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甄

唐甄
  • 姓名:唐甄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四川达州(今达县)人
  • 出生日期:1630
  • 逝世日期:1704
  • 民族族群:

唐甄(1630~1704)清初学者。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代表人物之一。原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县)人。随父任迁居江苏吴江。避清朝“蜀人归蜀”政策,改名甄。顺治举人,会试不第。应吏部试,选为山西长子县令。上任不到10月,因与上司相左而免职。一生经历坷坎,为伸展胸中抱负奔走20余年,终于不遇,退而守贫著述。中年以后家道日落,困于田薄赋重,弃农从商,经商又失败,转而为牙人(经纪人)。又被客商污告窃金,“器物鬻尽,无以偿之”(《恒悦》),以至于糠粞不备。晚年开馆授徒,穷困潦倒而卒。推崇王守仁心学,自称“甄晚而志于道,而知即心是道”(《悦入》)。传世著作有《潜书》97篇。另著有《春秋述传》、《毛诗传笺合义》和文集日记等,均佚。


唐甄的伦理思想是明清之际反传统名教、具有早期启蒙因素的伦理思潮的重要代表。认为天地万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道德伦常秩序也并非一成不变。“天地其一形成长久乎!无成乃无毁,有成必有毁。天地之既成也,吾知其必有毁也……其君长上下必复如是。”(《潜书·博观》)以事物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证明道德和道德关系的后天性和变动性。提出性德、性才、性功相统一的人性理论,认为人性不能仅仅是个人内在的道德本性,而应在社会道德生活中获得现实性。性中固有的道德只有取得一定的实际功效才能成为人性的内在规定。性德通过性才转化为性功,便使人性获得了完满的实现。“四德无功,必其才不充;才不充,必其性未尽。”(《潜书·性才》)


“性功”概念的提出,把功利原则和人的本性密切联系在一起,力图为功利寻找道德上的依据。他特别强调道德离不开一定的功效,“仁义礼智俱为实功”(《潜书·宗孟》)。指出没有社会效益的道德是虚伪的、无价值的。“为仁不能胜暴,非仁也;为义不能用众,非义也;为智不能决诡,非智也。”(《潜书·有为》)批判道学家们空谈心性,“不言事功”,“束身锢心”,不仅不能有利于国家人民,反而“祸及君父,破灭国家”(《潜书·良功》)。反对禁欲主义道德,宣称“人亦孰不欲遂其情”,自然欲求的满足,好游、好色、好财、好宫室等等都是“人之恒情”,只要处之“有节”、“有制”,便无亏于德,且是“修德之一助”(《潜书·善游》)。既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思想,把道德置于自然生理需要基础之上,又反对无节制的纵欲,斥“贪财淫色”为“小人之欲”和“乱根”(《潜书·格定》)。


唐甄崇尚王守仁“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行即行其所知,行为选择与道德认识高度一致。主张以行为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原则评价行为的道德价值。重视社会舆论对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评价作用,“庶人之谤,乡校之议,皆所以考德也。”(《潜书·取善》)。并肯定社会舆论的评价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制约和引导的功能,舆论的褒贬使得人们“兢兢焉一言一行,时自谨省,恐人之议其后也。”(同上)揭示了道德对人们行为的特殊制约形式。并肯定舆论评价的机制根源于人们心中对道德原则的普遍认识,尽管社会道德风尚有好有坏,但人们心中的善恶标准总是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和某种客观性。“世虽昏浊,人心自明,真伪自见,贤不肖自别,其出于众人之口者不可罔也。”(《潜书·取善》)这就于天理的权威之外另立了舆论的权威,比较符合人类道德生活的本来面目。


唐甄指出,人的知识水平与其道德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强调四德中智的重要作用。指出“三德之修,皆从智入;三德之功,皆从智出。”(《潜书·性才》)明确表示,仁义礼等道德原则要转化为主体的道德品质,必须借助于智(即人的知识和道德认识)。只有以知识形态掌握了德,才能凝为道德意识,化为道德行为。他还认为,不仅道德修养依赖于智,而且道德向实践的转化及其实际功效的获得也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智。“有智以道之,虽不折枝之仁,其仁不可胜用;虽不杀枭雄之义,其义不可胜用;虽不先长之礼,其礼不可胜用。是故三德之功,皆从智出。”(同上)肯定了道德认识和道德能力在人们道德实践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唐甄以“市里山谷之民”自命,站在封建叛逆的立场,对传统的纲常伦理颇有微辞。公开倡言“君臣之伦不达于我”(《潜书·守贱》),力攻君主专制。提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的命题(《潜书·室语》),认为帝王与盗贼毫无二致,其凶狠残暴更过于普通盗贼。指斥他们为一己的私利杀戮天下之人民,掠夺天下之财富,“屠绝百城,荆棘千里”(《潜书·全学》)。揭露他们本来即是盗贼,只是败者为寇,胜者为王,一旦夺取天下,便给自己披上了神圣的外衣。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时候,唐甄这一命题惊世骇俗,具有发聩振聋的作用。他还在《破祟》篇中指出,历来被奉为天理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也不具有绝对善的道德价值,这些原则在贯彻实行过程中若“不正其心,不得其方”,也将造成极大的危害,形成仁义之“祟”。动摇了五常的神圣性。提出“五伦百姓,非恕不行”的命题,认为人人具有相近的人性,即使贵为天子,也“非天帝大神,皆人也……无不与民同情也。”(《潜书·抑尊》)要求“抑尊”,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道德关系中贯彻平等的原则。唐甄的伦理思想,反映了正在兴起的市民阶层的道德要求,反对传统纲常名教,具有早期启蒙的意义。


