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集

  • 范忠宣集

    范忠宣集

    《作者:范纯仁18卷,《奏议》2卷,《遗文》1卷,《补编》1卷,宋范纯仁撰。康熙丁亥其20世孙时崇与仲淹集合刻行之。该集收赋2篇:《秋风吹汝水赋》、《喜雪赋》。其集为《四库全书》所收,另有明裔孙惟一校刊本、宋刊本、元天历本、明万历戊申毛一鹭刊《二范集》本

  • 鹅湖集

    鹅湖集

    《作者:龚敩明代诗文别集。龚敩著。据《明史·艺文志》、焦竑《国史·经籍志》记载,《鹅湖集》6卷,但流传甚少。程敏政《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搜采极博,均不及其名姓,可知亡佚已久。《四库全书》编者裒集《永乐大典》所收的龚敩诗文,依原目仍定为6卷。《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文说:“诗虽多沿元季余波,而清婉谐畅,亦自琅琅可诵。文则原本经术,结构谨严,实不愧于作者。”集中佳句如“眼前此景不易得,客里好怀先自开”;“雨昏湖口生春水,天入江东有暮云”;“梦熟池塘春晚后,酒醒窗户月来时”,殊自轩爽,颇堪讽诵。此集对考稽史事,也有裨益。《四库全书总目》举例云:“其《送周倬、张溥使高丽序》,称洪武十八年,命倬等往封国王,而《明史·高丽传》失载其事;又《赠刘叔勉奉使西洋回序》,称洪武二年春,诏叔勉使往,三年夏才至西洋,而《明史·浡泥传》乃称三年八月,命御史刘敬之往使,阅半年始抵其国,年月参错不合,自当以敩所记为符其实,是亦足以资参证也。”

  • 对山集

    对山集

    《作者:康海诗文别集。十卷。明康海撰,清孙景烈编。刊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对山集》分文体编次:卷一、策,卷二、书,卷三、卷四、序,卷五、记,卷六、碑,卷七、墓志,卷八、墓志、铭、祭文、行状,卷九、赋、琴曲、四言诗、五言古诗,卷十、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五言绝句。计文八卷,诗二卷,共为十卷。康海是“前七子”的重要成员。提倡复古运动,反对当时台阁体的那种雍容典雅、空洞无物的文风,并强调独创。从内容上看,《对山集》中有不少抨击时政、关心人民疾苦的作品,有一定的价值。但由于受刘瑾事件牵连而罢官,使得他的后期创作受到影响。一些作品情调低沉,特别是诗歌流露出更多的消极颓废情绪,缺乏积极意义。有的作品力图效仿杜甫直抒胸臆的特色,任情挥洒,缺乏锤炼,情是真情,但艺术上却有不足处。给人的感觉是率真冗长,似乎是不经意而成的作品。由于康海强调创作要有真情,同时又注意独创性,所以作品仍能逸气往来,翛然自异,比起李梦阳等人的摹拟、剽窃来显得高明多了。康海诗文集的版本较多,明代有张太微的选本和万历年王世懋的选本。清代有《康对山先生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马逸姿重编四十五卷本;《对山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孙景烈编十卷本,卷首有明万历九年王世懋所撰《对山集原序》,此本较完善。《四库全书》著录即此本。十九卷。此集为张太微所编。《对山集》又有孙景烈删定十卷本,已收入《四库全书》。其集自明以来有四种刻本,既明张太微选本、王世懋选本、清马氏康熙中编全集本及乾隆二十六年(1761)孙景烈删定本。而十九卷本较完备。此集今有明嘉靖间刻本传世,现藏北京图书馆。

  • 读书斋偶存稿

    读书斋偶存稿

    《作者:叶方蔼四卷。清叶方蔼撰。叶方蔼,字干吉,号讱庵。昆山 (今江苏昆山)人。顺治十六年 (1659)进士,官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加礼部尚书衔。卒谥文敏。叶方蔼得官入朝后,就因文章得到顺治皇帝的赏识。其授学士述怀诗所云:“敢道齐贤留异日,屡称苏轼是奇才。”记载的即此事。后又被康熙皇帝召入内廷,此期所作,大略是歌咏升平的御用文字。叶方蔼尝著有《觚斋集》,得第后弃不复存。还著有《独赏集》。此集皆为在朝及告退时所作。不分体,不编年,疑为叶方蔼所制定。故篇什虽少,而一一皆其菁华。王原祁序称叶方蔼诗宗苏、陆,文宗眉山。生平服膺王士祯之诗,汪琬之文,实兼有二家之长。本集所收之诗诸体具备,虽未及王士祯之秀骨天成,而和雅春容、盛世之音,与王士祯亦各擅其长。该书有《四库全书》本。

