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

湛若水
  • 姓名:湛若水
  • 别名:字元明,号甘泉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增城(今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人
  • 出生日期:1466
  • 逝世日期:1560
  • 民族族群:

湛若水(1466~1560)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人。孝宗弘治间进士,选庶吉士擢编修。世宗嘉靖初,官南京祭酒、礼部侍郎。后历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少师事陈献章,后与王守仁同时讲学,各立门户。王主讲 “致良知”。湛主讲“随处体认天理”,认为:“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答扬少默》)。强调以主敬为格物功夫;说:“故善学者,必另动静一于敬。”(答于督学》),著有《湛甘泉集》。


居官30多年,历任吏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尚书,深得世宗倚重与信任。主张“天下民庶实为邦本”,反对宦官专权。历任政绩卓著,晚年致仕时,皇帝曾3次留任。在教育学上有突出贡献。亲自修订《大科训规》,对教育管理的体制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一生热心捐款赞助书院,得其“馆谷”的书院竟达28所,从他的家乡到广州、南海、扬州、池州、徽州、武夷,遍布半个中国。


湛若水,明代学者。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广东增城)人。少时丧父,靠其母抚养成人。曾师事陈献章。绝意科举,后从母命应考。弘治乙丑(1505)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尊师重教,每到一地,“必建书院以祀献章”。与王守仁同时讲学,各成一派,为甘泉学派创始人。“守仁以致良知为宗,若水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守仁言若水之学为求之于外,若水亦谓守仁格物之说不可信者四。”“一时学者遂分王、湛之学”(《明史·湛若水传》),有的奔走于王、湛二人之间。他认为“心无所不包”,“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者也。”(《心性图说》)提出与王守仁心学不同之处在于“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甘泉论学书·答杨少默》)建构“心性图”,将心、性、情以至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与天地万物相沟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认识。认为仁、义、礼、智这些道德规范是在心理现象基础上产生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萌焉,仁义礼智自此焉始分矣,故谓之四端。”(《心性图说》)注重儒家恭、敬、忠等道德规范:“孔门之教,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语录》)认为天理道德为人心所固有,“非由外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同上书),但由于受习心所蔽,因而昏蒙不明。要成为有道德的人,“惟立志,煎销习心,体认天理,之三言者,最为切要。”(同上书)在这三者之中,立志是根本,后两者是培育根本。“志如草木之根,具有生意也。体认天理如培灌此根,煎销习心为去草以护此根。”(同上书)这就需要把道德修养和学习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如车子两轮。夫车两轮同一车也,行则俱行,岂容有二?”(《论学书·答邓瞻兄弟》)不同意王守仁“致良知”的修养论。主张“随处体认天理”,“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答阳明王都宪论格物》)即通过日用事物进行修养,而不是闭目塞听,只向内心用力。反对“知先行后”说,主张知行并进,把体认天理与躬行践履结合起来,因而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士子来学者,先命习礼然后听讲。”(《明史·湛若水传》)效果显著,“兴起者甚众”。著作有《甘泉全集》等。

猜你喜欢的书

自杀论

自杀论

法国杜尔凯姆(EmileDurkheim,1858~1917)著,于1897年发表。该书的中心思想是,表面上与他人无关的自杀现象最终都可以通过社会结构和其扩散功能加以解释。杜尔凯姆在书中指出自杀率不是个人事实,而是社会事实,因此他首先否定了将自杀归咎于非社会因素的观点。自杀率是随着社会整合程度不同而变化的,从而自杀可分为3种类型:利己性自杀、失范性自杀和利他性自杀。对前两类自杀来说,自杀率与社会整合程度成反比,即整合程度越低,自杀率越高;后者与社会整合程度成正比。他认为,自杀与生理、天象无关,而与家庭、政治、经济社团、宗教组织等社会现象有关,从而认为每个社会都有一种集体自杀倾向,它反映了个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结构,因此所有改良方法都必须到社会结构里去寻找。该书为社会学实证研究树立了典范,是现代最早在社会调查中始终并严格地使用统计方法的论著之一,同时也是杜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沙州记

