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伤寒

  • 伤寒解毒疗法

    伤寒解毒疗法

    《作者:聂云台聂云台著,本书主要内容为伤寒肠炎缘起,自己的制药实验,痢疾及剂型肠胃炎,肠出血,肠穿孔处方用药及养护介绍。

  • 伤寒用药研究

    伤寒用药研究

    《作者:川越正淑又名《伤寒药品体用》。日本医家川越正淑著。全书分上、下两卷,共约1.6万字。上卷论理,下卷说药,所及药物为《伤寒论》所用药物70味。作者认为,以往凡说药品,唯驱广远,而不知约,论其主治亦多弥纷。因而指出,“药品不可不约以疗其疾病,主治不可不统以取其要。此余之所著《伤寒用药研究》也。”本书简明扼要,较切实用。此书在中国初版于1936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印行,为《皇汉医学丛书》之一。

  • 伤寒论阳明病释

    伤寒论阳明病释

    《作者:陆懋修清·陆懋修(九芝)著,成书于清·光绪十年(1884),全书共4卷。作者认为,当时病家独不闻阳明之治法,以致治阳明病本有法却至于无法可法,故释《伤寒》而独取阳明病篇,正是为了强调并彰明张仲景治阳明之法。陆氏临床上治阳明病多应手而效,不解世人何故多死于阳明病。正是基于这样一些认识,陆氏对阳明病遂尤加留意。而有比较成熟的见解和独到体会。他说:阳明无死证,凡勘病必先能治伤寒,凡勘伤寒病必先能治伤寒,凡勘伤寒病必能治阳明。苟阳明之能治,岂不可推以六经哉!故陆氏遂撰是书。本书第一卷为阳明病经病注释,第二卷为阳明腑病注释,两卷共计原文78条,皆作者自注。第三卷为阳明经病集释,第四卷为阳明腑病集释,两卷共计释文287条,皆集前贤注文之可取者。本书旁征博引,见解独到,倡导“伤寒有五,传入阳明,遂成温病”的“阳明为成温渊薮”学说。作者欲以伤寒学说排斥温病学说,诋毁温病学说,持论不无偏颇。

  • 伤寒摘锦

    伤寒摘锦

    《作者:万全又名 《万氏家传伤寒摘锦》。伤寒类著作。明万全(约1495—1585) 撰。二卷。全有《育婴秘诀》 已著录。本书初刊于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因书中重点选摘 《伤寒论》 中有关六经脉证治法条文,间采《内经》等医籍有关论述为补充,故名“摘锦”。上卷为三阳经病之证治。下卷除记有三阴经病之证治外,尚记有伤寒两感,差后劳复、阴阳易、痉、湿、喝,霍乱等脉证治法,并逐条注释。由于所选条文除摘自 《伤寒论》 外,还取自 《内经》等医籍。注释简明切要,有助于读者对《伤寒论》 的理解和研究。有清康熙间视履斋刻《万密斋遗书》本,乾隆四十三年(1775) 《万密斋医学丛书》重印本。

  • 伤寒治例

    伤寒治例

    《作者:刘纯 伤寒类著作。明刘纯撰。一卷。纯字宗厚(一作景厚),为当时名医,祖籍淮南,洪武中移居咸宁(今陕西西安一带)。著有《玉机微义》、《医经小学》等书。本书依《内经》、《伤寒论》之理,补入后世方药治法,约撰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约刻于永乐十七年(1419)。列载从发热起至循衣模床止伤寒病证八十七条,温病、疟疾等八条。以病证为纲,体例与杂病治例同,不标六经、亦不分表里。每证推其病源治法。如发热病,治法为解表、发汗、解肌和营卫等。其例设有随经、随病、随时、变例、禁例、针例等。治法精详,于仲景原论之外,补入后世名家治法、方药,对临床治疗,颇切实用。现存明永乐十七年萧谦刻本。

