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伤寒
-
痎疟论疏
《作者:卢之颐》温病类著作。明卢之颐撰。之颐字子由 (或子繇),号晋公。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父卢复精医,兼通佛学。之颐幼承庭训,敏悟过人,学有根砥。邑志载: 复著《纲目博议》 有椒菊共性之疑不能决,后得之颐之论方定。顺治三年,明鲁王以海尚在山阴,之颐谒见,授职方郎。予归里,两目俱瞽,犹成《摩索金匮》、《伤寒金疏钞》、《医难析疑》。约三十万字,名 《遗香堂七录》 行世。早年尚撰有《本草乘雅半偈》。之颐之医学思想,颇受其佛学思想影响。是书中,卢氏本《内经》、《金匮要略》之旨,结合后世论疟及个人体验,详述痎疟因证,对诸疟之常证、变证之症治,逐条辨析,论述精详,于临床颇有裨益。后附《痎疟疏方》一卷,选方三十八首,于方药炮制叙述尤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是书论痎疟证治,于虚实寒热四者最为详尽,足以发明素问疟论刺疟法诸篇微意。”其主方多取王肯堂《证治准绳》。其余所列诸方亦多简当,虽为书不过一卷,然治疟之法略尽。有乾隆三十二年 (1767) 宝笏楼刻本。
-
伤寒心要
《作者:镏洪》金·镏洪撰。约成书于1234年。全书4千余字。书凡1卷。首列伤寒心要论, 次列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小柴胡汤、凉膈散等三十方及新增病后四方, 末则列伤寒心要余论。是书专为伤寒而设, 但在学术上, 则多从河间“火热” 立论。阐释伤寒六经生理病理, 注重五运六气的变化影响。全书内容大体以论热病为主, 所用方药, 亦多系寒凉之剂。即使是伤寒表证, 亦主张施用寒凉。如其在《伤寒心要论》中说: “夫伤寒者, 前三日在表当汗, 可用双解散, 连进数剂必愈。” 若病不解, 病已传变, 治则主用平和之药, 如小柴胡、凉膈、天水之类。谓“双解、凉膈、白虎、泻心, 此理伤寒之妙剂”。本书在编写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是在卷首与卷尾能用简洁的文字, 阐明伤寒六经病证辨治心要, 卷中则以较多篇幅论述伤寒热病证治方药, 以证类方, 以方类证等等, 参杂其间, 较为扼要明了。然镏氏概将伤寒作热病论治, 则似乎有些偏颇。此书在金代, 尚未见刊行记载。此书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清·京师医局本, 及刘河间伤寒三六书诸本。现北京图书馆藏有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 吴勉学校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上海图书馆藏有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 京师医局刻民国十二年(1923) 补刻《医统正脉》本; 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藏有清·宣统元年己酉(1909) 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河间六书单行本。
-
广温疫论
《作者:戴天章》温病著作。四卷,附方一卷。清·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戴氏取《温病论》予以增订、删改,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尤其重视早期症候的鉴别。 卷一辨析气、色、脉、舌、神,辨时疫与风寒在病因、受病、传经、兼症等方面的不同;卷二列表症候32条;卷三列里证症候41条;卷四叙述汗、下、清、和,补等治法,并辨别由于温热余邪未尽所引起的种种后遗症等。所附《佛崖验方》一卷,共收载治疗温热病方84首。本书后经乾隆年间郑奠一改名《瘟疫明辨》,内容并无改动;1878年陆懋修又将《广温疫论》加以删订补充,改名《广温热论》。清末何廉臣在《广温热论》基础上参考前人著作,综合印证,内容又有所补订,并将原书并为二卷,书名《重订广温热论》,1949年后有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作者:吴谦》伤寒类著作。清吴谦等纂注。十七卷。谦有《医宗金鉴》已著录(即《医宗金鉴》卷一~十七)。