唐甄著述丰厚,除主要代表作《潜书》外,外著《毛诗传笺合义》、《春秋述传》、《潜文》、《潜诗》、《日记》等若干卷,给世人遗留了一份弥足珍贵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

唐甄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元故宫遗录

元故宫遗录

明初江西吉安人萧洵著,其生卒年不祥,明洪武时为工部郎中,后任浙江长兴县令,此书为他在洪武初年任职工部郎中时奉命拆毁元故宫的私人记录。

两地书

两地书

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集。时间自1925年3月至1929年9月,共135封(鲁迅的68封),1933年4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出版。全书按年月编排,共分三集。第一集,北京(1925年3月至7月)35封;第二集,厦门一广州(1926年9月至1927年1月)78封;第三集,北京—上海(1929年5月至6月)22封。鲁迅在序言中说,本书所收虽限两人之间的通信,“其中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讲的是“学校风潮,本身情况,饭菜好坏,天气阴晴”,“推测天下大事”等,似乎是些“平凡的东西”,但平凡中显示出不平凡,自有“特色”。它使读者看到“工作的相需相助,压迫的共同感受”,从而“增加人们两心共鸣的急速进展”(许广平:《关于鲁迅的生活》)。

孙氏医案

孙氏医案

五卷。明孙泰来、孙明来 (生卒年不详)编。孙氏二人为兄弟,休宁 (今属安徽)人,明代名医孙一奎之子。此书又名《孙文垣医案》、《生生子医案》、《赤水玄珠医案》,孙一奎撰,其门人余煌、其子泰来、明来同编,成书于万历元年 (1573)。此书按行医经治地区分为三吴、新都、宜兴三类,所治病证列有子目。其中三吴治验二卷,一百五十一则;新都治验二卷,二百则;宜兴治验一卷,四十则。共计三百九十一则验案。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及妇、儿、五官等科证治。约九万九千余言。不分证而分地,以治之先后为次,于脉因证治叙述详细,尤以辨证为精,多所发明,颇有见地。在用药上师古而不拘泥,既吸取前人学术经验,又申明个人学术见解。在发明中,多以问答形式阐述医理,持论有据,辨证灵活,案中按语较叙案更为详备。此书可供医家临证参考。有《中国医学大成》本,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

外科大成

外科大成

《外科大成》系外科专书。4卷。清·祁坤(广生)撰。刊于1665年(康熙4年)。祁氏世代医家,自幼聪颖好学,更热衷于岐黄之术,对外科造诣较深。曾任太医院御医。他鉴于当时习外科者,临症时多以外治法为主,甚而轻视脉理,忽视内治法在外科临床中的重要意义,故殚精竭虑,参《素问》、《灵枢》之奥旨,搜古今名贤之确论,并结合其家传与个人的经验汇编成《外科大成》。本书对痈疽之原委、症候、诊法、经络、治法等作了全面的论述,特别对内、外治法理论的阐述有了进一步提高,书中所记述的“痈,以寒为内消;疽,以“热为内托”以及用循经取穴的方法原则等,均较其它方书有所发展。本书分类清楚,列症详明,方法善备,堪称集外科之“大成”,是清代外科之名著,对后世外科学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清代官修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的不少内容便取材于本书。今流传除康熙4年原刻本外,尚有乾隆年间诸刊本,建国前也广有刊行,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铅印本。

历代诗余

历代诗余

原名《御定历代诗余》,一百二十卷。本书系康熙四十六年(1707)清圣祖御定,由侍读学士沈辰垣、王奕清等搜罗旧集,编定而成。所录自唐至明计一千五百四十调、九千余首,厘为一百卷;又有词人姓氏十卷,词话十卷。据考,梁代吴声歌曲,已句有短长,音多柔变,渐近小词;唐初作者云兴,诗道复振,所以将变而不能变;及至唐中叶,杂体日益,于是竹枝、柳枝之类先变其声,〔望江南〕、〔调笑令〕、〔宫中三台〕遂变其调,但仍载于诗集中,不别为一体。至于五季,词格乃成。其歧为别集,始于冯延巳之《阳春词》;其歧为总集,则始于赵崇祚之《花间集》。自宋初到明末,沿波迭起,撰述弥增,但求其囊括历代之精华,为诸家之总汇者,为数不多。由此,本书有较高的研究参考价值。它兼收并蓄,不主一隅,众美兼收。至于求考诗人词者爵里,足可为资;辨证妍媸,可以为倚声之律。其网罗宏富,尤极精详,可谓有词选以来集大成者。书中诸调次第,以数字多少为断,不沿袭《草堂诗余》之强分小令、中调、长调之名,也为一洗旧本之陋。有 《四库全书》本。G

供养仪式

供养仪式

一卷,著者不详。据大日经以记供养之法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