  • 蠹斋铅刀编

    蠹斋铅刀编

    《作者:周孚诗文别集。全称《蠹斋先生铅刀编》。三十二卷,其中诗十五卷。宋周孚撰。南宋孝宗淳熙六年己亥(1179),当孚卒后之二年,孚友人解百禴为整理其诗、文,刊行于京口,陈珙为序。淳熙七、八年间,辛弃疾复刊于长沙,丘崈为序见(见《嘉定镇江志》附录)。二本并行,内容大体相同,珙序及《嘉定镇江志》皆谓为三十卷。然京口本实为三十二卷。与本集目录之后解百禴跋语所云相合。盖多出之二卷,乃卷三一、三二之《非诗辨妄》,百禴取之以附行耳。《宋史·艺文志》著录,三十二卷。《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谓一部四册,《箓竹堂书目》卷三同。长沙本久佚,今所传皆京口本。卷一收赋二首、古律诗二十一首。卷二至卷一五收古律诗三百五十六首。卷一五至卷三○收表、笺、启、书、序、记、疏、青词、赞、碑、铭等各体文共一百四十七篇。末二卷《非诗辨妄》凡五十一则,为非郑樵《诗辨妄》而作。此二卷之后,为《蠹斋拾遗诗》,凡十四首。其集有明抄本,其书卷首有目录二卷,目录后有解百禴跋。有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书,该本删去目录二卷,并删去解百禴之跋,实属可惜。日本静嘉文库有影宋抄本。

  • 端明集

    端明集

    《作者:蔡襄诗文别集。北宋蔡襄(1012—1067)撰。四十卷。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天圣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惠。任福州太守时,当地病者不服药而迷信鬼巫,襄破除之,为人所称。工书、善画。书法学颜真卿,并取法晋人。草书参用飞白法,谓之“散草”或“飞草”自成一体。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襄集原本七十卷,世不甚传。乾道四年(1168)王十朋、钟离松等访其书重编为三十六卷,十朋为之序。此本为清雍正二十年(1734)其裔孙廷魁重刻。含诗八卷,制诰、奏议等十三卷,国论要目一卷,书、表、状、记等十卷,杂著二卷,茶录一卷,哀词、墓志铭等五卷。十朋序称所编凡古律诗三百七十首,奏议六十四篇,杂文五百八十四篇。此本仅古体诗从宋珏本,其余与十朋本无大异同。襄以书法名世,诗文不甚著名,唯其《四贤不一肖》诗因涉朝政大事,并传至辽,于当时颇有影响。有清雍正间蔡氏刊本,《四库全书》本。另有《两宋名贤小集》本,收有《蔡忠惠集》二卷,载其诗文百余篇。多写景抒怀之作,部分诗涉及政事。

  • 斗南老人集

    斗南老人集

    《作者:胡奎六卷。明胡奎撰。胡奎,字虚白,浙江海宁人,生卒年不详。胡奎尝游贡师泰之门。明初以儒学征,授宁王府教授。著有《斗南老人集》六卷。此集为永乐年间宁藩刻本,共六卷。前有宁王朱权序,说明胡奎号斗南老人的缘由,称“其晚年泊舟江西鄱阳(今波阳)望湖亭,见石刻苏东坡‘黑云堆墨未遮山’诗,次韵和之书于壁上。忽见一叟来诵其诗,曰: ‘子非斗南老人耶?’因以自号。”显然是夸张之辞,其目的在于抬高自己。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吾乡云东逸史曾手录其稿,旧藏项氏天籁阁,后为华山马思赞所藏。而今世所传胡奎集皆出天籁阁钞本仅有四卷。前有项元汴题识,而无宁王原序,显然不是足本。昆山徐氏传是楼又从原刻影钞,分为六卷,辑录诗一千九百余首。其诗不事雕饰,往往自然之致,在诸体诗作中,乐府、七绝较优,绝句《道士吟》“一拳打得地皮穿,握住东风不放拳,只待杜鹃啼血后,展开凤尾始朝天”。语言流畅活泼,富有情趣。但其诗也时有摹拟未化的弱点。朱彝尊评论说:“其诗功力既深,格调未免太熟,诵之若古人集中所已有者。”其言诚不为过。四库已存目。

