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政纲《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向天王洪秀全提出的改革建议书。洪仁玕撰,清咸丰九年(1859)写成。同年经洪秀全旨准镌刻颁行。本书现存最早的刻本有二:一部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王重民将此藏本摄录成照片,经校订后於1936年发表在《逸经》半月刊第17、18、19期上。1948年又收入 《太平天国官书十种》(广东丛书)之中。1950年开明书店出版的《太平天国史料》 (中华书局1955年、1958年、1959年重印) 和1952年神州国光社排印的 《太平天国资料丛刊》均依据此版本;另一部于1952年在上海发现,现藏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两版本均在封首题“太平天国己未九年新镌”,但文字略有不同。据罗尔纲考证:不列颠博物院藏本为初刻本,上海市文管会藏本为改正重刻本。
洪仁玕(1822—1864),字益谦(一作谦益),号吉甫,广东花县人。洪秀全族弟,少习经史,累试不第,任乡村塾师。后与洪秀全一起赴广西宣传拜上帝,不久返粤。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他离粤赴桂,但未赶上起义大军。咸丰二年(1852)为避清军搜捕至香港。次年入教会教书并受洗礼,旋任香港伦敦布道会布道师达四年之久。1859年4月辗转抵天京,封为干王,精忠军师,总理朝政,成为太平天国后期主要的军政领袖之一,主持内政外交,多次参与谋划和指挥后期的重大战役。1864年7月,天京陷落,至江苏溧水迎突围而出的幼主洪天贵福,后继续转战江西。10月在石城杨家牌为清军所执。11月就义于南昌。除《资政新篇》外,另著有《太平天日》、《军次实录》、《英杰归真》等,被执后所写供词,被编为 《洪仁玕自述》。
《资政新篇》的内容分“用人”与“设法”两大部分。作者认为治国必先立政,立政则需“因时制宜,审势而行”。立政之关键在于“设法用人”。全书不分卷,分四大类。即“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和“刑刑类”,共约10000字。“用人察失类” 论述 “用人”,后三类则谈“设法”。针对天京之变后,太平天国内部存在的政治离心倾向,“用人察失类”提出“禁朋党之弊”,反对“结盟联党之事”,建议加强中央集权,“权归于一”。“风风类”提倡“俗厚风淳”,简化吉凶军宾的琐屑仪文,反对蓄甲缠足、养鸟斗蟀、金玉粉饰等骄奢之习。提倡尊崇基督教,以教化人民,主张用近代的科学、工艺、等有用之物以广闻见,开导人心。“法法类”为全书核心。首先说明要建立健全的法制,为此必先 “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各项制度的优越性。建议与各国通商,允许外国牧师及科技人员来华传播科技知识,并列举了效法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建议20条,其中经济方面有兴车马、舟楫之利,造火车、轮船,修筑城乡大道,发展交通;创办邮政;开采金、银、铜、铁、锡等矿;兴修水利;奖励技术发明:开办银行和保险事业。政治方面有加强集权,普设乡官乡兵;设新闻官,搜集中外报纸,万方新闻以资借鉴;禁止私门请谒,杜绝卖官鬻爵;罪人不孥,刑止一身。社会方面有设立士民公会,办理教育;设新闻馆;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反对传统迷信、禁止饮酒、溺婴、买卖人口和蓄婢。“刑刑类”主张改革旧司法制度,提倡善待轻犯,给以饮食号衣,使其修街渠道路,废除酷刑。
《资政新篇》完稿后,洪秀全审阅了全稿并逐条批阅,基本上接受了这些建议。但由于各种原因,本书中提出的主张和建议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尽管如此,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对克服内部的涣散,加强官兵将领的团结仍起着一定的作用。《资政新篇》不但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提倡仿效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实行“民选官吏”与“公议国是”,“以多人举者为贤能”的主张,并且提出要 “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与番人并雄”。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客观要求,并为农民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指出了前进方向和道路。它的问世,使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登上了一个新的阶梯。在近代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对《资政新篇》的研究集中在50年代和1978年以后。研究争论的问题集中在对《资政新篇》的评价及其与《天朝田亩制度》的关系问题上。候外庐认为《资政新篇》的最高精神是“开明专制”。1978年后,历史学界大多学者充分肯定了《资政新篇》的重要地位,认为它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纲领,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起着启蒙作用。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