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伤寒

  • 伏邪新书

    伏邪新书

    《作者:刘吉人温病著作。一卷。清·刘吉人撰。刘氏以《内经》伏邪发病的理论为依据,认为在需要调理的慢性病中,“内有伏邪为病者,十居六七,其本脏自生之病,不兼内伏六淫,十仅三四”(见自序)。书中分别阐述伏燥、伏寒、伏风、伏湿、伏暑、伏热的证治较详。此书有《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 南病别鉴

    南病别鉴

    《作者:宋兆淇温病学著作。3卷。清·叶天士等撰,宋兆淇辑注,本书初刊于1878年。为温病学著作。宋氏鉴于江南地区温热病湿热病居多,因采四家之书辑注成本书。其中有叶天士的《温证论治》,薛生白的《湿热条辨》及薛公望的《伤寒直解辨证歌》,宋氏将此之书加以辑注。其中《温证论治》、《湿热条辨》二书,主要参考章虚谷注本,但有所删节或补充发挥;《伤寒直解辨证歌》,虽沿用伤寒名称,实际上仍宗叶、薛(生白)意旨论治。宋氏辑注本书,在分析温热、湿热两种热病的辨证和方治方面颇有条理,本书由宋兆淇氏个人所撰,立论也颇有见地。本书现存最早为清光绪四年戊寅(1878) 自刻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也有出版。

  • 湿热条辨

    湿热条辨

    《作者:薛雪温病专著。薛雪著。撰年不详。首刊于清乾隆二十四年 (1759)舒松摩 《医师秘籍》中。嘉庆二十五年 (1820) 左右由陈念祖辑入 《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 中,道光五年 (1825) 章楠加注辑入《医门棒喝》,咸丰二年 (1852) 王士雄予以补订,增入痢疾、湿温、暑月病证等内容并辑入《温热经纬》卷4,名为 《薛生白湿热病篇》。现存主要版本为 《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及石印 《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之单行本。薛雪,医学家。字生白,号一瓢。清代吴县 (今属江苏) 人。精于诗画。乾隆初曾两次应考科举未中,后因母多病而研究医学,擅长治疗温热病,尤长于湿热诸证。主要著作有 《湿热条辨》、《薛生白医案》、《扫叶庄医案》等。 本书1卷。共35条,每条均有薛氏自注,约6 000字。详论湿热性质、特点、传入途径,以及湿热病主证、变证及治则方药等。指出湿热病内因是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外因是自然界的热气与湿气相合的湿热之邪。其变化发展,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阳明经属胃,太阴经属脾)。因此,脾胃乃是湿热病变的中心。本书综合运用八纲、脏腑经络、六经、三焦、卫气营血各种辨证方法,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对后世在湿热病的治疗方面有较大影响。但书中将湿热时病与温病割裂,认为 “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且把温病全认作伏于少阴加新感的伏气温病,有其片面性。

  • 新编伤寒论类方

    新编伤寒论类方

    《作者:刘渡舟《伤寒论》研究著作。刘渡舟编著。作者推崇清徐大椿《伤寒论类方》,但认为该书“文简而义略”,遂予阐论补充。全书自“桂枝汤类概述”至“杂方类概述”共十八类方。各方体例分概述、方名、药物组成、煎服法、加减法、适应证、原文、方义、选注、按语、方歌、医案选录十二项,用以增强读者对《伤寒论》方证之认识和提高其应用水平。1984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br/><br />

  • 中西温热串解

    中西温热串解

    《作者:吴瑞甫温病著作。8卷。吴瑞甫(锡璜)撰。作者将中西温热各说繁征博引,融会其要,阐述温病诸证证治。摘引《感证宝筏》、《四时病机》、《寒温条辨》等书内容,参以30年临证所得,间附西医理论加以阐释。主张中西医学“参互考证,以汇其通”。对后世中西医结合治疗热性病有所启发。现存1920年上海文瑞楼石印本。