是书因《伤寒论》流传既久,残缺不全,存者编次传写多误,欲正其错讹,删繁补遗,遂博采诸家精华,辑成此书。约当乾隆七年(1742)编入官修医学丛书《医宗金鉴》一至十七卷。内容为辨六经病脉治、辨合病、并病、辨差后劳复、阴阳易、辨坏病、辨温病、辨痉湿暍、辨霍乱、辨汗吐下、病脉篇、平脉法、辨脉法及正误、存疑、合药分剂法则、经脉图注、伤寒刺灸穴图等。每篇之首,设有总论。后录张仲景原文,文后加注,释解原文。集注采录诸家之言。内容简明扼要,颇切实用,为初学中医必读书。于 《伤寒论》之研究亦有重要参考价值。有乾隆七年武英殿刊本,一九八三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武英殿本排印本。
-
伤寒总病论
《作者:庞安时》六卷。宋庞安时撰。庞安时,字安常,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人,自幼随父学医,博览《素问》、《难经》、《灵枢经》、《甲乙经》等书,尤精于《伤寒论》。庞安时多才多艺,曾与苏轼、黄庭坚等著名文人交游,而医名甚著,倾倒淮南。庞安时曾撰有 《难经辨》、《主对集》、《本草补遗》等,此三书均已失传,唯存《伤寒总病论》一书。此书成于元符三年 (1100),有黄庭坚序、苏轼回帖各一。卷一首列叙论一篇,阐述了作者的学术思想,认为治伤寒主要应从病因入手,并结合体质、地理、气候等进行探讨;然后阐述六经诸证。卷二阐述汗、下、水、吐、灸、火、温等疗法适应与禁忌诸证。卷三论结胸、痞气、阴阳毒、狐惑、百合及痓、湿、暍等伤寒杂证。卷四论暑病、时行、寒疫、斑痘等证。卷五论天行温病诸证及小儿伤寒证等。卷六为伤寒杂方,妊娠杂方,伤寒刺法,伤寒、热病、温病死生候,差后禁忌等,并解仲景脉说、解华佗内外实说、辨论、上苏子瞻端明辨伤寒论书。书中内容不仅限于伤寒,还论及温病,又及内、妇、儿科诸证。有论有方,随证施治。书中特别将颇具流行性、传染性的温病与一般广义的伤寒加以区别,主张二病分治。此书对温毒五大证的治法遣方富有特色,为后世所重。此书博采传统典籍精华,对《伤寒论》加以补充发挥,实为研究《伤寒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此书后附《伤寒论音训》一卷,《修治药法》一卷,均为庞安时门人董炳编。有黄丕烈藏宋刊本,清道光三年(1823)黄丕烈士礼居仿宋刊本,1956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8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点校本。
-
伤寒心法要诀
《作者:吴谦》清·吴谦撰。成书于1742年。全书3卷, 5. 5万字。卷一, 论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各病脉证、阴阳表里、阳毒、阴毒诸证等, 凡三十五篇; 卷二, 列表热里热阴热阳热、恶寒背恶寒、恶风、头痛等四十九证, 分述各脉证及诊治要点; 卷三, 继列伤寒五证、同伤寒十二证及易愈生证、难治死证等一十九证, 辨类似, 别异同, 断死生, 探隐索微, 反复阐释。末附汇方及双解散完素解利初法、河间解利后法, “俾后之学者, 知所变通”。本书以仲景学说为宗旨, 以前贤诸家为羽翼, 从临床实际角度出发, 重点探讨了《伤寒论》有关伤寒传变、伤寒脉证、伤寒治法等问题。其在编次注释上的突出特点, 就是对每个问题, 能撮其要旨, 先列歌诀, 次列注释, 使读者便于熟读默记, 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 则易读易解, 有会心之乐, 而无望洋之叹。故对学习、研究或临床运用《伤寒论》者, 颇有参考价值。此书为清·乾隆间由政府组织编纂的医学丛书《医宗金鉴》中的一部著作, 在吴谦生前即已梓版流传。此书有清·武英殿刊本及清·江西书局刊本等版本(见《医宗金鉴》,丛书类); 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印行。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清·乾隆壬戌(1742) 武英殿刻本, 清·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 呈经元堂重刻本, 及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 扫叶山房刻本等版本。
-
伤寒寻源
