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宝典

  • 菩萨戒问答洞义钞

    菩萨戒问答洞义钞

    《作者:佚名1卷,日本英心述。英心即吸江英心,是日本战国时代曹洞宗僧侣,出身于甲斐国武田家,为武田信绳次子,武田信虎之弟,天桂禅长弟子。1519年信虎移居甲府时建立甲府大泉寺,他自称大泉寺2世,于1555年1月27日去世。此部分主要对菩萨戒的相状进行总体说明,包含别脱戒、总脱戒以及总别不同等内容。其中在别脱戒的阐述中,又涉及正明别脱戒、兼明表无表异、新古戒体、转成无漏义等方面。针对真言末学、净土宗、天台宗、禅宗等不同宗派中存在的一些对于菩萨戒的错误见解和观点进行破除,以彰显正确的菩萨戒义理。

  • 应理宗戒图释文钞

    应理宗戒图释文钞

    《作者:睿尊日本睿尊著,一卷,主要围绕菩萨戒展开论述,深入探讨了菩萨戒的内涵、意义、受持方法以及相关的戒律规定等,帮助修行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菩萨戒,以达到修行的更高境界。 对《瑜伽师地论》中有关菩萨戒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发挥。《瑜伽师地论》是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论典,其中的菩萨戒部分是大乘佛教修行的重要依据,睿尊在书中对其进行了深入解读,为修行者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导。

  • 菩萨戒本宗要辅行文集

    菩萨戒本宗要辅行文集

    《作者:睿尊2卷,日本睿尊著,睿尊是镰仓中期高僧,1201 年出生于奈良县,起初学习真言密教,后痛感戒律重要改习律宗,成为真言律宗代表人物,是日本律宗中兴之祖。主要依据《梵网经》来阐释菩萨戒的持犯要义。《梵网经》含六十一品所诠义理,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众生戒本原自性清净。 以持犯为宗,从多个方面展开论述,略以三门来阐述其中至要内容,涉及对菩萨戒的持守与犯戒等相关义理的深入解析,帮助修行者理解如何正确持守菩萨戒,避免犯戒。 全书共分为 2 卷,上卷主要对菩萨戒本的一些基本概念、义理进行阐释,如对 “菩萨提薩埵摩訶蒴埵” 等名称的解

  • 通受比丘忏悔两寺不同记

    通受比丘忏悔两寺不同记

    《作者:凝然日本凝然著,成书于日本鎌仓时代,当时佛教在日本广泛传播且宗派众多,不同宗派对于戒律和修行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和实践方式。凝然基于当时佛教界对于通受比丘忏悔法的不同理解和争议,为了澄清相关教义、规范修行方法而撰写此书。主要讨论了通受比丘忏悔在兴正寺和大悲寺两寺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及其依据。书中提及兴正寺用律忏,注重选择专勤精修之人,强调通过严格的戒律来忏悔罪过;大悲寺则以大悔为主,主要针对犯戒后求悔之人,旨在帮助他们悔过自新。还对三聚通受门之苾刍是否立篇聚位进行了深入探讨,详细阐述了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利有情戒等三

  • 菩萨戒通别二受钞

    菩萨戒通别二受钞

    《作者:佚名一卷,由日本僧人觉盛所撰,是一部围绕菩萨戒 “通别二受” 展开阐释的佛教典籍。菩萨戒作为大乘佛教中重要的戒律体系,其受戒方式与内涵向来为佛教研究者和修行者所关注,而 “通别二受” 正是其中关于受戒仪轨与义理的关键区分。觉盛在书中立足佛教戒律传统,结合相关经典与祖师论述,对 “通别二受” 的概念、差异、实践意义等进行了细致辨析。所谓 “通受”,大致指向具有普遍性、共通性的受戒形式或义理,而 “别受” 则更侧重于特定情境、特定对象下的受戒方式及深层义涵,二者既有所区别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菩萨戒受持中的重要维度。觉盛通过对这一核

