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

- 姓名:朱光潜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安徽桐城人
- 出生日期:1897年10月14日
- 逝世日期:1986年3月6日
- 民族族群:
朱光潜(1897年10月14日—1986年3月6日),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朱光潜父亲朱黼卿是位古文修养较深的私塾教师,所以他自小便受传统文化的教育,1918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次年被选送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修英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1923年毕业,先后执教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1925年9月赴国外留学,此后直至1933年7月归国,先后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出版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谈美》、《变态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等著作。归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北京大学教授,历任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1986年3月6日病逝于北京,终年89岁。
朱光潜毕生致力于美学、文艺学的研究,成绩卓著。他本有较深的国学根底,又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西方近现代文艺思想,故能融汇贯通,成一家之言。他早年受尼采、康德、克罗奇等人的美学思想影响较深,持论较多唯心主义色彩,然对文学鉴赏、文艺心理学、中国诗学的研究颇多创见,其《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和阐述文艺心理学的专著,《诗论》在当时同类著述中亦为扛鼎之作。解放后,朱光潜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自己以往的学术思想作了清理,提出了“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理论见解,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一些重要问题如形象思维、艺术典型、创作方法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写作的《西方美学史》,获得了学术界的好评。朱光潜还大量译介西方美学名著,如克罗齐的《美学》、黑格尔的《美学》、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维柯的《新科学》等,都已成为文艺理论工作者的案头必备之书。朱光潜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朱光潜一生著译颇丰,据阎国忠《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重要的美学文艺学著作11种,译著7种。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开始编辑出版《朱光潜美学文集》五卷集,收入了朱光潜主要的美学著作,以及有关的文学、心理学、哲学著作。
猜你喜欢的书
东堂集
十卷。宋毛滂 (1055左右—1120左右)撰。毛滂,字泽民,衢州江山 (今浙江江山县)人。官至祠部员外郎,知秀州。因其曾知武康县,县有东堂,因此以其为集名。元祐中,苏轼守杭州,滂为法曹,官期满,至富阳,苏轼闻有人歌其《惜分飞》词,大赏之,由此知名。奸相蔡京柄政,其上一词,甚伟丽,于是骤得进用,因此为人所轻。其《上苏内翰书》,文风萎靡,阿谀奏承之言,令人肉麻,于其人品可见一斑。陈振孙谓其诗文“视乐府而不逮,盖亦因其人而少之。然平情而论,其诗有风发泉涌之致,颇为豪放不羁。文亦大气磅礴、汪洋恣肆,与李廌足以对垒。”评价亦较公允。所著《东堂集》十卷乃清四库撰官从《永乐大典》搜采辑编而成,内有诗四卷、文六卷。所著《东堂词》由毛晋刊入《宋六十家词》中,世间多有其本,故未录此集中。《东堂集》十卷有《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本行世。
三洞众戒文
三洞众戒文,唐道士张万福编撰。原书二卷,《正统道藏》本合为一卷,收入洞真部戒律类。卷首有作者自序,内称:学道求真,莫不先持斋戒;三洞诸经说戒多矣,难以具详。因此作者从诸经中录出戒文,辑为一编,旨在方便道士诵习持守,戒除恶行。书中所录戒文有〈始起心入道三归戒文〉、〈灵宝初盟闭塞六情戒文〉、〈三戒文〉、〈五戒文〉、〈三诀文〉、〈八败文〉、〈三要文〉、〈十三禁文〉、〈七百二十门要戒律诀文〉等。作者或仅录戒文,或略述受戒持戒之法次要旨,强调以守心制心为奉戒之本。其中有加入张万福按语,如〈六情戒文〉后按称:六情为染罪之门,丧身之源,所以持戒先制六情,六情恬夷神道归。此书为研究道教戒文提供了参考资料。
西升经集注
宋陈景元集萧梁韦处玄(元)、唐徐道邈、冲玄子、李荣和刘仁会五家注。五家大抵发挥无为守一之意。六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宋徽宗政和御注本。
从文自传
沈从文著。上海第一出版社1934年7月初版,收入《我所生长的地方》、《我的家庭》、《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等回忆性散文18篇。作者曾自叙,他一生中“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县分乡村人事。这地方的人民爱恶哀乐、生活感情的式样,都各有鲜明特征”(《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本书正是在勾画湘西地方特有的风土人情景观的背景之上,回顾了青少年时代在沅水流域所经历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以及早年加入旧式军阀部队的一段行伍生涯。作者以天真好奇的目光,观察记述了其间所耳闻目睹的种种奇异、惨酷、平庸、浪漫的人事,并以颇带理性解剖的笔法,阐述自身所受的感染影响,借以描述自我人格的自然形成过程。既生动地展示了少年人的天真、聪颖、机警且不乏浪荡的性情,抒写了青春期的悲欢得失与不断增进的生活阅历;又如实地展现了湘西地方的历史事变、社会风习、民间生活,作者意在说明他如何从丰富无比的社会与自然中学习那不尽的人生,从而生动地映现出一个平凡又奇特的人的个性的多样色彩。本书以其奇异的风俗历史感与浓郁的湘西地方色彩,在当时的自传作品中独树一帜,曾被读者与知名作家推举为当年“我爱读的书籍”之一。
戊戌政变记
论述清末戊戌政变的历史著作。梁启超著。1898年12月起连载于《清议报》,1899年清议报社出版单行本,线装3册9卷,约11万余字。其后广智书局又出铅字排印本,内容基本相同。1936年中华书局收入《饮冰室合集》,列《专集》第1种,删去第5篇《政变后论》,将第6篇《殉难六烈士传》递为第5篇,内容也与清议报社本有异。1954年中华书局据《饮冰室合集》原型重印。台湾文海出版社1975年重刊本据广智书局本印。第1篇《改革实情》记康有为被问用事及百日维新时期的新政上谕;第2篇《废立始末记》记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幽禁光绪帝事;第3篇《政变前纪》分析政变原因,认为总原因有二:1.由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积不相能,2.由顽固派痛恨改革,并列举导致政变的12分原因;第4篇《政变正纪》记慈禧太后推翻新政惩治维新志士事;第5篇《殉难六烈士传》为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传。另附录《改革起原》、《湖南广东情形》和《光绪圣德记》3篇。本书发表时距戊戌政变仅3个月,作者又亲历其事,故保存丰富原始资料,如康有为《上清帝书》、梁启超《上陈宝箴书》、《保国会章程》及保国会演说等,是研究戊戌变法史的重要史料。由于作者当时的感情作用和政治需要,本书记载并非完全可靠,尤其对于光绪帝的所谓“圣德”及政变后的苦境渲染过分,使用时应认真鉴别。
幽梦续影
清朱锡授撰。一卷。锡授字撷筠,号镇洋,籍里不详。曾于湖北任县令,不为大宪所知,郁郁以殁。勤于撰述,著作颇丰,惜除是书外,其余皆散佚。是书成于光绪年间,约五千字。内容多载其阅世观物小语从中可窥作者人生观及其为人处事态度,其中不乏哲理名言。此外是书于诗文亦略有评述,文字虽短,却有独到见解。如《汉魏诗象春》、《唐人之诗多类名花》等条以形象的比喻说明历代诗歌的风格特点,较生动别致。是卷多为短语,喜用排比句式,擅长比兴开头,说理透辟,读之饶有趣味。有清光绪四年(1878)滂喜斋刻本,《晨风阁丛书》本、《啸园丛书》本,《古今说部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