沙州记

一名《吐谷浑记》。地理杂志。南朝宋段国撰。不分卷。澍有《蜀典》已著录。原书久佚,今存乃张氏于《太平御览》《水经注》、《初学记》、 《太平寰宇记》、 《北堂书抄》诸书中辑出,共二十二条,亦称“段氏沙州记”。清嘉庆年间张澍编辑。收入《张氏丛书》。道光元年(1821)辛巳新镌。张氏为沙州记作序云:“阿豺自号沙州刺使部,内有黄沙,周回数百里不生草木,因号沙州。宋新亭侯段国所纂《沙州记》即唐志之吐谷浑记也。原二卷。今亡佚甚多,特就所见抄之。又录《太平寰宇记》吐谷浑始末目补其阙。”张氏辑录沙州记残文七百三十九字。记述:浇河(城)(东晋末吐谷浑筑城。故址在今青海省黄河南岸贵德县境)。

道德指归论

道德指归论

六卷。汉严遵撰。严遵 (原名庄遵),字君平,蜀人,成帝时,常卜筮于成都市,为人言说吉凶利害,日得百钱够自养,便闭门读《老子》。西汉扬雄,少年时曾从严遵学。严遵一生不愿做官,隐居著述十余万言,传说他卒年九十余岁。撰有《道德指归论》十四卷,今所传已不全。《道德指归论》,原称《老子指归》,又称《道德真经指归》。汉人研究 《老子》的史料多已亡佚,严遵 《道德指归论》也已难见原貌。严遵把《老子》分为七十二章,上经四十章,下经三十二章加以论述。其要旨以自然无为为宗,认为道德而生神明、太和,进而化生天地万物。主张修身之法与道德仁义相统一,强调为国养物生民之策,实为经世治国、君人南面之术。后世学者对此书极为推重,《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序录》、新旧《唐志》皆有载录。唐代冯廓注《老子指归》十三卷。到宋代,冯廓注本与谷神子注《老子指归》十三卷并存,宋晁公武作《郡斋读书志》,认为二者为一书、谷神子即冯廓化名,而以一书予以著录。明清研究 《老子指归》者,有胡震亨、毛晋、张海鹏等一脉相承。胡震亨辑刻 《秘册汇函》时,其书仅存《指归·德经》部分七至十二卷,胡氏改易卷目次序题为一至六卷,又删去经文及《指归》中谷神子注,并将卷末谷神子注文改题为谷神子序而列为卷首,改书名为 《道德指归论》,收入其所辑 《汇函》,致使 《老子指归》一书面目全非。胡氏 《秘册汇函》毁于火,毛晋得其残版,合家藏旧籍,辑成《津逮秘书》,收录《道德指归论》,清张海鹏依毛氏将此书收入 《学津讨原》。《四库全书》据胡氏 《汇函》本收录,并在 《提要》中称其为 “赝托”,未免有失公正,实亦胡氏之过。现存另有明《道藏》本,标名《道德真经指归》十三卷,题严遵撰,谷神子注。缺一至六卷,存七至十三卷。其书经文、注文、《指归》并存,或可见严遵书原貌。

星变志

星变志

江陵而不偷枋权也者则其势不独运势不独运必至内不结阉外不刼众唯两者日与势构则诸子进表其内固诸谏逐表其外密十年而不克终受蠹宵人者深哉故父死不去不欲去也亦众成其不去也法至死不变不得变也亦众幸其不变也倘守初业而不贰后将十世宥之乎盖至星告变而江陵者且将柰何巳

大学发微

大学发微

一卷,宋黎立武著。其书以为,曾子传道在一以贯之,悟道在忠与恕,造道在《易》之“艮”,诚意为道之要,止至善为道的归宿所在。

天请问经疏

天请问经疏

 佛典注疏。唐文轨撰。一卷。是《天请问经》的注释书。敦煌遗书藏本。首残尾全,从第四问疏至经末。本疏逐句疏释《天请问经》经文。释文时常引其他经典,还引用中国历史故事。其中有一段批判孔老主张天地先人而有的观点,表明作者完全以法相宗思想疏释该经。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曾于1925年据北黄19号录文刊出。日本又据此刊本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敦煌遗书中另存伯2416号一件,首尾皆残,通卷草书,亦为对《天请问经》的疏释,但内容与本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