《作者:吕震名》三卷。清吕震名(1798—1852)撰。吕震名字建勋,号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年间举人。官至湖北荆门州州同等职。后去官归隐,侨居苏州,研读医书。吕氏致力于《素问》、《灵枢》及仲景之书的研究,为人治病多尊古法,著有《内经要论》等书。此书成于道光三十年(1850),为吕氏研究仲景之书二十余年之心得。书中进一步阐发仲景之旨意,取仲景自序中“见病知源”之意而名其书。上卷辨析风寒湿温源流、六经诸证辨证之法;中卷辨析部分疑似之伤寒诸证;下卷详论制方精义,包括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探诸家之渊源,论前人之得失。认为王叔和编次《伤寒论》既有功又有过;陶节庵《伤寒六书》大有悖于经旨;吴又可《瘟疫论》实为发展仲景之学。评述较为公允。书中辨中风、辨伤寒、辨温病、辨湿病、辨热病诸说,以及所论之医方,皆荟萃诸家之说,折衷仲景,得失详明,十分深细。条理清晰,方论精辟。有咸丰四年(1854)吴门潘氏刻本、1930年上海中医书局影印《古本医学丛书》本、大陆书局铅印本。
-
伤寒医诀串解
《作者:陈修园》清·陈修园撰。约成书于1823年。全书5. 2万字。书凡6卷。该书自太阳篇始, 至厥阴病终, 对仲景原文, 详为阐发。其注释发挥有如下特点: ①综贯衍绎, 诠解伤寒。其对《伤寒论》原文,不是随文顺演, 逐条注释, 而是采用综贯衍绎的方法, 即把《伤寒》各篇条文, 按不同的内容分成若干段, 综合分析, 融会贯通, 既说明条文之间的联系, 又指出其辨证要点, 使人深得要领。②以经为纲, 分经审证。其用分经审证的方法, 以六经为纲, 根据各经病变特点归纳仲景条文。如三阳病篇, 以经证、腑证为纲; 三阴病篇, 以阴(寒) 化、阳(热) 化为纲。进而阐明各病之证型和病机治法, 再依循《伤寒》条文分节论述其精义。这一特点在他的《伤寒论浅注》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③辨识六经, 注重气化。他以《内经》理论为依据, 善于运用标本中气、经络学说来推阐六经奥旨, 以明六经证治传变之理。④文字朴实, 切合实用。本书不足之处在于对某些《伤寒》条文的移易不甚合理, 某些论点也比较牵强。此书乃陈氏晚年所编集, 惜六篇之中尚缺厥阴一篇, 以其未成书, 故不及付梓。陈氏去世后, 其门徒、侄儿陈道著承修园之志, 日尝阅览而秘藏之, 复体会其遗意, 而敬续一篇, 以补其缺。篇帙既成, 遂刊刻于世。此书有清刻本及《陈修园医书》诸种本; 后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有印行。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藏有清·咸丰六年丙辰(1856) 刻本; 扬州市图书馆藏有清·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 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藏有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 珍艺书局铅印《陈修园医书二十一种》之单行本。
-
伤寒直格
《作者:刘完素》医经研究著作。又名《刘河间伤寒直格方论》。3卷。(原为6卷,或称6集)。旧题金·刘完素 (守真、河间居士、通玄处士)撰,元·葛雍(仲穆)编。书的上卷叙干支配脏腑、病因、运气主病、脉诊等统论内容;中卷论伤寒六经传受,并分析一些病症及其治法;下卷集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等方以及益元散、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等共34方。汪琥认为:“是书之作,实为大变仲景之法者也”(《伤寒论辨证广注》),卷终有“伤寒传染论”一则,明确提出“秽气”、“秽毒”致病的观点,在治方和病因认识方面,较之前人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有些用运气学说解释伤寒病理,须予分析对待。现存元天历 (1328)年刻本,明朝、日文版本,以及清代抄、刻本,还有民国千顷堂书局石印本,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铅印本。还见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刘河间医学六书》 等。
-
伤寒指掌
