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宝典

  • 贾题韬讲般若

    贾题韬讲般若

    《作者:贾题韬六祖大师的《坛经》见地是“一切法空”的般若智慧,同《金刚经》的宗旨是一致的。而六祖大师大悟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不仅仅是“一切法空”的中观般若思想,更重要的是证悟自己的心体、超越文字理论、彻悟了心体与妙用、圆满了觉性。 禅宗是“以心传心”、“自证自悟”的法,也就是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者觉也,人人本具觉性。本书处处直指本心觉性,把无上菩提智慧坦露出来,放在你手上品尝般若智慧,一旦觉性开悟,无明烦恼就会彻底破除,到达灭苦解脱。 中国禅宗顿悟法门,是一条通往涅槃的高速公路,贾老先生用自己的体悟,开通了一条新的

  • 般若摄颂释

    般若摄颂释

    《作者:麦彭仁波切《般若摄颂释》是麦彭仁波切所著的一部对《般若摄颂》进行注释的论著。 《般若摄颂》汉译为《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般若部经典,汉译为《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此经囊括了般若所有要点,是一切般若的精华所在。麦彭仁波切在《般若摄颂释》中提到,讲闻《般若摄颂》,即具足讲闻一切般若的功德。 在这部论著中,麦彭仁波切以纯净之心,依靠诸位大德的窍诀,来解说趋入《般若摄颂》密意的道理,包括依照直接宣说空性之理而解释、依照间接宣说道现观而解释两个部分。其中,依照直叙空性之理而解释又分四部分,即经名句义、译

  • 净土圣贤录三编

    净土圣贤录三编

    《作者:德森近代净土宗高僧德森法师编纂的一部记载净土宗修行者往生事迹的典籍。 《净土圣贤录》初编由彭希涑编辑,彭二林鉴订,记载了从佛陀在世至清高宗乾隆年间约五百篇僧俗男女四众弟子的往生传记。清宣宗道光末年,莲归居士胡珽为之续编,记载了将近一百六十篇传记。民国时期,德森法师在印光大师的赞许下,收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往生事例,编订成《净土圣贤录三编》。 《净土圣贤录三编》延续了前编的体例,按不同类别如往生比丘、比丘尼、居士、女人等编排,详细记录了众多净土宗修行者的生平、修行经历以及往生瑞相。该书为净土宗信众提供了更多的修行榜样和信心

  • 佛教常识问答

    佛教常识问答

    《作者:徐恒志以问答体形式系统阐释佛法智慧,兼具知识性与实用性。从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与佛教创立溯源,围绕四圣谛、缘起性空等核心教义解析佛法精髓,介绍僧伽修行团体规范,梳理佛教在印度的兴衰历程与中国本土化进程,展现宗派演变及人间佛教的现代价值。 书中秉持显密圆融理念,既阐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根本真理,又强调明心见性的修行核心,融合禅净等法门,主张 “不离世法而证佛法”,将修行融入日常生活。其特色鲜明,以127个常见问题为纲,摒弃晦涩术语,用平实语言具象化抽象法理,既解答 “六道轮回是否存在” 等疑惑,又提供念佛对治妄念等实修指导。

  • 佛学研究与经义解读汇编

    佛学研究与经义解读汇编

    《作者:徐恒志本书汇集了佛学研究与实践的核心篇章,既涵盖佛教形式、教理体系、人生价值观等基础议题,也深入探讨佛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与佛性本质的核心问答。从修禅次第的实践指引,到《六祖坛经》《维摩诘所说经》等四部经典的译义序、对照译白序及学习笔记序,全面贯通佛学 “理论认知 — 实践方法 — 经典解读” 三大维度。文字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实践指导性,既为佛学研究者提供核心议题的深度参考,也为普通读者搭建起理解佛法、走近经典的清晰路径,助力在理论探索与修行实践中感悟佛法智慧。

  • 净宗讲话

    净宗讲话

    《作者:徐恒志徐恒志先生的《净宗讲话》立足净土宗核心教义,以通俗晓畅的阐释为众生指明修持路径,尽显佛法 “离苦得乐、了脱生死” 的根本宗旨。书中紧扣净宗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的特质,既深契经典要义,又贴合现代人根性,让不同根基的修学者皆能有所获益。 先生阐释净土宗核心在于 “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 的宗旨,点明此法门以他力救度为核心,无需自力断尽烦恼,凡夫仅凭对弥陀本愿的信心,专一持诵佛号,便能蒙佛接引。书中详解 “一心不乱” 的修持要诀,区分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境界,同时强调 “带业往生” 的殊胜,指明下根凡夫亦可

