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説

寫這個講話的目的很簡單,在於給進修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的同志在查閲資料和解決疑難方面作一些幫助。大凡做一門學問,脱不了三個階段:第一是獲得資料;第二是解決疑難,包括掃除文字障礙及探索文學作品中的用典及出處等;第三是得出理論以及把探索所得寫出來。對於第三個階段,這裏無能爲役,而對於前兩個階段,則是希望略能指引的。drs中华典藏网

要對某門學問進行研究,首先要獲得有關這門學問的資料。例如研究古代漢語,就必須閲讀《爾雅》、《方言》、《説文解字》、段玉裁的《説文解字注》、王念孫的《廣雅疏證》(這是研究漢語訓詁學的重要著作)等書。你怎麽知道這些著作呢?清人謝啓昆的《小學考》就是介紹古代漢語的文字、訓詁、音韻的目録學著作,你可以在這部書裏找到上述這一類著作並知道其内容大要。新中國成立後出版過《中國語言學論文索引》甲、乙兩册,甲紀録新中國成立以前發表的語言學論文,乙紀録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你可以憑這個索引找到你所要的資料。研究古代文學有兩種辦法:通治和專治,而專治爲通治的基礎,專治的時候也常常要牽涉所治範圍以外的東西。所謂專治,就是搞某種體裁的文學,如戲曲;搞某一時代的文學,如唐代;搞某個特定的作家,如杜甫。搞戲曲的,總應該知道明人臧懋循(晉叔)的《元曲選》,這是雜劇;還有套數小令,那麽應該知道元人楊朝英的《陽春白雪》、無名氏的《樂府新聲》等;還有曲韻,那就應該知道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韻》;還有戲曲家的傳記,如《湯顯祖年譜》等。研究杜甫這個作家,資料就多了。首先是杜甫自己的作品,新中國成立前有宋人蔡夢弼的《草堂詩箋》、清人錢謙益的《杜詩箋注》、楊倫的《杜詩鏡銓》、浦起龍的《讀杜心解》、施鴻葆的《讀杜詩説》等,新中國成立後的新注有馮至、浦江清、吴天五合著的《杜甫詩選》。關於杜甫的生平,則應看兩《唐書》的《杜甫傳》,還有聞一多先生的《少陵先生年譜會箋》。評論杜甫的著作,則有元稹的《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及郭沫若先生的《李白與杜甫》等。郭書揚李而抑杜,頗欠持平,但也不無可以參考之處。可以附帶説及的,是杜甫自己的論詩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對詩的見解。如贈李白的詩説:“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完全説出了李白歌行的特點——和鮑照相似,李白歌行和鮑照《行路難》的跌宕俊逸可以説是聲應氣求的。他的《戲爲六絶句》有“不薄今人愛古人”、“轉益多資是汝師”之句,又説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是“不廢江河萬古流”,也説明了他自己向古今人廣泛學習,這是他成爲一位集大成的作家的原因之一。研究杜甫還要看看漢魏六朝人的東西;近人李詳著有《杜詩證選》一書,説明杜詩和昭明《文選》的關係。杜甫曾告訴他的兒子“熟精《文選》理”,他自己當然是這樣做的。上述這些資料,大部分要從索引、目録中去找。杜甫詩集的版本也不少,其中的異文,須判别其是非,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兩種本子,一本作“乃”,一本作“及”,哪一本對呢?須知這首詩的題目是“喜雨”,“喜”些什麽呢?喜的是春雨“知時節”,知道現在到了春天,是植物得到生機的節令,因而趕來幫助它們出生滋長。“及”是“趕得上”,“發生”是致動用法,就是使有生的植物萌發。這樣講才能説出個“喜”字來,也祇有“及”才能跟“知時節”相呼應。假如作“乃”,據《説文》的説法,是:“乃,曳,詞之難也。”“乃”就是“然後”,是姗姗來遲,又怎麽是“知時節”呢?陸游的《春雨》詩説:“午夜聽春雨,發生端及期。”“端”是“的確”,這是陸游見到的杜詩作“及”的明證。從上所説,不同的本子提供不同的材料,對材料的鑒别也是不可忽略的。drs中华典藏网

