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

- 姓名:方以智
- 别名:字密之,号曼公
- 性别:男
- 朝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安徽桐城人
- 出生日期:1611年
- 逝世日期:1671年
- 民族族群:
方以智(1611年-1671年)明清之际学者。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早年曾主盟复社,文名声誉动天下。崇祯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受权宦诬陷,辗转浙江、福建、广州一带。明亡后,改名吴石公,别号愚道人。在南明桂王朝廷任少詹事、翰林院侍讲学士,数召为东阁大学士,力辞不就。南明亡,避清兵搜捕出家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药地、极丸、浮山、愚者大师等。后为吉安青原山净居寺主持,被人告发,死于解往广州的路上。著作有《物理小识》、《通雅》、《浮山文集》、《东西均》、《药地炮庄》、《易余》、《青原志略》、《一贯问答》、《岑外稿》、《愚者智禅师语录》等。
方以智学识渊博,凡天文、礼、乐、律数、声韵、文字、书画、医药、直至琴剑、技勇,无不析其旨趣(参见《桐城耆旧传·方以智传》)。通晓中西自然科学,主张分学问为“测质”(自然科学)和“通几”(哲学)。认为前者研究质之通的物之理,后者研究“所以为物之至理”(《通雅》卷首)。哲学上提出气火一元论和“合二为一”的命题。逃禅后走向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方以智也是明清之际伦理思潮的代表之一。沿袭传统人性论,承认人生来即有至善的道德本性。区分出先天之善恶和后天之善恶,认为善恶本身的区别也是相对的,“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东西均·公符》),二者相互依存、渗透,不可截然分开。肯定“有善、恶对待之善,有不落善、恶之善”(《东西均·反因》)。追求在对善恶的超越中泯灭善恶的界限,以达于无善无恶的绝对至善。提出“体善用恶”,说明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恶是善的必然补充和参照物,“恶者,善之臣、善之余,善之用也”(《东西均·颠倒》)。从善恶不可分割的联系推导出相对主义善恶观。认为人的生存是道德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把所谓“生理”规定为“日用饮食”(《东西均·食力》)。突破传统的劳心者食于人,劳力者食人的传统观念,提出“自食其力”的道德要求。认为人人都应依靠自己的劳动谋生,在工技、功能、文词、博学、道德等类人中,工技之人最高尚,以道德谋生的人最虚伪。“惟道德至尊而易以伪,言道德之言尤易伪”(《东西均·食力》,“宁以艺食,勿以道食”。在生死观上,提倡不浪死虚生,认为生死不二,“分别即生死”,批评齐生死、泯生死、轻生死、任生死都未认识到生死的本质,指出正确的态度是“忘生死”,“不生分别”(《东西均·生死格》)。表现出受佛教理论影响的相对主义道德思想。
猜你喜欢的书
怀星堂集
三十卷。明祝允明(1460—1526)撰。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后博览群书,文章有奇气。弘治五年 (1492) 中举,以后久试不第。正德十年(1515)授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府通判,正德十四年(1519)因病辞官,回归故里。著有《苏材小纂》(已著录)、《怀星堂集》、《祝子罪知录》等。此集为万历三十九年(1611)陈以闻所刻,共三十卷;卷一、卷二为骚赋,卷三为乐府,卷四为古调,卷五为歌行,卷六至卷八为近体诗,卷九为古体诗、箴铭,卷十、十一为论议,卷十二、十三为书牍,卷十四为碑版,卷十五至二十为传,卷二十一至二十九为纪叙,卷三十为外教。祝允明以书法闻名于世,其诗文亦较有特点,顾璘《国宝新编》称:“允明学务师古,吐词命意,迥绝俗界。效齐、梁月露之体,高者凌徐庾,下亦不失皮、陆。”虽有些过誉,但亦说明其诗颇受人们的关注。不仅诗的取材丰富,而且语言华美,下撷晚唐,上薄六代,往往得其一体。其文也潇洒自如,不甚倚门傍户,自成一家。
苏轼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苏轼》孙毓修著。苏轼 (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子。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第二名,官至礼部尚书。谥文忠。因上书论说王安石新法不便于民、下狱,又多次被贬、起复,曾为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最后被贬为琼州(今海南岛)别驾,后遇赦召回,死于常州。其名被王安石列入反对新法的“元祐党人”之一,因此死后很长时间其诗文在社会上禁行。诗、词俱为一代大家,影响深远。书画亦有很高成就,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书法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明史通俗演义
《历代通俗演义》之一。共有一百回,自平民皇帝朱元璋开国,终至明思宗殉国,经历276年。朱元璋应运而兴,不数年即驱逐元帝,统一华夏,好不容易将当时的外族赶出中土,却又怕不断的骚扰,只好将长城筑高筑厚。也唯有此时,出现一位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带着当时的最高科技,庞大船队大大宣扬明帝国的势力。全书文笔流畅,故事生动。
五相智识颂
五相智识颂,一卷,宋忠上人撰,潘兴嗣序,无首题,画华严五十三参并颂(画未印入),张商英题,黄庭坚题,苏辙题,了元题,日本心海题。
坛溪梓舟船禅师语录
3卷,明船说,明法等编(依驹本印)。第一卷,上堂升座小参示众机缘垂问像赞。第二卷,拈颂。第三卷,行实联芳法语杂着佛事。
成唯识论述记
凡十卷,或二十卷。唐代窥基(632~682)撰。又称成唯识论疏、唯识论述记、唯识述记、述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系注解成唯识论一书之著作。撰者为我国法相宗初祖,于书中以佛教论理学(因明)破斥小乘、外道,并说明万法乃由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阿赖耶识之所现,以此而组织佛教教学。本书问世以降,成为我国唯识学之根本圣典;在日本亦为法相宗与各宗之要典,极受推崇重视。本书内容分为五门,即:(一)教时机,分为说教时会与教所被机两种。(二)论宗体,以唯识为宗而谓其体有四重。(三)藏乘所摄,谓成唯识论为一乘之所摄,并为三藏中之菩萨藏所摄。(四)说教年主,以慧恺之俱舍论序论说世亲与十大论师之年代。(五)本文判释,即就本文述释其义。注释书有唐代道邑之成唯识论义蕴五卷、如理之成唯识论疏义演二十六卷、灵泰之成唯识论疏钞十八卷等。本书另有六十卷之单行本。盖自元代以来,本书即告失传,清末杨文会得之于日本,遂集缁素之力,锓板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