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潜书

    潜书

    《作者:唐甄清初唐甄著。为议论时势,褒贬世事,究理明性的论文集。分上下2篇,凡97目。初名《衡书》:“志在权衡天下”(王闻远:《西蜀唐亭先生行略》)。后困蹇不遇,政治抱负无法伸展,遂更名《潜书》。康熙18年,唐甄怀《衡书》拜见宁都魏禧,受魏氏赏识并于刊刻,始行于世。初刻时仅13篇,署名唐大陶。后逐渐增至97篇,更名《潜书》,改署唐甄。康熙44年,唐甄卒后,由其婿王闻远聚集付印。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50,论学术,下篇47,论政治。其道德观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紧密相联。有1703年王闻远刻本、1883年李氏刻本、1905年邓氏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年出版标点排印本。

  • 天方性理

    天方性理

    《作者:刘智回族伊斯兰教哲学著作,刘智撰。全书分“本经”、“图传”两部分;书前附自序、序文及“采辑经书目”。成书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前后。乾隆二十五年(1760)刊行。主要内容以伊斯兰教一神论观点结合中国宋明理学,论述宇宙起源,包括大世界(即天地)与小世界(即人)、性与理之关系。本经为四言体八字一句,附总图10幅,为全书的主要组成部分;图传有图60幅,传文60篇,为本经内容的阐述。两者构成了回族伊斯兰教哲学体系。

  • 物理论

    物理论

    《作者:杨泉魏晋之际杨泉著。自然哲学著作。《隋书·经籍志》:“梁有《杨子物理论》十六卷。”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辑有《物理论》一卷,并保留了原书思想梗概,但其所据武英殿本《意林》误把《傅子》杂入《物理论》。严可均《铁桥漫稿》讲到此点。钱保塘作了重校。叶德辉辑《傅子》,根据宋本《意林》区分了二者。另有黄奭辑《汉学堂丛书》本等。书中提出了气一元论的自然观,认为“夫天,元气 也”。“元气皓大,则称皓天。皓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 他物焉”。从这种元气论出发解释了各种自然现象,指 出:“风者,阴阳乱气激发而起者也。……方土异气,疾 徐不同,和平则顺,违逆则凶,非有使之者也”;“激气成 风,涌气成雨”;“积风成雷,热气散而为电”;“游浊为 土”,“土精为石”

  • 杨子折衷

    杨子折衷

    《作者:湛若水六卷。明湛若水撰。此书是为剖析杨简的心学而作。宋代的儒学至陆九渊始以超悟为宗,诸弟子中以杨简最得其真传。杨简推行陆九渊之说变本加厉,逐至全入于禅。他在所著《慈湖遗书》中认为,心是万物万事之源的精神性实体,心皆虚明无体,广大无际,天地范围于其中,四时运行于其中,万物发育于其中,辞生于其中,事生于其中。人心本为善,有恶是受“意”的干扰。所以修养方法只能是“毋意”,即使心保持寂然不动的 “明镜”状态,不思、不虑、不接触外物,顺应心的本然状态。实际上是把佛家的 “无念”引入儒学。他甚至斥责《大学》非圣人之言。恍惚以为得其真传。为此,湛若水仍集其所言,逐条进行析辨。凡书中低一格者为杨简之说,平格者为湛若水之论。他尖锐地批评杨简是以圣贤的格言,文饰自己的邪说,其言论 “乃异教宗旨也。”各种版本的 《甘泉先生文集》 皆收录此书。

  • 一贯问答

    一贯问答

    《作者:方以智明清之际方以智的哲学著作。不分卷, 约一万二千字。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宋儒遂有“一 贯”之争。本书亦专为阐述“一贯”问题而作,大旨在於 主张“一是多中之一,多是一中之多”,并据以评论儒佛 道诸家言。大体是方氏出家后所作。不曾刊印,手抄本 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 胡子衡齐

