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伤寒
-
伤寒总病论
《作者:庞安时》六卷。宋庞安时撰。庞安时,字安常,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人,自幼随父学医,博览《素问》、《难经》、《灵枢经》、《甲乙经》等书,尤精于《伤寒论》。庞安时多才多艺,曾与苏轼、黄庭坚等著名文人交游,而医名甚著,倾倒淮南。庞安时曾撰有 《难经辨》、《主对集》、《本草补遗》等,此三书均已失传,唯存《伤寒总病论》一书。此书成于元符三年 (1100),有黄庭坚序、苏轼回帖各一。卷一首列叙论一篇,阐述了作者的学术思想,认为治伤寒主要应从病因入手,并结合体质、地理、气候等进行探讨;然后阐述六经诸证。卷二阐述汗、下、水、吐、灸、火、温等疗法适应与禁忌诸证。卷三论结胸、痞气、阴阳毒、狐惑、百合及痓、湿、暍等伤寒杂证。卷四论暑病、时行、寒疫、斑痘等证。卷五论天行温病诸证及小儿伤寒证等。卷六为伤寒杂方,妊娠杂方,伤寒刺法,伤寒、热病、温病死生候,差后禁忌等,并解仲景脉说、解华佗内外实说、辨论、上苏子瞻端明辨伤寒论书。书中内容不仅限于伤寒,还论及温病,又及内、妇、儿科诸证。有论有方,随证施治。书中特别将颇具流行性、传染性的温病与一般广义的伤寒加以区别,主张二病分治。此书对温毒五大证的治法遣方富有特色,为后世所重。此书博采传统典籍精华,对《伤寒论》加以补充发挥,实为研究《伤寒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此书后附《伤寒论音训》一卷,《修治药法》一卷,均为庞安时门人董炳编。有黄丕烈藏宋刊本,清道光三年(1823)黄丕烈士礼居仿宋刊本,1956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8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点校本。
-
伤寒心法要诀
《作者:吴谦》清·吴谦撰。成书于1742年。全书3卷, 5. 5万字。卷一, 论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各病脉证、阴阳表里、阳毒、阴毒诸证等, 凡三十五篇; 卷二, 列表热里热阴热阳热、恶寒背恶寒、恶风、头痛等四十九证, 分述各脉证及诊治要点; 卷三, 继列伤寒五证、同伤寒十二证及易愈生证、难治死证等一十九证, 辨类似, 别异同, 断死生, 探隐索微, 反复阐释。末附汇方及双解散完素解利初法、河间解利后法, “俾后之学者, 知所变通”。本书以仲景学说为宗旨, 以前贤诸家为羽翼, 从临床实际角度出发, 重点探讨了《伤寒论》有关伤寒传变、伤寒脉证、伤寒治法等问题。其在编次注释上的突出特点, 就是对每个问题, 能撮其要旨, 先列歌诀, 次列注释, 使读者便于熟读默记, 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 则易读易解, 有会心之乐, 而无望洋之叹。故对学习、研究或临床运用《伤寒论》者, 颇有参考价值。此书为清·乾隆间由政府组织编纂的医学丛书《医宗金鉴》中的一部著作, 在吴谦生前即已梓版流传。此书有清·武英殿刊本及清·江西书局刊本等版本(见《医宗金鉴》,丛书类); 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印行。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清·乾隆壬戌(1742) 武英殿刻本, 清·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 呈经元堂重刻本, 及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 扫叶山房刻本等版本。
-
伤寒寻源
《作者:吕震名》三卷。清吕震名(1798—1852)撰。吕震名字建勋,号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年间举人。官至湖北荆门州州同等职。后去官归隐,侨居苏州,研读医书。吕氏致力于《素问》、《灵枢》及仲景之书的研究,为人治病多尊古法,著有《内经要论》等书。此书成于道光三十年(1850),为吕氏研究仲景之书二十余年之心得。书中进一步阐发仲景之旨意,取仲景自序中“见病知源”之意而名其书。上卷辨析风寒湿温源流、六经诸证辨证之法;中卷辨析部分疑似之伤寒诸证;下卷详论制方精义,包括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探诸家之渊源,论前人之得失。认为王叔和编次《伤寒论》既有功又有过;陶节庵《伤寒六书》大有悖于经旨;吴又可《瘟疫论》实为发展仲景之学。评述较为公允。书中辨中风、辨伤寒、辨温病、辨湿病、辨热病诸说,以及所论之医方,皆荟萃诸家之说,折衷仲景,得失详明,十分深细。条理清晰,方论精辟。有咸丰四年(1854)吴门潘氏刻本、1930年上海中医书局影印《古本医学丛书》本、大陆书局铅印本。