  • 洞麓堂集

    洞麓堂集

    《作者:尹台明代诗文别集。尹台(字崇基,号洞山)著。《四库全书》著录依据江西巡抚采进本,为明抄本,凡10卷,前有万历三十五年(1607)邹元标序。据《千顷堂书目》和《明史·艺文志》记载,《洞麓堂集》为38卷。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怀疑是合奏议及其他著作统计之。其实,38卷本有刻本,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黄承玄刻本。即是38卷本。四库馆臣当时未寓目,实是可惜。另外,现还存尹台《思补轩漫集》明刻本,凡8卷。《洞麓堂集》一作《洞山集》,四库馆臣曾作考证:“考集首邹元标序,称《洞麓堂稿》,大宗伯洞山尹公所撰,去公家里许,有奇洞,峰峦卓诡,遂以名堂,且名其稿。然则洞山其号,洞麓则其堂名,实一集也。”并评其集说:“集凡文六卷,诗四卷。元标序称其诗数百首,力推唐雅。制疏书序记铭状表数百篇,出入汉宋,阐释名理,不屑绮语,虽乡曲之词,例皆溢美,今核其所作,尚不尽诬云。”今观其集,所言不谬。

  • 都官集

    都官集

    《作者:陈舜俞宋代诗文别集。14卷。陈舜俞著。陈舜俞,字令举,历官都官员外郎。此书是作者生平所著诗文的汇集,由其婿周开祖所编。初为30卷,蒋之奇为之序。庆元六年(1200)其曾孙陈杞复刻,始名《都官集》,楼钥为作后序。原书失传。《四库全书》本由《永乐大典》辑出,重新分排为14卷。卷1至卷3为策,卷4为书,卷5为奏状、制、论,卷6、卷7为说(其中有15篇存目无文),卷8为纪,卷9、10为书,卷11为启,卷12至卷14为各体诗。陈氏初从学于胡瑗,为文学欧阳修、司马光,素有经世之志,集中策论逾万言。其文率直朴实,语言明晰。三上英宗皇帝书以及诤谏青苗新法的奏状,皆明快畅达,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思辩性。陈氏诗歌,多为被贬之后所作,诗中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如《保圣院》:“门深锁苍苔,地灵育嘉树。寂然烟云宅,不接朝市路。苟能灰心居,即是古乐处”。《中夜》:“宦拙宜身退,家贫长道情。自怜前计失,半世慕虚名”。《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气格疏散,皆自抒胸臆之言”。有《四库全书》本。

  • 东洲初稿

    东洲初稿

    《作者:夏良胜十四卷。明夏良胜(约1521年前后在世)撰。夏良胜字于中,江苏南城人,生卒年不详,约明武、正德年间人。正德年间进士,累迁吏部考功员外郎,因谏南巡廷杖归,嘉靖初(1523)复职,后为仇家所讦,再下狱论杖,谪戍辽东。著有 《中庸衍义》(已著录)、《东洲初稿》等。此集为诗文集,共十四卷,初刻于正德十五年(1520)。卷一至卷七为杂文,卷八为诗,卷九为考定皇极指掌诸图,卷十为天文便览,卷十一、十二杂录谏南巡下狱疏奏诗文及同时诸人投赠申救之作,卷十三、十四杂录家居诗文。自卷十三以前皆题门人滇池罗江编,卷十四则题门人钟陵江治续编。据《明史·艺文志》载:“《东洲稿》十二卷、诗八卷,”与此本卷帙不同。考集中所录诗文,其嘉靖以后诸作均未涉及,史所载者可能是其全集,但已散佚。夏良胜风节凛然,两次直谏被谪。其诗文无意求工,抒写个人感受,情真意切,不事雕琢。

  • 尝试集

    尝试集

    《作者:胡适中国现代第一本白话诗集。胡适作。1920年3月初版,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同年9月再版。1922年10月刊行了经作者增删的增订第4版,其后便以此版行世(第4版曾多次印刷,其中仍有小变动)。1984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依1922年增订4版重排,并将增订4版所删初版及再版中的内容作为附录列于书后。作者在哲学上信奉实证主义,书名题作《尝试集》,系借陆游“尝试成功自古无”之句而反用之。

