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

  • 美学讲义

    美学讲义

    《作者:废名《美学讲义》是废名自编的教材,在前言里,废名说:今年暑假前,系里交给我一个任务,准备明年春季五年级开“美学”课,没有“部颁”的教材,也没有教学大纲,教材自编。我接受了这个任务。本书一共有8章,包括美食客观存在、美学、群众和美、民族形式和美、生活和美、作品的思想性和作品的美、内容和形式、美的创造和美感。希望作者通过每章的学习,能了解什么是美,并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因为美和生活是分不开的,离开生活就无所谓美,只能是形式主义的东西。

  • 文心

    文心

    《作者:夏丏尊《文心》是叶圣陶与夏丏尊先生,用故事的形式,来讲解语文知识的一部启蒙书。共三十二篇文章,每一章一个主题,例如信的书写、朗诵的技巧、修辞的运用……通过几个中学生乐华、大文等人的生活,将之串联起来,使语文知识在不同的场景中延展发散。更有社会时事的穿插互动,将文字技巧的说明升华为文字背后精神的挖掘宣扬。陈望道先生和朱自清先生为《文心》写了序,将该书的价值意义做一表彰。陈先生说这本书的特点是“把关于国文的抽象的知识和青年日常可以遇到的具体的事情融成了一片。”朱先生说“书中将读法与作法打成一片,……不但指点方法,并且着重训练”,还“将教学也打成一片,师生亲切的合作才可达到教学的目的”。

  • 日本论

    日本论

    《作者:戴季陶《日本论》一书初版于1928年,它不仅介绍了日本社会、文化的现象,更揭开了隐藏在现象下的深层原因,曾被学界视为研究日本的重要参考著作。作者戴季陶在日本生活多年,并作为孙中山秘书亲历了中日关系的最错综复杂的阶段,他对日本的了解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戴季陶认为,日本自古就有侵略中国的企图,对中国的研究更是从未停止,而中国却鲜少关注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两国近现代的交锋中,中国之所以长期处于下风正是因为对日本缺乏认识。在本书中,他纵论日本从皇权、国礼、信仰、宗教到武士、财阀、政党、国民的方方面面,用理性的态度对中日两国国民性进行了深刻剖析,用扎实的证据披露了近代中日关系中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虽已成书近一个世纪,《日本论》仍是中国人了解日本的经典之作。本书另附爱尔兰裔日本作家小泉八云所著《日本与日本人》,以帮助读者从心理、哲学角度了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和国民特性。

  •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作者:周作人文艺理论。周作人著。1932年9月北平人文书店出版。1932年春,周作人应沈兼士之邀,于辅仁大学作了数次关于新文学问题的讲演; 邓恭三做了详细记录,后经讲演者校阅,公开出版。本书共有五讲。第一讲是《关于文学之诸问题》,包括什么是文学,文学的范围,研究的对象,研究文学的预备知识,文学的起源,文学的用处等等。第二讲是《中国文学的变迁》,追溯了中国文学两种潮流的起伏、明末的新文学运动、公安派及其文学主张、竟陵派等等。第三讲和第四讲是《清代文学的反动》,介绍了八股文的来源、作法及其所激起的反动; 同时还说明了桐城派的思想、桐城派与新文学运动的关系、桐城派所激起的反动等。第五讲是《文学革命运动》,内容有“清末政治的变动所给予文学的影响——梁任公和文学改革的关系——白话作品的出现——《新青年》杂志的刊行和文学革命问题的提出——旧势力的恐怖和挣扎——文学革命运动和明末新文学运动根本精神之所以相同——用白话的理由”。周作人认为,“五四”新文学的源流来自明末的公安派、竟陵派。他说:“胡适之的‘八不主义’也即是公安派的所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和‘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主张的复活。所以,今次的文学运动,和明末的一次,其根本方向是相同的,其差异点无非是因为中间隔了几百年的时光,以前公安派的思想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加外来的佛教思想三者的混合物,而现在的思想又于此三者之外,更加多一种新近输入的科学思想罢了”。作者探讨新文学源流所得出的结论,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颇能给人以启发;但他脱离社会生活的变迁和中西文化撞击而谈新文学的源流,毕竟有其局限性,难以得出完全科学的结论。