-
伤寒医诀串解
《作者:陈修园》清·陈修园撰。约成书于1823年。全书5. 2万字。书凡6卷。该书自太阳篇始, 至厥阴病终, 对仲景原文, 详为阐发。其注释发挥有如下特点: ①综贯衍绎, 诠解伤寒。其对《伤寒论》原文,不是随文顺演, 逐条注释, 而是采用综贯衍绎的方法, 即把《伤寒》各篇条文, 按不同的内容分成若干段, 综合分析, 融会贯通, 既说明条文之间的联系, 又指出其辨证要点, 使人深得要领。②以经为纲, 分经审证。其用分经审证的方法, 以六经为纲, 根据各经病变特点归纳仲景条文。如三阳病篇, 以经证、腑证为纲; 三阴病篇, 以阴(寒) 化、阳(热) 化为纲。进而阐明各病之证型和病机治法, 再依循《伤寒》条文分节论述其精义。这一特点在他的《伤寒论浅注》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③辨识六经, 注重气化。他以《内经》理论为依据, 善于运用标本中气、经络学说来推阐六经奥旨, 以明六经证治传变之理。④文字朴实, 切合实用。本书不足之处在于对某些《伤寒》条文的移易不甚合理, 某些论点也比较牵强。此书乃陈氏晚年所编集, 惜六篇之中尚缺厥阴一篇, 以其未成书, 故不及付梓。陈氏去世后, 其门徒、侄儿陈道著承修园之志, 日尝阅览而秘藏之, 复体会其遗意, 而敬续一篇, 以补其缺。篇帙既成, 遂刊刻于世。此书有清刻本及《陈修园医书》诸种本; 后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有印行。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藏有清·咸丰六年丙辰(1856) 刻本; 扬州市图书馆藏有清·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 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藏有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 珍艺书局铅印《陈修园医书二十一种》之单行本。
-
伤寒直格
《作者:刘完素》医经研究著作。又名《刘河间伤寒直格方论》。3卷。(原为6卷,或称6集)。旧题金·刘完素 (守真、河间居士、通玄处士)撰,元·葛雍(仲穆)编。书的上卷叙干支配脏腑、病因、运气主病、脉诊等统论内容;中卷论伤寒六经传受,并分析一些病症及其治法;下卷集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等方以及益元散、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等共34方。汪琥认为:“是书之作,实为大变仲景之法者也”(《伤寒论辨证广注》),卷终有“伤寒传染论”一则,明确提出“秽气”、“秽毒”致病的观点,在治方和病因认识方面,较之前人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有些用运气学说解释伤寒病理,须予分析对待。现存元天历 (1328)年刻本,明朝、日文版本,以及清代抄、刻本,还有民国千顷堂书局石印本,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铅印本。还见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刘河间医学六书》 等。
-
伤寒指掌
《作者:吴贞》《伤寒指掌》系热病著作。4卷。清·吴贞(坤安)辑撰。书成于(1796年嘉庆元年)。原作2卷,经其弟友石辑为4卷,刊于嘉庆十三年。吴氏行医30余年,私淑叶天士、薛生白。他探究伤寒之秘旨,辨析诸家之得失,推崇叶天士治案,能“寓伤寒于六气之中……其云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三焦。”寒、温分治,不以足经之药混治手经之病。于是分门别类,条辨诸书,眉目清晰,如观指掌。全书分本病及变病、类病两大部分。卷1~2首述“类伤寒辨”(19症)及察舌、察目辨症法,次列六经本病,每病先古法,后新法;卷3叙变症(26种);卷4叙类症(16症)。古法系依据《证治准绳》、《医宗金鉴》、《伤寒来苏集》等书的注释;新法则参考叶天士医案、《伤寒第一书》、《温热暑疫全书》等著作中的治法。该书合伤寒、温病为一,主张“伤寒者,热病之总名”,以“因于寒者”为正病,“因六淫之兼气,或非时之戾气”,所发诸病作为“类伤寒”。且以为“伤寒正病绝少,类症尤多。”治法详明,方药初备,为热病著作中较好的一种。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排行本。