  • 温疫论私评

    温疫论私评

    《作者:吴有性明代吴有性原撰,日本秋吉质评注,成书于日本弘化四年(1847),系《皇汉医学丛书》之一。本书系秋吉氏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对吴氏原著全书加以评论,弃瑕显瑜,彰益其义;并对张仲景方及吴又可方加以对比,阐述两者之异同。现存日本嘉永二年(1849)书林出云寺文治郎刻本。

  • 金匮要略诠解

    金匮要略诠解

    《作者:刘渡舟《金匮要略》注本。刘渡舟等编著。全书二十五篇,凡六百零六条。原文,以《医统正脉全书》本、《金匮要略方论》为蓝本。每篇前冠以概说,介绍本篇的重点内容,篇末缀以结语,总结本篇的主要精神。其前二十二篇计三百九十六条,依次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进行诠释,按疾病的客观规律,阐述病固病机、证候特点,遵照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说明《金匮要略方论》辨证方法、处方用药规律,指出书中的治略思想和意义,并选列相应的历代名注和医案,加强对原文的理解。对于一些前人存疑的条文、附方,作了一些必要的解释、考证和校勘。最后三篇系《杂疗方》、《禽兽鱼虫禁食并治》、《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仅附选注作参考。书末附有《金匮要略方论》原文校勘。

  • 伤寒论十四讲

    伤寒论十四讲

    《作者:刘渡舟刘渡舟编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10月出版。全书共9.6万字。作者编著此书的目的在于使读者能从理论上获得启迪,并在临床上有所借鉴。全书分为十四讲,专题讲述了《伤寒论》里的十四个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其自身的系统性,而彼此之间也有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第一讲阐述了《伤寒论》的历史沿革和编著者对六经辨证的认识,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伤寒论》的内涵;第二讲论述了《伤寒论》条文排列的有机联系及其意义,剖析了《伤寒论》的辨证思想和方法;第三讲是讲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其与八纲辨证的关系;第四讲介绍《伤寒论》的气化学说,以传统的医理分析六经、六气阴阳变化的规律。以上四讲为本书的总论,它起到指导阅读各论的作用。各论即第五讲至第十三讲。各论采用以方带证的归类方法,把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的主要方证进行了归纳阐述,这包括桂枝汤类方证、麻黄汤类方证、苓桂剂类方证、白虎汤类方证、承气汤类方证、柴胡汤类方证、理中汤类方证、四逆汤类方证以及寒热并用类方证。其中还补充了不少后世医家所论述的方证及临床验案,以满足读者临床所需。最后一讲是作者使用经方的心得体会,也是对上述各论简明扼要的总结。该书是作者数十年精研《伤寒论》的成绩及体会的总结,是作者治《伤寒论》的代表著作,文字精炼,内容丰富。其中对《伤寒论》原文排列组合意义的阐发精采纷呈,填补了《伤寒论》学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在第十四讲里关于使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主证问题的论述极有见地,对临床工作大有指导意义。在各论对各类方证的论述中介绍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验方,如第七讲对于苓桂剂的论述、对于作者用苓桂剂治疗心脏病经验的介绍,第十讲对于柴胡剂的论述、对于作者用柴胡剂治疗肝病经验以及柴胡解毒汤、柴胡三石解毒汤、柴胡鳖甲汤、柴胡茵陈蒿汤等验方的介绍,皆有相当的实用价值。

  • 温热论笺正

    温热论笺正

    《作者:陈光淞温病学著作。1卷。清·叶桂原著。陈光淞 (根儒)笺正。成书于1915年。陈氏推崇叶天士《温热论》,但认为前人的一些注释不够理想,遂逐条加以笺正。作者的宗旨为:“笺叶氏之正,正诸家之失”,全书分析比较精细,但在某些问题上也存在局限和片面的观点。本书现存1916年扫叶山房石印本。1916年遗经堂石印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 六气感证要义