    胡子衡齐

    《作者:胡直明胡直撰。门人郭子章、邹元标校,曾 凤仪、王继明于万历十一年初刻。凡八卷。卷一为《言 末》、《理问》,卷二为《六锢》,卷三为《博辨》、《明中》,卷 四为《徵孔》,卷五、六为《谈言》,卷七为《续问》,卷八为 《申言》。共九篇,篇有上下。此书为其与门人讲学之语汇编。其旨在疏通王守仁之学,但与王守仁亦有差别,特别是对王学泰州学派有所批评。书名衡齐,意谓凡谈理者,当皆以此书为准。《胡子衡齐》表明胡直的思想有家学渊源。其父受王守仁的影响,而驳斥程颐的学说。

  • 近溪子明道录

    近溪子明道录

    《作者:罗汝芳八卷。明罗汝芳撰。此书前有昆明郭斗序,序中称“汝芳以家居富美堂及云南五华书院所集讲义二卷,合而刻之,一题曰《五华会语》,一题曰《双玉会语》。其门人杜应奎又附以所记罗汝芳《论学编》为三卷,题曰《近溪先生会语》。”《四库》馆臣所用江苏巡抚采进本题为《近溪子明道录》,八卷。又每卷只题会语,不标其地,卷端题门人乐安詹事讲校梓。大概杜应奎所编在前,詹事讲所编在后,所以书名、卷帙各不相同。内容大体亦为尊崇王学、禅宗之本意。卷末有詹事讲跋,其中称“是足以明道,故名为《明道录》”。另有《近溪子集》,题为六卷,即礼、乐、射、御、书、数六卷。于每卷也只题“会语”二字,卷五第一则述万历二年(1574)在五华书院会讲事。经王重民先生考证,“此即詹事讲所刻《明道录》,曾经耿定向手批,而季膺重刻之,因易为此名也。”书首有季膺、胡僖、杨起元、张嵿序,后有耿定向、詹事讲跋,为万历间刻本,共六册,现存于北京图书馆。

  • 南询录

    南询录

    《作者:邓豁渠《南询录》一书国内早佚,仅日本“内阁文库”有庋藏。《南询录》作者邓豁渠是明代王阳明弟子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的重要人物。《南询录》“直指性命,直书其所自得。以圣求之者,谓其言圣道;以佛求之者,谓其言佛道;以仙求之者,谓其言仙道”。此系明万历二十七年刊本,现藏日本内阁文库。原文无序号,为便于检索,日本九州大学荒木见梧教授在原本(复印件)每一段前增加了序号。此文现经标点后,特将序号单独标出。

  • 船山经义

    船山经义

    《作者:王夫之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惟意不必如其心之正,故于独而必慎以诚焉。夫好恶咸正,而凡意皆如其心,不可恃心而任意也,犹不可恃身而忘心也。

  • 噩梦

    噩梦

    《作者:王夫之王夫之著。1卷。作于清康熙21年(1682)。为作者重要的政治著作。声称“教有本,治有宗,立国有纲,知人有道。”(《噩梦序》)对历代尤其明朝的政治、经济、吏治、科举等制度作了分析与批评,并提出一系列改革的主张。因心知其无法实现,故名之曰“噩梦”。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强国富民,“人各效其所能,物各取其所有,事各资于所备”。富民的保证是使百姓有自己的产业。指出土地是自然的产业,人人有权享有,而不是君王的私产。“若土,则非王者之所得私也。天地之间,有土而人生其上,因资以养焉。有其力者治其地,故改姓受命而民自有其恒畴,不待王者之授之。”表现出对“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传统观念的否定。主张薄徭役,轻赋税,以苏民困,以安民业。认为政治不能光依靠刑政,而须教与养并举,“牧民之道,教养合而成用”。指出为官应当负责、清廉,科举考试应引导士人学习经世致用,皇帝应分其权给文武大臣等主张。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的疾苦表示了同情。收入《船山遗书》。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将其与作者另一著作《黄书》合编刊行。