-
伤寒微旨论
《作者:韩祗和》北宋·韩祗和撰。韩氏为宋哲宗时人, 对《伤寒论》研究颇深, 乃于元祐元年(1086) 撰成此书。原书早佚, 而《永乐大典》内散见颇多, 王好古《阴证略例》中间引其文。《四库全书》纂集者乃“采掇荟萃, 复成完帙, 谨依原目, 厘为上下两卷”。上卷内容为伤寒源、伤寒平脉、辨脉、阴阳盛虚、治病随症加减药、用药逆等八篇。下卷内容为总汗下、辨汗下、药力轻重、温中、大小便等七篇。全书共十五篇,间附方论。书中强调伤寒不可早下, 重视时辰季节对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影响。但祗和“纯以温暑作伤寒立论, 而即病之伤寒反不言及, 此已是舍本徇末, 全不能窥仲景蕃篱”。(王履《伤寒溯洄集》)。本书对仲景旨意多有发挥。现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1914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等。
-
伤寒论纲目
《作者:沈金鳌》清·沈金鳌撰。成书于1774年。全书分16卷, 34. 4万字。该书首冠以总论, 分为脉症、六经主症、表里、传变等篇。自卷一至卷十五, 循六经之次, 编列《伤寒论》原文; 其不得分属六经者, 如伤寒后症及辨脉、平脉等篇, 悉列另篇, 以为十六卷。因是书编次, “以仲景论为纲, 历代诸家之语足以阐明仲景者为目”, 故名曰《伤寒论纲目》。其编次注释有这样一些特点: ①按证归类, 重编《伤寒》。其在《凡例》中说: “仲景《伤寒论》, 自叔和窜乱后, 其六经条款,凡注释家各以意为前后, 讫无一定。独柯氏《论注》, 其分隶六经者, 颇有理据, 今《纲目》所定, 皆依柯本。” ②博采群书, 以目释纲。其在六经原文纲下, 则采辑叔和以下42家伤寒著作为目, 各摘其语之尤精且当者, 以发明仲景之论。而其中又以柯韵伯之说为主。并附以己见阐发于后。③六经传变, 注重辨证。沈氏认为, “伤寒之病, 有传经, 有直中, 有始终不传, 有风寒交中, 千态万状, 棼如乱丝”。学者当循六经辨证之旨, 明邪犯脏腑经络, 轻重虚实之异, 而随证论治。④立法用方, 灵活变通。其驳斥“但取仲景法, 不取仲景方” 之诡言, 谓仲景之书, “方因法立, 法就方施,113方, 方方皆活, 397法, 法法皆通”。若将其法与方融会贯通, 诚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既可治外感, 又可治内伤, 本书对后世有深刻影响,是一部研究“伤寒论” 各家注释的难得参考书。不过, 是书亦有不足之处,如清·曹禾《医学读书志》说: “然沈氏改补前人原文, 几呈不可句读; 采集诸家, 复美丑不齐; 不著书名, 任情窜抹, 每非厚书之辙, 虽获睹秘书,实未得书中旨趣。”
-
伤寒论辑义
《作者:丹波元简》《伤寒论》注本。《聿修堂医学丛书》之一。7卷。日本丹波元简(廉夫)撰于享和元年(1801年)。前6卷列述六经病;卷7辨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伤寒论》原文悉遵我国宋高保衡、林亿校订本,而将其他《伤寒论》传刊本之异同,尽注于各条之下;原论中之误文、脱文,本汉儒尊经之意,不妄改易;校勘亦较精详。其诠释仲景原文,采辑成无己以下数十家之注文,结合个人心得逐条阐析,对原文中条理牴牾、字句钩棘、不易晓明者,“勿敢妄于穿凿”。方解部分,除选注诠释外,并参考古今方书增补了一些效方。作者又于此书“综概”中指出:读《伤寒论》,“宜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分,发汗吐下、攻补和温之别”。对读者甚有启发。现存多种刊本,最早为日本文政五年(1822年)聿修堂原刻本,建国后我国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
伤寒明理论