  • 伤寒论述义

    伤寒论述义

    《作者:丹波元坚日·丹波元坚撰。成书于1843年。全书约6万字,分为5卷。卷一列叙述、阴阳总述,卷二分述六经病,卷三述合病并病、温病风温,卷四述坏病、兼变诸证,卷五述霍乱、瘥后劳复。作者在钻研其父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的基础上,参考各家学说,针对《伤寒论》中所述病情、病机予以重点剖析,以补《辑义》之不足。其特点有三:①论病机,注重正气。认为邪气侵入,随其人阳气之盛衰化而为病,于是有寒热之分。大抵阳之变阴,皆因其人胃气本弱。②以病情,贯通大论。指出唯以病情读大论,则无所而不通。故本书自始至终,一以病情贯之。征之经文,既无前后牴牾。验之事为,亦莫切近乎此。③辨疾病,重察脉证。认为仲景之旨,先辨定其病。辨病之法,在察脉证。就脉证而认得寒热表里虚实之真,则病无遁情。总之,本书阐发《伤寒论辑义》一书未尽之义,予以覆核辨订,并斟酌诸家之说,而补充《辑义》之所阙。其中反映了作者学习《伤寒论》一书的心得。1851年,作者又撰《伤寒论述义补》一篇,附刊于本书之末。本书有1843年万籍堂版本,1884年杨守敬购得原版辑印。198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印行。

  • 感证宝筏

    感证宝筏

    《作者:吴贞温病类著作。清吴贞撰。三卷。是书原名《伤寒指掌》,何廉臣重辑改今名。何氏评价云: 学有渊源,语多精实,举凡新感伏气之原因,寒暑湿燥之证候,水化火化之传变,……纤屑靡遗,故曰: 感证宝筏。有《何氏医学丛书》 本,一九二一年绍兴明强书局铅印单行本。

  • 伤寒温疫条辨

    伤寒温疫条辨

    《作者:杨璿六卷。清杨璿撰。杨璿字栗山、夏邑 (今四川成都)人。先攻举业,后转攻医学。晚客江南。杨氏认为伤寒、温病极易混淆,于是集诸家之说,间附己见,撰成此书。又名 《寒温条辨》。卷一主辨伤寒、温病与伤寒治法辨等;卷二、卷三主辨伤寒与温病之病症,列阳证辨、阴证辨、伤寒温病复病变等; 卷四至卷五为医方辨,列正方一百八十首,附方三十四首;卷六为本草辨,记述药物一百八十八种。剖析伤寒、温病之病证、脉象、治法共九十一则。杨氏友人孙宏智官溧水时,值江南大疫,用其书治疗颇有效验,孙氏便为其刻书传播其名。当时医家浅学者奉此书为准绳。卢文弨、袁枚为之作序,称其书辨证精当。其实杨氏此书全袭陈尧道《伤寒辨证》,稍移次序,改换篇题,增删字句,前五卷中增补甚少,六卷辨论本草为杨氏自纂。陈氏书中所无。此书条分缕析,论述精审,间有发挥之处,亦十分恰切。为杨氏平生临床经验之总结,对热病学说的发展颇有影响。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刻本,光绪四年 (1878) 书业德刻本,上海普通书局石印本。

  • 伤寒广要

    伤寒广要

    《作者:丹波元坚丹波元坚编著。成书于1825年。全书约12万字,共12卷。列有纲领、诊察、辨证、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兼变诸证、余证、别证、妇儿、杂载等十四篇。作者深患伤寒之难疗,认为虽有仲景圣法,然经旨渊奥,非易领会;而历代注释,杂糅多歧,难得决择。遂就晋唐以至明清之书,律之经旨,掇其精英,搜罗名言,间附评语,而成此书。盖所引用,凡百五十余家,以录其广经旨之要,故名《广要》。本书自诊候平证,以至饮食将养之法,莫不赅载,并增补了部分温病内容和有效时方。所选诸论,以类相从,分隶各门,注明出处。该书资料丰富,辑录精当,惬于经旨,切于日用。此书1827年初刊,1884年杨守敬购得原版辑印,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印行。

  • 伤寒论纲要

    伤寒论纲要

    《作者:橘南溪《伤寒论》注本。《皇汉医学丛书》之一。1卷。日本橘南溪(春晖)撰于宽政三年(1791年)。本书分8篇,太阳病分列上、中、下3篇,次列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各1篇。书中针对仲景原文予以分段夹注,作者谓之“连环法”。注文力求简要平正,概念清晰。除前述之丛书本外,另有单行本。