  • 菩萨戒通受遣疑钞

    菩萨戒通受遣疑钞

    《作者:佚名日本镰仓时代中期律宗僧侣觉盛所撰的一卷佛学着作,主要对菩萨戒通受相关的疑问进行辨析和阐释。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后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总寺院及始祖,但其后律宗宗风消沉,戒坛不振。到镰仓幕府初期,实范、贞庆和觉盛等人大振宗门,致力于律学复兴,觉盛便在此背景下撰写此书,为当时的戒律复兴提供理论支持。​ 该书以瑜伽菩萨戒品为依据,针对近世以来出现的受三聚三戒而称比丘、众持五篇禁戒以为菩萨法事等现象展开讨论。书中指出,菩萨戒的摄律仪戒即七众戒,受戒有通受等两种轨则,通受即通于摄善、摄生正受三戒,尽未来际唯菩萨法,像比丘护持二百五十

  • 菩萨戒本宗要杂文集

    菩萨戒本宗要杂文集

    《作者:佚名日本觉盛撰。觉盛身处日本镰仓时代中期,是律宗的重要僧侣。宽元二年(1244),他进入奈良唐招提寺,一心投入律学复兴事业,被尊为唐招提寺与戒律复兴之祖,获谥号大悲菩萨 。​该文集紧紧围绕菩萨戒展开深入探讨。菩萨戒在佛教中占据关键地位,是大乘佛教修行者需遵循的重要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 。书中涵盖菩萨戒诸多层面,包含发心、受戒、持戒、犯戒、舍戒等内容。在阐释发心时,强调修行者需怀菩提心,即为救度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发心,这是受持菩萨戒的重要基础。对于受戒,明确受戒条件与方法,指出满足特定条件的修行者能够通过相应仪式受持菩萨戒。持戒部分,详

  • 唐招提寺戒坛别受戒式

    唐招提寺戒坛别受戒式

    《作者:佚名日本惠光撰,是一部关于佛教戒律中别受戒仪式的典籍,对研究日本律宗的授戒仪式和佛教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详细描述了唐招提寺戒坛别受戒式的一系列流程,共包含十五个主要步骤,即受前内请、鸣钟集僧、正行请师、师资登坛、讲遣教经、教发戒缘、受者出坛、差教授师、出众问难、单白入众、正教乞戒、对众问难、正授戒法、略说戒相、出界还列。

  • 东大寺戒坛院受戒式

    东大寺戒坛院受戒式

    《作者:实范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后,于 754 年在东大寺大佛殿前设立戒坛,为圣武天皇、光明皇后等授戒,此后日本开始有了正规的受戒制度。为了规范和传承东大寺戒坛院的授戒仪式,法进根据鉴真僧团带来的戒律传统以及实际授戒情况,撰写了《东大寺戒坛院受戒式》。 详细记载了东大寺戒坛院授戒的具体流程和仪式规范,包括最初法式章、授沙弥戒章、讲遗教经章、请三师七证章、正授大戒作法章、说相教训章、尼授戒法章、尼说戒相章、请说法主章、请依止师章等内容,对每个环节的具体步骤、仪式细节、参与者的职责等都有明确规定。 它是日本佛教史上重要的戒律文献,为日本

  • 东大寺受戒方轨

    东大寺受戒方轨

    《作者:佚名该书详细记载了东大寺授戒的具体流程和相关规定,是研究日本奈良时代佛教授戒制度的关键资料。据书中记载,授戒之际,戒师需要向受戒者讲读《遗教经》。受戒过程包括教发戒缘、羯磨师读表白文、选任羯磨师、受戒者问难、请戒和尚、正受戒法、说戒相、授四依法、教六念法等环节,最后诵回向文,受戒结束。授沙弥戒在形式和顺序上与授比丘戒大致相同,唯无讲《遗教经》程序,且受比丘戒前需先受沙弥戒等,受戒仪式通常要举行三日。 法进是鉴真弟子,在奈良时代的佛教界发挥了巨大作用,位至大僧都。鉴真于 754 年赴日后,在东大寺设立戒坛,此为日本正规受戒之始。法

  • 律宗纲要

    律宗纲要

    《作者:凝然凡二卷。日僧凝然撰。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四册。本书系以问答体详述律宗教义及其传承。初论会释三聚净戒之典据并诸教所说之同异,及四十八轻戒与八万四千威仪等之关系。次释律宗之教旨、道宣之教判,并举所依之经典。复明如来制三聚净戒之由、道宣所立之性空、相空、唯识等三观教门。最末叙载律宗与律藏于印度、中国、日本三国弘传之经过。