  • 东雅堂韩昌黎集注

    东雅堂韩昌黎集注

    《作者:佚名40卷,外集10卷。此本系明徐时泰覆刻廖注本。是明以后最流行的本子。有《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附清陈景云《韩集校勘》四卷。

  • 东岩集

    东岩集

    《作者:夏尚朴明代诗文别集。夏尚朴(字敦夫,号东岩)著。他所著述的诗文,初刻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题《夏东岩文集》6卷,诗集6卷。《四库全书》本仅收录了文集6卷,未收录诗集。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傅而保又重梓之,卷帙与嘉靖刻本有所不同,变为14卷,另首1卷。这2种刻本,今皆有存本。四库馆臣议论其文说:“尚朴本讲学之士,不以文章为工,然其言醇正,固亦不乖于大雅焉。”(《四库全书总目》卷172)这也说明其文并无多少文学色彩。但他的诗作,却无甚理学气,颇堪讽诵,正如陈田《明诗纪事》所说:“敦夫讲学,得之娄一斋(谅),一斋出之吴康斋,康斋诗入击壤派,殊不耐观,敦夫诗清超可喜。其论诗云:‘汉魏以来,至唐宋诸大家,皆有典则。至陈白沙自出机轴,好为跌宕新奇之语,使人不可追逐,盖本之庄定山(昶),庄定山本之刘静修(因),规模意气绝相类,诗学为之大变,独古选和陶诸作近之。’盖尝究心此事,宜其所作不入击壤一派也。”统观其集,所言确有道理。

  • 东塘集

    东塘集

    《作者:袁说友诗文别集。南宋袁说友(1140—1204)撰。二十卷。说友字起岩,本建安(今属福建)人。流于湖州(今浙江吴兴)。隆兴进士,累官四川安抚使。嘉泰中,官至同知枢密院参知政事。学问渊博,留心典籍,在四川尝命属官辑《成都文类》五十卷。其集《宋史·艺文志》及《书录解题》皆不载,故厉鹗《宋诗纪事》仅录其诗二首而不言有集。则唯诗文散佚,并集名亦不传。今本系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搜罗排纂而成,得诗七卷,文十三卷。收诗约六百五十首,其诗与杨万里唱和颇多,五言近体谨严而微伤局促,七言近体警快而稍嫌率易,五七言古体则格调清新,意境开阔。《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其学问渊源实沿元祐之余脉,故其论事之文曲折畅达,究悉物情,具有苏欧之体”。有《四库全书》本。

  • 左忠毅公集

    左忠毅公集

    《作者:左光斗诗文集。明左光斗(1575—1625)撰。五卷。光斗字遗直,号浮丘,桐城(今属安徽)人。万历进士,除中书舍人。天启四年任左佥都御史。因与杨涟一同弹劾魏忠贤,列举其三十二斩罪,被陷害,下狱死。魏阉既诛,福王时追谥忠毅。是集凡奏疏二卷,诗一卷,年谱二卷。卷首有方震孺、陈子龙、方中履等序及《明史》本传。卷末有其弟左光先及其子左国材二跋。《左忠毅公年谱》二卷为其曾孙左宰所撰,首有遗像及赞语,记载其事迹颇详。据其子国材跋语所云,其父遭明珰之祸,著作多散佚,故集中仅存奏疏及诗。是集清代亦被禁毁,《违碍书目》、《全毁书目》均著录。有清初刻本,乾隆四年(1739)刻本。

  • 东田遗稿

    东田遗稿

    《作者:张羽(东田)明代诗文别集。张羽(字凤举)著。为张羽季子张桢所编,门人储洵序之,凡2卷,诗、文各1卷。其集选家未有及之者,传本甚稀。四库馆开,两江总督录进,得以著录传世。《四库全书总目》曾评其名说:“案明初张羽,为吴中四杰之一,相距不过百载,而袭前辈之姓名,殊不可解。然前张羽工诗,此张羽亦复工诗,岂有心仿效,有蔺相如之慕欤。”并评其集说:“集中疏札文虽不多、皆切中时弊,方正之概,犹凛然可见。诗亦规摹盛唐,不落纤巧之习。盖弘治、正德之间,明初前辈犹为未远,流风余韵,往往尚存。而羽之澹静峭直,又出天性。虽其博大富健不及李东阳诸人,排奡钜丽亦不及李梦阳诸人,而不为旧调之肤廓,亦不为新声之涂饰,肖心而出,务达所见而止,在诸作者中,亦可以自为一队矣。”(《四库全书总目》卷171)陈田《明诗纪事》评注说:“其诗专讲音节,字句不尽人格,录其合作,固彬彬乎唐人之雅音也。”两家所言,大致说明集中诗文的特点。