    六气感证要义

    《作者:周岩温病类著作。清周岩撰。一卷。岩字伯度。另有 《本草思辨录》 已著录。是书撰于光绪二十四年 (1898)。依次论述: 风、中风、寒、中寒、暑、风温、湿、风湿、湿温、燥、火等多种病证。周氏认为外感不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故编撰于一帙。于六气的每一外感病证,先集诸说,广引 《伤寒论》及诸贤所论。次方解,参以个人心得阐明脉、因、证、治。纲目清楚,内容简约。于治疗四时外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有光绪二十四年古越存济堂石印本及一九三六年 《珍本医书集成》 本等。

  • 伤寒论诠解

    伤寒论诠解

    《作者:刘渡舟刘渡舟、傅士垣主编。全书共40万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出版。本书主要是根据刘渡舟教授给北京中医学院1978届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讲授《伤寒论》的录音整理编辑而成。为了尽量保持《伤寒论》的原来面貌,保持辨证论治体系的实践特征,本书选取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底本,除对一些个别章节作了删节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以保留;并依原文排列顺序,逐条加以诠解。为使理法方药各项内容的解释分析相互连贯,以适合教与学的客观要求,本书在编写体例上简化了层次,只设“解析”一项,将一般著作所常设的内容提要、词解、分析、病案举例等方面的内容尽揉其中。在解析原文时,力求如实反映编著者的学术观点和心得体会,也适当介绍历代注家的见解,并着重进行理法方药的分析、病因病机的探讨、病证的比较鉴别、前后条文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阐发,联系病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作进一步说明,在原文的解析中,也不失时机地对前后方证作了鉴别。本书对《伤寒论》中习用的异体字、通假字、古体字等均予以保留,不另作说明;对原文词句的校勘均汇集起来,附于书末,以便检阅。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刘渡舟的学术思想,是其伤寒论学治学成果的汇集。是学习《伤寒论》学的一本较好的参考书。

  • 温病辨症

    温病辨症

    《作者:马宗元《温病辨症》集中体现了清代医家马宗元对温病诊治方面诸多的精辟学术理论及丰富的临证经验,对其原文分上下卷进行整理,并将温病与伤寒、时邪与伏邪、温病之寒热虚实表现等分析鉴别,以及对温病常见症状的辨证论治、预知生死等马氏的独到见解。

  • 伤寒论通俗讲话

    伤寒论通俗讲话

    《作者:刘渡舟《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全书的纲领,有机地将理、法、方、药一线贯通,主论伤寒,兼论杂病,被后世医家奉为辨证论治的典范。为了普及《伤寒论》的学习,本书以六经辨证为纲,将《伤寒论》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规律和传变特点,作了概括性的介绍。为了使读者易懂易学,本书将原有条文进行了分类归纳,并广泛吸取了各个注家之长,又参以编著者的体会和经验,每个方证之后多附有临床医案。

  •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作者:张鹤腾温病类著作。明张鹤腾撰。二卷。鹤腾字凤逵,颍郡(今安徽阜阳)人。进士出身,曾任户部陕西司郎中等职。著有 《伤寒伤暑辨》。认为伤寒伤暑二病,皆厉气之能杀人者,研究伤寒者颇多,而伤暑一证,世皆忽之。临证往往误认伤暑为伤寒,妄加施治。万历十六年(1588)夏,张氏患暑病,庸医不识而误治,后经汪韫石治愈。乃发奋搜罗古代名医治疗暑病的著述,历十余载,于天启三年(1623) 编撰成书。上卷,载有春夏秋冬温暑凉寒四证病原、天时、地气、辨寒暑证各异、暑证、暑厥、暑风、暑疡等十余篇医论。详细阐述暑证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下卷,论治暑主方,并附服药总结、古今名医品汇、名医类案等内容。书中依据《内经》 关于暑病的理论,集历代名医对暑病的论述及验案,所选方剂皆为历代医家治暑之良方,如益元散、香薷饮、藿香正气散、清暑益气汤等。对暑病的论述透彻清晰,诚为集暑病研究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暑病专书。叶霖称本书为“暑证之阶,舍此奚复他求乎”。并“取诸家精当之言,附益于后”,参以己见以释之,增订内容以“霖按”二字标之,并易名为《增订伤暑全书》。有 《珍本医书集成》 本。