  • 思问录

    思问录

    《作者:王夫之《思问录》分内外两篇,各1卷。内篇以论述哲学问题为主,外篇涉及天文、历数、乐律、医学等各种自然科学问题。本书内容与《张子正蒙注》互相启发。论证了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客观实有,对理气关系、道器关系等作了朴素唯物论的深刻阐述;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了所谓“无”不过是对“有”的否定说法,以“无”仅是相对于“有”而言的辩证理解,否定了唯心主义关于“以无为本”的本体虚构。强调认识必须从一般回到特殊,才能掌握具体真理。

  • 黄书

    黄书

    《作者:王夫之明清之际王夫之著。一卷,收入《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臣》、《离合》等七篇论文,并附《后序》。作于1656年,是作者早年的政论著作。通过评述历史阐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出了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解释仁义为“以仁爱人,不授以制而尽其私。以义制我,不私所爱而厚其疑”。(《任官》)仁义的最高意义便是维护民族利益,“仁以自爱其类,义以自制其伦。”若不能保护民族的利益,便失去了仁义的真髓。“今族类之不能自固,而何他仁义之云云也哉!”(《后序》)指出“天下之势,有合者,有分者,有张者,有翕者”(《古仪》),而没有万世一系的天下。强调天下不是一姓的私产,指责“秦私天下而力克举,宋私天下而力自诎”,是孤秦陋宋,导致了天下的祸乱。认为改朝换代是自然的事情,但不能容许他族入主华夏,“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原极》),高度重视“夷夏之防”。指出要永保民族的利益,就必须公天下,“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宰制》)。收入《船山遗书》。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将此书与作者另一著作《噩梦》合编刊行。

  • 西铭

    西铭

    《作者:张载北宋张载著。原名《订顽》,曾书於张载书室西墉,程颐改称今名。其写成在《模渠易说》之后,《正蒙》之前,后来也编入《正蒙》中,即《乾称篇》首段。全篇根据张载的气一元论宇宙观和人之本性即天地之性的人性论,宣扬一种仁孝、兼爱和乐天顺命的道德思想,认为应该把一切人,自君主以至穷苦无告的人,都看作兄弟,把天地间的万物看作自己的朋友,人活着就要遵循天道,努力作为,直到问心无愧地死去。文中的“乾称父,坤称母”是譬喻之辞。单册初刻于清乾隆六年(1736年)。《西铭》全文共三百一拾五个字。

  • 知言

    知言

    《作者:胡宏南宋胡宏著。原本1卷,现传本6卷。为平日论学随笔札记,屡经修改而成。此书对理学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如道、理、心、性等多有论述,而于性命之理阐发尤详。主张“性”是宇宙本体,是“天命之全体”,而“理”则包括人伦和物理两方面。在他看来,“性”既是人伦之理的渊源,但又高出于“理”;虽无善恶,却有好恶。因此,“世儒之言性者,类指一理而言之尔,未有见天命之全体者也”。认为“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反对天理人欲对立观。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主张“务圣人之道”,“必先致知,及超然有所见,方力行以终”。此书对衡湘学者影响深远。但朱熹、吕祖谦、张栻等人对之既有肯定,也有责疑。今有明嘉靖间正心书院本、清道光间粤雅堂本等。

  • 胡子知言疑义

    胡子知言疑义

    《作者:朱熹哲学著作。南宋朱熹著,载《朱文公文集》卷73。《知言》为胡宏所著,提出了许多非正宗理学的思想和命题。朱熹取其中关于心以成性、性无善恶、心无死生、天理人欲同体异用等有疑义问题,与张栻、吕祖谦反复辩论。最后由朱熹将三人辨析之语编成《胡子知言疑义》。据朱熹自称:“《知言》疑义,大端有八:性无善恶,心为已发,仁以用言,心以用尽,不事涵养,先务知识,气象迫狭,语论过高。”(《朱子语类》卷101)明程敏中重新校刊、编次的《知言》6卷本中,将《知言疑义》附录于后。收入中华书局1987年版《胡宏集》附录2。