《作者:吴贞》《伤寒指掌》系热病著作。4卷。清·吴贞(坤安)辑撰。书成于(1796年嘉庆元年)。原作2卷,经其弟友石辑为4卷,刊于嘉庆十三年。吴氏行医30余年,私淑叶天士、薛生白。他探究伤寒之秘旨,辨析诸家之得失,推崇叶天士治案,能“寓伤寒于六气之中……其云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三焦。”寒、温分治,不以足经之药混治手经之病。于是分门别类,条辨诸书,眉目清晰,如观指掌。全书分本病及变病、类病两大部分。卷1~2首述“类伤寒辨”(19症)及察舌、察目辨症法,次列六经本病,每病先古法,后新法;卷3叙变症(26种);卷4叙类症(16症)。古法系依据《证治准绳》、《医宗金鉴》、《伤寒来苏集》等书的注释;新法则参考叶天士医案、《伤寒第一书》、《温热暑疫全书》等著作中的治法。该书合伤寒、温病为一,主张“伤寒者,热病之总名”,以“因于寒者”为正病,“因六淫之兼气,或非时之戾气”,所发诸病作为“类伤寒”。且以为“伤寒正病绝少,类症尤多。”治法详明,方药初备,为热病著作中较好的一种。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排行本。
-
伤寒微旨论
《作者:韩祗和》北宋·韩祗和撰。韩氏为宋哲宗时人, 对《伤寒论》研究颇深, 乃于元祐元年(1086) 撰成此书。原书早佚, 而《永乐大典》内散见颇多, 王好古《阴证略例》中间引其文。《四库全书》纂集者乃“采掇荟萃, 复成完帙, 谨依原目, 厘为上下两卷”。上卷内容为伤寒源、伤寒平脉、辨脉、阴阳盛虚、治病随症加减药、用药逆等八篇。下卷内容为总汗下、辨汗下、药力轻重、温中、大小便等七篇。全书共十五篇,间附方论。书中强调伤寒不可早下, 重视时辰季节对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影响。但祗和“纯以温暑作伤寒立论, 而即病之伤寒反不言及, 此已是舍本徇末, 全不能窥仲景蕃篱”。(王履《伤寒溯洄集》)。本书对仲景旨意多有发挥。现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1914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等。
-
伤寒论纲目
《作者:沈金鳌》清·沈金鳌撰。成书于1774年。全书分16卷, 34. 4万字。该书首冠以总论, 分为脉症、六经主症、表里、传变等篇。自卷一至卷十五, 循六经之次, 编列《伤寒论》原文; 其不得分属六经者, 如伤寒后症及辨脉、平脉等篇, 悉列另篇, 以为十六卷。因是书编次, “以仲景论为纲, 历代诸家之语足以阐明仲景者为目”, 故名曰《伤寒论纲目》。其编次注释有这样一些特点: ①按证归类, 重编《伤寒》。其在《凡例》中说: “仲景《伤寒论》, 自叔和窜乱后, 其六经条款,凡注释家各以意为前后, 讫无一定。独柯氏《论注》, 其分隶六经者, 颇有理据, 今《纲目》所定, 皆依柯本。” ②博采群书, 以目释纲。其在六经原文纲下, 则采辑叔和以下42家伤寒著作为目, 各摘其语之尤精且当者, 以发明仲景之论。而其中又以柯韵伯之说为主。并附以己见阐发于后。③六经传变, 注重辨证。沈氏认为, “伤寒之病, 有传经, 有直中, 有始终不传, 有风寒交中, 千态万状, 棼如乱丝”。学者当循六经辨证之旨, 明邪犯脏腑经络, 轻重虚实之异, 而随证论治。④立法用方, 灵活变通。其驳斥“但取仲景法, 不取仲景方” 之诡言, 谓仲景之书, “方因法立, 法就方施,113方, 方方皆活, 397法, 法法皆通”。若将其法与方融会贯通, 诚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既可治外感, 又可治内伤, 本书对后世有深刻影响,是一部研究“伤寒论” 各家注释的难得参考书。不过, 是书亦有不足之处,如清·曹禾《医学读书志》说: “然沈氏改补前人原文, 几呈不可句读; 采集诸家, 复美丑不齐; 不著书名, 任情窜抹, 每非厚书之辙, 虽获睹秘书,实未得书中旨趣。”
-
伤寒论辑义
《作者:丹波元简》《伤寒论》注本。《聿修堂医学丛书》之一。7卷。日本丹波元简(廉夫)撰于享和元年(1801年)。前6卷列述六经病;卷7辨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伤寒论》原文悉遵我国宋高保衡、林亿校订本,而将其他《伤寒论》传刊本之异同,尽注于各条之下;原论中之误文、脱文,本汉儒尊经之意,不妄改易;校勘亦较精详。其诠释仲景原文,采辑成无己以下数十家之注文,结合个人心得逐条阐析,对原文中条理牴牾、字句钩棘、不易晓明者,“勿敢妄于穿凿”。方解部分,除选注诠释外,并参考古今方书增补了一些效方。作者又于此书“综概”中指出:读《伤寒论》,“宜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分,发汗吐下、攻补和温之别”。对读者甚有启发。现存多种刊本,最早为日本文政五年(1822年)聿修堂原刻本,建国后我国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
