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
-
训俗遗规
《作者:陈宏谋》五卷。清陈宏谋撰。陈宏谋辑有五部论道德和教育的著作,合称《五种遗规》。即有关社会生活的《训俗遗规》五卷,有关教育少年的《养正遗规》四卷,有关教育子女的《教女遗规》三卷和《从政遗规》两卷以及有关官箴的《在官法戒录》四卷。著有《陈榕门先生遗书》、《女训约言》一卷、《湖南通志》、《手札节要》三卷、《课士直解》七卷等。《训俗遗规》即《五种遗规》中一种,集古今名言,人人易晓者,辑成四卷。后无锡华希闵重刻,又以邵宝手帖,顾宪成示儿帖,高攀龙《家训》及清张英的《聪训斋语》,及其先人所著《家劝》,共为一编,而成五卷。《训俗遗规》收入《五种遗规》,《五种遗规》有清乾隆八年(1743)南昌李安民刊本、同治七年(1868)金陵书局刊本、清光绪十九年(1893)上海洋布公所振华堂刊本、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浙江书局刊本、《四部备要》本。
-
言行龟鉴
《作者:张光祖》八卷。宋赵善璙作 《自警编》,摘录古人嘉言善行以示鉴戒,张光祖欲为刊行,熊禾以赵善璙所编尚有未及删润之处,希望张光祖补充完善。张光祖乃以赵善璙《自警编》为基础,又取 《典型录》、《厚德录》、《善善录》、《名臣言行录》等书,博采名臣碑志之文,摘选排比,以成此书。全书分类编排古人嘉言善行,眉目清晰,便于阅览。此书不述诙谐和神怪,所记平近无奇,但笃实切理,足资世人所深思。《四库全书总目》谓其书为“布帛菽粟之文,虽常而不可厌者”,颇为有理。此书原本散佚,仅部分存于 《永乐大典》中,清修 《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重新予以编排。其书原序称,全书共分学问、德行、交际、家道、出处、政事、民政、兵政八门,门下又分八十二目,目下分条记述古人言行,共九百五十五条。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时仅存四百七十二条,八十二目无法考证,只存八门,门下分条记事。书中原序又称,每类之中首先记述善行,其次记述嘉言,先实践,后议论。辑本以为,言行各自分编,“则一人之名,一类中先后复出,时代未免颠舛。又一事一人而言行并见,尤难于割裂其文”,因 “以人统事,以时代叙人”,(《四库全书总目》)按时代顺序,将嘉言善行统一编排,眉目清楚,又不失原书本意,颇为有理。此外. 尚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本。
-
松窗寤言
《作者:崔铣》明代崔铣撰。笔记,一卷。嘉靖三年(1524),作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因为疏劾贵显张璁、桂萼,忤世宗,被斥致仕。此书是他谪居家中近十载时(嘉靖十二年)所作。书撰于腊月,适逢其表侄李栋以古松一盆相赠,作者遂将盆松陈于窗侧;因感古松与之相伴共度寒节,故以“松窗”名书。寤言,即悟言。寤通悟,觉悟的话,以书中内容均为作者谪居时悟到的道理,故名《松窗寤言》。这一书名,隐寓着作者用经寒不凋的松树自况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宁处逆境,也决不向权势屈服的决心和勇气。崔铣《松窗寤言.小引》:“癸巳腊,予屏迹静居,致观复之功。表侄李生栋遗予古松一株,若偃龙之状,曰阅岁十有五祀。载列窗侧,共守寒节。是冬,天气和煦,笔砚调适,乃援笔纵谈,得八十一章,取诸《考檠》‘寤言’是命。”(《诗经·卫风·考架》:“独寐寤言,永矢弗谖。”)有《借月山房汇钞》本、《泽古斋重钞》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
-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作者:梁实秋》梁实秋著。人生,不过是一段来了又走的旅程,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梁实秋一生讲究雅量,喜怒忧惧不形于色,任情不随于俗,不拘礼法,任性不羁,始终追求一种优雅从容的风度。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对他人概不艳羡,亦不模仿;他总是以“有趣”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即便面对令人不快的事情,他也做着愉快的文章,令人易生亲切、有趣之感。 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不管世风如何浮躁,都尽量保持一份高雅、恬静和淡然。如果我们用如此的心态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将会发现世界充满美好、光明,即使人生愁苦也会呈现新的色彩。
-
幽梦影译注
《作者:张潮》这是一部唤醒审美力的品味之书。全书共收录219则语录体随笔,每则附有作者友人点评。山水园林、四时风物、诗词歌赋、书画器玩······世间闲趣风雅,无不包罗其中。翻开本书,用全新的眼光发现生活之意趣,全面提升感知力与审美力。《幽梦影》是一种独立于经史诗文之外的文体,其内容丰富,文笔优雅洒脱,若行云流水。书中涉及花鸟草木、湖光山色,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以简洁的格言语录形式,表现传统中国文人的哲思和审美趣味。本书体例上按原文、评语、注释、译文顺序排列,力求详尽、准确、完备。"以风流为道学,寓教化于诙谐",优雅随性,清新不凡,读之令人齿颊留香。本书以道光年间世楷堂刊《昭代丛书》本为底本,参考1935年中央书店“国学珍本文库”本。
