

  • 杨振宁:科学与佛教   

    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模式述论   

    “中国哲学史”源远流长。从《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论六家要旨》到《明儒学案》,都可以视为广义的中国哲学史。然而,近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则是始自20世纪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学界回顾这个学科在20世纪的发展时,倾向于把1900至1949年作为一个阶段,并以胡适和冯友兰为其代表人物。而胡、冯二先生都是以西方哲学为准来整理中国传统哲学。因此,这种倾向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误解,即1900至1949年的中国哲学史仅有一种西方化的研究模

猜你喜欢的书

幻影女郎

幻影女郎

黑色悬念小说代表作。斯科特·亨德森与妻子大吵一架后负气出门,与一位陌生女子约会一晚,不料回家后发现妻子被杀,自己则无端被控告行凶,被判死刑。本可证明他清白的神秘女子,从那时起却如人间蒸发。随着行刑日期逐渐接近,所有寻找神秘女士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斯科特自己也开始怀疑,是否真有这样一位女郎存在。

平砂玉尺经

平砂玉尺经

元代刘秉忠著。刘伯温注解,该书主要讲述了总述了风水原理和实践方法。《平砂玉尺经》一书以微妙、精细、不可思议的赋文总述了风水原理和实践方法;《逐吉赋》论述消峰及其断言;《天机赋》是论述纳水及其断言。“三赋”的关系是:《逐吉赋》是《造微赋》测量峰砂风水好坏的操作尺度,《天机赋》是《造微赋》测量朝堂水吉凶的操作风水尺度。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师刘伯温对“三赋”进行论释。风水学中的峦头派、三合派褒奖《平砂玉尺经》一书“至精至深,尽泄地理玄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应遵循“验者为真,不验者为假”的原则来学习。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

经名: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北宋初。假托太上老君传授天师张道陵,劝人礼拜北斗七元君,延生保命。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向张道陵述北斗司生司杀,养物济人,有情之人皆出北斗政命,劝人流布本经。

雷峰塔

雷峰塔

爱玲自传小说三部曲之一,道尽身世谜团、家族荣枯,堪称民国版《红楼梦》。《雷峰塔》是张爱玲以自己四岁到十八岁的成长经历为主轴,糅合其独特的语言美学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情节在真实与虚构间交织,将清末民初的社会氛围、人性的深沉阴暗浓缩在这个大家族里。从《雷峰塔》《易经》到《小团圆》,晚年寓居国外的张爱玲反复重述着生命中最晦涩的心事,但每次出手均以不同的角度、方式,极致细腻地铺写她对周遭不同人事物的爱恨情结,让我们读来震撼惊心之余,更能逐渐将张爱玲的传奇拼凑完整。

小名录

小名录

轶事小说集。唐陆龟蒙撰。《宋史·艺文志》题《古今小名录》5卷,《直斋书录鲜题》作1卷,《四库全书总目》作2卷,今有《续百川学海》、《说郛》本、《五朝小说》本、《唐人说荟》本、《唐代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小名录》记述了从秦到隋的许多人物的小名,包括帝后官宦,才子雅士,还载录了一些女性的小名。由小名而连带出许多有趣的小故事,遂具有了小说的性质。虽然成书于文人有意为小说的唐代,却颇具《世说》遗风,文笔洗练,风雅有趣,更像六朝轶事小说,如《张梨》条,吴人张冲过继于伯父景彻,彻字榶;父邵,小字梨。宋文帝戏景彻曰:“楂何如梨?”“彻答曰:“梨是百果之宗,楂何敢及”。《小名录》还比较完整地记载了一些小故事。《阿娇》写汉武帝幼时,长公主问其欲得阿娇为妻否,武帝笑答:“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后由长公主作主成婚。《匡衡》则通过匡衡为富豪而多藏书之家“作而不求直”,“愿得主人书遍观之”,生动地刻画了淡迫而好学的匡衡形象。《小名录》开辟了小说创作的新的题材领域,对后世有直接的启发。宋朋溪居士的《侍儿小名录》、乐史的《小名录》等就是例证。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颂数六百,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一卷。俱舍,译曰藏。包藏之义。包藏根本阿毗达磨论要义,故谓之俱舍论。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