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词话《论词随笔》
词话。一卷。清沈祥龙撰。沈祥龙(生卒年不详),字约斋。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人。光绪诸生。有《乐志簃集》。《论词随笔》六十二则,系由《乐志簃集》中辑出。其《小序》云:“余偶学倚声,未谙格律,乃取宋、元以来诸家词,探究其旨。又历询先辈之能词者,偶有所得,则笔而存之。顾于词终未能工,亦不欲求其工也。光绪戊戌夏六月。”知书成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
《论词随笔》篇幅不大,但态度严谨,论列精赅。持论大体宗尚常州词派的尊体说和比兴说。首先,沈氏明确反对词为小道:“以词为小技,此非深知词者。词至南宋,如稼轩、同甫之慷慨悲凉,碧山、玉田之微婉顿挫,皆伤时感事,上与《风》《骚》同旨,可薄为小技乎?”因其推重伤时感事之旨,又提出了“词言志”的观点:“词导源于诗,诗言志,词亦贵乎言志。”所重在情志合一,要求抒发符合儒家礼义的社会性情感。对常州派创始人张惠言提出的“意内而言外谓之词”(《词选序》)的界定,他能结合词体曲折言情的审美体性来加以理解:“词贵意藏于内,而迷离其言以出之,令读者郁伊怆怏,于言外有所感触。”而词之审美体性又与比兴手法相合:“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盖心中幽约怨悱,不能直言,必低回要眇以出之,而后可感动人。”他称比兴寄托之作为“寄言”,其妙在“如镜中花,如水中月,有神无迹,色相俱空”,也就是具有浑含不露、若即若离之神韵。从这些论述中,可见沈氏对常州派张惠言、周济词论的伸述展衍。
《论词随笔》论词之派别、风格、艺术表现、作法技巧,语每精到。论唐词分二派,太白以气格胜,飞卿以才华胜;论婉约、豪放“二者不可偏废,在施之各当”,“贵集其长”;论词宜自然、贵真、空闲、愈转愈深、情景双绘;论词中对句“贵整炼工巧,流动脱化”,词中换头“须意断而仍续,合而仍分”,词之结句“或拍合,或宕开,或醒明本旨,或转出别意,或就眼前指点,或于题外借形”,词之发端“贵突兀笼罩”、“贵从容整炼”;论词中虚字须“前呼后应,仰承俯注”,“炼字贵坚凝,又贵妥溜”;以及论小令、长调之作法,词之择题选调,词之言情、咏古、咏物、感时等等,能薰沐涵泳前贤往哲关于词的创作理论,而博观约取,颇中腠理,对今人提高鉴赏水平大有助益。
有《乐志簃集》本、《词话丛编》本。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