  • 重订温热经解

    重订温热经解

    《作者:沈麟温病学著作。1卷。沈麟(汉卿)撰,刊于1936年。作者认为不论伤寒温病,皆人身气化之为病,而人们论温热病,多不明经旨,误人不浅。遂本古圣医经以气化之理发明温热条文,以惠后学。卷末附有验案。本书现有民国间江苏沈氏铅印本及《珍本医书集成》 本。

  • 医寄伏阴论

    医寄伏阴论

    《作者:田宗汉温病著作。二卷。清·田宗汉撰。刊于1888年。田氏认为时行伏阴有似霍乱而实非霍乱。遂详论此病,辨析伏阴与霍乱之区别,列述其原病、变症、死候、禁令、瘥后等情况,说理明晰,有独到见解,可以启迪后人。书中还摘取《伤寒杂病论》中与伏阴症同属一派的阴病条文作为此类并观,末附舌鉴图25帧。现有初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 薛氏湿热论歌诀

    薛氏湿热论歌诀

    《作者:王泰林温病类著作。清王泰林撰。不分卷。泰林另有《王旭高医书六种》已著录。王氏推崇薛雪《湿热论》“独具卓识,立言明简,而用药精奇”。但不立汤名,难于记诵,遂编成歌诀,于同治元年 (1862) 撰成是书。按薛氏湿热论篇目之序,将原三十五条,稍加变动,并撮论中大旨,编为总诀,概言其要,下附简明注释,内容简要,通俗易读,便于应用。有一九二○至一九三四年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 伤寒直指

    伤寒直指

    《作者:强健清·强健撰。成书于乾隆廿四年(1759年)。全书约15万字,分为16卷。卷首列有著者自序、张仲景自序、伤寒论读法、伤寒直格总论,并转录林亿、严器之序。本书主要内容有:第一卷辨平脉,第二卷伤寒序例,辨痉湿暍脉证,第三至第六卷六经病脉证治,第七卷霍乱、阴阳易、瘥后劳复及汗、吐、下病脉证治等,第八卷伤寒原方,第九卷望色篇、舌法图注,第十至十三卷伤寒类证,第十四卷附变通方,第十五十六卷诸家名论。本书编次仍宗叔和条目,参以成无己原注,另据林观子《伤寒折衷》所集注疏作了精选校补。伤寒原方另汇一卷。著者认为伤寒注释汗牛充栋,前人蒐罗殆遍,但未厘剔是非。喻嘉言以禅说医,几成魔录,又限以法律,胶柱鼓瑟。读仲景书当如许学士师仲景法而不泥仲景方。著述当出自心裁,言则必穷根底、直指是非,故书名《伤寒直指》。本书上海中医学院藏有复印本。

  • 金匮玉函经

    金匮玉函经

    《作者:张仲景《伤寒论》别本。北宋治平二年(1065)林亿等校完《伤寒论》后的第二年,又校讫《金匮玉函经》,林亿在其序中说:“《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钱超尘氏考证,此书并非王叔和所集,而是由南朝秘管仲景医方之医师所集;其时代上限,不早于《大智度论》译讫之年(东晋义熙二年,公元406),下限不晚于隋文帝即位之年(开皇元年,公元581)。孙思邈撰《千金翼方》所披阅之本,主要是《金匮玉函经》,此书虽不见于隋唐公秘目录,但它作为手抄之本在唐代流传;治平三年校讫之后,由于方证分开不便临证检用,因而自南宋初流传日稀。本书对研究《伤寒论》具有重要意义。如《伤寒论》方后注常有“本云”两字,颇不可通;而《金匮玉函经》均作“本方”,正可解此疑团,其“云”字乃“方”字之讹。《金匮玉函经》八卷,在《伤寒论》校勘、训诂、版本流传、方证对比研究等方面,较之《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和《注解伤寒论》,更为直接与重要。本书全共8卷,29篇,共载方115首。本书现有清·陈士杰1716年刻本,1955~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陈士杰本等版本。