-
娑罗馆清言译注
《作者:屠隆》《娑罗馆清言》与《续娑罗馆清言》均系屠隆晚年所作,从序言中我们可以得知《娑罗馆清言》作于万历二十八年八月(1600),时屠隆五十八岁。娑罗一词,为梵语音译,有“坚固”、“高远”之意,是盛产于印度及东南亚的一种常绿乔木,树形高大美观,质地优良。相传释迦牟尼的寂灭之所即是在娑罗树间,因此佛教中有不少事物都与娑罗树有关。此树后传入我国,许多寺院中都有栽植。万历十五(1587)年前后,屠隆也从阿育王舍利殿前移植娑罗树一棵,并改其书斋“栖真馆”为“娑罗馆”,本书之名也是从其斋名中得来。全文共有近二百条短小精炼的清言组成,其中,以佛教的思想观念来阐释人生哲理,有对索居生活的热爱,对自然景物的留恋,对世俗名利的摒弃,作者息心凝虑,超然物外,更像是一位摆脱人世苦恼的隐士,颇有点“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味道。
猜你喜欢的书
定庵类稿
诗文别集。南宋人卫博撰。四卷。博生平里籍未详。约高宗绍兴十年前后在世。工文,尝参戎幕,奉使至金,未行而止。乾道四年(1168)以枢密院编修官致仕。此编收诗三十七首,奏札、表、启、书、序、记、铭、杂文等一百六十余首。卫氏以表奏四六擅长,故每为当时显贵所罗致,“所作大都工稳流丽,有汪藻、孙觌之余风”,(《四库全书总目》)。诗亦清新,《春日书怀》云:“人世逢春能几回,区区从使寸心灰。故园花柳应依旧,万里归思独上来。”惜流传不广,影响甚微。有《四库全书》本。
丛桂偶记
医话著作。2卷。日本原昌克(子柔)著。刊于日本宽政十二年(1800年)。此书系作者将其平日医学见闻汇编而成。原昌克之书斋名丛桂亭,故以“丛桂”为书名。此书论述伤寒、中风、梅毒、水肿、乳痈、怪产、痘疮、食菌中毒诸病证治。对古书中蛊病之症状、病因亦予考证。书中并论述曼陀罗花、黄龙汤、牛黄清心丸等药物与治方,指出所谓“广东人参”实即止血药三七。作者阐论毒药疗疾之理。介绍张仲景、扁鹊事迹,对张仲景氏出任长沙太守事提出质疑。现存初刻本、《皇汉医学丛书》本等。
辟疫神方
朝鲜王朝医学家许浚于 1613 年奉国王之命编撰的医书,收录了唐朝麻疹的治疗就诊情况。1613 年,叶草向国王报告,一种名为 “唐红瘟疫 ”的瘟疫正在夺去许多人的生命,他想根除这种瘟疫。“不幸的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医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死去,不能动用我们的双手,百姓死于此病,实在可怜,所以我向国王建议,让内务府大臣写一本医治的书,把各种经过试验的药方编成一本书,让人印刷再版。"叶诏在《光海君日記》中写道。赵王让何君等人迅速编纂了这本书。这一年的秋冬季,爆发了一场瘟疫,世人称之为麻疹,沙门氏菌病也时断时续地流行,据说从这时起,没有一年是不间断的,肃门城外堆满了死人的尸体。接受敕命后,何均与内科的医生们一起研究了疫病的原因和流行情况,并编写了一本关于瘟疫的诊治、预防方法和草药的书。这本书至今仍被中医用于预防和治疗猩红热。
红石山
杨朔著。作于1945年。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写龙烟铁矿矿工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故事。在日寇统治下,矿工遭受非人的痛苦和压迫。面对敌人的残暴统治,矿工的态度不一。作品着力描绘三类人物。董长兴只对敌人痛恨而缺乏反抗的勇气,最后在痛苦中牺牲。殷冬水既仇恨敌人,又敢于反抗,但只凭个人力量去自发地作斗争,结果被敌人惨杀。胡金海是个勇敢而又富于反抗的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在斗争中逐渐认识组织起来的力量,参加了游击队,组织地下军,最终胜利地解放了矿山,也最后解放了自己。小说通过红石山工人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的描绘,说明工人阶级要求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的真理。作者在刻画人物、组织故事、运用语言等方面力求为工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玉笥集
元诗别集。10卷。张宪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的传世善本,有清鲍氏知不足斋抄本、经鉏堂抄本等多种清抄本,并曾编入《粤雅堂丛书》。《丛书集成初编》又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行世,流传比较广。《粤雅堂丛书》本《玉笥集》卷首有明成化五年(1469)刘釪序,卷1-2为咏史诗,卷3为古乐府,卷4为歌吟,卷5为四五言古诗,卷6-7为七言古诗,卷8为五言排律、五言律诗,卷9为七言排律、七言律诗,卷10为五六七言绝句。卷末有清咸丰元年(1851)伍崇曜跋。《四库全书》的底本比《粤雅堂丛书》本在卷首多杨维桢、周砥、戴良等3人写的序,并有孙大雅撰《玉笥生传》、杨基撰《玉笥生传书后》。张宪曾师事杨维桢,其诗多为怀古感时之作,本集的前3卷显然受到“铁崖体”的影响。
入中论讲记
月称造颂,法尊译讲。隆莲比丘尼笔记。《入中论》。古印度月称著。分十一地。解释和阐明龙树所著的《中观论》的论著。从“发菩提心”起讲到“佛果功德”止,详论入观次第。其中第六地,讲解慧度、决择二谛,盛破唯识,是全书重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人必读论著之一。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