《作者:成无己》三卷。金成无己撰。该书成于 《注解伤寒论》之后,是作者研究《伤寒论》的又一卓著成果。该书摘取 《伤寒论》中五十种症候进行了病象、病因、病理及临床施治方面的阐述。辨识精微,言语通俗。如 《咳第二十五》篇云:“伤寒咳者,何以明之?咳者,謦咳之咳,俗谓之嗽者是也。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之,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冲击膈咽,令喉中淫淫如痒,习习如梗,是令咳也。……咳之由来,有肺寒而咳者,有停饮而咳者,有邪气在半表半里而咳者。虽同曰咳而治各不同也。”通过鉴别不同病因而导致此症不同表现,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有益借鉴。严器之序中评价此书:“撰述伤寒,义皆前人未经道者。指在定体、分形、析证。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辩之。……所谓真得长沙公 (按:指张机)之旨趣也。使习医者流读其论而知其理,识其证而别其病,胸次了然而无惑。”这可以说是对该书的中肯评价。该书有宋刻本,明安正堂刻本,清光绪六年(1880) 扫叶山房刻本,1955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59年科技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伤寒舌鉴
《作者:张登》一卷 清张登(生卒年不详)撰。诊法著作。张登字诞先,江苏吴江人。张倬之兄。其父张璐为当时名医,对伤寒颇有研究,著有专书。张登曾与其弟张倬一同参订由其父诠次的《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对其父的学术思想多有承继。张登认为舌诊为临床简便有效的诊断方法,根据其父医案,结合自己临床经验,于康熙七年(1668)撰成此书。全书共约二万字。书中详列伤寒观舌之法。分为白胎舌、黄胎舌、黑胎舌、灰胎舌、红色胎舌、紫色胎舌、霉酱色胎舌、蓝色胎舌八种,书末附妊娠伤寒舌。全书共载一百二十种舌象图。各有总论,又附图说明,并论述每种舌象经常相兼出现的脉证及诊断意义与治疗方剂。古医学著作往往于诊候之外,兼及辨色聆音,而不及于观舌诊病。其舌白胎滑之说始见于张机的《伤寒论》,但其法陈旧不详,亦未谈及舌胎之区别。杜本的《伤寒金镜录》虽列三十六种舌象图但并不详备,《观舌心法》列三十七种舌象图,然而所述病源芜杂。张登以己之经验,参证《伤寒金镜录》、《观舌心法》二书正其错误,削其繁芜,以成此书。引书为重要的舌诊著作,对舌诊之发展颇有影响。对诊断伤寒证候补益很大。有《张氏医通本》(清光绪十一年),扫叶山房刻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四库全书》本。
-
伤寒六书
《作者:陶华》明·陶华撰。成书于1445年。全书7万字。书凡6卷。该书以陶氏所撰之六种伤寒著作汇集而成, 合为六卷, 分为六书, 故名《伤寒六书》。卷一曰陶氏家秘, 先伤寒论, 次伤寒秘要脉诀指诀、浮脉形法主病等二十二论, 继述有关伤寒的七十余种病证, 以及风温、湿温、风湿、温毒、中厥等证治。卷二曰明理续论, 谓“成无己《明理论》, 止五十证, 辨究详明, 惜其未备。于是乃集所见所闻, 比类附例, 斟酌而损益之”。即在成氏《伤寒明理论》基础上, 由五十论增至八十五论, 于伤寒形证予以辨析。卷三曰伤寒琐言, 乃陶氏研习《伤寒论》之心得, 载辨张仲景伤寒论、治伤寒用药大略、伤寒言症不言病、厥分阴阳辨等一十五篇,“文虽鄙俚, 然言简意到”。卷四曰杀车槌方, 列劫病法、制药法、解药法于前, 载秘验方三十七首于后, 药证相印, 经方时方, 融冶一炉, 发明颇多。卷五曰一提金启蒙, 分述六经见证法、辨证法、诊脉法、用药法及脉要贯珠数等, 以为学习伤寒启蒙之用。卷六曰证脉截江网, 立伤寒标本论法、伤寒用药法则、伤寒统论受病之法、论伤寒难拘日数辨等一十六篇。是书言必遵仲景, 强调临床实用。对伤寒六经证治与杂病证治, 探微索隐,反复详明。其辨阴阳有经, 表里有症, 虚实有脉, 制方有法, 活泼玲珑。其诊病问疾, 善用浮、中、沉三脉查辨阴阳表里, 寒热虚实, 循此而立法处方用药。另书中所载经验良方, 汇注了陶氏心血, 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又从学术的继承与发展而论, 此书受朱肱《活人书》影响颇为深刻。但辞句多有重复, 并有辨证欠明、方药杂乱之弊。后世徐春甫、汪琥、王宇泰等均就此提出异议。此书有明·李存济刻本及《医统正脉》本等版本; 民国间上海千顷堂书局、上海中医书局有印行。现北京图书馆藏有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 李存济刻本;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明代武林何景道刻本;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清·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 文发堂刻本。
