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甄

- 姓名:唐甄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四川达州(今达县)人
- 出生日期:1630
- 逝世日期:1704
- 民族族群:
唐甄(1630~1704)清初学者。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代表人物之一。原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县)人。随父任迁居江苏吴江。避清朝“蜀人归蜀”政策,改名甄。顺治举人,会试不第。应吏部试,选为山西长子县令。上任不到10月,因与上司相左而免职。一生经历坷坎,为伸展胸中抱负奔走20余年,终于不遇,退而守贫著述。中年以后家道日落,困于田薄赋重,弃农从商,经商又失败,转而为牙人(经纪人)。又被客商污告窃金,“器物鬻尽,无以偿之”(《恒悦》),以至于糠粞不备。晚年开馆授徒,穷困潦倒而卒。推崇王守仁心学,自称“甄晚而志于道,而知即心是道”(《悦入》)。传世著作有《潜书》97篇。另著有《春秋述传》、《毛诗传笺合义》和文集日记等,均佚。
唐甄的伦理思想是明清之际反传统名教、具有早期启蒙因素的伦理思潮的重要代表。认为天地万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道德伦常秩序也并非一成不变。“天地其一形成长久乎!无成乃无毁,有成必有毁。天地之既成也,吾知其必有毁也……其君长上下必复如是。”(《潜书·博观》)以事物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证明道德和道德关系的后天性和变动性。提出性德、性才、性功相统一的人性理论,认为人性不能仅仅是个人内在的道德本性,而应在社会道德生活中获得现实性。性中固有的道德只有取得一定的实际功效才能成为人性的内在规定。性德通过性才转化为性功,便使人性获得了完满的实现。“四德无功,必其才不充;才不充,必其性未尽。”(《潜书·性才》)
“性功”概念的提出,把功利原则和人的本性密切联系在一起,力图为功利寻找道德上的依据。他特别强调道德离不开一定的功效,“仁义礼智俱为实功”(《潜书·宗孟》)。指出没有社会效益的道德是虚伪的、无价值的。“为仁不能胜暴,非仁也;为义不能用众,非义也;为智不能决诡,非智也。”(《潜书·有为》)批判道学家们空谈心性,“不言事功”,“束身锢心”,不仅不能有利于国家人民,反而“祸及君父,破灭国家”(《潜书·良功》)。反对禁欲主义道德,宣称“人亦孰不欲遂其情”,自然欲求的满足,好游、好色、好财、好宫室等等都是“人之恒情”,只要处之“有节”、“有制”,便无亏于德,且是“修德之一助”(《潜书·善游》)。既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思想,把道德置于自然生理需要基础之上,又反对无节制的纵欲,斥“贪财淫色”为“小人之欲”和“乱根”(《潜书·格定》)。
唐甄崇尚王守仁“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行即行其所知,行为选择与道德认识高度一致。主张以行为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原则评价行为的道德价值。重视社会舆论对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评价作用,“庶人之谤,乡校之议,皆所以考德也。”(《潜书·取善》)。并肯定社会舆论的评价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制约和引导的功能,舆论的褒贬使得人们“兢兢焉一言一行,时自谨省,恐人之议其后也。”(同上)揭示了道德对人们行为的特殊制约形式。并肯定舆论评价的机制根源于人们心中对道德原则的普遍认识,尽管社会道德风尚有好有坏,但人们心中的善恶标准总是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和某种客观性。“世虽昏浊,人心自明,真伪自见,贤不肖自别,其出于众人之口者不可罔也。”(《潜书·取善》)这就于天理的权威之外另立了舆论的权威,比较符合人类道德生活的本来面目。