  • 伤寒之研究

    伤寒之研究

    《作者:中西深斋日·中西惟忠编著。全书约7万字,共5卷。设题名辨、寒五名、疼痛二道、挈因命证、脏腑三焦等42篇,叙述作者对《伤寒论》的研究心得。其特点有三:①阐发仲景规则:认为仲景建规则,统邪以寒,分为五名;统脉证于阴阳,各分为三;次其浅深缓急,以示转机;阴阳以辨内外,风寒以析轻重;三阴三阳,为其治法之纲;且其制方,既稽于古,能辨其所以然,因其方法,或加或减,极尽变化,致其妙用。故医之于务,惟仲景之规则是审。②详辨脉证阴阳:本书列举脉候和19证,详加辨析,分别阴阳。指出寒热为阴阳之分,故察证之务,当始于寒热。③力主恪守经方:认为仲景极经方之变化,非肤浅之识所能窥测。假令能知各药之功,却难识配伍之情,也难施用。且术之为治,不在于每证加减,而在于察机处方,故当恪守经方,不可随意变化。此书有1936年世界书局铅印本,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印行。

  • 伤寒论读

    伤寒论读

    《作者:沈又彭又名《伤寒卒病论读》。伤寒类著作。清沈又彭撰。不分卷。又彭另有《医经读》已著录。尚有 《女科辑要》等书刊行于世。作者认为 《伤寒论》 中所论伤寒,与 《难经》中所言伤寒概念相同,据此以辨六经之脉证而撰此书,数易其稿,成书于乾隆三十年 (1765)。内容为辨太阳病证、辨传解、辨误治、辨阳明证、辨少阳证、辨太阴证、辨少阴证、辨厥阴证。后附脉法及伤寒方等。彭氏推崇程郊倩、程扶生注,按原注意向编次。列其原文,逐条解析。对相似易混之证,详加辨析,便于临证识病。此书条理清晰,论述精辟,颇切实用,为研究 《伤寒论》参考读物,后编入《三三医书》 中。有乾隆三十年宁俭堂刻本 (后附 《医经读》)、三十四年刻本及一九二三年刊 《三三医书》本和单行本。

  • 增订通俗伤寒论

    增订通俗伤寒论

    《作者:何炳元俞根初原著,何秀山、何廉臣、曹炳章整理或加按语,徐荣斋重订。《通俗伤寒论》是医学界公认的四时感症之诊疗全书;但由于该书是何廉臣在《绍兴医药月报》发表的初稿,且随编随印,引证渊博,节目和词句之间不免繁重,另外编撰体例也失于合理安排。何廉臣在原书刊行未及三分之二时逝世,遗稿由曹炳章补续完成。然正如曹炳章所说:由于时间仓促,不能统一安排,致于重复章节,学说有不相衔接处、亦有顾此失彼处;且因校对不真,字里行间尚有若干错误。故曹炳章久拟重加整理,但由于年高事冗而未能进行。徐荣斋在整理重订时,对于其中一小部分不合逻辑,不切合实际的理论文字予以删除,如第一章第一节“六经气化”,第二章周越铭附入的“方歌”以及第六章周越铭增附的“六经舌苔歌”,皆予删削;对于原书中繁杂重复者则合并起来,如将第一章第一节“六经形层”与第四节“六经部分”合并成一节,第九章第四节“夹气伤寒”合并入第八节“夹痞伤寒”,将第九章第十四节“夹阴伤寒”合并入第一节“夹食伤寒”,等;对于原书所不足的或缺如的内容则予补充,如第一章补入陈逊斋的“六经病理”,第六章补入姜白鸥的“脉理新解”等。此外,对于有些虽然理论参差,但犹有可取处而不能草率扬弃的内容,便为之酌量解说,或存疑待释;对于观点不够明确或者阐述不够透彻的地方,便引证事物,分析问题,加以考订;对于理论不着边际、应作具体申述的内容,则搜采最近学说予以发挥。本书还将何廉臣在1916年以后发表的关于伤寒温病的学说按类采入;每节之间,重订者又将自己25年里研习中医所获得的体会补述入书。此书经过重订,去芜存菁,比原书更充实,也更臻完善。

  • 伤寒钤法

    伤寒钤法

    《作者:马宗素伤寒类著作。金马宗素、元程德斋撰。不分卷。宗素有 《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 已著录。德斋,医家。书约撰成于元泰定间(1324—1327)年。先列伤寒运气歌括、图说如五运歌、六气歌、图见精华指要等,为伤寒运气总括。次列六经证歌、霍乱劳复证歌、痉湿暍证歌、两感证歌、传经诀歌等,为伤寒病证歌括。每证先以歌诀言其大要,另有注释,简要说明。多以阴阳运气之说推演伤寒,牵强附会和主观臆造之处颇多。主张按日时受病为治法,有悖仲景旨意,深受后世医家王履、万全、徐春甫等人抨击。有清嘉庆十四年(1809)书业堂刻本,一九二一年上海大成书局石印本。

