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

- 姓名:朱光潜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安徽桐城人
- 出生日期:1897年10月14日
- 逝世日期:1986年3月6日
- 民族族群:
朱光潜(1897年10月14日—1986年3月6日),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朱光潜父亲朱黼卿是位古文修养较深的私塾教师,所以他自小便受传统文化的教育,1918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次年被选送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修英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1923年毕业,先后执教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1925年9月赴国外留学,此后直至1933年7月归国,先后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出版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谈美》、《变态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等著作。归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北京大学教授,历任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1986年3月6日病逝于北京,终年89岁。
朱光潜毕生致力于美学、文艺学的研究,成绩卓著。他本有较深的国学根底,又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西方近现代文艺思想,故能融汇贯通,成一家之言。他早年受尼采、康德、克罗奇等人的美学思想影响较深,持论较多唯心主义色彩,然对文学鉴赏、文艺心理学、中国诗学的研究颇多创见,其《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和阐述文艺心理学的专著,《诗论》在当时同类著述中亦为扛鼎之作。解放后,朱光潜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自己以往的学术思想作了清理,提出了“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理论见解,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一些重要问题如形象思维、艺术典型、创作方法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写作的《西方美学史》,获得了学术界的好评。朱光潜还大量译介西方美学名著,如克罗齐的《美学》、黑格尔的《美学》、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维柯的《新科学》等,都已成为文艺理论工作者的案头必备之书。朱光潜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朱光潜一生著译颇丰,据阎国忠《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重要的美学文艺学著作11种,译著7种。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开始编辑出版《朱光潜美学文集》五卷集,收入了朱光潜主要的美学著作,以及有关的文学、心理学、哲学著作。
猜你喜欢的书
景迂生集
宋代诗文别集。20卷。晁说之撰。前3卷为奏议,卷4至卷9为诗,卷10为《易玄星纪谱》,卷11为《易规》、《尧典中气中星》、《洪范小传》及4篇《诗序论》,卷12为《中庸传》及《读史》数篇,卷13为《儒言》,卷14为杂著,卷15为书,卷16为记,卷17为序,卷18为后记、赞、铭、题跋,卷19、卷20为传、墓表、墓志铭、祭文。晁氏著述数十种,靖康年间遭兵火毁坏。其孙晁子健访辑遗著佚文,编为12卷,后又续增为20卷。此书有《四库全书》本,而《四部丛刊》续编辑入的名为《嵩山文集》的旧钞本,内容基本同于《景迂生集》,于20卷之余尚录有晁子健后记2篇,并附有关作者生平事迹的杂文9首。张元济以为此本出自宋代乾道刊本,并将卷3《负薪对》1篇与《四库全书》本《景迂生集》详校,可知两书讹阙不尽相同。《升庵诗话》卷13载晁说之和苏轼《论诗画》诗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似可视为其诗歌创作的主张。本集或题为《嵩山景迂生文集》,除简作《景迂生集》,也常简作《嵩山集》。
许太史真君图传
许太史真君图传,原不著撰人。据考应为元代净明道道士所作。原书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灵图类。按《正统道藏》所载许逊传记数种,此本文字与《许真君仙传》最相近。但本书将传文分作六十四节,每节有插图一幅,故改名《图传》。又本书所载「玉陛赐诏」、「玉陛再诏」、「真君圣诰」三段文字,「五仙童献剑」、「铸铁柱镇浮」二段故事,亦不见于《仙传》。
一只拖鞋
短篇小说。王鲁彦著。小说描写的是一个贫苦农民李国良替堂兄弟送儿子,从偏僻农村来到上海,因为脚上缺少一双比较象样的鞋子,在上海逗留的几天里,历尽种种磨难和艰险。全篇自始至终扣住鞋子一事,以鞋子来穿针弓!线,缀连情节,展开生活画面。
红烛
闻一多的第一本新诗集。《红烛》最早的版本是1923年9月,由泰东书局出版的,诗集中共收入诗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62首,其中分为“李白”“夜雨”“青春” “孤雁” “红豆” 5篇。《红烛》 中的作品,大多是闻一多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大多数作品中流露出思恋祖国之情和对美国的侵略势力的极度不满。《红烛》中的大多数作品反映了 “五四”以来青年要求思想解放、求索真理的精神风貌。诗集中收入了作者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太阳吟》、《忆菊》、《西岸》、《雪》、《红豆》、《国手》、《艺术上的忠臣》、《黄鸟》、《春之首章》、《色彩》、《去思》、《钟声》、《印象》、《红烛》等等。诗集中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爱情的讴歌、对自然的赞颂、对生活的思考、对劳动的颂扬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批评等等。闻 一多的诗歌创作,取材广泛,题材丰富,讲究构思,注重意象,着意提炼,音韵铿镪,色彩浓烈。《红烛》是闻 一多的 一本风格独特、具有独创性的新诗集,为中国现代诗坛增添了绚丽的光彩。1955年,《红烛》被收进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闻 一多诗文选集》之中。
杨岐方会和尚后录
禅宗语录。编者不详。一卷。杨岐方会(992—1049),北宋禅宗僧人,杨岐派的创始人。此书是方会晚年住长沙云盖山时所说语录的汇编。编辑情况不详。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目连所问经同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