  • “三无漏学”略讲

    “三无漏学”略讲

    《作者:徐恒志我们学佛的目的,在於坚持五戒十善,来断恶修善,净化自己;广修六度四摄,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转化烦恼习气,彻证常住真心,从而彻底解脱生死流转和世出世间的一切苦厄,这是我们生命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缘,是学佛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必须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精进修学戒、定、慧三无漏学。现从三方面进行讲述。

  • 学般若 化二执

    学般若 化二执

    《作者:徐恒志人们在生活过程中,不免发生种种烦恼习气,造成无量的痛苦和不安。从佛法的观点来分析,产生这些烦恼习气的根源,主要是我执和法执(也叫人我执和法我执)所造成。由于这二种虚妄执著,障蔽了本具的智慧光明,不能悟证常住真心,以致无始以来,生死流转,受无量苦!所以《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说:“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於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作者:徐恒志徐恒志居士所著《心经的理论和实践》,是对仅有二百六十字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深刻解读与实践指引。该书融会历代大德注释与自身修行体会,既阐释经文深妙义理,又提供切实可行的修行方法,彰显《心经》理事圆融、知行合一的特质。 书中先释经题,详解 “般若波罗密多” 的深意,指出般若是照见真空实相的清净妙智,而非普通聪明才智,“波罗密多” 意为以智慧观照息妄显真,抵达解脱彼岸。依据天台宗五重玄义,阐明经以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属般若时圆教实理。作者将全经梳理为七分脉络,核心围绕 “照见五蕴皆空” 展开,深入解析 “色不异空,空不异

  • 关于佛教经论的研究方法

    关于佛教经论的研究方法

    《作者:徐恒志徐恒志所著《关于佛教经论的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了佛教经论研究的核心要义,为学佛者提供了兼具指导性与实用性的学习路径。 在研究态度上,作者强调佛弟子应重视教理学习,佛教经论蕴含宇宙人生的客观真理,不仅能帮助学习者认知三世因果、真如实相等核心道理,更是修行实践的重要指南,可助力修行者规避误区、勇猛精进。同时,扎实的教理水准也是自利利他、开展弘法工作的必要前提,佛教青年需以传承和传播佛教真理为己任。 研究步骤上,本书提出循序渐进的路径:先研读《佛教概观》《觉海慈航》等浅显易懂的入门书籍,建立基础认知;再深入探讨《八大人觉经》《百

  • 怎样实践佛法

    怎样实践佛法

    《作者:徐恒志学佛者常出现几种情况,一是只作学术研究,不躬行实践,曲解佛法,闲散放逸,面对实际问题无法应对;二是虽肯实践,但不明修持道理,处处执著,习气发作时不能克制,心存依赖,向外寻求;三是认真学佛但摸不着下手处,虽诵经持咒、念佛打坐,但烦恼依旧,最终退失初心。 佛法内容分为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四方面,教和理是理论,行和果是实践。佛法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学佛的目的在于由教理了悟到躬行实践中去,得益大小由实践程度决定。只有真实履践,才能证实佛法理论的正确,断除妄执,证得实性,实现行解相应、理事不二。

  • 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作者:徐恒志徐恒志所著的一部佛学通俗读物。 作者在书中指出,世人对佛教常有不正确的看法,如认为其是迷信学说或与现实人生脱节。但实际上,学佛与现实人生密切相关,是揭示宇宙人生根本真理的活动。 书中首先探讨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指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和思想现象,都是因缘所生,处于不断的生灭变化中,遵循 “诸行无常” 的规律。对于生物界的生死代谢现象,佛法称为轮回,即业力形成因果相续的生命之流,呈现出六道轮转的生命现象。在对 “人” 的问题探讨中,作者认为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体,从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去推求,“无我可得”,即 “诸法无我”。 此外,书

