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

- 姓名:宋玉
- 别名:字子渊
- 性别:男
- 朝代:战国
- 出生地:鄢(今湖北宜城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宋玉,字子渊,鄢(今湖北宜城县)人。战国末年楚国辞赋家。生卒年及里贯均不详。关于他的生平材料很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仅说他与唐勒、景差在屈原死后“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韩诗外传》中有“宋玉因其友而见楚相”的话。刘向《新序·杂事》则说他“因其友以见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见察”。此外,宋玉在《九辩》中自称“贫士”。综合这些片段记载,看来宋玉生活于屈原之后,出身寒微,经友人推荐而做官,但地位低下,始终偃蹇不得志。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他是屈原弟子,作过楚大夫,但缺乏佐证,恐不可信。
宋玉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赋16篇,篇目已不可考。《隋书·经籍志》著录《宋玉集》3卷,亦失传。现署名为宋玉的作品见于《楚辞章句》中的有《招魂》、《九辩》2篇;见于《文选》中的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对楚王问》5篇;见于《古文苑》中的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6篇;见于刘节《广文选》中的有《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3篇。其中公认可信的只《九辩》1篇。《招魂》一般认为是屈原所作。《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篇颇多异议,疑未能明。至于其他各篇,则均为后人伪托,绝不可信。
《九辩》原是楚地古乐曲的名称,作者借它为题,来写诗歌。诗中抒发了“贫士失职”的“不平”,对当时群小当路,是非颠倒的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同时也表现出对楚国命运的关心。但作品总的基调,是怀才不遇的悲愁与哀怨,缺乏屈原作品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深刻的思想、博大的胸襟和激烈抗争精神,因而境界不高,显得低沉而柔弱。在艺术上,这首诗可以明显看出模拟屈原作品的痕迹,有些地方还袭用了屈原的句子。但是仍有其独创性。首先,它十分巧妙地将萧瑟冷落的秋景和失意悲凉的心情交织地写出,情景交融,创造出一种感人的意境。其次,它无论写景还是抒写内心,都能展开描写,刻画入微。还有,在语言上,它文采绚烂,音调和美,句式变化多端,甚至把“悲哉,秋之为气也”这样的散文句式入诗,节奏显得十分灵活。它的高度艺术成就得到后人的推崇,鲁迅就曾说它:“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汉文学史纲要》)它的“悲秋”的主题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为后来的文人一再模仿,而它的铺陈描写的方法也对汉赋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文学史上,一向以“屈宋”并称。宋玉固然无法与屈原比肩,但不能不承认,他确实是屈原诗歌艺术的优秀继承者。
猜你喜欢的书
庸斋集
诗文别集。南宋赵汝腾(?—1261)撰。六卷。汝腾字茂实,号庸斋,福州(今属福建)人。宝庆进士,历迁籍田令,召试职馆,授秘书省正字,累官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终官翰林学士承旨。此集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收诗凡二百二十一首,文九十五篇。表文最多,奏状次之。主张奖善罚恶,兴利除弊。其文反复详明,言直语切,深中时弊。其诗多酬赠之作,抒发壮志未酬之感慨。亦有崇尚道学,矫激沽名之流弊。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东山存稿
七卷。《附录》一卷。元赵汸(1319—1369)撰。汸,字子常。休宁 (今属安徽)人。长于经学,所著有《周易文诠》。晚年筑东山精舍,时人称东山先生。明洪武二年(1369) 曾预修 《元史》。汸门人汪荫裒辑其遗文为一编,后范准又收集补缀。但并不完备。又有嘉靖间鲍志定序,此本乃鲍志定之父所编,诗一卷,文六卷,附录一卷。《四库全书总目》评曰:“有元 代,经术莫深于黄泽,文律莫精于虞集。汸经术出,于泽,文律得于集。其渊源所自,皆天下第一。故其议论有根底,而波澜意度均有典型,在元季亦翘然独出。诗词不堪留意,然往往颇近元祐体,无雕镂繁碎之态。”有《四库全书》本。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汪荫刊本、明抄本 (藏于北京图书馆)、清德化李氏木犀轩抄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均题名 《东山赵先生文集》。
太上感应篇
道教劝善书。约成书于北宋末南宋初,《宋史·艺文志》著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现《正统道藏》收入有南宋李昌龄传、郑清之赞《太上感应篇》30卷。另有刻本、注本多种。主要内容是劝导世人行善去恶。从“天人感应”、“因果报应”思想出发,劝人遵守儒家道德规范和佛教、道教戒规。宣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又称人身中有“三尸神”,时刻记录人之罪过,至庚申日上报天庭,天神据此决定人命寿夭。非义而行,背理而行者,天将夺其算纪,短命而死,罪大者殃及子孙。依道而行者,则“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避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若有过而能改恶从善者,则可转祸为福。此书在南宋至明清时代流传甚广,对世俗民众影响甚大。类似道书还有《文昌帝君阴骘文》等。
蜗牛舍说诗新话
1卷,民国范罕撰,诗学理论著作《蜗牛舍说诗新语》,作于1923年,体现出时代的“通变”思想,既“通”在融贯中西的学术观念上,又“变”在独特新颖的自我见解中。不仅如此,范罕更做到“通中有变”,在充分认定诗人个体的主导情感位于首要位置的前提下灵活作诗。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范罕别于世俗的价值取向展露出他特立独行的个性,正是真我的完好传达,于诗作中则表现出葆真写心的自然清新之风。
朝鲜王朝实录[燕山君日记]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燕山君日记],鲁山君、燕山君、光海君王位被废黜,因此不称实录,称“日记”李㦕(1476年11月23日—1506年11月20日),朝鲜王朝第10代君主(1495年—1506年在位),是朝鲜成宗李娎的嫡长子,朝鲜中宗李怿的异母兄,生母为废妃尹氏(齐献王后)。李㦕乳名无作金,幼年时母亲被废黜并遭赐死,因此他从小被贞显王后抚养。他在八岁时被立为王世子,十九岁继承王位。在位期间,他追求绝对王权,先后发动两次“士祸”(戊午士祸、甲子士祸),屠戮朝臣,士林和勋旧两派都被打压。到了在位后期,他愈发荒淫无道,其暴政导致人心尽失。正德元年(1506年)九月一日,朴元宗、成希颜、柳顺汀等大臣发动政变,废黜李㦕,拥立其异母弟晋城大君李怿即位,是为中宗,史称中宗反正。李㦕之子皆被赐死,他本人也被废为燕山君,流放乔桐岛,两个月后病死,时年三十一岁。李㦕在朝鲜半岛历史上以暴君著称,他是朝鲜王朝继鲁山君(朝鲜端宗)之后第二位废主,死后无庙号、谥号、陵号,后世一般以他被废后的封号“燕山君”(연산군)来称呼。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十卷,清智素补遗。补录清世宗御制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