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伤寒
-
外感温病篇
《作者:陈平伯》清代医家陈平伯(祖恭)所作,虽无原本传世,但经王孟英《温热经纬》等医著收录而得以流传,是温病学中专门论述风温的经典专著,全文仅十二则却系统阐发了风温的因机证治,为后世温病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核心以肺胃为病变中心,提出风温为燥热之邪,阳邪易伤卫气,而肺主卫、胃为卫之本,故温邪外袭或内袭均以肺胃为必犯之地,临床表现以身热、咳嗽、烦渴为必有之证,恶风为或有表现,形成了鲜明的病机特点。 在辨证体系上,该书沿用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框架,结合风温病机特点构建了完整的诊疗方案。风温初期邪在肺卫,以身热畏风、头痛咳嗽、脉浮数、舌苔白为特征,治宜凉解表邪,选用薄荷、桑叶等辛凉之品;中期邪入气分,随热势轻重有不同证型,轻者肺胃热盛见自汗烦闷、舌苔微黄,治以凉泄里热,重者热毒内壅或精液劫夺,需分别采用升散热毒、泄热救津等治法,同时兼顾白疹、斑疹等兼证的辨治;极期热灼营阴或肝风内动,可见神迷谵语、手足痪疭等症,治以泄热和阴、清肝熄风,若邪窜包络则需针对性急救。
-
伤寒论三家注
《作者:张仲景》本书汇集了《注解伤寒论》、《伤寒论注》(见《伤寒来苏集》)和《伤寒贯珠集》三家《伤寒论》注本。 《注解伤寒论》为金代成无己所撰,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共10卷。成氏采用“以经释论,以论证经”的方法,运用《内经》、《难经》理论作注,并通过《伤寒论》从临床角度证明《内》、《难》理论的正确性。对论中具体方药,皆以《内经》性味学说为据,予以解析。引经据典而文辞简约,具有平淡之中见其微奥的特点。作为注释之首,该书对后世《伤寒论》的注释产生了重要影响。 《伤寒论注》为清代柯韵伯所著,共4卷。柯氏首次以证名篇,重新编次,其体例“虽非仲景编次,或不失仲景心法耳”。柯氏以六经经界为纲,主张有是证即用是方,以方名证,方随证附,为后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书中批诸家之谬,悟仲景之旨,堪称历代注疏《伤寒论》的上乘之作。 《伤寒贯珠集》为清代尤在泾所著,共8卷,尤氏于仲景之学致力尤深,采用“以法类证,以证论治”的研究方法,将《伤寒论》原文重整编次,并从临证逻辑思维角度分析归纳《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汇诸家之学,悟仲景之意,立正治、权变、斡旋、救逆、类病、明辨、杂治诸法,而“仲景著书之旨,如雪亮月明,令人一目了然”。 本书于《伤寒论》众多注本中选取最具特色的三家,将其合并成书,以求与广大中医药临床人员、中医药院校学生以及自学中医者共享《伤寒论》注本精华,为深入学习经典提供帮助。
-
伤寒类书活人总括
《作者:杨士瀛》一名“活人总括”。宋·杨士瀛撰。成书于1264年。全书共7卷。本书以总括仲景《伤寒论》与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二书内容为主,结合杨氏本人的学术见解而写成。卷一为活人证治赋,分别论述风寒湿暑温热诸种脉证治法、阴阳虚实表里汗下、合病并病治法、误汗误下失汗失下诸种变证、脉证顺逆及诸恶症等。提出治伤寒当随变随应,不可拘于日数及营卫脏腑受病浅深等观点。卷二伤寒总括,卷三伤寒证治,叙述六经病证及痰饮、伤食、虚烦、脚气等类伤寒证的辨治。卷四至卷六分述发热、恶风、四逆、头痛80多种症候的辨治。卷七介绍小柴胡汤加减法、伤寒诸笃证以及伤寒别名、戒忌、产妇与小儿伤寒等。每条论述均以歌诀括其要,以利记诵和实用。本书荟萃群言、博采众家、又能抒发自己的心得,内容广泛,联系实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彤园初集大方脉
《作者:郑玉坛》又名《伤寒杂病心法集解》,综合性医学著作。6卷。清郑玉坛编撰。《郑氏彤园医书四种》之一。成书于1786年。是书卷一、卷二为《伤寒心法集解》。其中卷一为三阳伤寒篇、三阴伤寒编; 卷二为伤寒辨证篇,含两感全篇、辨别诸证、类伤寒门、同伤寒门、伤寒附法。因 《伤寒论》头绪繁多,未易领会,故节录《伤寒总注》系于篇首,以便学者熟读默记,明其大旨,然后对伤寒各证条分缕析,予以发挥。卷三、卷四为《幼科心法集解》。其中卷三列伤寒、感冒、瘟疫、暑症、伤湿、发热、汗症、咳嗽、噤乳、痰饮、头痛、腹痛、积滞、癖积14门; 卷四列霍乱,疟疾、呕吐、泄泻、吐泻、痢疾、淋症、便门、消渴、麻疹10门,附痘中杂症。对各病证衍其奥旨,分经论治,诸家方书有似是而非者概不入选; 不仅可运用于幼科,予以施治大、小、男、妇均无不可。卷五、卷六为《伤寒杂病医方合编》,乃与前4卷相辅而行之作。其中卷五列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7门; 卷六列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补养、明目、救急13门。两卷载方700余首,为历代名医有关伤寒治疗药方精华汇集,复循其法,酌其量,阐释发明,以俾时用。
-
湿温时疫治疗法
