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汝芳

- 姓名:罗汝芳
- 别名:字惟德,号近溪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南城(今江西南城)人
- 出生日期:1515年6月13日
- 逝世日期:1588年10月21日
- 民族族群:
罗汝芳(1515年6月13日-1588年10月21日)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字惟德,号近溪。南城(今江西南城)人。1553年进士,知太湖县,擢刑部主事,出守宁国府,又补守东昌,迁云南副使,悉修境内水利,转参政。1577年进表,讲学于广慧寺,朝士多从之者。张居正恶其讲学,勒令致仕。归与弟子在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讲学。所至弟子满座,而他自己却未尝以师席自居。少时读薛瑄语录,便决志“全吾澄然湛然之体”。后受学于颜钧,拜称弟子,为王艮再传弟子,尽得其理学之传。致仕后,与其门下往来于江浙、金陵、闽、广之间,潜心讲学,所至弟子满座,多时达数千人,影响颇大。其学以“赤子之心”为宗旨。正如黄宗羲所称:“以赤子良心不学不虑为的,以天地万物同体彻形骸忘物我为大”。认为赤子孩提初生不染之心即是天理良知,最为纯净。“赤子出胎,最初啼叫一声,想其叫时,只是爱恋母亲怀抱,却指著这个爱根而名为仁”,以“仁”为种子,就可培养出义、礼、智、信。强调道德本性的自然纯朴,“赤子之心,浑然天理,细着其知不必虑,能不必学”。认为“知”有两种:用日常行之知是以“虑”而知,属“人之知”;“顺而出之知”的知是无须把持的“天之知”,要用“天之知”觉“人之知”,主张“吾之此身无异于天地万物,而天地万物亦无异于吾之此身”。在道德修养上,提倡“不屑凑泊”、“不依畔岸”,完全听任良心的自然律令,“解缆放船,顺风张棹,则巨浸汪洋,纵横任我”,“明目张胆而行天下之大道”。主张把道德伦理与个人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强调道即在身,“手也是道,足也是道,耳目又也是道”,言行举止,吃饭喝茶都可以悟道。要人们注意自己的日常言行,指出离开日用生活勿求“良知”。他还重视孝悌原则的感化作用,认为它是一切道德的核心和基础,所有道德原则和规范,“皆必归会孝弟”。他还师事胡宗正学《易》,谈炼丹飞升之术;从学于玄觉,谈因果以及祖师禅之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养方法。其学虽以赤子良心,不学不虑为宗旨,但已渗透佛、老思想,其常涉及“浑沦顺适”、“鬼窟活计”更近于佛教禅学。《明儒学案》评其“不落义理,不落想象,先生真得祖师禅之精者。”著作有《近溪子文集》。
罗汝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逻辑学讲义
译自联邦德国达姆斯塔特科学书社1968年出版的《康德文集》第5卷。这是一部由学生听讲笔记整理而成的康德著作,不过它在出版前曾经康德亲自审定过。在该书中,康德在传统的逻辑判断分类外,又创设了模态,开创了研究概念的内容实质的新局面,从形式逻辑发展到先验逻辑。康德对范畴表的旧类范畴,都用正、反、合方式来阐明,从而对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要药分剂
本草类著作。清沈金鳌撰。十卷。金鳌有《沈氏尊生书》已著录。本书约十五万余字。载药四百二十种。分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论述各药性味、七情、主治、归经以及禁忌、炮制方法,以《本经》为宗,兼取诸家之说,间附按语。“凡有本经者,无不首列。至《名医别录》,所以补《本经》未备者,亦无不录。其历代诸贤,发明诸药功用,又足备《别录》之缺,悉皆采入”。引文皆标姓名,沈氏所论,则以“鳌按”注明。博搜详审,论述严谨,颇有可取之处。有同治十三年(1874)湖北崇文书局刻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一个劳动者的死
短篇小说。杨华著。写于1924年11月29日,系作家的处女作。初载1935年2月1日的《台湾文艺》第2卷第2号。后收入1979年7月台北远景出版社版《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4)》。小说描写铁工厂工人施君,在恶劣环境中,在工头怒骂鞭打下,拼命干活的情景。他终于积劳成疾,又无钱医治,致使病情急剧恶化,最后离别了这痛苦、龌龊的人间。施君的死“劳力过度是唯一的导火线”!作家怀着悲愤难抑的心情,谴责这不平而势利的世界,矛头直指殖民地统治下毫无人性的资本家。厂主像吸血鬼一样地榨取工人的血汗,“把劳工们劳力的结晶统统掠夺了,把他们的心血统统吸干了”。他们当畜牲一般地役使工人。工人住的是贫民窟,吃的粗糟劣食,穿的是百结鹑衣,终日劳累不堪,致使生命早丧。面对这一切,作家愤怒地斥责:“我真不解何以窃人钱袋要受法律的严惩,而窃人的生命与幸福却反逍遥法外”。小说还通过对比的手法来揭露资本家“鲜衣美食、华屋大厦、娇妻美妾”的生活,是建筑在工人累累尸骨上的。如此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鞭挞,在当时的作品中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在环境气氛的描写上,小说也相当出色。阴森恐怖的夜晚,肆虐凶暴的寒风,黯淡微弱的路灯,使人感到窒息。作家着意描写环境的阴森可怕,以此展示施君的惨死悲剧。作品直抒胸臆,急于渲泄感情而议论太多,形象的描写和刻画较弱,显得直露有余,含蓄不足。
生存,并不是苟活:鲁迅传
许寿裳于日本留学期间与鲁迅相识,并结为终身挚友。鲁迅去世后,他多次撰写回忆文章,内容翔实,感情深挚,文笔淳厚。许寿裳笔下的鲁迅,不是神,而是人,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另一方面,他和我们大多数人所习惯的人是不一样的,是一个特别的人,因为特别所以稀少,因为稀少所以我们需要鲁迅。许寿裳是最能理解鲁迅的同时代人,鲁迅的伴侣许广平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回忆之文,非师莫属!”
辛亥四川路事纪略
《辛亥四川路事纪略》一卷,清末诵清堂主人撰,成书于民国三年。作者(本名及其生平不详)曾参预清末辛亥年四川铁路的筹画,是清政府修路大员赵尔巽的主要幕僚之一。本纪略意在开脱作者本人在修路一事的责任。但因其以“辑录当时奏章、文告、书函、图照”为主,“悉录原文,不敢僭越”,故保存了相当丰富珍贵的原始资料。今据民国《满清野史四编》本整理。
尚书古文疏证
清代阎若璩撰。阎若璩曾读东晋梅赜所传 《古文尚书》,即怀疑其为伪作,深入研究达30余年,著成 《尚书古文疏证》,全书8卷。《尚书》 经过秦 “焚书坑儒” 以后,流传有两个版本,原传《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16篇,汉代以后已经失传,东晋时梅赜献给朝廷,增加25篇,经唐代学者所作 《释文》、《正义》,与伏生所传《今文尚书》28篇混合为一,流传天下,当时已不断有人怀疑梅赜所传《古文尚书》为伪作。阎若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与古籍不合,与史例不合,与古史不合,与古代典礼不合,与古代历法不合,与古代地理不合,与训诂不合,与义理不合等八个方面,条分缕析,详加考证,证明《古文尚书》 为伪书,而且 《孔安国尚书传》也系伪书。本书一出,对清代学风影响甚大,从此疑经考据之风十分盛行。本书自阎氏去世后已佚第3卷,第2、7、8卷亦佚数条。有《皇清经解续编》本、清嘉庆天津吴氏刻本、同治钱塘汪氏振绮堂补刻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