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深斋

中西深斋
  • 姓名:中西深斋
  • 别名:名惟忠
  • 性别: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京都
  • 出生日期:1724
  • 逝世日期:1803
  • 民族族群:

中西深斋(1724—1803),名惟忠,字子文,通称主马,室号澄霞园,深斋为其号。深斋先生享保九年(1724)出生于京都,为日本江户后期汉方医学古方派医家。少年之时,好读书且善论古之方技,且有“方技之于古,从闻其人,不见其书也,可见其书而言于今者,独有张仲景氏在焉”之观点。青年时期,至江户学习儒学,更可谓“自少勤学,肘之所抵,几为之穿”,并同当时著名的日本汉学家庄允益、鹈孟一等人交好,相共刻苦修炼文辞之法,为其日后注解《伤寒论》打下了深厚的文字学功底。数年后,深斋先生回到京都,时值吉益东洞所代表的“古方派”大行其道,遂改初衷而遁入医门,自此开始潜心研究古医方,时年三十八岁。


拜入吉益东洞门下后,深斋先生先是增补其同门鹤冲元逸未予刊行的《医断》一书,以补齐编集其师吉益东洞之说。后又应师命,代答赤松愿投书关于《方极》一书的批判诘问,深斋先生慨然说道:“东洞之道达则达矣,虽然榛莽未悉除,后进者不能识正路而进,所以徒长纷纭也。”于是想要作一书来畅言其师之说,并认为:“长沙书去今久远,文字古简不易读;历代虽有注家,得其旨统者,盖鲜矣。不若注解是书,因以阐发师道也。”于是杜门谢客,一殆三十年,遂著成《伤寒名数解》与《伤寒论辨正》二书,其所著之书判裁正伪,考据详明,推求其仲景原文主旨大意,以立治疗之通规。


深斋先生所著之书一经刊刻,海内外流传诵读者甚多,名声大噪,许多藩邦的慕名者以厚礼来聘请他,先生一概推辞不受。深斋先生一生博学笃行,著书立说的同时也不忘培养医学人才,其子中西鹰山,门下弟子白水栋、川越正淑都是有名的古方派医家。深斋先生时常教导门人:“学医之要,在乎笃信经文,不间以臆见。常时熟复经文,成诵在口,及接病者,审其证候,与经文符,则依法为治;若有不合,反复寻绎,智机一开,自然融解,无不始与经文符合者,然后悟治法有条理。进学之方,莫切乎是。识者以为知言。”就连暮年之时久卧床榻,也坚持每日与学生讲学,谈授方论,未曾倦怠。深斋先生白日讲学授课,晚间招三两好友谈论医事,更有“已在其间,从容商议,行酒数杯,微醺为药”的逸然之处。享和三年(1803)春,先生殁于京都,享年八十岁,葬于京都东福寺庄严院,其墓就在恩师吉益东洞对面,这亦是先生尊师重道,不忘恩师的一种体现。

中西深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钱袋

钱袋

《钱袋》,一八三二年五月写于巴黎,同月在《私人生活场景》四卷集(玛门、德洛奈-瓦莱书屋出版)第三卷中首次发表。一八三五年编入《十九世纪风俗研究》第九卷时,划归“巴黎生活场景”。一八四二年编入《人间喜剧》十六卷本第一卷,仍归入“风俗研究·私人生活场景”。《钱袋》描写的是两个高贵心灵的结合,一个是出身贫寒、苦学成才的画家,一个是一贫如洗、却能保持高尚品格的少女。这篇清新的小作品,可以说是作者针对金钱婚姻调制的一般解毒剂。

沙溪集

沙溪集

明代诗文别集。孙绪(字诚甫,号沙溪)著。四库著录是集,凡23卷,文8卷,赋1卷,杂著1卷,《无用闲谈》6卷,诗7卷。其所依据的底本是与马中锡《东田集》合刊者,《四库全书》编者认为其“学问笔力皆胜中锡”,所以将此集著录正目,将马中锡《东田集》放其存目中。集中《无用闲谈》论文、论诗较有识见。他反对模拟:“大抵文章与时高下,人之才力,亦各不同。今人之不能为秦、汉、战国,犹秦、汉、战国之不能为六经也。世之文士,往往尺寸步骤,影响謦咳,晦涩险深,破体难读。”并说:“至魏晋李杜之诗,秦汉之文,即拱手降服,惟恐不及,问其所以为佳,茫然四顾,不取必于心,而徒论世之先后。学之卤莽,一至于此。”至于其诗文创作,《四库全书》编者评其文“沉著有健气”。陈田《明诗纪事》评其诗说:“沙溪,瀛州才子,所作清新典丽,足以名世。”但其有些文章时犯知识性错误,王士禛《池北偶谈》曾摘其误以五代王祚事为彭时事。其人过早离世,未能尽展其才。从总体看,他的诗文成就并不如马中锡,这是《四库全书》编者往往不能从文学角度审视别集的缘故。