  • 东维子集[四库本]

    东维子集[四库本]

    《作者:杨维桢元代诗文别集。30卷。杨维桢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孙仰曾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常见版本有明刻本、清沈氏鸣野山房抄本(《四部丛刊》据以影印)。卷首有明人孙承序。卷1-11为序,卷12-20为记,卷21为记、书题,卷22为志,卷23为碑、铭,卷24为神道碑、墓碑等,卷25-26为墓志铭,卷27为书、说、论,卷28为传、跋,卷29为诗,卷30为歌、辞、调、杂文。另有附录1卷(编为卷31),所收为有关诗文。《东维子集》主要收入的是文,诗只占1卷多,这可以看成本集的特点。杨维桢诗集传世有数种,版本也比较复杂,他的文章则主要保存在本集当中。卷中收入序的数量相当多,这与杨维桢在元代文坛的地位是相符的,一般来说,他的文章较平易顺畅,不象诗那样奇崛难解。杨维桢曾被人称为“文妖”,但本集所收入的文章则无所谓剪红刻翠以为涂饰,聱牙棘口以为古奥的毛病。与他在《鹿皮子文集序》卷6一文中所提出的文学主张是一致的。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 高东溪集

    高东溪集

    《作者:高登一名《东溪集》。诗文别集。宋高登撰。二卷。登字彦先,号东溪,漳浦(今属福建)人。宣和间为太学生。靖康祸起,曾与陈东伏阙上书,请诛蔡京、童贯等六贼。绍兴二年,举于礼部,以廷对过于切直,授富山主簿,又改任右县令。以不肯为秦桧父立祠而被陷害。后经朱熹奏乞褒录,追赠为迪功郎。其集《文献通考》作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俱作十二卷。原本今皆不传,是集为明嘉靖五年(1526)林希元所编辑,仅分上、下二卷,有书、疏、论、议、辨、说等二十篇,诗三十一首,赞五篇,箴铭二十六篇,词十二首,启二篇。佚文甚多,今观集中遗作,忠义抱国之志尚见,凡书论时事,言直词梗,如其自述,“性兮火烈,心兮石坚。有誓兮平虏,无望兮凌烟”。其诗虽平凡,但志节尚高,多含忠烈之气,愤怒不平之情。词《渔家傲》:“名利场中空扰扰,十里南北东西道,依旧绿衫尘扑帽。空懊恼,羡他陶令归来早。归去来兮秋已杪,菊花又绕秋篱好。有酒一樽开口笑。虽然老,玉山犹解花前倒。”乃晚年之作,反映超世之情,退隐之心。有《丛书集成初编》据《正谊堂全书》本排印本,前有序文二篇和《宋史》本传,后附录一卷,为朱熹注《褒录奏状》、《建立东溪先生词记》和东溪先生言行录。另有《四库全书》本,题《东溪集》;《艺海珠尘》本,作六卷;《乾坤正气集》本,作一卷。

  • 东里集

    东里集

    《作者:杨士奇诗文别集。九十三卷,附录一卷。明杨士奇撰。约成于明正统年间。《东里集》按文体分类排次,共计九十三卷,其中包括文集二十五卷,诗集三卷,续集六十二卷,别集三卷。别集三卷收录的是为朝廷起草的诏谕文诰和奏对文字:卷一为《代言录》(制敕之类的文字),卷二为《圣谕录》,卷三为《奏对录》。卷末有《附录》一卷,收录的是有关杨士奇的传、志等资料。杨士奇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在三十多岁以前。这一时期他游历湖湘等地,生活贫困,接触社会比较广泛,所以诗歌对社会的某些问题能有所反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有一些描写自然风光的作品,也清新自然,活泼健康。后期,即入馆阁之后,官至内阁首辅,位高权重,所以诗歌大都词气安闲,纡徐蕴藉,韵语妥贴,声度和平,字里行间流溢出一种雍容典雅的台阁气息。虽不尚藻饰,不矜丽句,但也缺乏纵横捭阖气势,正所谓平正有余,而精劲不足。杨士奇的散文受欧阳修的影响较大,其文风也如他的诗风一样,平正舒缓,雍容华贵,体现出太平盛世的宰相风度。永乐、宣德年间的制诰碑版,多出自其手笔,叙事平稳,用语妥协,而无空泛之病,虽然缺乏创新,但不失古格。他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足以自成一家。《东里集》有多种版本。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认为正集是杨士奇亲手自选,刊刻于广东,后被人窜入数篇,其后子孙又刻为续集。集中有正统五年黄淮撰《东里集原序》。现传有明刻《东里文集》二十二卷本;清康熙十七年杨氏修补明刊《东里文集》二十五卷本;有清光绪三年杨觐光重刻二十五卷,别集三卷本;《四库全书》著录的《东里集》最为详备,九十三卷,是杨士奇的著作全集本,不仅收录了诗文,还收入了诏诰制敕文字。

