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性

吴有性
  • 姓名:吴有性
  • 别名:字又可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苏震泽 (今苏州) 人
  • 出生日期:1582
  • 逝世日期:1652年
  • 民族族群:

吴有性(1582—1652年), 字又可, 明末江苏震泽 (今苏州) 人, 约生于明万历十年 (1582), 卒于清顺治九年 (1652)。 明崇祯辛巳岁 (1641), 浙江、 江苏、 山东、 河北等地风行大疫,感者甚多, 以至沿门阖户, 死亡者众, 而众医皆以伤寒之法治之, 疗效不佳。 吴有性认为: “守古法不能合今病, 以今病简古书, 原无明论, 是以投剂不效, 医者彷徨无措, 病者日近危笃。” (《温疫论·原序》) 为救百姓于危难中, 吴有性对该病在病因、病机、 辨证、 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 系统的研究, 并取平日所用历验方法, 活人无数。


吴有性发现以伤寒法治之不效,乃推究病源,明确指出:瘟疫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温,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传有九,此治疫紧要关节。故认为瘟疫与伤寒相似而实异,乃著《温疫论》(1642年)一书以发明之。谓瘟疫之因,由无形之“戾气”从口鼻侵入人体而致。“戾气”有多种,各有其“特适”性和“偏中”性。即不同戾气各侵犯其一定脏器之特异性和人或动物对一定戾气具有不同感受性,并举戾气使人病而鸡鸭不病,使鸡病鸭不病以明示之。其发病与否,赖机体强弱而定,即所谓“本气充实,邪不能入”。传染途径分“自天受”之空气传染和“传染受”之接触传染,并可成流行之疫或散发之疾,并提出“达原”、“三消”等治法。其学术见解对温病学之形成和发展颇有促进作用,故《清史稿·吴有性传》曰:“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四库全书总目》谓:“推究病源,参稽医案,著为此书,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温疫论》一书创论外感瘟疫病因及传受途径,开我国传染病学之先河。书成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亦有刊行,可见其影响之广。尚著有《伤寒实录》(已佚)、《温疫合璧》(吴氏撰,清王嘉谟增删补辑)。吴士龙 明末医家。字渤海。休宁(今属安徽)人。颖敏任侠,博通韬钤击刺,兼善琴箫诗画,尤精于医,熟谙岐黄以下书籍。切脉针灸,投多奇中,群医莫识,考之皆古方书所载。治病不责酬,有蓄即以之济贫病。卒年逾七十。

吴有性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溪山琴况

溪山琴况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著作。明清之际徐上瀛著。在历代琴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创造了琴况二十四论。继承儒家传统声乐美学思想,通过对琴声、琴乐的审美鉴赏,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重”、“轻”、“迟”、“速”等二十四种审美范畴和审美概念。涉及审美想象、审美风格、审美意境、审美准则、审美理想等问题。糅合儒道,提出以“和”为审美标准:“稽古之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认为琴曲演奏的最高境界,是“以性情中和相遇”,使技艺上达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推崇古雅、恬淡、清静、超逸、美丽的审美风格,反对媚俗委靡。认为理想的演奏,就是“深渊在中,清光发外”,“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此外,对于迟速、轻重、宏细、奇正、虚实、清浊等审美范畴的关系,也提出颇多精辟之见。为传统古琴演奏美学思想的总结。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刊行,附于《大还阁琴谱)。后《昭代丛书》、《琴曲集成》均收入。

千片雪

千片雪

《千片雪》是元代冯子振、明代周履靖撰,咏梅唱和诗集,二卷。是集编次为:冯咏在前,周和列后,依题而和,唱和相随。周自记云:“甲午泛舟吴淞,访太冲袁君,既而登书楼,得观冯海粟《梅花百咏》,依题和之。”上卷,冯咏四十九首,周和同此数。下卷,冯咏五十五首,周数亦与之同。梅花之色白,一望如千片雪,香气馨人。故名。

安之如仪

安之如仪

她是多情诗人徐志摩的原配妻子,也是民国第一个被离婚的女人;她是乖巧懂事、万般顺从的好儿媳,也是曾名震上海滩的女企业家;她是前夫口中的“乡下土包子”,也是引领上海滩时尚潮流的服装店女老板。她,就是张幼仪。 当世人艳羡着才情洋溢的徐志摩和林徽因、陆小曼的浪漫恋情,欣赏着徐、陆二人挑战传统的勇气时,却往往忽略了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本书作者张邦梅是张幼仪的侄孙女,她生长于传统中国家庭,接受西式教育,在她的追问下,张幼仪娓娓道出自己波澜起伏的一生。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她有传统的一面,但她还是家里第一个没有裹小脚的女孩,一个在传统框架下奋力向学的青年,一个在怀孕三月被丈夫遗弃在英国沙士顿小镇时选择在海外独力抚养儿子的坚强女性;除了对严肃的外表和性格,她还有对爱人、亲人的一腔热情;除了“诗人弃妇”的头衔,她还是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她在大学教过书,还拥有自己的成衣品牌和独特的审美力……也许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张幼仪,一个常人眼中不曾看到的闪光女性。 平实的叙述中,蕴藏着张幼仪面对时代之变、婚姻之叛、丧子之痛,仍能坚守自我,向上生长的坚韧,以及摆脱传统桎梏的勇气。回顾自己的过去,张幼仪说,“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李鸿章传

李鸿章传

梁启超在维新时期、旅日时期、民国期间撰写了大量的人物传记,《李鸿章传》是其中的代表作。梁启超以李鸿章为代表来展现晚清四十年之历史,文中体现着梁启超“以人物为时代之代表”的撰述旨趣,通过对李鸿章一生之行事的叙述来表现出晚清军事、洋务、外交三方面的大事记,故不同于旧史将历史描绘成“人物之画像”,可视为其新史学思想在人物传中的体现。《李鸿章传》的表现形式是以章节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体裁加以呈现,并附有“序例”“绪论”“结论”,从而显示出与“中国旧文体”的不同,开启了中国近代评传体的先河。

运命论

运命论

三国魏李康撰。见《文选》第五十三卷。作者字萧远,生卒年不详,中山(今河北定县一带)人。为人耿介独立而不苟流俗,曾著《游山九吟》。魏明帝异其文,起用为寻阳长,政有美绩。生当汉魏之际,见惯了王朝的更替,政治集团的崛起与覆亡,政治清洗和身家毁灭,他面对这一切百思不得其解,觉得有冥冥的命运在操纵这一切,“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人因而应该“乐天知命”,“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就是全文反复申述的主旨。比起同时代作家阮籍的远迈不群,比起嵇康与命运高傲的抗争,本文作者未免太卑微了,可他的这种思想恰恰是太康作家的先导。文中大量的排比句式一气贯注,滔滔汩汩,气势很壮。

费隐禅师语录

费隐禅师语录

十四卷,明代费隐通容撰,隐元隆琦等编。内容包括上堂、小参、入室、法语、偈、书问、问答机缘、拈古、颂古、判古、赞、杂著、小佛事等,卷末附纪年录。有明崇祯十六年(1643)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