  • 学佛随笔

    学佛随笔

    《作者:徐恒志徐恒志居士的《学佛随笔》是一部融合佛法智慧与现实人生的修行指南,以简明扼要的笔触阐述佛教核心义理,同时结合现代社会语境,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体证心性的光明。 全书以 “明心见性” 为核心,开篇即点明学佛的根本动机:“知生必有死,普天下曾无一人逃得,余于是而学佛;知心性是一而苦乐不同,余于是而学佛”。徐恒志从生命的无常与苦空切入,指出世间万象如梦幻泡影,唯有通过佛法修证才能超越生死流转。他援引《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的智慧,强调破除对物质、情感、名相等外在事物的执着,回归本自具足的清净自性。 在方法论上,作者主张 “理观与

  • 摩诃止观述记讲义

    摩诃止观述记讲义

    《作者:宝静宝静法师的《摩诃止观述记讲义》是近代天台宗核心文献,系其 1936 年于宁波观宗学社讲授智顗大师《摩诃止观》的记录整理本。作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传人,宝静法师承谛闲法师衣钵,以 “教观总持” 为宗旨,既坚守天台宗传统严谨性,又融入时代回应,为后世解读这部天台根本典籍提供了重要参考。 讲义依《摩诃止观》“十广” 结构展开,重点讲解至第六 “方便” 章,涵盖三谛圆融、一心三观等核心教义,特别强调止观并重、禅净双修的实践路径。其思想特色鲜明,既以通俗化阐释让天台教观贴近现代学人,又主张圆顿止观与净土念佛法门相融,以信愿行诠释止观修行,批判形

  • 印光法师话素食护生

    印光法师话素食护生

    《作者:印光《印光大师话素食护生》分册汇集了印光大师关于素食护生、戒杀放生的各种法语和专门论文。印光大师极力提倡断荤吃素,戒杀护生。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战乱年代,作为一代高僧,印光大师眼见生灵涂炭,国破家亡,他期盼和平和天下大治的殷切心情在各封信中都表露无遗。有感于战争和灾难的起因是杀生,大师从各个角度阐述戒杀护生的重要性,既阐发了儒教忠恕为怀、民胞物与、仁民爱物的精神,又阐述了佛教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真相。戒杀放生的根本依据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杀生就等于杀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就从理论上使大众彻底明了戒杀

  • 定慧之路

    定慧之路

    《作者:广超“定慧之路” 是寻灭尊者依据斯里兰卡流传的古佛教经典整理而成的禅修方法,后由广超法师的受益弟子根据其禅修班开示记录汇编为《定慧之路》一书。这一禅修法门遵循 “先定后慧、止观双运” 的核心脉络,修止阶段以鼻端前面人中处呼吸时的触觉为所缘境,通过专注呼吸的长短、粗细、冷热、滑涩等触觉培养定力,次第分明地从初禅 “离生喜乐地”(远离昏沉、掉悔、贪欲、嗔恚、疑五盖),进阶至二禅 “定生喜乐地”(远离粗的觉察 “觉” 与细的觉察 “观”),再到三禅 “离喜妙乐地”(脱离喜的情绪牵绊),最终抵达四禅 “舍念清净地”(远离乐感,出入息断绝),每一步都以

  • 俱舍大要讲记

    俱舍大要讲记

    《作者:智敏上师全书以《俱舍论》九品为框架,省略繁复辩论,聚焦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基础义理,以及因果业力、解脱次第等核心内容。其特色在于打破「小乘」标签,凸显三乘共通属性,融入实修窍诀与图表工具,以现代语言阐释古老教义,如将五蕴与认知结构对比,让深奥法理贴近生活。 作为智敏上师俱舍系列的提纲之作,它与《颂疏讲记》《表释》等著作形成从浅到深的学习阶梯,豆瓣读者评价其「易读易懂,能快速建立佛教世界观」,是初学者的首选入门书。同时,上师强调背诵《俱舍论》本颂,配合多宝讲寺官网的讲座资源与其他注疏,可避免片面理解。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作者:智敏上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是智敏上师对世亲菩萨经典著作的深度阐释,以唯识宗核心思想为脉络,通过系统解析 “五位百法”,为读者搭建起认识宇宙人生、指导修行实践的完整框架。 该书的核心内容围绕 “五位百法” 的分类展开,将纷繁复杂的宇宙万法归纳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五类,共计一百种。其中,心法八种是精神作用的根本,包括眼识至阿赖耶识,涵盖了表层感知与深层意识;心所有法五十一种,是伴随心法而生的心理活动,分为遍行、别境、善心所、烦恼心所等类别,细致呈现了心念的多样状态;色法十一种属物质现象,包含五根与五境,是感知世界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作者: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是智敏上师对《唯识二十论述记》的讲解笔录文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唯识宗的相关思想。《唯识二十论》是印度唯识学集大成者世亲菩萨第一部弘阐大乘的论著,后来玄奘大师的弟子窥基大师为其作疏,即《唯识二十论述记》。智敏上师的讲记则是在对《唯识二十论述记》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修行和教学经验,对其中的义理进行了详细讲解。内容涵盖了唯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以及对相关疑难问题的辨析等,如对唯识宗 “唯识无境” 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深入阐释,分析了识与境的关系,还讲解了三自性(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以及