  • 张子正蒙注

    张子正蒙注

    《作者:王夫之《正蒙》是张载最主要的著作。他的哲学思想的精粹,具体表现在这部著作里。朱熹曾经给这书做过注解,名《正蒙解》,虽然也表示推崇,大部分却把他的理论歪曲了。后来做注的,明朝有高攀龙、陈伯达,清朝有李光地、冉觐祖、张伯行、王植等,都不及王夫之所注的精确。王夫之的这部《张子正蒙注》,不但充分阐明作者的思想,更进一步发展了张载哲学,而且对于原著上有些观点表示不同的见解,对于字句的错误也作了不少的校正。《张子正蒙注》曾于一九五六年九月出版,由古籍出版社据太平洋书店本排印。

  • 俟解

    俟解

    《作者:王夫之王夫之著。一卷。作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其“题辞”言:“窃恐解之者希也,故命之 《俟解》”。全书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重阐述了人生哲学方面的问题,劝人“养其习于童蒙”,“博文以礼”, 切戒“玩物丧志”。主张以《诗》教荡涤浊心,凡事要适如 其节。对宋儒和释老所倡“居敬”、“空疏”等观点亦有批 评。其中不少观点可与《张子正蒙注》相发明。收入《船山遗书》、《船山全书》。1956年中华书局将该书与《思问录》合编,校点刊行。

  • 正蒙

    正蒙

    《作者:张载北宋张载著,苏昞篇次,凡17篇。主要篇目有《太和》、《参两》、《天道》、《神化》、《诚明》、《大心》、《乾称》。作于1070至1076年间,1077年始出示弟子,随后传播开来。张载以批判佛教、道教,宏扬儒学为己任,书名即取纠正蒙昧之意(一说取从童蒙立志做圣人之意)。提出较完整的气一元论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对佛教“一切唯心”和道家“有生于无”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对宋以后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张载死后,本书由其门人苏炳效法《论语》、《孟子》篇次章句,分《太和》、《参两》、《天道》等篇刻印流传。现存最早版本为宋《诸儒鸣道集》本。明、清时代注本较多,较重要的有刘玑《正蒙会稿》本、高攀龙、徐必达的《正蒙释》本、王夫之《船山遗书》本、1978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张载集》本。

  • 焚书

    焚书

    《作者:李贽一称《李氏焚书》。中国明代哲学著作。明李卓吾作。六卷。书约成于明万历四年至三十年(1576—1602)间。由门人汪本钶编印。分书答、杂述、读史及诗四个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儒家的经典及道学的假面目进行批判。提出童心说,认为童心即是真心。指出道学家的一言一行以及作文均属虚假。贽为明代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文学家,自云“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乃名《焚书》。初刊于1588年。作者后又作《续焚书》(也称《李氏续焚书》),初刊于1618年。中华书局于1960、1961年分别重新校点出版,1975年又据明顾大韶编《李温陵集》本作了校改、增补,合为一册出版。

  • 续焚书

    续焚书

    《作者:李贽明李贽撰。五卷。贽有《焚书》已著录。此书本当为李贽晚年之作,但他因有“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等反封建反儒学的言论,被封建统治者“严拿治罪”,死于狱中。作者死后,其书真赝并传。新安汪本钶从贽十年,辑其遗文,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刊行,是为信本,约十万二千字。卷首有其友人焦竑、门人汪本钶等三人序。是本当为李贽晚年之作,继续保持其反封建伪道学之锋芒。包括书信、序、论、杂著、史论、诗歌等。 书中抨击孔孟与理学家,讽刺长期以来的尊孔论多出 于盲从,有如“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激烈批评儒家经典及伪道学,认为“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并表示:“我可杀不可去,我头可断而我身不可辱。”初刻于明万历年间,中华书局1961年有点校本,1974年又有与《焚书》合刊本。