  • 伤寒经解

    伤寒经解

    《作者:姚球线装共八册,为清代姚球著。是书现藏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亦有藏本。姚氏籍贯生卒年代已不可考,正史无传。本书刊行于1724年,故知姚氏可能为康熙后期及雍正年代之人。 成书于清代的《伤寒经解》是一本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经义的专著,也是一本总结清以前《伤寒论》研究的专著,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对《伤寒论》进行一次全面的修订。作者以成无己本为底本,对《伤寒论》全文重新进行了整理编排。全书分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差后复症、序例、辨脉法、平脉法、伤寒论等十一部分,将仲景原文重新分门别类,然后效仿成无己,逐一阐发医理,或综述前贤之妙论,或独出一己之高见,或驳斥叔和之陋识。作者对六经病证,用功尤勤。全书方药及煎服法与仲景原文有所差异,当为作者临证之所验。

  • 伤寒论汇注精华

    伤寒论汇注精华

    《作者:汪莲石汪莲石编。成书于1920年。全书共6册,依据张仲景《伤寒论》篇次,自辨太阳病脉证篇至辨霍乱脉证并治,分为9卷。卷首有恽毓龄序与著者自序,并专篇论述著者学医原因,注《伤寒论》之动机,提出“伤寒”“中风”之“伤”、“感”二字俱作“感”字解。此外还录有张隐菴序例、节录喻昌“尚论伤寒论大意”、陈修园序与伤寒读法以及舒诏“六经定法”等内容。卷末有恽铁樵等人的跋文。本书对《伤寒论》条文的注释有这样几个特点:①采撷前人注说达数10家,而以陈修园、喻嘉言、张令韶、张志聪、舒弛远的见解为多。②对于疑难问题的解释,每每独取舒氏之说。赞同舒氏关于《伤寒论》中混入有叔和伪撰之言的观点,但对舒氏多用参芪的治疗颇有微词。③其他注家观点,凡有可取处,悉以汇辑。④各家注释未尽之处,则补入自己的意见。本书选论精确、明白晓畅,参考价值较高。

  • 伤寒论集成

    伤寒论集成

    《作者:山田正珍《伤寒论》注本。系《皇汉医学丛书》之一。10卷。日本山田正珍(宗俊)编著。此书之《伤寒论》原文,主要依据宋版,并参酌其余诸本予以补正。前列“张仲景自序解”,系编者对仲景原序之注文。其于《伤寒论》各篇之注,引述内容包括宋林亿校正本、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明赵开美《仲景全书》、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清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喻昌《尚论篇》、张璐《伤寒缵论》、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以及《医宗金鉴》中所载汪琥、吴人驹、魏荔彤等注文。兼及王肯堂《证治准绳》、钱潢《伤寒溯源集》。其于日本国学者,引述中西惟忠、内藤希哲、小岛瑞、岛寿、宫义方、户田斋等人的著作,山田氏个人亦有较多的学术见解。故全书以征引浩博著称。现存日本宽政元年(1789年)所刻之《皇汉医学丛书》本,我国195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此丛书本出版排印本。

  • 伤寒论浅注补正

    伤寒论浅注补正

    《作者:唐宗海伤寒类著作。汉·张仲景撰,清·陈修园浅注,唐容川补正。七卷。宗海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已著录。唐氏对陈念祖《伤寒论浅注》较为推崇,但又认为“此书注解,尚有缺误”,故在其书基础上予以补正,故名。卷一至卷三为太阳病。卷四至卷六为三阴病。卷七为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辨痉湿暍等。唐氏对《伤寒论》通篇进行注释。认为“仲景原文,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论》、《八十一难经》,凡我注家,自不应参以后说。然近出西医,其论形迹,有足证明《内经》者,间亦采入注中”。可见唐氏试图以中西汇通观点诠释补正,难免有穿凿附会之处。有光绪二十二年(1896)善成堂刻本,三十二年重庆中西书局铅印本。