  • 摄大乘论世亲释讲记

    摄大乘论世亲释讲记

    《作者:智敏上师智敏上师依据瑜伽行派核心论典《摄大乘论世亲释》所作的讲解,由其弟子根据讲课录音整理而成的佛学著作。上师在讲记中深度融合世亲菩萨等古德思想,对唯识学的核心义理、修行路径与究竟果位进行了系统阐释,为学习者搭建了理解唯识学的清晰框架。 全书围绕 “境、行、果” 三大核心展开:在 “境” 的层面,重点确立阿赖耶识为一切法的根本所依,详解其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剖析种子与现行的关系及 “本有种子” 与 “新熏种子” 的理论;同时阐明凡夫所妄执的 “我” 与 “法” 本质为空,皆依因缘而生、唯识所现,诸法实相是由二空所显的真如,并提出 “四寻

  • 解脱歌浅释

    解脱歌浅释

    《作者:元音老人元音老人对大愚法师《解脱歌》的浅释,是一部助力修行者领悟佛法要旨与证道境界的经典解读。《解脱歌》由大愚法师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创作,因原典文意含蓄,法师将永嘉禅师的核心思想、宏德上人的注解与自身见解相融,以更明晰的表述阐释修法用功之法与证道程序,为修行者铺路。​ 浅释核心围绕佛法根本义理展开:佛性本是不真不假、不来不去、无任何相状的清净本体,真妄、罪福等相对二法皆空无性,皆由妄心造作而成,不应执着。烦恼的本质源于正觉本性,如波浪不离水体,息下烦恼便能恢复菩提本性,无需刻意寻求罪福之相。​ 修行方法上,浅释强调 “心无所

  • 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

    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

    《作者:梦参梦参长老对《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浅释,以 “地藏愿力” 与 “众生因果” 为核心,避开学术考据,侧重实用性与心性引导,很适合佛学基础薄弱者。​ 其讲解贴近生活,把 “地狱”“业力” 转化为 “行为与后果”,“造业” 就是 “起心动念的善恶选择”,破除了经文晦涩感。同时聚焦 “本愿” 与 “孝亲”,阐释地藏菩萨因救母发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的愿力,指出 “孝是修行根基”。还强调 “当下践行”,引导读者通过 “称念地藏名号”“行善积德”“忏悔过错” 改变境遇,体现 “佛法在生活中” 的理念。​ 义理方面,地藏愿力是多生多世因缘深化而成,长老说这是

  • 净土印心法要

    净土印心法要

    《作者:王骧陆民国印心宗第二代传人王骧陆著,熔禅、净、密三宗精髓于一炉,以 “心印” 为纲阐释净土实义,为印心宗重要文献。全书围绕 “净土即自性” 展开,分 “明旨、不二、往生、修证三昧” 等八部分,以问答与偈颂解析修行要诀。 核心内容立足 “心性本净”,提出 “我与佛不二” 的根本见地 —— 佛与众生本具同源佛性,烦恼与菩提实为一体,迷时佛性不失,觉时烦恼自断。念佛观主张 “实相念佛”,打破佛堂局限,强调 “于寻常人事中不离觉照”,念念清净即是念佛,最终达至 “不持而自念” 的境界。往生义破除 “肉体迁徙” 之执,指出往生是心与阿弥陀佛本德相应,从 “执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解释