  • 东牟集

    东牟集

    《作者:王洋诗文别集。又称《王东牟集》、《王东牟先生集》、《东牟文集》、《右史集》。十四卷。宋王洋撰。周必大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序其集,为三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二十九卷。《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谓一部五册;《箓竹堂书目》卷三同。《国史经籍志》同《宋史·艺文志》。其集,清高宗乾隆(1736—1795)年间修《四库全书》时,已久不见,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十四卷:卷一至卷六,收赋一首、五古五十二首、七古八十三首、五律八十七首,五言长律二首、七律二百五十七首、五绝四首、六绝三首、七绝二百二十四首,共七百十二首;卷七至卷一四,收各体文三百五十九篇。今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上海图书馆有抄本,凡五卷。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五古诗一首、各体文五篇。

猜你喜欢的书

范村菊谱

范村菊谱

《范村菊谱》一卷,宋范成大撰。记所居范村之菊,成於淳熙丙午。盖其以资政殿学士领宫祠家居时作。自序称所得三十六种,而此本所载凡黄者十六种,白者十五种,杂色四种,实止三十五种,尚阙其一,疑传写有所脱佚也。菊之种类至繁,其形色幻化不一,与芍药、牡丹相类,而变态尤多。故成大自序称东阳人家菊圃多至七十种,将益访求他品为後谱也。今以此谱与史正志谱相核,其异同已十之五六,则菊之不能以谱尽,大概可睹。但各据耳目所及以记一时之名品,正不必以挂漏为嫌矣。至种植之法,《花史》特出芟蕊一条,使一枝之力尽归一蕊,则开花尤大。成大此谱,乃以一榦所出数千百朵婆娑团植为贵,几於俗所谓千头菊矣。是又古今赏鉴之不同,各随其时之风尚者也。又案谢采伯《密斋笔记》,称《菊谱》范石湖略,胡少瀹详。今考胡融谱尚载史铸《百菊集谱》中,其名目亦互有出入,盖各举所知,更无庸以详略分优劣耳。

金匮启钥·妇科

金匮启钥·妇科

妇科学著作。5卷。清黄朝坊编撰。是集卷一为妇科经病10篇;卷二、卷三为妇科杂病23篇;卷四为妇科妊娠诸病18篇;卷五产后诸病14篇。其证分三候,即平常、胎前、产后。妇女之病名多与男子同,然致病之因与当病之证则表里相殊,虚实相异,施治者不可一概而论。故作者将每证皆按三候分列,同一病症在医书中多凡三见。学术思想不依傍前人,以本人见解为主。

畜德录

畜德录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明陈沂撰。一卷。现有记录汇编本、古今名贤汇语本、续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此录自序云: “沂儿时侍外祖金静虚公,时公年九十余,道宣德正统间事甚悉。弱冠接夏太常公崇文,出其祖忠靖公所纪,又述丘文庄公言前辈之可法者,多忘去,仅追忆得数事。后奉吴文定、李文正二公教,及沂所目击者而著之成编,用以自警,名《畜德录》”。书中所记,皆先朝及本朝名公之操守亮节,颂扬他们忧国忧民,体恤百姓,廉洁公正,不畏权势的高尚品质。如记王翱两事:王忠肃公翱自两广召为吏部尚书,舟次济宁。都水主事法以先后叙过间,虽贵官不得越。人怪之,公曰:“彼立法,安忍坏之。”公在吏部,门无请托。太平侯时与上鞠戏, 自意可请。会朝退,从公后徐呼。王问为谁,侯以名自通,方以事启, 公不顾, 作厉声曰: “不谙事。”侯惶恐而退。作者以简练的笔法,通过具体事情的描述,鲜明地表现出王翱对下不以势位压人,对上不依阿权贵的刚正性格。语言质朴,时以风趣出之,如记岳正耿介不能容人, “或谓公曰:不闻宰相腹中撑舟乎?曰:顺撑来可容,使纵横来安容得耶!”在幽默的语言中寄寓了深刻的道理。

