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裁

- 姓名:段玉裁
- 别名:字若膺,号茂堂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金坛人
- 出生日期:1735
- 逝世日期:1815
- 民族族群:
段玉裁(1735-1815),清著名文字训诂音韵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茂堂(曾字乔林、淳甫,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生而颖异,读书有兼人之资。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至京师见休宁戴震,好其学,遂师事之。以教习得贵州玉屏县知县,旋调四川,署富顺及南溪县事,又办理化林坪站务。寻任巫山县,年四十六,以父老引疾归,键户不问世事者30余年。嘉庆二十年卒,年八十一。段氏一生著述甚丰,是乾嘉学派中的著名学者,杰出的文字训诂音韵学家。主要著作有:《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春秋左传古经》、《汲古阁记文订》、 《说文解字注》、 《经韵楼集》等,计30余种。段氏精通典籍,勇于创新,在文字、训诂、音韵方面,都有深刻的研究和精湛的见解:首先,他著《六书音均表》,通过离析《诗经》和群经用韵,把古音学理论建立在可靠的文献材料基础上,取得了重要成果。他的古音研究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依据《诗经》和群经用韵,分古韵为6类17部,并依据声音的远近分合的次第从新加以排列,二是“支”、“脂”、“之”三部分立,认为此“三部自唐以前分别最严”,为当时和后世的音韵学者所公认,这是段氏在古音学上的一大创见,三是对“四声”的意见和前人不同,提出“古无去声”说,认为周秦时代仅有三声,即平上入,到魏晋时代才渐有去声字,去声字是由上声、入声而来,四是宏扬顾炎武、江永以谐声偏旁求古韵的方法,提出“同声必同部”的理论。段氏的古音研究,不守前人窠臼,注重文献材料,大胆创立新说,能够做到信而有征。钱大昕以为凿破混沌,后易其体例,增以新加,十七部盖如归也。戴震伟其所学之精,云自唐以来讲韵学者所未发。实堪称清最有成就经学家之一。段氏于周秦两汉之书,无所不读,诸家小学,皆别择其是非。并积数十年之精力,专治《说文》。他以古音为枢纽,对文字的形音义进行全面的研究,在文字训诂领域、特别是在《说文》的研究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阐明许书体例,发凡许书观点,订正许书讹误,对《说文》一书的流传和广泛运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他在《说文》研究中“有述有作”,创立了形、音、义综合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他指出:“圣人之造字,有义以有音,有音以有形,学者之识字,必审形以知音,审音以知义。”在为王念孙《广雅疏证》所作的序文之中,他更加深刻地说明了三者的关系:“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文,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对文字不仅注重对形、音、义进行横向的综合分析,具有辩证的观点,而且注重进行纵向的历史考查,因而能够对字义作出系统深刻的说解。此外,段玉裁对汉语词义的系统性和两重性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他最先明确提出“凡字有本义,有引申之义,有假借之义”的词义系统理论,并且用它指导了《说文解字注》一书的词义说解,并从“字书”与“雅书”及经传注释研究的结合中注意到词义概括性(段氏称之为“隐括”)与具体性(段氏称之为“随文解之”)的两重性,使词义说解逐渐走上科学的道路。段玉裁的语言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最高成就。他一味尊许,又过于自信,因而著述中不乏主观武断之处,后人多有批评。在古音研究上,由于他“一以考古”,疏于审音,其古韵分部未为精密,也有疏漏之处。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玄一真人说三途五苦劝诫经
《灵宝中盟经目》第十三种著录《太上洞玄灵宝玄一三真劝戒罪福法轮妙经》1卷,为六朝灵宝经。本经当为其中之一部分。敦煌遗经有本经残卷。述三途五苦,劝人修善守戒。
本草衍义
药学著作。北宋寇宗奭撰于政和六年 (1116)。首刊于宣和元年(1119)。元初张存惠将该书内容分散插入《政和本草》中。另有据南宋本重刊的单行本传世。寇宗奭,里贯生卒不详。政和间官承直郎澧州 (湖南澧县) 司户曹事。留意医药十余年,广泛收集医药资料,为民诊疗疾苦,对辨药用药均有丰富的经验。因编写本书有功,被朝廷转官为收买药材所辨验药材。本书20卷,序例3卷,各论17卷,约10余万字。刊于1116年。本书根据作者在药材鉴别和药物应用方面的多年实践经验,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中的470种释义未尽的药物,详加辨析论述。书中不仅提出了许多鉴别药物真伪优劣的方法,而且也通过一些实际病例推广了药物应用的范畴。
唐诗鼓吹
诗总集。题金元好问编,元郝天挺注。十卷。录唐九十六家七律五百九十六首(序称五百八十余首),为专选唐人七律之滥觞。书前有元赵孟頫、姚燧诸序,说明鼓吹原系军乐,以“鼓吹”名之,盖取其音声“宏壮震厉”。所选中晚唐人居多,尤以五代谭用之为数量之冠,不免轻重倒置;编次紊乱,误收宋人胡宿诗,亦常为人诟病,致使不少人怀疑此书非出于元好问之手。但书中佳篇实不少,且时有感怀伤时、沉著悲凉之作,《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大抵遒健宏畅,无宋末江湖、四灵琐碎寒俭之习”,并非虚誉。有数种元刻本和明初刻本存世,《四库全书》亦加收录。后明廖文炳以郝注较简略,别撰详解附其上,成《唐诗鼓吹注解大全》十卷,有万历刻本。清钱朝鼒等又以廖解浅陋,削其大半,另增新注,成《唐诗鼓吹笺注》十卷,有顺治、乾隆刻本。另外,为本书作评的尚有清钱谦益、何焯《唐诗鼓吹评注》、朱三锡《东喦草堂评订唐诗鼓吹》、赵执信《手批唐诗鼓吹》、吴汝纶《评点唐诗鼓吹》诸种,各有传本行世。
元朝秘史
原名《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蒙古秘史),作者佚名。十三世纪蒙古官修史书。主要依据宫廷所藏“脱卜赤颜”(蒙古语“历史”)撰修,原文为畏兀儿体蒙古文。明初,四夷馆以它作为学习蒙文的教材,用汉字音写蒙古语原文,逐词旁译,并附有总译,定名为《元朝秘史》。畏兀儿体蒙古文本已散佚,而汉字音写本却流传下来。是书记载了成吉思汗祖先的谱系、蒙古各氏族部落的源流、成吉思汗生平及窝阔台统治前期的活动,是研究13世纪蒙古社会历史最重要的资料。钱大昕《跋〈元秘史〉》云:“元太祖创业之主也,而史述其事迹最疏舛,惟《秘史》叙次颇得其实,而其文俚鄙,未经词人译润,故知之者少,良可惜也。”经钱大昕的宣扬,人们开始认识到此书的价值。同时,《秘史》也是当时蒙古语难得的语言文献,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有《四部丛刊》本(十二卷,即顾广圻本),较善。另有《连筠簃丛书》本(十五卷)等。清末李文田的《元朝秘史注》、日本学者村上正二的《蒙古秘史·成吉思汗传》以及那珂通世的《成吉思汗实录》等均为研究《秘史》的重要着作,可资参考。方龄贵编辑的《元朝秘史通检》为我们利用《秘史》提供了方便。
挟注波罗蜜多心经
挟注波罗蜜多心经,一卷,佚名,有缺文,编号二七四七。
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
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二卷,附往生呪,明大佑述,传灯钞并序,无尽灯僧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