  • 戒律传来记

    戒律传来记

    《作者:佚名三卷(现只有上卷),为日本僧人丰安所撰,是记载佛教戒律传入日本历程的重要典籍。书中详述自唐代鉴真东渡传律始,戒律在日本的弘传脉络,涵盖僧团制度建立、戒律典籍翻译与研习等重要史实。丰安以编年体形式,收录诸多珍贵史料,包括朝廷诏令、寺院规条及高僧传法事迹,尤其对南都六宗戒律传承记载详备,展现了戒律体系与日本本土文化的融合过程。作为日本佛教戒律史研究的基础文献,其不仅梳理了戒律传承的谱系,更折射出古代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对理解日本佛教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金师子章勘文

    金师子章勘文

    《作者:佚名《金师子章勘文》一卷,由日本僧人景雅撰述,是针对华严宗重要典籍《金师子章》的勘定之作。景雅为日本平安时代后期华严宗学者,深谙汉传佛教义理,尤精华严典籍,其著作多致力于对中土佛典的梳理与阐释。​ 此书以法藏大师《金师子章》为底本,结合当时流传于日本的多种写本,进行文字校勘与义理疏解。书中不仅考订了诸多因传抄所致的异文、讹字,更以华严宗 “法界缘起” 思想为纲,对原典中 “金师子” 喻所蕴含的理事关系、一多相即等义理加以发挥,既保持了原典的核心旨趣,又融入了日本华严学的理解视角。

  • 华严五教章衍秘钞

    华严五教章衍秘钞

    《作者:普寂德门日本华严宗高僧普寂撰,五卷,专为阐释唐代法藏大师的《华严五教章》而作,在华严宗教义研究中具有重要辅助价值。 普寂作为日本华严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深谙华严思想体系,其撰述紧扣《华严五教章》的核心义理,对 “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的判教体系进行了细致衍释。书中不仅梳理了法藏原著的逻辑脉络,更结合日本华严宗的传播语境,对教义中的关键概念如 “法界缘起”“理事无碍” 等作出本土化阐释,既保持了华严思想的正统性,又体现了适应地域弘法的灵活性。 在内容编排上,《衍秘钞》以逐句注解与义理发挥相结合的方式

  • 华严五教章匡真钞

    华严五教章匡真钞

    《作者:凤潭日本江户时代华严宗学僧凤潭(1654-1738)撰,华严典籍注释,凡十卷,专为阐释唐代法藏(贤首大师)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即《华严五教章》)而作。凤潭为华严宗东山派代表人物,鉴于当时日本华严学界对五教判释的理解多有歧义,遂以 “匡正谬误、彰显真实” 为宗旨,广采中国唐宋以来华严诸家注疏,结合自宗传承,对《五教章》的核心思想进行系统疏解。 该书紧扣 “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一乘圆教)与 “十宗” 判释体系,详细阐释华严宗 “一真法界”“法界缘起” 等根本教义,尤其对 “六相圆融”“十玄无碍” 等义理的解析颇具创见。其注释

  • 华严五教章不审

    华严五教章不审

    《作者:佚名日本华严宗僧人实英所撰,全书凡二十卷,专门针对唐代法藏大师的《华严五教章》展开深入探究与辨析。​ 实英作为日本华严宗的学僧,在吸收中国华严宗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日本佛教的传播语境,对《华严五教章》中涉及的教义体系、判教思想、法界观等核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疑问。书中以 “不审” 为名,既体现了实英对法藏原典的尊重,也展现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 —— 通过层层设问、逐句辨析,梳理《华严五教章》的理论脉络,同时回应当时日本佛教界对华严教义的争议与困惑。​ 该书围绕 “五教” 判教体系(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

