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性

吴有性
  • 姓名:吴有性
  • 别名:字又可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苏震泽 (今苏州) 人
  • 出生日期:1582
  • 逝世日期:1652年
  • 民族族群:

吴有性(1582—1652年), 字又可, 明末江苏震泽 (今苏州) 人, 约生于明万历十年 (1582), 卒于清顺治九年 (1652)。 明崇祯辛巳岁 (1641), 浙江、 江苏、 山东、 河北等地风行大疫,感者甚多, 以至沿门阖户, 死亡者众, 而众医皆以伤寒之法治之, 疗效不佳。 吴有性认为: “守古法不能合今病, 以今病简古书, 原无明论, 是以投剂不效, 医者彷徨无措, 病者日近危笃。” (《温疫论·原序》) 为救百姓于危难中, 吴有性对该病在病因、病机、 辨证、 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 系统的研究, 并取平日所用历验方法, 活人无数。


吴有性发现以伤寒法治之不效,乃推究病源,明确指出:瘟疫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温,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传有九,此治疫紧要关节。故认为瘟疫与伤寒相似而实异,乃著《温疫论》(1642年)一书以发明之。谓瘟疫之因,由无形之“戾气”从口鼻侵入人体而致。“戾气”有多种,各有其“特适”性和“偏中”性。即不同戾气各侵犯其一定脏器之特异性和人或动物对一定戾气具有不同感受性,并举戾气使人病而鸡鸭不病,使鸡病鸭不病以明示之。其发病与否,赖机体强弱而定,即所谓“本气充实,邪不能入”。传染途径分“自天受”之空气传染和“传染受”之接触传染,并可成流行之疫或散发之疾,并提出“达原”、“三消”等治法。其学术见解对温病学之形成和发展颇有促进作用,故《清史稿·吴有性传》曰:“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四库全书总目》谓:“推究病源,参稽医案,著为此书,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温疫论》一书创论外感瘟疫病因及传受途径,开我国传染病学之先河。书成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亦有刊行,可见其影响之广。尚著有《伤寒实录》(已佚)、《温疫合璧》(吴氏撰,清王嘉谟增删补辑)。吴士龙 明末医家。字渤海。休宁(今属安徽)人。颖敏任侠,博通韬钤击刺,兼善琴箫诗画,尤精于医,熟谙岐黄以下书籍。切脉针灸,投多奇中,群医莫识,考之皆古方书所载。治病不责酬,有蓄即以之济贫病。卒年逾七十。

吴有性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张岱诗文集

张岱诗文集

诗文别集。明张岱著。十一卷。张岱原有《琅嬛文集》、《张子文秕》等集,都 是诗文合集。清光绪间刊《琅嬛文集》只存文。 本集诗集部分以《张子文秕》中的“诗秕”为底 本,编成五卷,文集部分则以《琅嬛文集》为底 本,编成六卷(卷六含词)。又据其他资料作了 诗文的“补编”。卷首有前言,卷末有附录,收入 张岱传记、诗文集序跋等内容。未收入久已单 行的《石匮书后集》、《陶庵梦忆》、《西游梦寻》。 为张岱诗文较完备的版本。

脉义简摩

脉义简摩

脉学著作,8卷。清代周学海(征之)著。成书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此书援引宋以前医籍中有关脉学之论述进行诠释。卷1~5分别为部位类、诊法类、形象类、主病类,于诊脉部位、方法、各种脉象之形态及其所主病证详细论述;卷6为名论汇编,集李中梓人迎气口说、李杲内外伤辨等医论;卷7~8为妇科和儿科诊法,述妇人常脉、月经不调诸病脉证、带下崩漏脉证、妊娠正胎脉证、小儿诊额法、虎口诊法、面部望诊法等。内容较丰富,条理清晰。

易图通变

易图通变

经学著作。宋末元初雷思齐撰。5卷。思齐字齐贤,学者称空山先生。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弃家为道士,居乌石观。后讲学广信山中以终。此书本于道家图书之学,备讨众说,探核经义。卷一“河图传上”,卷二“河图传中”,卷三“河图传下”,卷四 “河图辨证”,卷五 “河图遗论”。卷前有“易图通变图”。是书以八卦配河图,天一至地八,而以五十为虚数,与先儒之说颇异。《四库全书》收入。

薛仁贵征辽事略

薛仁贵征辽事略

元代话本小说。作者不详。此书最早著录于明《文渊阁书目》卷6“杂史”类,注:“一部一册,阙”。《永乐大典》卷5244“辽”字韵收载本篇的全文。话本以薛仁贵为中心,叙述他的征辽事迹,故事情节与新、旧两《唐书》的《薛仁贵传》大致相合。开头有诗说:“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分吴魏刘,晋宋齐梁南北史,隋唐五代宋金收。”此诗亦见于《武王伐纣平话》的开头,显然是元人口气。话本大致依据史实,也有不少增饰。如说薛仁贵骁勇善战,屡立奇功,均被张士贵及其副将刘君昴冒认,后真相大白,张士贵“逆流海岛”,刘君昴受戮,便都出于虚构。书中所用典故,多为宋元话本和戏剧中所常见者。话本中描述薛仁贵引兵至安地岭,在一宫观中遇一妇人,有如“芙蓉城下,子高适会琼姬;洛水堤边,郑子初逢龙女。”宋代大曲及宋元南戏中都表演过这两个故事。此书文辞简朴,与《全相平话五种》近似。全书原本久佚,由赵景深据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所藏《永乐大典》卷5244中的“辽”字韵辑出。古典文学出版社于1957年出版了点校排印本。

钦定曲谱

钦定曲谱

简称《曲谱》。由清代人王奕清等人奉康熙敕命,考寻旧调编辑而成,所以称为“钦定”曲谱。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全书分14卷。其中卷首刊载诸家理论,以及九宫谱定论。该书正文包括北曲谱4卷,以《太和正音谱》为底本,共收335个曲牌;南曲谱8卷,以沈璟的《南曲谱》为底本,收各调引子112支,过曲472支,慢词28支,近词37支,以及各调的尾声总论,共收811个曲牌。书后附有1卷刊载失宫犯调的曲谱,收引子8支,过曲42支。南、北曲谱都按宫调排列目次,对其中的每句曲均注明句式、四声和韵角,对旧谱中的错字误字,均加以更正,附注在后,而对于北曲中的入声字,则均注明宜作何声。南曲并点明板位的所在,体例比较完备。是为“使倚声者知别宫商,赴节者咸谐律吕。用以铺陈古迹,感动人心”的一部官方曲谱。该谱有清代康熙年间内府刻本;《四库全书》本;《扫叶山房》石印本;《万有文库》本等版本。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本书是弘一法师晚年将其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这是我们常人无法领悟的境界。李叔同把他的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与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语堂等文化巨擘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