周易传义附录

周易传义附录

南宋董楷撰。十四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将程颐《周易程氏传》和朱熹《周易本义》合为一帙,并采辑程、朱论《易》之说别见他书者作为附录,故题曰《传义附录》。《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董楷之学“出于陈器之,器之出于朱子,故其说《易》惟以洛、闽为宗。是编成于咸淳丙辰,合程子《传》、朱子《本义》为一书,而采二子之遗说附录其下,意在理数兼通。又引程、朱之语以羽翼程、朱,亦愈于逞臆凿空,务求奇于旧说之外者。成书于咸淳丙寅(1266年)。合程颐《易传》与朱熹《易本义》为一书,而次第依程书为准,割裂朱书附其次第。其说主数、理兼通。

录曲余谈

录曲余谈

一卷。王国维撰。本书为戏曲杂考札记一类,对古代戏曲中的角色名目、杂剧传奇的本事、曲家、曲目、南曲源始等多有考证。采取分条列项的说明方式,眉目十分清楚。其中有些材料被作者纳入所著《戏曲考》、《宋元戏曲史》等著作中。由于作者写作此书时,许多关于戏曲的刊本、抄本尚未传世,故所考亦有疏失。此书写于宣统元年(1909),初刊于上海《国粹学报》第六年第五号至第七号,后收入1927年《王忠悫公遗书》第四集及1936年《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中。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王国维戏曲戏文集》亦收入。

坐禅三昧法门经

坐禅三昧法门经

二卷,僧伽罗刹造,秦罗什译。明治淫欲嗔恚等之法者。第一治淫欲法门。第二治瞋恚法门。第三治愚痴法门。第四治思觉法门。第五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法门。次明四禅四空四等五通法。次明四念止法。次明大乘念佛等法。

释迦谱

释迦谱

十卷。梁代释僧祐撰。《释迦谱》一书,僧祐于齐代编撰而成,为现存中国所撰佛传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所记释迦如来胤裔托生之源,得道度人之要。撰写此书的用意在于 “显明觉应”。集经、律、传 “首尾散出”,各家异说“群言参差”之大成加以汇编一书,使学人便于观览。此书原为五卷,约唐代析为十卷。道宣 《大唐内典录》卷四载有 “《释迦谱》更有十卷本,予亲读之”。因十卷本《释迦谱》自唐代始广为流传,故通称它为广本。本书内容共有三十四节 (一至九节称“谱”,其余皆称“记”),各节皆抄录有关经、律、传记原文,末附有总结性的短篇案语。三十四节大体分成五部分。一、从《释迦始祖劫初刹利相承姓谱》第一至《释迦近世祖始姓释氏缘谱》第三,是关于释迦牟尼佛氏族的来源。二、从《释迦降生释种成佛缘谱》第四至《释迦同三千佛缘谱》第六,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降生、成道,和七佛中余佛种姓,化众等的同异,以及与三千佛同得成佛的因缘。三、从《释迦内外族姓名谱》第七至 《释迦种宿业缘记》第十八,是关于与释迦牟尼佛有关的人物。其中有四部名闻弟子、从弟调达、阿那伟跋提、孙陀罗难陀、子罗云、姨母大爱道、父净饭王、母摩耶夫人以及释迦族灭亡的因缘。四、从《释迦竹园精舍缘记》第十九至《释迦留影在石室记》第二十六,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教化遗迹。其中包含竹园精舍、祇洹精舍、发爪塔、天上四塔、优填王造梅檀像、波斯匿王造金像,阿育王弟造石像以及石室留影。五、从《释迦双树般涅槃记》第二十七至《释迦法灭尽相记》第三十四,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入灭和灭后法化流之相。其中包括双树入灭、八国分舍利、天上龙宫舍利宝塔、龙宫佛髭塔、阿育王八万四千塔及遗法灭尽的因缘和现象。《释迦谱》一书,在写作体例上,采用的手法是“抄集众经”,述而不作。各节抄典以一种书为主,篇下注明出处。所录典籍主要有四《阿含》、《普曜》、《中本起》、《瑞应本起》、《出曜》、《贤愚》、《观佛三昧》、《大涅槃》、《昙无德律》、《弥沙塞律》、《大智度论》、《集经抄》等近四十种。由此省却读者翻书查找之累,即能详悉释迦一代事迹,是为此书一大功绩。此书对后来佛传的撰述有一定影响,自唐代地婆诃罗译出《方广大庄严经》十二卷以后,此书流传渐少。尽管如此,它却被历代释藏所收入,仍不失为中土撰述之要籍。现见载版本有金陵刻经处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