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泉

杨泉
  • 姓名:杨泉
  • 别名:字德渊
  • 性别:
  • 朝代:魏晋
  • 出生地:梁国(治今河南商丘南)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杨泉,生卒年不详,魏晋之际哲学家,无神论者。字德渊。梁国(治今河南商丘南)人。一生隐居不仕。对天文、地理、历法、物候、农学、医学等均有研究。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建立自己的哲学学说。反对魏晋玄学的清谈之风,认为“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无异春蛙秋蝉聒耳而已”。主要著作有《物理论》16卷,早佚。清孙星衍有辑本。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中辑有一些散见佚文。在哲学上,杨泉主张元气说,认为天地万物都由元气组成。“元气皓大,则称皓天。皓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也”。自然现象的形成和变化是元气自然积聚的结果,是“自然之理”。在形神问题上,继承汉代桓谭和王充的形神观,认为“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人死之后,无遗魂矣”。主张少思寡欲的养生方法,并认为“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体现了其医学观点。杨泉重视科学,所以他的思想表现出与玄学清谈不同的风格,在玄学盛行之际,颇具特色。


人死无遗魂 杨泉的无神论命题。杨泉是一位元气论者。他认为“元气皓大,则称皓天。皓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也”。元气之外并无他物。“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杨泉似乎认为人是由“精气”组成。“死,犹澌也,灭也”。死也就是精气的消尽。就像火一样,薪尽而火灭。”火灭之余无遗熖矣。人死之后,无遗魂矣”。杨泉指出,精气耗尽,人即死亡,但如果养生得法,则可减少精气的损耗,延长寿命。他说:“智慧多则引血气,如灯火之于脂膏。炷大而明,明则膏消。炷小而暗,暗则膏息,息则能长久也”。杨泉人死无遗魂的思想是范缜神灭论的思想前驱。而从其关于养生的观点,又可看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杨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广阳杂记

广阳杂记

《广阳杂记》5卷,清刘献廷撰。刘献廷,字继庄,别号广阳子,顺天大兴人,毕生未仕,卒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刘献廷是清初的一个奇人,他于“礼乐、象纬、医药、书数、法律、农桑”无所不通,尤精于地理音韵,著作大都不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将他的学术失传视为一大憾事。《广阳杂记》是刘献廷唯一传世的著作。《广阳杂记》本是作者的随笔札记,生前没有编定成书,死后由其门人黄曰瑚辑录成帙,但编者只是将它分分卷而已,书中内容杂乱无伦,编排毫无头绪。此书大致包括:一是史实,明末史事记载较多;二是典制,主要是清初的政治经济制度;三是人物,书中记叙了明清之际一些人物的逸闻琐事。对文字音韵的考订,对社会风俗民情的描述等等,也时有所见。有些内容录自实录或政书,如第1卷载录的康熙间各省文武官和学官数目,第2卷载录的各省钱谷总数、各省岁需兵饷、各省岁需存留等等。第5卷记航海者使用指南针的情况很值得注意:“海舶上司罗盘者曰夥长,置一龛,下铺细砂,安盘于上,取平,周回置灯,夥长昼夜视之,较之以刻漏而定方向焉。”描述罗盘使用较它书尤详。同卷又记台湾土人有男子皆赘妇家,并改从其姓氏的习俗,这对了解刚刚回归清朝政府的台湾的社会情况,也是很有价值的材料。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

原作者不详,宋代李嘉谋注解。五卷,前有序。据序文,此经板行西蜀,至南宋理宗宝祐(1253—1258)年间,天饴子谢图南为序而传,蜀本已不存。谢图南宦游岭表,得此经于方外一蜀士之手,后至西浙授李嘉谋,嘉兴道士李君可募工付梓以传,并与所谓《八威龙文》合刻为一书,由李嘉谋作序。今本无谢、李之序,亦无《八威龙文》,当系元以后版本。经文托称元始所说,分为妙、元、神、真、道五篇,每篇一卷,一千言,共计五千言。每篇九章,合计四十五章。序称其与《老子》五千言并传于世,实则仿照五千言,借《道德经》之名以引起世人注意,以广流布。经文主要讲明妙、元、神、真、道的含义及其之间关系,尤重对“道”的阐释。李注按经义发挥,或引儒佛之说以解,明白易懂,较晦涩的原文更具理论价值。收入《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风雨双龙剑

风雨双龙剑

《风雨双龙剑》是王度庐创作的长篇侠情小说。全书共十八回 。武师陈人煜家有两口斩铜断铁的宝剑,一口叫“苍龙腾雨”,一口叫“白龙吟风”。他自己使着苍龙剑,女儿秀侠使白龙剑。
陈带宝剑外出,遇保镖人宝刀张三,为夺取宝剑,张暗害了陈,从此两家结仇。秀侠为报父仇外出寻找张三,路遇化名的张三养子张云杰,二人相互爱慕。当秀侠知道此人是张三之子时,就与之断交。几经周折,仇家终成眷属。张云杰将苍龙剑沉入河底,从此不再与江湖人往来。

续焚书

续焚书

明李贽撰。五卷。贽有《焚书》已著录。此书本当为李贽晚年之作,但他因有“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等反封建反儒学的言论,被封建统治者“严拿治罪”,死于狱中。作者死后,其书真赝并传。新安汪本钶从贽十年,辑其遗文,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刊行,是为信本,约十万二千字。卷首有其友人焦竑、门人汪本钶等三人序。是本当为李贽晚年之作,继续保持其反封建伪道学之锋芒。包括书信、序、论、杂著、史论、诗歌等。 书中抨击孔孟与理学家,讽刺长期以来的尊孔论多出 于盲从,有如“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激烈批评儒家经典及伪道学,认为“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并表示:“我可杀不可去,我头可断而我身不可辱。”初刻于明万历年间,中华书局1961年有点校本,1974年又有与《焚书》合刊本。

消除一切闪电障难随求如意陀罗尼经

消除一切闪电障难随求如意陀罗尼经

一卷,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在舍卫国,向阿难说四方电名,并说神咒,观自在、金刚手、梵王、帝释、四王亦各说咒,佛又敕龙王等而说一咒。

菩萨生地经

菩萨生地经

一卷,吴支谦译。差摩竭释种长者子问:何行疾得成佛?佛答以二种之四事,此行法能生佛果,故名生地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