  • 华严五教章见闻钞

    华严五教章见闻钞

    《作者:佚名日本华严宗僧人灵波对唐代法藏所著《华严五教章》注释,凡八卷。灵波作为日本华严宗的学僧,深谙华严教义,其注释立足于对《华严五教章》核心思想的阐释,同时融入了日本华严宗的研习视角与理解。《华严五教章》作为华严宗的根本典籍之一,系统阐述了 “五教”“十宗” 等教义体系,区分佛教各宗派的教理层次,确立华严宗的圆教地位。灵波的《见闻钞》则针对这些核心内容展开详细解读,不仅对 “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的内涵、判教依据进行逐句阐释,还结合华严宗 “法界缘起”“事事无碍” 等根本思想,解析各教理之间的内在

  • 华严五教章深意钞

    华严五教章深意钞

    《作者:佚名日本佛教华严宗僧人圣诠撰,全书共十卷,专为阐释唐代华严宗大师法藏的《华严五教章》而作。法藏的《华严五教章》系统梳理了华严宗的判教理论,将佛教各宗派教义分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五类,奠定了华严宗的理论根基,而圣诠的《深意钞》则是对这一经典的深度注解与发挥。​ 圣诠生活于日本平安时代后期至镰仓时代初期,彼时华严宗在日本已形成独立传承,他以深厚的佛学素养,结合日本佛教的传播语境,对《华严五教章》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细致阐释。书中不仅逐句解析原文义理,更融入了印度瑜伽行派、中国天台宗等相关理论的比较,尤

  •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

    《作者:佚名日本华严宗僧人审乘撰,全书凡 15 卷。该书以唐代法藏大师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即《华严五教章》)为核心底本,通过问答体的形式对《华严五教章》中的义理进行详尽阐释与辨析。 审乘作为日本华严宗传承中的重要学者,其著作紧扣法藏的判教思想,围绕 “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与 “十宗” 的判摄体系,针对教义中的关键概念如 “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等展开深入探讨。书中以设问引发义理辨析,既有对原典文句的细致解读,也有对不同阐释角度的梳理,旨在厘清华严宗核心教义的内涵与逻辑脉络。

  • 五教章通路记

    五教章通路记

    《作者:凝然《五教章通路记》是日本佛教华严宗高僧凝然的重要著作,全书共五十二卷,专为阐释唐代法藏(贤首大师)的《华严五教章》而作。凝然作为日本镰仓时代华严宗的集大成者,深谙汉传华严教义,此书既是他对《五教章》核心思想的系统注解,也是华严宗义在日本传播与发展的关键文献。​ 《华严五教章》是华严宗判教理论的基石,而《通路记》则以精密的思辨与详尽的考释,为这部经典著作疏通义理、辨析疑难。书中不仅逐句注解《五教章》的文句,更结合印度佛教原典与中国华严诸师的阐释,对 “五教十宗” 的判教体系、“法界缘起” 的核心思想、“六相圆融”“十玄门”

  • 华严五教章名目

    华严五教章名目

    《作者:佚名《华严五教章》,全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又称《华严教义章》,为唐代华严宗高僧法藏(贤首大师)所撰,共三卷。该书是华严宗理论体系的重要典籍,系统阐述了华严宗的教义思想,尤其以 “五教” 判摄佛教诸派教义而著称。

  • 华严五教章指事

    华严五教章指事

    《作者:佚名六卷,日本僧人寿灵撰,是一部针对唐代法藏大师所著《华严五教章》(全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重要阐释著作。法藏的《华严五教章》作为华严宗的核心典籍,系统梳理了佛教各宗派的教义体系,提出 “五教十宗” 的判教理论,为华严宗的教理架构奠定了基础,但其文义深奥,义理精微,对后世研究者构成不小挑战。​寿灵的《指事》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成,书中以详尽的分科、细致的释义,对《华严五教章》的核心思想进行逐句解析。其内容不仅紧扣法藏原典的判教逻辑,将 “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 的内涵与差异层层展开,还结合日

  • 华严宗所立五教十宗大意略抄

    华严宗所立五教十宗大意略抄

    《作者:佚名阐释华严宗核心教义判摄体系的典籍,围绕 “五教” 与 “十宗” 两大框架展开。五教是华严宗对佛教不同教义体系的判释,依次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既体现佛教从浅至深的演进脉络,也彰显华严宗所崇圆教的殊胜地位。小乘教侧重解说四圣谛等基础法理,始教初显大乘空义,终教进一步阐释真如缘起,顿教直显心性本净,圆教则以 “一真法界” 为核心,圆融无碍地统摄一切教法。 十宗是在五教基础上对佛教各宗派思想的细分,包括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