伤寒明理论
《作者:成无己》三卷。金成无己撰。该书成于 《注解伤寒论》之后,是作者研究《伤寒论》的又一卓著成果。该书摘取 《伤寒论》中五十种症候进行了病象、病因、病理及临床施治方面的阐述。辨识精微,言语通俗。如 《咳第二十五》篇云:“伤寒咳者,何以明之?咳者,謦咳之咳,俗谓之嗽者是也。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之,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冲击膈咽,令喉中淫淫如痒,习习如梗,是令咳也。……咳之由来,有肺寒而咳者,有停饮而咳者,有邪气在半表半里而咳者。虽同曰咳而治各不同也。”通过鉴别不同病因而导致此症不同表现,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有益借鉴。严器之序中评价此书:“撰述伤寒,义皆前人未经道者。指在定体、分形、析证。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辩之。……所谓真得长沙公 (按:指张机)之旨趣也。使习医者流读其论而知其理,识其证而别其病,胸次了然而无惑。”这可以说是对该书的中肯评价。该书有宋刻本,明安正堂刻本,清光绪六年(1880) 扫叶山房刻本,1955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59年科技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伤寒舌鉴
《作者:张登》一卷 清张登(生卒年不详)撰。诊法著作。张登字诞先,江苏吴江人。张倬之兄。其父张璐为当时名医,对伤寒颇有研究,著有专书。张登曾与其弟张倬一同参订由其父诠次的《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对其父的学术思想多有承继。张登认为舌诊为临床简便有效的诊断方法,根据其父医案,结合自己临床经验,于康熙七年(1668)撰成此书。全书共约二万字。书中详列伤寒观舌之法。分为白胎舌、黄胎舌、黑胎舌、灰胎舌、红色胎舌、紫色胎舌、霉酱色胎舌、蓝色胎舌八种,书末附妊娠伤寒舌。全书共载一百二十种舌象图。各有总论,又附图说明,并论述每种舌象经常相兼出现的脉证及诊断意义与治疗方剂。古医学著作往往于诊候之外,兼及辨色聆音,而不及于观舌诊病。其舌白胎滑之说始见于张机的《伤寒论》,但其法陈旧不详,亦未谈及舌胎之区别。杜本的《伤寒金镜录》虽列三十六种舌象图但并不详备,《观舌心法》列三十七种舌象图,然而所述病源芜杂。张登以己之经验,参证《伤寒金镜录》、《观舌心法》二书正其错误,削其繁芜,以成此书。引书为重要的舌诊著作,对舌诊之发展颇有影响。对诊断伤寒证候补益很大。有《张氏医通本》(清光绪十一年),扫叶山房刻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四库全书》本。
-
伤寒六书
《作者:陶华》明·陶华撰。成书于1445年。全书7万字。书凡6卷。该书以陶氏所撰之六种伤寒著作汇集而成, 合为六卷, 分为六书, 故名《伤寒六书》。卷一曰陶氏家秘, 先伤寒论, 次伤寒秘要脉诀指诀、浮脉形法主病等二十二论, 继述有关伤寒的七十余种病证, 以及风温、湿温、风湿、温毒、中厥等证治。卷二曰明理续论, 谓“成无己《明理论》, 止五十证, 辨究详明, 惜其未备。于是乃集所见所闻, 比类附例, 斟酌而损益之”。即在成氏《伤寒明理论》基础上, 由五十论增至八十五论, 于伤寒形证予以辨析。卷三曰伤寒琐言, 乃陶氏研习《伤寒论》之心得, 载辨张仲景伤寒论、治伤寒用药大略、伤寒言症不言病、厥分阴阳辨等一十五篇,“文虽鄙俚, 然言简意到”。卷四曰杀车槌方, 列劫病法、制药法、解药法于前, 载秘验方三十七首于后, 药证相印, 经方时方, 融冶一炉, 发明颇多。卷五曰一提金启蒙, 分述六经见证法、辨证法、诊脉法、用药法及脉要贯珠数等, 以为学习伤寒启蒙之用。卷六曰证脉截江网, 立伤寒标本论法、伤寒用药法则、伤寒统论受病之法、论伤寒难拘日数辨等一十六篇。是书言必遵仲景, 强调临床实用。对伤寒六经证治与杂病证治, 探微索隐,反复详明。其辨阴阳有经, 表里有症, 虚实有脉, 制方有法, 活泼玲珑。