-
伤寒法祖
《作者:任越庵》清·任越庵撰。约成书于1793年。全书4万字。书凡2卷。卷上述伤寒全论大法、六经正义、合病启微、风寒辨惑、温暑指归、痉温异同、平脉准绳。卷下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解, 末以制方大法殿后。任氏认为, 慈溪柯韵伯撰《伤寒论注》四卷、《伤寒附翼》二卷, 复撰《伤寒论翼》二卷, 阐未发之藏, 探独得之秘, 其明辨详析, 使仲景千古不明之案, 一旦豁然。但因流传已广, 翻刻既多, 其文义字句, 类多鱼豕, 观者未得洞明, 咸置高阁。殷鉴于此, 是书特将柯氏《伤寒论翼》错讹之处, 细加校正, 去繁就简, 重新正定, 而编次仍循柯氏之旧, 故定名曰《伤寒法祖》。是书在学术上, 以遵从柯韵伯学术思想为宗旨, 既以六经分证立论, 又主张伤寒六经为百病立法, 自亦包括杂病在内。反复阐明六经经界、合病并病等, 对伤寒六经证治亦详为剖析, 在仲景制方用药方面亦作了某些探索。然缺乏个人的独到见解。本书在任越庵生前尚未梓版。任氏逝世后多年, 其孙任波将此书稿交于弟子陶观永, 付梓刻版, 始得流传。此书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 刊本,及裘吉生等辑《珍本医书集成》刊本; 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印行。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有《珍本医书集成》(1936年) 刊本。
-
伤寒附翼
《作者:柯琴》伤寒类著作。清初柯琴撰。二卷。琴有《伤寒来苏集》已著录。依据《内经》理论,阐发仲景之学,采用六经分类法,分列诸方,于康熙十三年(1674)撰成是书。上卷为太阳方总论及列方,下卷为阳明方总论及列方、少阳方总论及列方、太阴方总论及列方、少阴方总论及列方、厥阴方总论及列方、六经方余论及列方。是书详论《伤寒论》方,以经类方,先列每经方总论其大意,后列诸方,每方详论主治、病因、病理和方解等,多能阐发经旨,对方有执、喻昌等所倡之三纲鼎立说,予以批驳,立论较为公允。为研究《伤寒论》及方论的重要参考书之一。有乾隆二十年(1755) 昆山马中骅刻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刊本,一九三一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
伤寒贯珠集
《作者:尤怡》伤寒类著作。清尤怡撰。八卷。怡字在泾,号拙吾,晚号饲鹤山人,长洲(江苏吴县)人。幼年家甚贫,工诗词,后从游于名医马元仪,博览群书,晚年学益深造,治病多效,名著当代。撰有《金匮要略心典》、《医书读书记》、《静香楼医案》等。本书成于雍正七年(1729)。约十万余字。卷一卷二为太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卷三卷四为阳明证,分证治法、明辨法、杂病法;卷五为少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刺法;卷六为太阴诸法、脏证、经病证、经腑俱病证等;卷七为少阴诸法,脉证、清法、下法、温法等;卷八为厥阴病脉证,厥逆进退之机,生死微甚之辨等。按经分篇,注释《伤寒论条文》。每经之首均列“条例大意”,进而按治法类分诸证,然后以阐明本经证大要,尤详其治则大法。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对《伤寒论》的研究有一定价值。有嘉庆十八年(1813)苏州会文堂刊本,一九五六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伤寒九十论