    《作者: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般若部经典的核心纲要,全文仅 260 字,却浓缩了般若思想的精髓,被誉为 “经中之经”。王骧陆居士作为近代佛教净土宗与禅宗的重要大德,其对《心经》的白话释义,以 “贴合修证、直指心性” 为特点,不重繁复名相,更侧重从 “心性修持” 角度拆解义理,将深奥的般若智慧转化为贴合众生身心的实修指引,核心围绕 “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引导读者体认 “诸法空相” 的本质,进而摆脱烦恼束缚。王骧陆居士释义下的《心经》,本质是一部 “心性修持指南”:以 “般若智慧” 为工具,通过 “观照五蕴” 破除执着,最终实现 “本心

  •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作者:元音老人《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是一部系统阐释佛教修证核心问题的经典著作,由元音老人(李钟鼎居士)口述,其弟子整理编纂而成。书中以问答形式,深入探讨了心中心密法的修行次第、见地抉择及悟后保任等关键议题,被视为无相密乘的重要指南。元音老人圆寂前亲自勘定了前 106 条问答,后续内容由徐恒志居士续笔完成最终修订。这一过程体现了两位大德在法脉传承上的默契。徐恒志与元音老人同属心中心密法第三代传人(大愚阿阇黎为初祖,王骧陆为二祖),二人共同致力于无相密乘的弘传。

猜你喜欢的书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是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创作的一部作品,是一部顽皮的、文体上难以归类的作品,也是科塔萨尔最受喜爱的一部短篇集。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指南手册”以说明手册的形式解剖了一些司空见惯的人类日常行为,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形上的视角。第二部分“奇特职业”记录了“我”那特立独行的一家人的偏执而古怪的行径,不无卡夫卡色彩。“塑性材料”是全书最散漫多变的一部分,充满了奇想与荒谬元素。最后一部分“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富于喜剧色彩,构思了一个由作者随性拈来的模糊法则界定的三类人构成的社会,其中,克罗诺皮奥显然是诗人或艺术家群体的别称,用富恩特斯的话说,他们是自大、僵化和浮名的敌人。

久堂先生集

久堂先生集

诗文集,二十四卷。朝鲜朴长远撰,由其子朴镔,朴铣编纂,出版于 1730 年。

秋水长天

秋水长天

冯玉奇著。1946年6月上海春明书店出版。1946年9月再版。一册。讲述了南京城外十余里的一个小乡村,有一位善良的姑娘名叫李雪华,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救了男主人公文世熊。文世熊便爱上了美丽善良的李雪华。但司令的小妾通过一次聚会也爱上了文世熊,便设计种种迫害李雪华。

蒲江词

蒲江词

一名《蒲江词稿》、《蒲江居士词》。词别集。南宋卢祖皋撰。一卷。祖皋字申之,又字次夔,自号蒲江居士,永嘉(今属浙江)人。庆元进士。历官池州教授,吴江主簿。嘉定中为秘书省著作郎,以军器少监,直北门。权直学士院。工乐府。有《蒲江集》。传世版本,有汲古阁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南词本;知圣道斋藏明抄南词本;毛扆校本;《四库全书》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朱祖谋《彊村丛书》本《蒲江词稿》1卷,用南词本;《全宋词》收其词96首。

春秋集传纂例[四库本]

春秋集传纂例[四库本]

唐陆淳诠释、阐发啖助、赵匡《春秋》经说的著作。共10卷。作者尊崇啖助为师,赵匡为友。啖著《春秋统例》6卷,经作者及其子陆异整理,复经赵匡修改,定为40篇,勒为10卷。其第1至第8篇为全书总义,第9篇为鲁十二公并世绪,第36篇以下为经传文字脱谬及人名、国名、地名。全书主要内容包含于第10至第35篇内,该部分将啖助《春秋统例》及春秋学的主要观点作出详细阐发,如指《左传》非左丘明之作,《公羊》、《榖梁》亦非公羊高、榖梁赤之作; 认为《左传》与《春秋》比之《公羊》、《榖梁》与《春秋》,后一种关系显得更其紧密。诸如此类,皆不尚旧说,且多有新意,但偏颇也在所不免。故宋以后评价也不同。如晁公武、欧阳修皆持贬议,程颢、程颐却视其有塞异端、开正途之功。纪昀等综诸家评论指出:该书 “舍传求经,实导宋人先路。生臆断之弊,其过不可掩,破附会之失,其功亦不可没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其版本主要有五玲珑阁丛书、古经解汇函、四库全书等。

一乘佛性究竟论

一乘佛性究竟论

一乘佛性究竟论,一卷(原六卷,现存卷三)。 唐法宝撰。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