猜你喜欢的书

克拉多克太太

克拉多克太太

“本书也可名为《爱情的胜利》”——我们的“故事圣手”毛姆在开篇便如此开门见山地宣称。然而,不要被这过分的坦诚所欺骗,因为仅凭毛姆对于人心的洞察,他就不可能满足于大团圆式的俗套。这个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世纪之交的英国。克拉多克太太是一位富有士绅的女儿,出于一颗渴望爱情与自由的心,义无反顾地嫁给了自己的管家——一个出身、地位远不如她的质朴青年。但这场婚姻带给她的远不是她当初期盼的幸福……当一切终于尘归尘,土归土之后,我们的女主人公如此盖棺论定自己的丈夫:“他唯一的缺点就是,我爱他——又不再爱他。”

诸史夷语音义

诸史夷语音义

此《诸史夷语音义》是明代陈士元为了方便当时阅读史籍中的汉译夷语内容而编写。全书共四卷,其内容收录历代史书(从史记到元史)中的少数民族语言(夷语)词汇进行标音和释义,也收录了一些与外族相关的汉语词。此为明万历十八年序写刻刊本。诸史夷语音义叙(甘雨撰)、诸史夷语音义序(陈士元撰)、 卷一: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 卷二:魏书、北齐书、后周书、隋书、北史、唐书、五代史 卷三:宋史、辽史 卷四:金史、元史 诸史夷语音义后序(祝以豳撰)

北窗炙輠录

北窗炙輠录

笔记。宋施德操著。书名炙輠,取齐以淳于髡为炙輠(车之盛膏器),喻其言长而有味意(见《史记·荀卿传》)。全祖望因书中“于伊洛再传弟子微言多所收拾”,故续修《宋元学案》时于“是书引用独多”(见全祖望跋语)。但此书不独阐释儒学,对宋代历史与文学亦多有记载与议论。如朝廷君臣言行,士大夫文人事迹,宋人诗文之作与论诗文之语,亦杂见于中。以文学家论,书中涉及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陈师道、毛滂等多人,而所收二程门人之言,亦有涉及诗文批评者。此外,书中尚有异闻奇事之记载,有一定小说价值。此书明以来传本已稀,自朱彝尊得此书于海盐,传抄渐广。《持静斋书目》卷三著录一卷抄本,《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三著录二卷抄本。今传有一卷之《四库全书》本,二卷之《学海类编》、《奇晋斋丛书》、《读画斋丛书》本。《读画斋》本较优,《丛书集成初编》因据以排印。

饮膳正要译注

饮膳正要译注

元代忽思慧撰著的中医食疗学著作。共3卷。成书 于至顺元年(1330年)。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和食治疗法专著。系作者在任元代宫庭饮膳太医期间,对食物营养、饮食卫生及其他有关知识的总结。全书从营养学的角度,讲述饮食的营养价值、烹饪技术、患病期间的饮食制度、饮食的卫生要求等,主张治病应首先讲求饮食,以饮食疗法为先。书中从人体实际饮食需要出发,以健康人膳食标准立论,制订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书中较多地记载了蒙古族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并立有专篇记述食物中毒,对研究我国古代营养学以及蒙古族饮食卫生习惯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书中附有168幅食物图画,还保留了一些后来已佚失的书籍,因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文献学价值。

六壬论命秘要

六壬论命秘要

凡论人富贵贫贱寿夭,只看身命,更以干支用神,相生相合则命吉,如克害则命凶也。如身命旺相遇酃神良将生扶合助而不来刑克害者,必主其人有富贵福寿。若休囚无气,更遇凶神恶将克制,必主其人非夭即贫,无造化之人也。大忌身命空亡及入墓,盖空亡只主一身作事无成,多谋少遂,难立家计;

是法非法经

是法非法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恃善生慢,反为非法。是中阿含真人经之别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