  • 金匮要略广注

    金匮要略广注

    《作者:李彣金匮类著作。清李彣撰。三卷。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好诗文,笃志医学,曾从张卿子、潘邓林两师研经数年,因欲“究伤寒论之旨者,舍金匮要略无由从”,遂取而释之,首刊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卷一为从脏腑经络先后病起至血痹虚劳病止,卷二为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起至黄疸病止,卷三从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起至果实菜谷禁忌止。计二十五篇。每篇列有总论,概言其要;中列仲景原文,后有李氏之注,多按《素问》、《难经》医理析释,间引诸家之言。引证资料丰富,为学习研究《金匮要略》较有价值的参考书。有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猜你喜欢的书

岭海舆图

岭海舆图

区域地图。明姚虞撰。一卷。虞字泽山,福建莆田人。嘉靖进士,曾官知府。是书为其官监察御史,巡按广东所作。以图为纲,附序、纪。首岭海舆地全图(即省图),次南雄、惠州、潮州、肇庆、高州、廉州、雷州、琼州等十府图,经以南夷,共十二图。每图皆有序与纪。记述全省与八州政区建置沿革,山川要隘险塞,及所领州、县户口、田粮课税,官兵马匹等额数。 南夷图,共标三十一国和地区。序纪通贡者在前,有安南、占城、满刺加、三佛齐、浡泥、锡兰、苏门答腊等十国,并详载其通贡时间和贡物种类。后附通市者大坭、急兰丹二国,来中国贸易时间及交易物品。极重海防,凡隘塞关津,必详标于图,不能尽载者,则详于序。内容略古详今,略山川详扼塞,略职官,详兵马钱粮,略文事而重武备。于志乘中,别为体例。叙事简赅,条理分明,为明代广东所遗重要地理图书。对研究该地历史、经济、军事海防及与南洋各国交往均有重要意义。有《四库全书》本, 《守山阁丛书》本。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为刘叔申先生晚年讲稿,由罗常培先生笔记。此书析论精微,每发一义,启示无穷。内容除总论外,重要的篇章有:论各家文章与经史子之关系、汉魏六朝之写实文学等。

大六壬集成五要权衡

大六壬集成五要权衡

式者理人事也课一入手先以五行变化观正时来情四课三传用神指斗类神主事枝干年命太岁月建月建见课体之大端继之以禄马贵人德合鬼墓破害刑冲然后分彼我内外主宾尊卑明天时地理内外喜怒虚实聚散知进退动静终始迟速存亡胜负幽明鬼神人物情状男女贵贱亲疏老少新旧多寡定方向远近前后左右高下显晦向背总而天地人三才之道备矣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炳麟著。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仍以君主立宪的改良主义政治观点,抵制和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1902年发表的《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仿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一文即其代表。章炳麟在这封信中批驳了此文对革命的种种非难,阐述了中国必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张,为当时革命派对改良派进行公开论战打响了第一炮。文章围绕着中国应“立宪”还是“革命”这一中心问题,着重驳斥了保皇派康有为提出的中国人民“公理未明,旧俗俱在”,因而只可“仿行立宪,不能行革命”的谬论,指出“公理之未明,则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他又针对康有为“保皇是天命注定”的谬论,认为革命是“拨乱反正,不在天命之有无,而在人力之难易”;认为“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他深信中国经过“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革命之后,将建立民主共和的制度,信中表现作者不信天命,信革命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有力地鞭挞了勾结帝国主义的满清政府的罪恶,揭露保皇派的反动本质。此信发表后引起反动派的极端恐惧,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是有力的鼓舞。但信中在反满思想中掺杂了不少大汉族主义的糟粕。全文万余言,以古今中外的实例佐证,阐述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观点鲜明,气势凌厉,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强。

三教出兴颂注

三教出兴颂注

三教出兴颂注,一卷,宋宗晓注并序。

牧云和尚宗本投机颂

牧云和尚宗本投机颂

牧云和尚宗本投机颂,记室智时、侍者超慧同对。西干,震旦,宗本投机颂终病游游刃目终,序品,法华后颂,四依法颂,病游游刃终,自叙,病游初草.病游后草等。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