《作者:佚名》湿温著作。绍兴医学会会员集体编著。刊于1913年。书分病名定义、病因病理、病状疗法、卫生预防4部分。系统阐述湿温时疫之演变、转归及防治方法,所拟方药大多切于实用。书中杂有中西医汇通之论。现有 《中国医学大成》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往年绍兴春夏之交,发生湿温时疫,蔓延各乡,其病状舌色多红,脉左弦数,右或大或滑数, 面赤眼白红,壮热口燥渴,不恶寒反恶热,口苦干呕,目眩耳聋,胸腹热甚,按之灼手,热汗时出, 甚则狂乱,或发斑疹,便闭溲短赤等状,伤人最速。据当时调查所得,及会员临症经验,召集本会 会员开会公开研究,定名为湿温时疫。思所以预防疗治扑灭方法,将公开研究所得,编为四章如 下。第一章,病名之定义;第二章,病因之原理;第三章,病状及疗法;第四章,卫生及预防。题曰: 《湿温时疫治疗法》。刊印分发会员及各同志,书印无多,不久即罄。惟因是类证候,年有发见, 续索是项疗法者实繁有蓰,为此重加校订,刊入本集。庶几爱读同志,不难寓目矣。
-
辨疫琐言
《作者:李炳》温病类著作。清李炳(1729—1805)撰。一卷。炳字振声,号西垣,江苏仪征县人。善医,著有《金匮要略注》等。李氏对吴又可《温疫论》中立论、处方颇有异议,故于嘉庆五年(1800)撰此书,予以辨驳纠正。论述疫病病因、病机、证候、治疗。认为疫邪为地气薰蒸阴浊之气,自口鼻而入,影响肺胃。治应以清轻开肺,芳香辟秽为主,并创清气饮方为治疫主方。立论明确,说理透彻,辨证详细。《扬州画舫录》作者李斗说他精仲景法,所著《金匮要略注》,多发前人所未发。去世后,葬于扬州蜀冈之阴,通儒焦循为撰《名医李君墓志铭》及《李翁医记》。《李翁医记》上下两卷,上卷生动地记述了李炳为焦循及其母亲、妻子、儿孙治病的经过。下卷则详细记录了李炳为他人治病的案例,其中有为李斗治病的记载。 有一九三六年世界医书局印《珍本医书集成》本。
猜你喜欢的书
岭海舆图
区域地图。明姚虞撰。一卷。虞字泽山,福建莆田人。嘉靖进士,曾官知府。是书为其官监察御史,巡按广东所作。以图为纲,附序、纪。首岭海舆地全图(即省图),次南雄、惠州、潮州、肇庆、高州、廉州、雷州、琼州等十府图,经以南夷,共十二图。每图皆有序与纪。记述全省与八州政区建置沿革,山川要隘险塞,及所领州、县户口、田粮课税,官兵马匹等额数。 南夷图,共标三十一国和地区。序纪通贡者在前,有安南、占城、满刺加、三佛齐、浡泥、锡兰、苏门答腊等十国,并详载其通贡时间和贡物种类。后附通市者大坭、急兰丹二国,来中国贸易时间及交易物品。极重海防,凡隘塞关津,必详标于图,不能尽载者,则详于序。内容略古详今,略山川详扼塞,略职官,详兵马钱粮,略文事而重武备。于志乘中,别为体例。叙事简赅,条理分明,为明代广东所遗重要地理图书。对研究该地历史、经济、军事海防及与南洋各国交往均有重要意义。有《四库全书》本, 《守山阁丛书》本。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为刘叔申先生晚年讲稿,由罗常培先生笔记。此书析论精微,每发一义,启示无穷。内容除总论外,重要的篇章有:论各家文章与经史子之关系、汉魏六朝之写实文学等。
大六壬集成五要权衡
式者理人事也课一入手先以五行变化观正时来情四课三传用神指斗类神主事枝干年命太岁月建月建见课体之大端继之以禄马贵人德合鬼墓破害刑冲然后分彼我内外主宾尊卑明天时地理内外喜怒虚实聚散知进退动静终始迟速存亡胜负幽明鬼神人物情状男女贵贱亲疏老少新旧多寡定方向远近前后左右高下显晦向背总而天地人三才之道备矣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炳麟著。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仍以君主立宪的改良主义政治观点,抵制和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1902年发表的《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仿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一文即其代表。章炳麟在这封信中批驳了此文对革命的种种非难,阐述了中国必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张,为当时革命派对改良派进行公开论战打响了第一炮。文章围绕着中国应“立宪”还是“革命”这一中心问题,着重驳斥了保皇派康有为提出的中国人民“公理未明,旧俗俱在”,因而只可“仿行立宪,不能行革命”的谬论,指出“公理之未明,则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他又针对康有为“保皇是天命注定”的谬论,认为革命是“拨乱反正,不在天命之有无,而在人力之难易”;认为“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他深信中国经过“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革命之后,将建立民主共和的制度,信中表现作者不信天命,信革命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有力地鞭挞了勾结帝国主义的满清政府的罪恶,揭露保皇派的反动本质。此信发表后引起反动派的极端恐惧,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是有力的鼓舞。但信中在反满思想中掺杂了不少大汉族主义的糟粕。全文万余言,以古今中外的实例佐证,阐述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观点鲜明,气势凌厉,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强。
三教出兴颂注
三教出兴颂注,一卷,宋宗晓注并序。
牧云和尚宗本投机颂
牧云和尚宗本投机颂,记室智时、侍者超慧同对。西干,震旦,宗本投机颂终病游游刃目终,序品,法华后颂,四依法颂,病游游刃终,自叙,病游初草.病游后草等。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