《作者:许叔微》一卷。宋许叔微撰。此书为作者自述医案集结而成。书中载各种疑难之证医案九十则,每则先述病例及治疗经过,然后剖析评说。作者在理论上以张仲景学说为指导,凡脉证与张氏之说相合者,用其正法,有不尽相合者,则参证仲景他法以为变通,并且援引《素问》、《难经》之精义,融汇贯通。作者认为,其他各家脉法与仲景不尽同处,伤寒脉当以仲景为准法。此书理论联系实际,阐发伤寒理论,辨证详明,切合实用,为伤寒学不可多得之作,与《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等参阅,可见作者精深学术思想与丰富临证经验。此书撰成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有清咸丰中仁和胡氏琳琅秘室丛书本,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本,1956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
-
伤寒补例
《作者:周学海》清·周学海编著。成书于1905年。全书约2万字,分2卷, 17篇。上卷设伤寒难读、三阳三阴分经名义、伤寒重病多是下焦伏寒等论。下卷列《伤寒论》读法十四条、南北伤寒温病异治诸论。本书为补充发挥《伤寒例》而作, 故名《伤寒补例》。周氏将《伤寒例》“即病为伤寒, 伏气变为温病” 的理论, 通过对伤寒、温病、疟、痢等病证分析,结合读书临证体会, 予以阐发。认为伤寒见证, 不止仲景原文; 仲景文外,尚有伤寒证治。伤寒重病多是下焦伏寒, 久而上越, 阳气不得安窟, 乃始发病, 或加上焦新感, 则其发愈暴。故治伤寒, 必察下焦元气之虚实寒热。提出伤寒辨证应分为: ①初起本证治法; ②初起兼证治法; ③日久化寒并误治化寒证治; ④日久化热并误治化热证治。其诊伤寒, 不拘于六经辨证,为外感热病的临床辨证开辟了新途径。本书包含在《周氏医学丛书》中,1910年福慧双修馆刻印。1936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中国医学大成》, 有本书单行本。
-
伤寒大白
《作者:秦之桢》医经研究著作。4卷。清·秦皇士(之祯)撰。刊于1714年。本书重点论述并解答《伤寒论》原著中的不易理解的内容,使读者阅此书后明白于心,故以“大白”为书名。作者指出治疗伤寒热病当分表邪、里邪、表里兼邪三种情况。书中以长沙地区作为我国南北分界线,认为麻、桂北方可用而南方不可用,这种观点是片面不可取的。本书条理分明,文意简要,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有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其顺堂陈氏刻本、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 (1714) 博古堂刻本、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 刻本、清光绪九年癸未 (1883) 上海味兰书屋刻本、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还读楼刻本、1915年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1922年吴门宁瑞堂殷氏石印本、抄本 (佚年) 和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红书
心理学自开创以来,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像《红书》这样,从开始写作到出版面世,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和波折。也很少有著作像《红书》一样,在未曾出版之前,就对20世纪的社会和思想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红书》可以被视为荣格的私人日记,记录了他在1914~1930年间的“自我实验”,荣格曾为它花费16年时间精心雕琢,将它视为自己后期著作的核心与关键来源。在此之后,他却又令人费解地突然中断了继续写作,将之束之高阁。直到荣格去世后几十年,荣格继承人协会才授权委托资深荣格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进行编辑、翻译、出版。索努教授为《红书》耗费了13年的心血,才终于使得它面世出版。这本充满神秘色彩的“时光之书”,为充分理解荣格的作品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它打开了一扇独一无二的窗口,让世人可以看到荣格是如何在他生命中的特殊时期修复了他的灵魂,继续研究心理学,从而成为一代大师。不论是它在荣格一生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还是作为一件艺术品,《红书》的出版都堪称一个里程碑。