  • 华严宗要义

    华严宗要义

    《作者:凝然一卷,由日本僧人凝然述作。凝然为镰仓时代华严宗高僧,精通汉传佛教诸宗义理,尤对华严学有深入研探,此书乃其华严思想的重要阐发。 全书紧扣华严宗核心义理,以 “法界缘起” 为根本纲骨,系统阐释 “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的深层内涵,揭示诸法相互融摄、圆融无碍的谛理。书中对 “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华严特有范畴亦有精要解析,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展现华严宗 “一真法界” 统摄万有的圆融观。

  • 华严宗大要抄

    华严宗大要抄

    《作者:佚名日本僧人实弘所撰,一卷,是华严宗研究的重要文献。实弘生活于日本平安时代后期至镰仓时代初期,其著作多围绕华严教义展开,此书便是他对华严宗核心思想的系统梳理与阐释。书中以《华严经》为根本,结合华严宗历代祖师的论著,尤其是法藏、澄观的学说,对 “法界缘起”“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核心教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释。实弘注重将深奥的义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表述,既保留了华严宗 “圆融无碍” 的根本精神,又融入了日本佛教对教义实践的关注,强调理论与修行的结合。

猜你喜欢的书

医略十三篇

内科著作。清蒋宝素撰。十三卷。宝素,京口(今江苏镇江)人。幼承家学,后拜王九峰为师,钻研《内经》、《难经》、《金匮》等医学经典,著《医略》八十七卷。本书为其中“六淫门”,载文十三篇,故名。刊于道光二十年(1840)。每篇一卷,分别对风、寒、暑、湿、燥、火以及疟、痢、霍乱等病的辨证治疗作了简要论述,书末附有“人迎辨”、“关格考”两篇。每论一病先引其父《椿田医话》,次录其师《九峰医案》,并广引各家之说,参以己见,理论联系实际,可供临床参考。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

律宗灯谱

八卷。清代释源谅(1705—1772)撰。源谅,为清乾隆时北京潭柘寺僧人。出家学法尤重律宗法门。他持律精严,研习律宗义理颇下苦功。积多年修持经验和文笔功底,撰成《律宗灯谱》一书。该书以弘扬律宗为宗旨,就律宗先明大德高僧的法系传承及其各位宗师的佛学成就与贡献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堪称为是中国律宗的佛教史书。该书对了解和研究律宗的传承以及律宗的历史等均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现见载版本有《清史稿·艺文志补编》。

玄奘上表记

全称《□□寺沙门玄奘上表记》。佛教文献。唐佚名辑。一卷。约成书于麟德元年(664)二月初五日玄奘逝世后不久。此书在中国已佚,现存本是日本小泉策太郎收藏的唐代写本。题中所缺两字,应是“玉华”。此书辑录了玄奘自印度归长安后到临终前所上的各种表启,以及皇帝的敕答,共四十二篇。其中在高宗朝的上表二十三篇,太宗的敕书四篇,高宗的敕书三篇(内有诗一首)。表启内容反映了玄奘回国后的主要活动,特别是贞观二十年至龙朔三年(646—663)十八年间的译经、交往以及晚年的思想情况,很有史料价值。特别是《重请入山表》、《谢得入山表》、《请御制大般若经序表》三篇,是玄奘一生最后的表章,为此书所独有。但此书所收玄奘的表启并非全部,且多省略了上表的时间,阅读时须借助《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复宗集

复宗集,卷下,宋与咸述,日本佚名跋。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简称《沙弥要略述义》、《律仪要略述义》。律学著述。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书玉撰。二卷。系明袾宏辑《沙弥律仪要略》的注释书。分初释标题、二释文两部分。释文又分戒律、威仪二门。书中随文逐节加有科文,条理清晰。作者指出,本书应与其自撰《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合看,因某些略释之文均在该书有详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

凡四卷。失译。乃属于杂部密教之密部经典之一。 又作七佛神咒经、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七佛十一菩萨陀罗尼经、七佛所说神咒经、广济众生神咒。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可视为后世纯密教之根源。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