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谋

- 姓名:陈宏谋
- 别名:字汝咨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临桂(今广西桂林)人
- 出生日期:1696年
- 逝世日期:1771年
- 民族族群:
陈宏谋(1696年—1771年),清代著名大臣。临桂(今广西桂林)人。字汝咨。为诸生时,“即留心时事”,自题座右铭“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人,为世人不能作之事”。雍正初,中进士。历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江南驿盐道、云南布政使等。雍正末,上奏揭露罢免官员为求复官,虚报垦田、增加田赋。乾隆初,再上疏弹劾虚报官员,因此贬官。历天津道道员、江西巡抚、陕西巡抚、署陕甘总督等,任地方官三十多年,历任十二行省督抚,曾先后四次出任陕西巡抚。所至无论时间长久,“必究人心风俗之得失,及民间利病当兴革者,分条钩考,次第举行”。尤其重视水利,修河开渠颇多, 功效显著。督察属吏甚严,往往惩一儆百。其中在陕西任内,招募江浙善育蚕者在关陕指导养蚕,“久之利渐著”; 针对黄土高原土地缺水的情况,劝民种植山薯及杂树,又凿井二万八千多口, “造水车,教民用以灌溉”;修商州龙驹寨至汉江水道,“行旅便之”;奏请开炉铸钱,解决了当地钱荒的问题; 修位于关中的周代文、武、成、康四王及周公、姜太公诸陵墓;以陵墓周围闲地招租,每岁取地租“葺治”;及令民间捐纳粮食,充实各属县常平仓用以备荒等等。乾隆中,入为吏部尚书, 加太子太保。后拜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以病致仕,加太子太傅。史称他宗明代薛瑄、高攀龙之学,人仕后“本所学以为设施”。以“是非度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自勉。为政 “劳心焦思,不遑夙夜,而民感之则同”。为清代中叶名臣。卒,谥文恭。入贤良祠。一生著书150多种,主要有《培远堂全集》、《五种遗规》 传世。
宏谋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的陈宏谋,在于他的思想。他的思想存在于他的著作之中。他一生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仍笔耕不辍,著作甚丰,有《培远堂全集》、《五种遗规》等近300万字。尤其是他的《五种遗规》影响很大。《五种遗规》是对前人思想智慧的挖掘选粹,“或嘉言,或懿行,悉皆古人成书,故曰遗规也”。《五种遗规》中《养正遗规》以蒙学少年为读者对象,教他们如何读书、立志,共四卷;《训俗遗规》以士、农、商贾等为读者对象,教他们如何处世做人,共四卷;《从政遗规》是为官者从政而写,要求上副圣训,下符民望,共二卷;《教女遗规》以女孩为读者对象,强调了女德女智教育,共上、中、下三卷;《在官法戒录》读者对象为胥吏,提出“见善而以为法,见不善而以为戒”,共四卷308条。以上人称《五种遗规》。陈宏谋晚年在京辑录的《学仕遗规》,提出仕和学的关系不能矛盾的观点,共四卷,与《养正》、《训俗》、《从政》、《教女》四者合刻成书,亦称《五种遗规》。
猜你喜欢的书
大洞玉经
道家符咒书。二卷。撰者不详。本书为《大洞经》现存三本之一,即太玄赵真人注本。该本亦倡存神,但尤重符咒。《古今图书集成·道书部汇考二》:“若能行持经中符咒,精诚混炼,存神日新,返老还童,长生久视。尝考《神仙通鉴》并《列仙传记》,内行持大洞经法登仙者,不可胜纪。”
太上通灵八史圣文真形图
太上通灵八史圣文真形图,撰人不详。似出于唐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灵图类。此书言招致八史,通灵感圣之法。所谓八史即八卦之神,各有名字:第一史夫字临罡、妻字柱下;第二史夫字建罡。妻字玄精;第三史夫字天罡,妻字月精;第四史夫字日源,妻字太玄。修道者清斋沐浴以祀八神,呼念八史名字,并施用八卦神符、八史通灵符,可召致八史降灵,占问吉凶休咎。能前知未兆,却灾禳祸,致富保安。此道法出自六朝上清派道书《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称符上经》。
迟桂花
现代短篇小说。郁达夫著。初载1932年12月《现代》第2卷第2期,初收入1933年2月上海天马书店版《忏余集》。作品用第一人称描写“郁先生”应邀到杭州西子湖畔翁家山与久别的旧友翁则生会面的情景。翁则生原是颇有雄心的留日学生,后因患肺病和失恋而回到家乡当了小学教师,在复杂的心境下决定了婚事。则生的妹妹翁莲早年婚姻不幸,丈夫死后回到娘家过着凄清的寡居生活,但仍保持着青春健美的人品和天真乐观的性格。在则生的结婚仪式上,郁先生把已入中年的新婚夫妇比做山野间迟开的桂花。郁先生与翁莲同游五云山和云栖寺时,不禁为她形象和心灵的美丽而冲动,然而在这株秀美的“迟桂花”面前,感情很快得到净化,并表示愿与她永久结为最亲爱最纯洁的兄妹。小说通过则生兄妹的生活遭际,固然也反映了人世的冷暖和社会的炎凉,中心立意却在赞美那种虽然晚发但却格外馥郁而经久的“迟桂花”精神。作者自称本篇与法国作家林道的《幸福的摆》“有点气味相近”(《忏余集·沧洲日记》),说明篇中确实也流露了作者当时脱离现实斗争的消沉情绪。作品以“迟桂花”为中心,写人写物,写景写情,构成幽远清新的意境,文笔舒徐清澈,饱含浓郁的诗意,是郁达夫后期小说中最为人称道的格调高远、技巧圆熟之作。
雁门集
元诗别集。萨都刺撰。元至正年间曾刊行过萨都剌手订的《雁门集》,但久已不存。今存《雁门集》都是后人所编,并非原本,而且卷数并不一致。有8卷本(明成化十二年〔1476〕张习刻本),6卷本(清康熙刻本),4卷本(《四库全书》本,为《雁门集》3卷,集外诗1卷)等。以萨氏后裔萨龙光于清嘉庆年间辑刊的《雁门集》14卷较完备。《雁门集》诸本卷首有“至正丁丑秋八月望”干文传所撰序,因至正无丁丑年,一般认为是己丑(1349)之误。但如为至元丁丑(1337)之误,则更合情理。14卷本对萨都刺诗作了编年,自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至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还为所收诗作了校、注。校、注较为细致、全面。在全书最后,附收了萨都刺所作词14首。但萨龙光辑刊《雁门集》14卷最大的问题在于系年。萨龙光所依据的资料基本与前人相同,而将数百首诗一一编年,显然有较多的臆断成份。比如将《三衢马太守昂夫索题烂柯山石桥》诗系于至正四年(1344),但马昂夫是在至顺三年(1332)冬自池州移衢州的,至正四年,他已以秘书监卿致仕,早不在衢州任上,此诗系于至正四年就毫无根据。萨龙光辑刊的《雁门集》有殷孟伦等标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是元人诗集中较重要的1种。
肇论略注
肇论略注,六卷,明德清述,陈慧达原序节录,明慧浸跋。
大乘造像功德经
梵名Tatha^gata -pratibimba-pratis!t!ha^nus/am!sa^ 。凡二卷。唐代提云般若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内容叙述优陀延王造立佛像之因缘及其功德。本经译于武周天授二年(691)之大周东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五以本经与东晋所译(译者不详)之‘造立形像福报经’为同本异译,缘山三大藏总目录卷上则谓此说谬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