推廣而言之,不僅語言和文學,其他如研究宋明理學,則應知道清人黄宗羲的《宋元學案》、《明儒學案》,張伯行校刻的《正誼堂全書》;研究軍事學,有宋人的《武經七書》等;研究歷代的禮制、職官等也各有找材料的去處,如清人永瑢等編的《歷代職官表》:這些都要求之於有關目録的書。再放低一些要求,某些基本知識的東西也可以從工具書獲得。章太炎先生的一位學生,少年時把宋人編的一部類書《太平御覽》讀了一遍,大大地豐富了他的知識。宋人王應麟編的一部《小學紺珠》,就是初學者的知識手册,其末流爲過去私塾中的課本《幼學瓊林》、《龍文鞭影》之類,性質也差不多。drs中华典藏网

再説解決疑難。首先是文字障礙。一説到這個問題,人們當然就會想到字典、詞典和注釋。這完全是應該的,但也要知道字典、詞典和注釋也有質量高低、完備與不完備的問題。試以杜甫的《北征》、《羌村》兩詩爲例:《北征》里有“維時遭艱虞,朝野少暇日。顧慚恩私被,詔許歸蓬蓽”的話,其中的第三句怎樣講呢?蔡夢弼的《草堂詩箋》説:“恩私者,謂天子之恩及於甫之私門也。”馬茂元的《唐詩選》,浦江清、吴天五的《杜甫詩選》注道:“單獨受到皇帝的恩惠。”“受到私恩的照顧。”把“私”字講成“公私”的“私”,這是望文生義的誤解。古代“私”字有恩、愛、恤等義,“恩私”是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素構成的複合詞。《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説:“我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古樂府《羽林郎》:“寄謝金吾子,私愛徒區區。”(區區,誠懇貌)這兩個“私”字都是愛的意思,有愛則自然轉成恩惠、恩德。“恩私”一詞曹植的詩裏已有,唐人用之尤多。例如孔穎達《禮記·郊特牲》疏:“私,猶恩也。所以食竟以餘食賜婦者,此示舅姑相恩私之義也。”韓愈《瀧吏》詩:“不即金木誅,敢不識恩私?”袁郊《紅綫傳》裏田承嗣給薛嵩的信:“某之首領,繋在恩私。便宜知過自新,不復更貽伊戚。”此外還有“殊私”、“鴻私”這兩個詞,如崔樞《賜耆老布帛》詩:“殊私及耆老,聖德賑黎元。”賈耽《上〈海内華夷圖〉及〈郡國縣道四夷述〉表》:“叨榮非據,鴻私莫答。”就是“殊恩”、“鴻恩”。“恩私”是一個詞,其意義是恩惠、恩德,我寫的《敦煌變文字義通釋》裏已詳加辨證,而這類問題往往是容易被忽略過去的。再説那個“慚”字,它和“愧”除了有難爲情、抱歉、感到羞耻的意思外,還有感謝的意思。敦煌《伍子胥變文》:“更蒙女子勸諫,盡足食之。慚愧彌深,乃論心事。”《鷰子賦》:“一冬來居住,温暖養妻兒。計你合慚愧,却被怨辯之!”張建封《酬韓校書愈打毬歌》:“不知戎事竟何成,且愧吾人一言惠。”都明顯是感謝的意思。“顧慚恩私波”的“慚”也是感謝。《羌村》詩裏説:“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請爲父老歌,艱難愧深情。”這裏的“愧”是説父老們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送了酒來,情誼很深,所以杜甫極其感謝。這一義在唐宋的詩文中極爲多見。《水滸傳》裏“慚愧”又作幸運解,和感謝的意義是相近的。drs中华典藏网