唱论
乐学论著。元燕南芝庵撰。不分卷,共三十一节,每节不标题目。内容除简略地列举古代著名的音乐家、歌唱家、作曲家和古典戏曲的主要体制外,大部分是关于宋元两代戏曲声乐理论和歌唱方法。其音乐美学思想,注重歌唱中的抑扬顿挫的格调、停声待拍的节奏,并提出“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的美学命题。认为“歌之格调:抑扬顿挫,顶叠垛换,萦纡牵结,敦拖呜咽,推题丸转,捶欠遏透。”指出歌唱时,高低转折,要圆转自如。要使其声扬,必先使其抑;要使其声抑,必先扬其声;一腔顶着一腔唱,下句起音,要顶着上句尾声唱;行腔时,要讲究有板有眼,不失尺寸;发声落音,应极为厚实,要求在拖长的唱音上加上美的装饰音;要以情感贯注入声调的表达;歌唱时要有圆润如明珠般的格调,使人在听觉的美感中产生视觉美感。又要求歌唱时要注重蓄气吐气,使唱音刚柔如意,长短合度。其歌唱美学思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有元杨朝英选编的《乐府新编阳春白雪》附录本,元陶宗仪著《南村缀耕录》收录本,明臧懋循编《元曲选》附录本。近人任讷辑《新曲苑》本,《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收录。
龙门秘旨
署名长春真人丘处机著,有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高仁峒刊本行世。高仁峒谓《龙门秘旨》词赋“系由《道藏》辑录而成”。 清末名士郑观应在《龙门秘旨序》中称:“兹得北派《龙门秘旨》一书,七章中惟《小周天火候口诀》最真,字斟句酌,直泄天机。其余六章,如《炼气化神》为十月怀胎内事,《炼神还虚》为三年乳哺中事,《炼虚合道》为九年面壁内事,篇中次序不合,且文词亦不简净,恐非邱祖所作,是后人托名耳。然其半隐修炼真诀,世所罕见,均宜珍重。” 观之诸词赋,所述丹法口诀,确与龙门派伍柳一系丹法若合符节,故为北派丹诀之真传不谬也。诚如高氏所谓:“长春祖师秘传丹诀七章,括尽金丹大旨,正如皓月当空,山河影都归笼罩,洵道门心法也。”“七章广大,精微包埽一切,无义不搜,无美不备,直与天机密合、造化同游。自入手以迄成功,层次井然,若网在纲,有条不紊,洵性命之全功、天仙之正法眼藏也。”“果能猛勇精进,黾勉不懈,将功行愈进愈上,出神入化不难矣。” 光绪年间方内散人非常推崇《小周天火候口诀歌》,称“此歌字字口诀,……周天火候,已泄十之五六,内尚有文武火候、爻铢斤两、沐浴闰余细微,未敢轻于泄露,特念后人访师艰苦,俾知刻漏上应周天,丹诀确有秘传,学者熟读精思,再求明师指点,不难打破此关矣。” 本篇以1902年郑观应交付上海翼化善堂重刊本为底本整理。
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道教经典。原经卷数不详,约成书于南北朝。《正统道藏》收入残本一卷。P.2576背、S.6219。首尾均残。原属同卷,但文字不连续。共存约四百十二行,前二百十五行不见于《道藏》本,第二百十六行以下见于《道藏》。此经系摘录早期上清派经典中有关修真摄养方术之要诀杂凑而成。主要有导引、服气、叩齿、咽液、思神、内视、按摩、诵经、微咒等方术。体例类似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和《登真隐诀》,故刘师培《读道藏记》疑此经即为《登真隐诀》之缺卷,
起废疾
一卷。汉郑玄撰。此书是针对何氏攻驳《穀梁》的《穀梁废疾》一书而作。汉代《公羊》与《穀梁》同属与《左传》对立的今文经学,但两汉《公羊》独盛,《穀梁》远不能企及。因此,何休之驳《穀梁》,即在于维护《公羊》独尊之地位。而郑玄之申《穀梁》,盖有联合《穀梁》与之一争高低的目的。此书今存四十余条,体例同于《箴膏肓》。如“何休曰:‘《公羊》以为日与不日为远近异词。若《穀梁》云益师恶而不日,则公子牙及季孙意如何以书日乎?’释曰:公子牙,庄公弟,不书弟,则恶明也,故不假去日。季孙意如则定公所不恶,故亦书日。”又如:“何休曰:‘南季、宰渠、伯纠、家父、宰周公来聘皆称使,独于祭叔夺之上奈可?’释曰:诸称使者,是奉王命,其人无自来之意。今祭叔不一心于王,而欲外交,不得王命来,故去使以见之。”清儒刘逢禄不满郑氏之攻驳何氏,撰《穀梁废疾申何》二卷以申何难郑。
慈受怀深禅师广录
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四卷,宋怀深说,善清、善随等编,韩驹序、佚名序(卷三)。大鉴下第十四世,嗣长芦信。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