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

- 姓名:陈继儒
- 别名:字仲醇,号眉公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华亭(上海松江)人
- 出生日期:1558年12月14日
- 逝世日期:1639年10月16日
- 民族族群:
陈继儒(1558年12月14日-1639年10月16日),明代诗文作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一号麋公。华亭(上海松江)人。少为高材生,与董其昌、王衡齐名。21岁补诸生,28岁弃去,取儒衣冠焚弃之。他重然诺,饶智略,退隐于小昆山,但结交十分广泛。对于达官贵人,不显清高,乐与往还。对于穷困儒生,也不嫌弃,尽心资助。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影响极大,他编著甚丰,著有《晚香堂小品》24卷。《白石樵真稿》24卷、重订的《陈眉公全集》60卷、《眉公杂著》48卷、《古今诗话》8卷、散曲集《清明曲》1卷。编有《宝颜堂秘笈》457卷、《古文品外录》34卷、《秦汉文脍》5卷、《古逸民传》22卷、《古论大观》40卷、《文奇豹斑》12卷、《国朝名公诗选》12卷、《乐府先存》3卷等。
他的散文创作,题材驳杂,内容广泛,世俗化、情趣化的倾向较为明显。他谈茶,认为它能给人以“幽韵如云”的情趣。他谈酒,提倡微醺:“予不饮酒,即饮未能胜一蕉叶,然颇谙酒中风味。大约太醉近昏,太醒近敬。”只有“梦觉半颠,不颠亦半,此真酒徒也”。他谈奇女子,要求人们“无以六经解嘲”。他谈园林,注意“荒坡遗迹”。他谈人生的种种体验,有情,也有豪,有奇,也有素,可谓丰富多彩。散文的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面貌,有的写得简朴,有的写得艳丽,有的写得空灵。他的散文创作正是晚明文化具有市民化特征的必然反映。
他善诗,诗也重在表现情趣,如《花朝》就充分体现这个特点:“美满春眠起较迟,五更常失圮桥期。愁添白发餐云母,戏写青山付雪儿。暖玉棋消千日酒,冷金笺写百花诗。近来学得长生诀, 一味卖呆兼卖痴。”他编的不少书也重情趣。
猜你喜欢的书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
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包括两篇道法。其一为《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其法择日斋戒入室,依次存思五帝来人身中,体内五脏之神及下丹田之神各镇其所,并存思饮咽五星及日月二景之精光,使映照五脏及下丹田。据称修行此道九年,可致飞霄登空,召役神灵,五脏不朽,魂魄保镇。其二为《镇神养生内思飞仙上法》。其法以平旦人室,凝神内思身中诸神(如面部七神、五脏六腑之神、精血骨节之神等等),使各自镇守其所。据称修行此道三年,可致身体不朽,召役神灵,「神飞形举,白日登晨」。以上两篇道法,《上清众经诸真圣秘》已引述,《无上秘要》卷九七亦录载其文。
摩托车的鬼
短篇小说。滕固著。
异闻总录
元代文言志怪小说。 共四卷。通行的有《笔记小说大观》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不著撰人名氏,亦不著时代”。 《笔记小说大观》题作宋人,据卷四《汪尹师男》 “乾道戊子岁……予宗仁光基时为房陵尉,亲见此事”云云,应是宋孝宗前后的人。但据卷一《林行可》、 《上官士平》、 《胡雨岩》、卷二《韩元英》等则,所记均金元间事,则最早应是元时人,或谓此书本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随手剽掇,取充卷帙”,亦是一说。本书共收鬼怪故事一百则,无标题,约三万余字。大多事涉唐宋,少量涉及金元间事。内容均是谈鬼神报应,荒诞不稽;文字简略粗疏,也没有严格的诠次标准。但透过谈鬼说怪的荒诞外衣,也可窥见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有些故事也有一定的揭露和讽喻意义。如《萧注》等则,谈的都是被主人私自杀害的侍婢变鬼索命或作怪的故事,暴露了唐宋时阶级压迫的残酷和主奴关系的紧张。 《新城县村渡》一则,写鬼卒摆渡还照例主动付钱,而“平时兵卒经过,未尝有也”,似寓有“人不如鬼”的深意。《岳珂》写岳飞之孙岳珂深夜至谯楼访“鬼”使鬼魅息影的故事, 也能发人深思。另外,还有一些篇章,则借鬼写人,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坚贞。如《贾知微》、 《韦子卿》写人神之恋,颇有人情味。 《齐推女》一则,是书中最长的一篇,约二千多字,写湖州参军韦会与齐推女的生死不渝的爱情, 曲折离奇,韦会耿直不信邪和对爱情的忠贞均有较好的表现;韦会为使妻子复活去求田先生而忍辱负诟的情节,似对《聊斋志异·画皮》后半部的构思有所影响。另外,像《李濯》写冥官希望转生时智慧不致泯灭,若作为探讨人脑积累知识的连续化的“科幻小说”看,也颇有趣味。
秋怀诗十一首
韩愈《秋怀诗十一首》是他短篇诗歌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悲秋文学的革新之作。组诗从自然和人生两个主题,反思了宋玉以来的秋诗传统。自然方面,韩愈对时间和生命的关系提出了异于前人的认知,肯定了生生不息的自然生命足以超越时间的价值,形成了一种基于生命意志的自然观。人生方面,韩愈从儒家思想中获得了自我认同,呈现出在逆境中以“诚”为内涵、以“勇”为外延的价值追求,形成了一种积极实现内在道德修养完成的人生观。这种使他积极面对自然和人生之秋的价值体系,反映出中唐开始文学及社会文化转型的大趋势。而诗歌呈现出来“学人之诗”的独特审美意识,也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韩诗的文学史意义。
尚书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之书。它保存了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一些追述古史的著作。在汉代,最早有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二十八篇流行,后有传为汉武帝时在孔子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及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行世。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今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尚书》由《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几部分组成。《虞书》相传是记载尧、舜、禹等事迹的文献。其余三书分别为记载夏、商、周三代史事之书,而尤以《周书》为重要。《尚书》通行的注本有唐代孔颖达的《尚书正义》、清代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等。
摩诃衍宝严经
晋代失译师名,即《大宝积经》第四十三普明菩萨会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