其诊病问疾, 善用浮、中、沉三脉查辨阴阳表里, 寒热虚实, 循此而立法处方用药。另书中所载经验良方, 汇注了陶氏心血, 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又从学术的继承与发展而论, 此书受朱肱《活人书》影响颇为深刻。但辞句多有重复, 并有辨证欠明、方药杂乱之弊。后世徐春甫、汪琥、王宇泰等均就此提出异议。此书有明·李存济刻本及《医统正脉》本等版本; 民国间上海千顷堂书局、上海中医书局有印行。现北京图书馆藏有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 李存济刻本;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明代武林何景道刻本;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清·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 文发堂刻本。
-
伤寒法祖
《作者:任越庵》清·任越庵撰。约成书于1793年。全书4万字。书凡2卷。卷上述伤寒全论大法、六经正义、合病启微、风寒辨惑、温暑指归、痉温异同、平脉准绳。卷下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解, 末以制方大法殿后。任氏认为, 慈溪柯韵伯撰《伤寒论注》四卷、《伤寒附翼》二卷, 复撰《伤寒论翼》二卷, 阐未发之藏, 探独得之秘, 其明辨详析, 使仲景千古不明之案, 一旦豁然。但因流传已广, 翻刻既多, 其文义字句, 类多鱼豕, 观者未得洞明, 咸置高阁。殷鉴于此, 是书特将柯氏《伤寒论翼》错讹之处, 细加校正, 去繁就简, 重新正定, 而编次仍循柯氏之旧, 故定名曰《伤寒法祖》。是书在学术上, 以遵从柯韵伯学术思想为宗旨, 既以六经分证立论, 又主张伤寒六经为百病立法, 自亦包括杂病在内。反复阐明六经经界、合病并病等, 对伤寒六经证治亦详为剖析, 在仲景制方用药方面亦作了某些探索。然缺乏个人的独到见解。本书在任越庵生前尚未梓版。任氏逝世后多年, 其孙任波将此书稿交于弟子陶观永, 付梓刻版, 始得流传。此书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 刊本,及裘吉生等辑《珍本医书集成》刊本; 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印行。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有《珍本医书集成》(1936年) 刊本。
-
伤寒附翼
《作者:柯琴》伤寒类著作。清初柯琴撰。二卷。琴有《伤寒来苏集》已著录。依据《内经》理论,阐发仲景之学,采用六经分类法,分列诸方,于康熙十三年(1674)撰成是书。上卷为太阳方总论及列方,下卷为阳明方总论及列方、少阳方总论及列方、太阴方总论及列方、少阴方总论及列方、厥阴方总论及列方、六经方余论及列方。是书详论《伤寒论》方,以经类方,先列每经方总论其大意,后列诸方,每方详论主治、病因、病理和方解等,多能阐发经旨,对方有执、喻昌等所倡之三纲鼎立说,予以批驳,立论较为公允。为研究《伤寒论》及方论的重要参考书之一。有乾隆二十年(1755) 昆山马中骅刻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刊本,一九三一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
伤寒贯珠集
《作者:尤怡》伤寒类著作。清尤怡撰。八卷。怡字在泾,号拙吾,晚号饲鹤山人,长洲(江苏吴县)人。幼年家甚贫,工诗词,后从游于名医马元仪,博览群书,晚年学益深造,治病多效,名著当代。撰有《金匮要略心典》、《医书读书记》、《静香楼医案》等。本书成于雍正七年(1729)。约十万余字。卷一卷二为太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卷三卷四为阳明证,分证治法、明辨法、杂病法;卷五为少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刺法;卷六为太阴诸法、脏证、经病证、经腑俱病证等;卷七为少阴诸法,脉证、清法、下法、温法等;卷八为厥阴病脉证,厥逆进退之机,生死微甚之辨等。按经分篇,注释《伤寒论条文》。每经之首均列“条例大意”,进而按治法类分诸证,然后以阐明本经证大要,尤详其治则大法。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对《伤寒论》的研究有一定价值。有嘉庆十八年(1813)苏州会文堂刊本,一九五六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岭海舆图