  • 古本康平伤寒论

    古本康平伤寒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张机原著,日本大塚敬节校注。据云此书原为唐卷子本之旧,约在大宝以前抑或天平以后东传日本,叶橘泉谓“殆系叔和撰次之真本”。叶氏以及陆渊雷、大塚敬节等人竟谓此本有不少地方胜于宋本《伤寒论》。陆渊雷还说,“伤寒论传世诸本,以予所见所闻,当以康平本为最善尔。”据叶橘泉序,康平本中间有嵌注,有旁书,又有缺字以□示之。又“太阳病”之为“大阳病”、“四逆汤”之为“回逆汤”,“真武汤”之为“玄武汤”等,均可为自来注家怀疑莫决之答案。又仲景自序前后文气之不同,注家颇有疑非一人之手笔者,但不能决其疑,读是本,始知自序原文至“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为止,“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云云,为叔和之附注。大塚敬节说,本书犹有晋代之遗型。不过范行准对本书是否为古本旧貌提出了五点置疑:①《伤寒论》注解始于金人成聊摄,北宋以前未闻《伤寒论》有旁注者,而此书之成在日康平三年,适当中国北宋嘉祐五年(1060),其中有注与旁注,实属可疑。②历代目录书皆云《伤寒论》若干卷,而此书独不分卷帙。③日本诸目录书未载此书。④日本医家中西惟忠曾对《伤寒论》一书析出孰为原文,孰为后人窜改以及注文,但未闻其据康平本者,此书或属好事者据中西惟忠之说托为康平本。此本没有多少胜于赵本之处,与《千金》、《外台》等书的《伤寒论》部分更不相侔,这说明此本可能是从宋本出而非唐以前原文。除此之外,范氏仍然肯定其书有实用价值,如《伤寒论》中吾人有所疑之处,此本大多析出为注文,为旁注,怡然顺理,涣然冰释,等。本书现有1947年上海千顷堂书局铅印本、1947年苏州友助医学社铅印本。

  • 金镜内台方议

    金镜内台方议

    《作者:许宏伤寒类著作。明许宏撰集,清程永培校订。十二卷。宏字道宗,建安(福建建瓯) 人。精于医,对《伤寒论》颇有研究,撰有 《通元录》 等。本书成于永乐二十二年 (1422)年,于清乾隆十四年(1794)经程永培校订。许氏将原书一百一十三方归纳为汤、散、丸三类。每类按主方和从方以及主治功能等原则分列卷目。卷一载桂枝汤及由之加减变化而成的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等十九首。卷二载麻黄汤、麻黄杏子石膏汤等六首。卷三载大、小青龙汤等七首。卷四载小柴胡汤及由之加减变化而成大柴胡汤等七首。卷五载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八首。卷六载大黄、黄连、附子、半夏、生姜、甘草五泻心汤等九首。卷七载四逆汤等十三首。卷八载栀子豉汤等十九首。卷九载甘草附子汤等十首。卷十载桃花汤等十一首。卷十一载五苓散等七首。十二卷载理中丸等五首。末附“内台用药性品制” 、“用药加减法”,以及“论分雨”,论述《伤寒论》诸药性能、临证加减以及古今计量。并对每方主治、药物组成、服法、方义、戒忌等加以论述。对《伤寒论》 理论探讨、方药研究,均有参考价值。有清乾隆五十九年 (1794) 程永培校刊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红书

红书

心理学自开创以来,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像《红书》这样,从开始写作到出版面世,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和波折。也很少有著作像《红书》一样,在未曾出版之前,就对20世纪的社会和思想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红书》可以被视为荣格的私人日记,记录了他在1914~1930年间的“自我实验”,荣格曾为它花费16年时间精心雕琢,将它视为自己后期著作的核心与关键来源。在此之后,他却又令人费解地突然中断了继续写作,将之束之高阁。直到荣格去世后几十年,荣格继承人协会才授权委托资深荣格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进行编辑、翻译、出版。索努教授为《红书》耗费了13年的心血,才终于使得它面世出版。这本充满神秘色彩的“时光之书”,为充分理解荣格的作品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它打开了一扇独一无二的窗口,让世人可以看到荣格是如何在他生命中的特殊时期修复了他的灵魂,继续研究心理学,从而成为一代大师。不论是它在荣格一生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还是作为一件艺术品,《红书》的出版都堪称一个里程碑。