文學作品中的用典、襲用前人的文句和作意也是研究者需要知道的。鄧廣銘先生在《稼軒詞編年箋注》前面的題記中説:“辛稼軒在寫作歌詞的時候,往往喜歡‘掉書袋’,在歌詞當中使用很多的史事和典故,致使閲讀《稼軒詞》的人們必須隨時去翻檢一些書册,否則對詞中涵義便常有無從索解之感。惟其如此,我在對《稼軒詞》進行箋證工作的同時,就也把詞中所使用的典故、往事和成語等等一併作了注釋。”徐朔方先生在校注的《牡丹亭》的前言中説:“本書對於前人詩文詞曲的成語、成句的引用,也盡可能注明出處,不僅作解釋用,也想對研究《牡丹亭》的文學語言提供一些幫助。”也就是這個意思。這種工作,主要由箋注一類書來承擔。例如李賀的《唐兒歌》:“東家嬌娘求對值,濃笑書空作‘唐’字。”這是説唐兒十分漂亮,嬌娘愛上了他。清人王琦的注解説:“對值,猶匹偶也。”這個注解是需要的,但何以是“東家”而不是“西家”的嬌娘呢?這是李賀暗用了典故,即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然此女登墻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説“東家”,突出了女方的主動,也更是突出了唐兒的吸引力;而王琦却没有留心,未予注出。再如元人貫雲石的小令《折桂令·咏紙帳梅花》:“夜半相思,香透窗紗。”從文字上説,可以説是毫無障礙,其實是用了唐人盧仝《有所思》詩:“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倘若不加注,就不能知道作者如何運用文學語言了。又如辛稼軒的詞,其中的《水調歌頭·盟鷗》的結句:“東岸緑陰少,楊柳更須栽。”語句也平易好懂,然而却是用了杜甫《舍弟占歸草堂檢校聊示此》詩的“東林竹影薄,臘月更須栽”,我在《稼軒詞箋注拾補》(《活頁文史叢刊》86號)中已經指出。又《蘭陵王·己未八月二十日夜夢有人以石研屏見餉者,其色如玉,光潤可愛,中有一牛,磨角作鬥狀。云:湘潭里中有張其姓者,多力善鬥,號張難敵。一日,與人搏,偶敗,忿赴河而死。居三日,其家人來視之,浮水上,則牛耳。自後並水之山往往有此石,……》的末闋説:“難敵,最多力,甚一憤沉淵,精氣爲物,依然困鬥牛磨角。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鄧書無注。案:這是用蘇軾《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詩的作意(注意“石屏”):“我恐畢宏韋、偃死葬虢山下,骨可朽爛心難窮。神機巧思無所發,化爲煙霏淪石中。”歐陽修的石屏上有松樹的形象,畢宏、韋偃是唐朝畫松的名家。蘇軾以爲屏上的松形是畢、韋的心神所化,辛棄疾則以他夢中所見石屏上牛磨角的形象爲張難敵的精氣所化,辛詞的作意實際是從蘇詩得來的。這種情況,箋注的書中注得很少,要想别的方法才能彌補。drs中华典藏网

找資料,解決閲讀的困難,最後是得出自己的觀點、理論,並把它寫出來告訴人,研究的過程到此大致結束。研究古代漢語和中國古代文學,應該能看能寫。看,就是這本書試圖給予指引的;寫,則是研究者功力所至的結果。除了把研究所得寫出來,搞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學的人最好能寫古文和詩詞等,否則於真正懂得其中的甘苦未免尚差一間,未必能更深入地説出一些東西來。drs中华典藏网

我想給使用工具書起一個名字,叫做“讀書有限偷懶法”。人的本領是善於偷懶,而偷懶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用工具,讀書也可以使用工具書,如字典、詞典、箋注、索引之類,也可以節省不少精力和時間。但偷懶只能是有限的,使用工具書並不能代替學習和研究。假如研究杜甫,當然可以去看蔡夢弼、仇兆鰲以至浦江清、吴天五的注本,可以用哈佛燕京社編的《杜詩引得》去找某句在某篇,甚至某字在某篇,但是你至少應對杜甫的作品特别是名篇相當熟悉,單靠這些箋注、索引之類的書是研究不出什麽新東西來的,甚至掃除文字障礙,找到某些語句的出處也辦不到。這是因爲工具書不能没有缺點或錯誤,或者你不知道某些語句存在於某書。有人問我:“夕陽芳草尋常語,解事都爲絶妙詞”這兩句詩出在哪裏?是否爲韓愈的詩?後一問我能明確地回答:不是。因爲我看過全部韓愈的詩。至於是誰的詩,我却没有看到過,到哪一本“索引”、“引得”中去找呢?你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没有看到過這兩句詩的人都不知道哇。於是我告訴他説:你到清人趙翼、袁枚的詩集中找找他們的論詩絶句看。他果然在袁枚的《小倉山房詩集》第三十七卷裏找到了。爲什麽我要他找這兩家的詩集呢?因爲我曾經看過袁枚的《隨園詩話》,其中説過風花雪月這一類字面爲詩中常用,能者一加調度就光景常新的話,跟這兩句詩的論點恰巧相同。再看這兩句詩的格調是論詩絶句的格調,於是幸而獲中。這件事説明,要找到這兩句詩不能靠工具書(有限!),而在於博覽。古往今來在學術上有成就的,都是博覽精思的,決不是靠幾本工具書就能解決問題的。drs中华典藏网