区域地图。明姚虞撰。一卷。虞字泽山,福建莆田人。嘉靖进士,曾官知府。是书为其官监察御史,巡按广东所作。以图为纲,附序、纪。首岭海舆地全图(即省图),次南雄、惠州、潮州、肇庆、高州、廉州、雷州、琼州等十府图,经以南夷,共十二图。每图皆有序与纪。记述全省与八州政区建置沿革,山川要隘险塞,及所领州、县户口、田粮课税,官兵马匹等额数。 南夷图,共标三十一国和地区。序纪通贡者在前,有安南、占城、满刺加、三佛齐、浡泥、锡兰、苏门答腊等十国,并详载其通贡时间和贡物种类。后附通市者大坭、急兰丹二国,来中国贸易时间及交易物品。极重海防,凡隘塞关津,必详标于图,不能尽载者,则详于序。内容略古详今,略山川详扼塞,略职官,详兵马钱粮,略文事而重武备。于志乘中,别为体例。叙事简赅,条理分明,为明代广东所遗重要地理图书。对研究该地历史、经济、军事海防及与南洋各国交往均有重要意义。有《四库全书》本, 《守山阁丛书》本。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为刘叔申先生晚年讲稿,由罗常培先生笔记。此书析论精微,每发一义,启示无穷。内容除总论外,重要的篇章有:论各家文章与经史子之关系、汉魏六朝之写实文学等。
大六壬集成五要权衡
式者理人事也课一入手先以五行变化观正时来情四课三传用神指斗类神主事枝干年命太岁月建月建见课体之大端继之以禄马贵人德合鬼墓破害刑冲然后分彼我内外主宾尊卑明天时地理内外喜怒虚实聚散知进退动静终始迟速存亡胜负幽明鬼神人物情状男女贵贱亲疏老少新旧多寡定方向远近前后左右高下显晦向背总而天地人三才之道备矣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炳麟著。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仍以君主立宪的改良主义政治观点,抵制和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1902年发表的《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仿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一文即其代表。章炳麟在这封信中批驳了此文对革命的种种非难,阐述了中国必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张,为当时革命派对改良派进行公开论战打响了第一炮。文章围绕着中国应“立宪”还是“革命”这一中心问题,着重驳斥了保皇派康有为提出的中国人民“公理未明,旧俗俱在”,因而只可“仿行立宪,不能行革命”的谬论,指出“公理之未明,则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他又针对康有为“保皇是天命注定”的谬论,认为革命是“拨乱反正,不在天命之有无,而在人力之难易”;认为“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他深信中国经过“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革命之后,将建立民主共和的制度,信中表现作者不信天命,信革命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有力地鞭挞了勾结帝国主义的满清政府的罪恶,揭露保皇派的反动本质。此信发表后引起反动派的极端恐惧,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是有力的鼓舞。但信中在反满思想中掺杂了不少大汉族主义的糟粕。全文万余言,以古今中外的实例佐证,阐述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观点鲜明,气势凌厉,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强。
三教出兴颂注
三教出兴颂注,一卷,宋宗晓注并序。
牧云和尚宗本投机颂
牧云和尚宗本投机颂,记室智时、侍者超慧同对。西干,震旦,宗本投机颂终病游游刃目终,序品,法华后颂,四依法颂,病游游刃终,自叙,病游初草.病游后草等。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