搜神后记

搜神后记

志怪小说集。又作《续搜神记》、 《搜神续记》,是《搜神记》的续书。旧题东晋陶潜撰。十卷,一百一十七则。对此,明代沈士龙说: “其为伪托,固不待辨。”但又言“文词古雅,非唐以后人所能。”梁慧皎《高僧传序》已称“陶渊明《搜神录》”, 《搜神录》即为《搜神后记》。由此可见,此书题名陶著,自梁已然,远在《隋志》之前,书约成于南朝宋时,内记有宋永初、元嘉中事。今存十卷本,疑为明人纂辑,最早收入明万历年间胡震亨辑刊《秘册汇函》内。《四库全书总目》谓六朝人遗书,鲁迅认为伪托,今人汪绍楹以为唐后人纂辑。

玉禅师翠乡一梦

玉禅师翠乡一梦

明代杂剧。简名《玉禅师》《翠乡梦》。明徐渭著。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以此剧入“妙品”,说:“迩来词人依傍元曲,便夸胜场。文长一笔扫尽,直自我作祖,便觉元曲反落蹊径。如〔收江南〕一词,四十语藏江阳八十韵,是偈,是颂,能使天花飞堕。”清《曲海总目提要》说:“相传渭总督胡宗宪记室,宠异特甚。渭尝出游杭州某寺,僧徒不礼焉。衔之,夜宿妓家,窃其睡鞋一,袖之入幕,诡言于少保,得之某寺僧房。少保怒,不复详,执其寺僧二三辈斩之辕门。渭为人狭而妒,妻死后再娶,辄以嫌弃,续又娶小妇,有殊色。一日,渭方自外归,忽户内欢笑作声,隔窗斜视,见一俊僧,年二十余,拥其妇于膝。渭怒,取刀趋击之,已不见。问妇,妇不知也。后旬日,复自外归,见前僧与妇并枕卧。渭不胜忿怒,便取铁灯檠刺之,中妇顶门死。渭坐法系狱,赖援者获免。一日闲居,忽悟僧报,妇死非罪……。此剧之作,殆借以自喻也。”近人蒋瑞藻《小说考证》记《蠡言》说:“《玉禅师》剧《收江南》一曲,通首用短柱句法,二字一韵,长至七百余字,实是惊才绝艳。尤悔庵《桃花源》剧,绝力学之,终非敌手,乃知古人力量之厚。”近人吴梅《顾曲麈谈》说:“《翠乡梦》吊寺僧也。”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此剧结构极佳。前场禅僧为妓女笼络,后场妓女为禅僧所济度,其对照甚妙,正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要之,关目排场,以《玉禅师》为最佳;曲辞以《狂鼓史》为最妙。”此剧捏合传说中红莲、柳翠故事而为一剧,宣扬了轮回因果的迷信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官场与佛门尔虞我诈的卑劣行径。剧本组织甚见工巧,语言也清新高爽。

帝王经世图谱

帝王经世图谱

十六卷。宋唐仲友(生卒年不详)撰。唐仲友字与政。金华(今属浙江省)人,绍兴年间中进士,又中宏词科。任台州太守。因与朱熹不和,所以宋史不为立传。王象之《舆地纪胜》称赞他“博闻洽识,尤尚经制之学”。朱右《白云稿》称:宋濂所作,唐仲友作了补传。又说唐仲友在台州时“发粟赈饥、抑奸拊弱,创浮梁以济艰涉,民利赖焉”。此书原本十卷。《永乐大典》尚载有许多图谱,分为十五卷。按其篇页而分,门目割裂舛混。今本详加编次,以类排比,分为一十六卷。原体例的混淆,字句的错误,都作了考核更正。又附注案语于下方。书中分类纂言,以《周礼》为纲,而诸经史传以类相附。以帝王经世为目,其绘画、州居部分,经纬详明,具有条理。其所辨订,引据广博丰富。有瞿氏清吟阁新刊本、《四库全书》本。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