凡是工具書,都不可能没有錯誤,多一些少一些而已。以前有些官編的類書,如清代編的《佩文韻府》,因爲急於求成,七拼八湊,把前朝的類書照抄過來,不加檢點,常常出現錯誤;而且所引的杜甫詩只是“杜甫詩”,白居易詩只是“白居易詩”,更不標明是杜甫、白居易的什麽詩,使用價值也就減半。近來日本的《大漢和辭典》、臺灣地區的《中文大辭典》,可謂赫然巨著,但指摘其錯誤的文章已非一兩見了。我們新編的《辭海》、《辭源》等辭書,材料都是經過檢對的,但也不能擔保其没有錯誤。至於箋注的書,前面已講到如《稼軒詞編年箋注》等書的不足之處,試再舉錢鍾書先生《宋詩選注》中對陸游詩“分茶”的解説。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詩説:drs中华典藏网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緇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drs中华典藏网

錢注道:“‘分’就是宋徽宗《大觀茶論》所謂‘鑒辨’,唐代陸羽《茶經》裏‘六三飲’説:‘茶有九難,……二曰别’。所以陸游説‘戲分茶’,表示他不過聊以消遣,並非勝任這椿‘難’事的專家;參看白居易《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應緣我是别茶人。’”鑒别可以説“别”,却很難説“分”,這個解説顯然是牽强的。考宋人記載,‘分茶’有兩個意義,一爲酒菜店或麵食店,見於孟元老《東京夢華録》、耐得翁《都城紀勝》、吴自牧《夢粱録》等書,與陸詩無涉;一爲一種泡茶的游藝,則即陸詩所説的。周密《武林舊事》卷三“西湖遊幸”條把“分茶”與吹彈、雜劇、投壺、蹴踘等並列。其爲何種游藝,楊萬里的《澹庵座上觀顯上人分茶》和《陳蹇叔郎中出閩漕别送新茶李聖俞郎中出手分似》兩詩表現得很明白。前詩説:drs中华典藏网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紛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不須更師屋漏法,祇問此瓶當響答。drs中华典藏网

後詩説:drs中华典藏网

鷓斑碗面云縈字,兔褐甌心雪作泓。drs中华典藏网

據此,用沸水(湯)沖(注)茶,使茶乳幻成圖形或字迹謂之“分茶”。這種技巧,更早則見於陶穀《清異録·茗荈·生成盞》所記,不過陶《録》没有説出“分茶”的名稱而已。其説云:drs中华典藏网

饌茶而幻出物象於湯面者,茶匠通神之藝也。沙門福全生於金鄉,長於茶海,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並點四甌,共一絶句。小小物類,唾手辦耳。檀越日造門求觀湯戲。全自咏曰:“生成盞裏水丹青。”云云。drs中华典藏网

此外,明人陸樹聲《茶寮記》後附“茶百戲”一條,當亦出於宋人,但未知其所出,其説云:drs中华典藏网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匙,别施妙訣,使湯紋水脉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drs中华典藏网

這和陶穀所説的顯然都和楊萬里詩裏所説的是同一件事,就是“分茶”無疑。陸詩的“分茶”,正是福全、顯上人、李聖俞等人所玩的把戲,故謂之“戲”,也是説自己不是分茶的行家,不過是試着玩。由此可知,即使是有名的學者,也有疏誤之處,不可以什麽都信從。使用工具書,只能起些引導作用和幫助減少若干翻檢之勞,不能提供什麽新東西,不能代替學習、研究本身,這是讀者應該知道的。drs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