唐甄指出,人的知识水平与其道德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强调四德中智的重要作用。指出“三德之修,皆从智入;三德之功,皆从智出。”(《潜书·性才》)明确表示,仁义礼等道德原则要转化为主体的道德品质,必须借助于智(即人的知识和道德认识)。只有以知识形态掌握了德,才能凝为道德意识,化为道德行为。他还认为,不仅道德修养依赖于智,而且道德向实践的转化及其实际功效的获得也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智。“有智以道之,虽不折枝之仁,其仁不可胜用;虽不杀枭雄之义,其义不可胜用;虽不先长之礼,其礼不可胜用。是故三德之功,皆从智出。”(同上)肯定了道德认识和道德能力在人们道德实践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唐甄以“市里山谷之民”自命,站在封建叛逆的立场,对传统的纲常伦理颇有微辞。公开倡言“君臣之伦不达于我”(《潜书·守贱》),力攻君主专制。提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的命题(《潜书·室语》),认为帝王与盗贼毫无二致,其凶狠残暴更过于普通盗贼。指斥他们为一己的私利杀戮天下之人民,掠夺天下之财富,“屠绝百城,荆棘千里”(《潜书·全学》)。揭露他们本来即是盗贼,只是败者为寇,胜者为王,一旦夺取天下,便给自己披上了神圣的外衣。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时候,唐甄这一命题惊世骇俗,具有发聩振聋的作用。他还在《破祟》篇中指出,历来被奉为天理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也不具有绝对善的道德价值,这些原则在贯彻实行过程中若“不正其心,不得其方”,也将造成极大的危害,形成仁义之“祟”。动摇了五常的神圣性。提出“五伦百姓,非恕不行”的命题,认为人人具有相近的人性,即使贵为天子,也“非天帝大神,皆人也……无不与民同情也。”(《潜书·抑尊》)要求“抑尊”,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道德关系中贯彻平等的原则。唐甄的伦理思想,反映了正在兴起的市民阶层的道德要求,反对传统纲常名教,具有早期启蒙的意义。
唐甄著述丰厚,除主要代表作《潜书》外,外著《毛诗传笺合义》、《春秋述传》、《潜文》、《潜诗》、《日记》等若干卷,给世人遗留了一份弥足珍贵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
唐甄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繁星若尘
年轻的拜伦.法瑞尔王子,天雾星未来的牧主,在地球学习期间,险遭核辐射的伤害。而其父受人尊敬的维迪莫斯牧主落入凶狠的太暴人手中,身陷险境。拜伦被迫踏入浩大宇宙的征途,寻找失落了的,足以毁灭整个世界的神秘文件。另一方面,被强权统治下的各星际人民,受到了反叛军的煽动,团结起来准备推翻太暴星人。在分秒必争的时间,拜伦急需找到神秘文件,并阻止反叛军挑起全世界的战斗。
至正集
元代诗文别集。原本100卷,现仅存81卷。许有壬撰。《四库全书》曾据河南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刚编成,并由门生集录缮写完毕,许有壬就去世了,其子许桢仓皇轻装南行,书籍遗稿损失殆尽。此后《至正集》便久无传本。明朝中期以后,《至正集》复出,已佚去19卷。仅有81卷。本书善本,有明崇道堂抄本。卷1为赋,卷2-11为古诗,卷12-22为律诗,卷23-28为绝句,卷29为绝句、联句,卷30-35为序,卷36-43为记,卷44-64为碑志,卷65为说,卷66为诔、传、解、铭、箴,卷67为赞,卷68为颂、辞,卷69为文,卷70为诏、制、表、笺、疏、启、卷71-73为题跋,卷74-77为公移,卷78-81为词。许有壬是元代后期的元老重臣之一,他从政的时间跨度比较大,《至正集》所收的许多作品可以补正史实。他的文章以雍容典雅为特点,诗词则因应酬之作较多,艺术水平较为一般。