唱论

唱论

乐学论著。元燕南芝庵撰。不分卷,共三十一节,每节不标题目。内容除简略地列举古代著名的音乐家、歌唱家、作曲家和古典戏曲的主要体制外,大部分是关于宋元两代戏曲声乐理论和歌唱方法。其音乐美学思想,注重歌唱中的抑扬顿挫的格调、停声待拍的节奏,并提出“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的美学命题。认为“歌之格调:抑扬顿挫,顶叠垛换,萦纡牵结,敦拖呜咽,推题丸转,捶欠遏透。”指出歌唱时,高低转折,要圆转自如。要使其声扬,必先使其抑;要使其声抑,必先扬其声;一腔顶着一腔唱,下句起音,要顶着上句尾声唱;行腔时,要讲究有板有眼,不失尺寸;发声落音,应极为厚实,要求在拖长的唱音上加上美的装饰音;要以情感贯注入声调的表达;歌唱时要有圆润如明珠般的格调,使人在听觉的美感中产生视觉美感。又要求歌唱时要注重蓄气吐气,使唱音刚柔如意,长短合度。其歌唱美学思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有元杨朝英选编的《乐府新编阳春白雪》附录本,元陶宗仪著《南村缀耕录》收录本,明臧懋循编《元曲选》附录本。近人任讷辑《新曲苑》本,《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收录。

龙门秘旨

龙门秘旨

署名长春真人丘处机著,有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高仁峒刊本行世。高仁峒谓《龙门秘旨》词赋“系由《道藏》辑录而成”。 清末名士郑观应在《龙门秘旨序》中称:“兹得北派《龙门秘旨》一书,七章中惟《小周天火候口诀》最真,字斟句酌,直泄天机。其余六章,如《炼气化神》为十月怀胎内事,《炼神还虚》为三年乳哺中事,《炼虚合道》为九年面壁内事,篇中次序不合,且文词亦不简净,恐非邱祖所作,是后人托名耳。然其半隐修炼真诀,世所罕见,均宜珍重。” 观之诸词赋,所述丹法口诀,确与龙门派伍柳一系丹法若合符节,故为北派丹诀之真传不谬也。诚如高氏所谓:“长春祖师秘传丹诀七章,括尽金丹大旨,正如皓月当空,山河影都归笼罩,洵道门心法也。”“七章广大,精微包埽一切,无义不搜,无美不备,直与天机密合、造化同游。自入手以迄成功,层次井然,若网在纲,有条不紊,洵性命之全功、天仙之正法眼藏也。”“果能猛勇精进,黾勉不懈,将功行愈进愈上,出神入化不难矣。” 光绪年间方内散人非常推崇《小周天火候口诀歌》,称“此歌字字口诀,……周天火候,已泄十之五六,内尚有文武火候、爻铢斤两、沐浴闰余细微,未敢轻于泄露,特念后人访师艰苦,俾知刻漏上应周天,丹诀确有秘传,学者熟读精思,再求明师指点,不难打破此关矣。” 本篇以1902年郑观应交付上海翼化善堂重刊本为底本整理。

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道教经典。原经卷数不详,约成书于南北朝。《正统道藏》收入残本一卷。P.2576背、S.6219。首尾均残。原属同卷,但文字不连续。共存约四百十二行,前二百十五行不见于《道藏》本,第二百十六行以下见于《道藏》。此经系摘录早期上清派经典中有关修真摄养方术之要诀杂凑而成。主要有导引、服气、叩齿、咽液、思神、内视、按摩、诵经、微咒等方术。体例类似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和《登真隐诀》,故刘师培《读道藏记》疑此经即为《登真隐诀》之缺卷,

起废疾

起废疾

一卷。汉郑玄撰。此书是针对何氏攻驳《穀梁》的《穀梁废疾》一书而作。汉代《公羊》与《穀梁》同属与《左传》对立的今文经学,但两汉《公羊》独盛,《穀梁》远不能企及。因此,何休之驳《穀梁》,即在于维护《公羊》独尊之地位。而郑玄之申《穀梁》,盖有联合《穀梁》与之一争高低的目的。此书今存四十余条,体例同于《箴膏肓》。如“何休曰:‘《公羊》以为日与不日为远近异词。若《穀梁》云益师恶而不日,则公子牙及季孙意如何以书日乎?’释曰:公子牙,庄公弟,不书弟,则恶明也,故不假去日。季孙意如则定公所不恶,故亦书日。”又如:“何休曰:‘南季、宰渠、伯纠、家父、宰周公来聘皆称使,独于祭叔夺之上奈可?’释曰:诸称使者,是奉王命,其人无自来之意。今祭叔不一心于王,而欲外交,不得王命来,故去使以见之。”清儒刘逢禄不满郑氏之攻驳何氏,撰《穀梁废疾申何》二卷以申何难郑。

慈受怀深禅师广录

慈受怀深禅师广录

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四卷,宋怀深说,善清、善随等编,韩驹序、佚名序(卷三)。大鉴下第十四世,嗣长芦信。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