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光斗

左光斗
  • 姓名:左光斗
  • 别名:字遗直,号浮丘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安庆桐城(今属安徽)人
  • 出生日期:1575年8月
  • 逝世日期:1625年8月30日
  • 民族族群:

左光斗(1575年8月—1625年8月30日),明左佥都御史。字遗直,号浮丘,安庆桐城(今属安徽)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后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太监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太监愤而去。光宗崩(1620),李选侍据乾清宫迫皇长子封皇后。乃上言:“内廷有乾清官,犹外廷有皇极殿,惟天子御天得居之,皇后配天得共居之,其他妃嫔虽以次进御,不得恒居。……选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俨然居正宫,而殿下乃退处慈庆,不得守几筵,行大礼,名分谓何?”李选侍得笺,大怒,将加严谴,数遣使宣召光斗,乃曰:“我天子法官,非天子召不赴,若辈何为者?”选侍益怒,邀熹宗至乾清宫议之。熹宗视笺,心以为善,遂择日移宫。乃免。时宫府危疑,人情危懼,与杨涟协心建议,排阉奴,扶幼主,出力甚多,由号朝野并称为“杨左”。后任大理丞、大理少卿、左佥都御史。与杨涟劾太监魏忠贤;又与高攀龙共发阉党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次将及涟与光斗。愤甚,草奏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于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家乡。忠贤诇知,先二日削其与涟籍,还复构汪文言狱,入其名,遣使往逮,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为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五年七月与涟同日为狱卒所毙。其长兄光霁以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左光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六必酒经

六必酒经

三卷,清代杨万树撰。杨家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善于酿酒。杨万树多方搜罗文献,悉心钻研酿酒技术。《六必酒经》注明参考了我国历代39种酿酒文献,如《吕氏春秋》、苏轼《酒经》、朱翼中《酒经》、《北山酒经》,在文献基础上,杨万树对“六必”工艺推陈出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摸索出一整套有科学价值的酿酒经验,于道光二年(1822年)撰成《六必酒经》一书,有家刻本传世。

茶笺

茶笺

明代茶书,1卷,明闻龙撰。龙字隐鳞,一字仲连,晚号飞遁翁,四明(治今浙江宁波)人。工诗博学,崇祯时举贤良方正,坚辞不受,年八十一卒。事具《鄞县志》及《宁波府志》。此书凡千余字、无序跋,有《续说郛》本(卷三七)、《古今图书集成》本,当为未完节录之本,别无传本。书共有十则,大致论茶的采制,四明泉品及茶具、烹饮法等。有些切身体验。其书成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前。因为徐《茗谭》第十一条有云:“钱唐许然明著《茶疏》、四民屠豳叟著《茗笈》、闻隐鳞著《茶笺》、罗高君著《茶解》、南昌喻正之著《茶书[全集]》,数君子皆与余善,真臭味也。”徐书成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故可推知。但万国鼎先生《茶书总目提要》及陈椽先生《茶业通史》(第150页)俱称闻龙《茶笺》编成于明崇祯三年(1630),似误。

古本康平伤寒论

古本康平伤寒论

东汉·张机原著,日本大塚敬节校注。据云此书原为唐卷子本之旧,约在大宝以前抑或天平以后东传日本,叶橘泉谓“殆系叔和撰次之真本”。叶氏以及陆渊雷、大塚敬节等人竟谓此本有不少地方胜于宋本《伤寒论》。陆渊雷还说,“伤寒论传世诸本,以予所见所闻,当以康平本为最善尔。”据叶橘泉序,康平本中间有嵌注,有旁书,又有缺字以□示之。又“太阳病”之为“大阳病”、“四逆汤”之为“回逆汤”,“真武汤”之为“玄武汤”等,均可为自来注家怀疑莫决之答案。又仲景自序前后文气之不同,注家颇有疑非一人之手笔者,但不能决其疑,读是本,始知自序原文至“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为止,“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云云,为叔和之附注。大塚敬节说,本书犹有晋代之遗型。不过范行准对本书是否为古本旧貌提出了五点置疑:①《伤寒论》注解始于金人成聊摄,北宋以前未闻《伤寒论》有旁注者,而此书之成在日康平三年,适当中国北宋嘉祐五年(1060),其中有注与旁注,实属可疑。②历代目录书皆云《伤寒论》若干卷,而此书独不分卷帙。③日本诸目录书未载此书。④日本医家中西惟忠曾对《伤寒论》一书析出孰为原文,孰为后人窜改以及注文,但未闻其据康平本者,此书或属好事者据中西惟忠之说托为康平本。此本没有多少胜于赵本之处,与《千金》、《外台》等书的《伤寒论》部分更不相侔,这说明此本可能是从宋本出而非唐以前原文。除此之外,范氏仍然肯定其书有实用价值,如《伤寒论》中吾人有所疑之处,此本大多析出为注文,为旁注,怡然顺理,涣然冰释,等。本书现有1947年上海千顷堂书局铅印本、1947年苏州友助医学社铅印本。

几社壬申合稿

几社壬申合稿

明徐凤彩等选。徐凤彩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本书前有杨肃序、徐凤彩序、陈子龙《几社壬申合稿凡例》。崇祯三年(1630)以后,杨廷枢中解元,张溥、吴伟业并经魁,所获售者,无不为社局之人。其后温体仁乃改为保举。而保举所获,亦均社中人。当时所选张溥之《国表小品》,李舒章之《几社会义集》等不下数十种。此为几社壬申(1632)所选之文。凡例略云:辛未(1631)之春,余与彝仲让、木燕又俱游长安,日与江右杨伯祥、彭城万年少、吴中杨维中、徐九一、娄中张天如、吴骏公同郡杜仁趾拟立燕台之社,以继七子之迹。后以升落零散,倡和乡里,不及远方。有明崇祯间刻本。

金刚经解义

金刚经解义

亦称《金刚经注解》、《金刚经解》,或称《金刚经口诀》、《六祖口诀》等。佛典注疏。唐慧能述。二卷。唐慧能解义并序,宋罗适后序,清汤翼圣跋,周克顺跋,又云金刚经注解,又云金刚经口诀,又云六祖解义,又云六祖口诀。本藏九二套重出口诀,只录罗序前半。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的注释书。依梁昭明太子分目,随经文开为三十二分,自“法会因由分”至“应化非真分”。清顺治十年(1653)及康熙六年(1667)均有重刻本。

无上依经

无上依经

凡二卷。南朝梁代真谛(499~569)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内容包含:校量功德品、如来界品、菩提品、如来功德品、如来事品、赞叹品、嘱累品等七品。叙述雕造佛像之功德,并说佛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六十八法、十八事等功德,为继涅槃经、胜鬘经等经之后,主张如来藏思想之经典。世亲之佛性论及坚慧之究竟一乘宝性论等,均多处引用本经,故于大乘教理史上,有关法身论、佛性论等之发达,本经占有重要地位。又东汉时译者不详之未曾有经一卷,为本经校量功德品之同本异译。唐代玄奘所译甚希有经一卷,为本经校量功德品与嘱累品之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