读诗偶得
庐隐作品精选集,收录了庐隐的作品:读诗偶得,文学与革命,创作的我见,我的创作经验,文学家的使命,小说的小经验,著作家应有的修养,研究文学的方法 ,近世戏剧的新倾向绪论,整理旧文学与创造新文学,中国小说史略,云端一白鹤,祝《晨报》第三周的纪念,秋别,寂寞,英雄泪,弱者之呼声,新村底理想与人生底价值,郭君梦良行状。
述书赋
二卷。唐窦臮(生卒年不详)撰。窦蒙注。窦臮,字灵长(考《述书赋》之末窦蒙之文,称“吾第四弟尚辇君,子灵长翰墨,厕张、王……”,其字似应为“子灵”,更兼其兄窦蒙字为“子全”,故存疑),扶风(今陕西扶风)人。曾官至检校户部员外郎、宋汴节度参谋。窦臮“文章凌班、马”,“词藻雄赡,草隶精深”,“学究天人,才通诂训”,平生著碑志、诗篇、赋颂、章表,十余万言,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天宝年间所献的《大同赋》、《三殿蹴鞠赋》,晚年又著《述书赋》,且尝书唐茅山三洞景照法师韦公碑。《述书赋》共分上、下两卷,凡七千六百四十言。其上卷所述自上古至南北朝间之书体流变及能书之人;下卷则述自唐代高祖、太宗、武后、睿宗至唐明皇以下,终止于其兄窦蒙及刘秦之妹。是书约成于天宝中,首尾共历十三代,凡一百九十八人。篇末系以徐僧权等八人署证,有太平公主等十一家印记,征求有宝玩之人韦述等二十六人,有利通贸易类人穆韦等八人。《述书赋》品题叙述,皆极精核,注文尤其典雅,要言不支。其“印记”一章,兼将画印模于句下,以至成为朱存理《铁纲珊瑚》、张丑《清河书画舫》之真迹之祖。故张彦远《法书要录》称赞窦臮作《述书赋》“精审旨要,详辨秘议”。历史上一度怀疑《述书赋》为窦臮之兄窦蒙所著,但考证书中如“家兄蒙,字子全,司议郎安南都护”句,又似窦臮自注自书,但单文孤证,仍存旧论。《述书赋》详于古今书人,与孙过庭旨在阐释书学门径之《书谱》相得益彰,并驾书坛,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上一部重要书史著作。有《法书要录》本、《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嘉靖乙酉刊本等。
泥丸李祖师女宗双修宝筏
1卷。清沈一柄(太虚)撰,撰年不详。此书阐述男女禀赋之不同,女子练功之法门。先述女子练功宜从止念、调心始;次述女子以血为本,其性偏阴,若不借按摩以行气机,则易酿成痰凝血瘀之病而功更难行,故详述女子按摩练功之操作要领。对练功者之意念锻炼、精神修养、注意事项,亦予指明,以警后学。现存光绪三十年(1904年) 《古书隐楼藏书》刊本、民国年间上海医学书局《道藏续编》 (第一集)排印本、1989年北京出版社《金丹集成》排印本。
在白森镇
现代中篇小说。周文著。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7年1月初版。小说以作者早年对川康边地社会生活的了解为基础,描写四川一个边荒县份的正县长和分县长之间勾心斗角的权力之争。贪赃枉法、老奸巨猾的刘县长一心要除掉坐镇白森镇的陈分县长。他恶毒地导演了一场土匪从白森镇出发进犯山村的事件,并利用军部派来的政治军事学校毕业生施服务员,将陈的劣迹和罪行报告给军队。由于陈与军部参谋长有亲戚关系,军部并未对其法办,只将其撤职。刘县长惧怕报复,故意让施服务员接任分县长。施上任后,陈果然使用种种阴谋手段,造成施“通匪”的既成事实,并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进行武力声讨,直至把施赶出白森镇。茅盾说,这部中篇和作者的长篇《烟苗季》一道,使人们看到“在中国这个最大最富庶也最黑暗的边省里,封建军阀们——大的和小的,曾经怎样把广大的幅员割裂成碎片,而且在每一个最小的行政单位(例如白森镇)内也成为多派军阀暗斗的场所”(《〈烟苗季〉和〈在白森镇〉》)。作品以沉重峭拔的笔触对中国内地中世纪式的黑暗作了穷形极相的社会剖析,在质朴中透出冷隽的讽刺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