  • 欧洲文学史

    欧洲文学史

    《作者:周作人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欧洲的文学史,它主要讲述了欧洲文学发展的历史。 一九一七年四月,经鲁迅推荐,周作人进入北京大学国史馆工作。九月被聘炎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兼国史馆编纂编辑中,开始撰写《近代文学史》与《希腊文学史》讲义,合而为《欧洲文学史》,一九一八年十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入“北京大学丛书”。全书约十万言,分希腊、罗马、中古与文艺复兴及十七十八世纪三卷。

  • 胡适19堂文学课

    胡适19堂文学课

    《作者:胡适本书为胡适《白话文学史》《国语文学史》合编本,形成一部完整的19 堂大学讲课录,文化大师胡适写给年轻人的极简文学史,以独特视角讲解中国文学精髓,从先秦两汉讲到魏晋隋唐,通俗易懂的19堂文学课,有助快速提升读者人文知识,一经问世,备受好评。

  • 近代中国史纲

    近代中国史纲

    《作者:郭廷以本书选取的历史事件和叙述结构,看似与市面上通行的近现代史教科书出入不大,但作者旁征博引,极严谨而客观。在少数客观。在少数流露个人喜好之处,聊聊数语,又极传神。 本书自公元前三世纪中国与国外的交通谈起,简述闳放昂扬之盛世,如何被历史大势扒至“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进而用十九章,七十万言的篇幅,细述偌大一个中国,如何在内外交迫的情势之下,经历了百余年的震荡、动乱及嬗变。作者悉心描摹其间中外力量之角逐、中央和地方权力之消长,及权势人物和社会精英在政治、外交等领域的种种图存在之努力,为读者提供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完整图景。

  • 中国思想小史

    中国思想小史

    《作者:常乃德常乃德著,中华书局1930年4月出版。 该书介绍了原始中国民族的神话思想和宗教与伦理思想,分析了宗法社会思想的发展和程朱理学、清朝考据学等,说明了新文化运动的情况。 作者认为,自周秦以来,百家争鸣,其中未尝无近乎哲学性质的学说,不过中国的民族性是平易务实,所有主张多务求有裨实用,并不好为幽深玄远的思辩,因此发达为纯正哲学的机会极少。只有六朝以后,从印度输入的佛教思想,颇有些哲学的意味,但一到中国,学风也渐渐趋于实际,不是纯印度的本来色彩了。因此,在中国求学术史或哲学史的记载是很不容易的,但五千年孕育深厚的民族,其思想对于世界却有莫大影响。

  • 太史公书义法

    太史公书义法

    《作者:孙德谦近代孙德谦撰。民国时期重要的《史记》学研究著作。孙氏此书的研究方法既非史料考证(如赵翼、梁玉绳),亦非文章评论(如吴见思、牛震运),而是致力于探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史法”与“体例”,即所谓“义法”。共五十篇,不仅揭示了司马迁“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的著史意图;亦从“义法”着眼,对《史记》的编纂体例、史料剪裁、书法运用等方面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同时,通过揭示《史记》的“义法”,此书对一些《史记》学上长期争论不休的疑案也提出了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 魏晋玄学论稿

    魏晋玄学论稿

    《作者:汤用彤现代学者汤用彤的思想史著作,收集了作者1938年至1947年间的9篇论文。第一篇《读人物志》,对刘劭《人物志》一书的宗旨,汉晋之际名实之学兴起、变迁,魏初儒、名、法、道等思想的活跃与它们之间相互杂糅的问题作了论述。第二篇《言意之辨》,就魏晋之际思想界讨论的“言不尽意” 、“得意忘言” 等问题作了论述,并揭示出 “言意之辨” 对形成玄学理论体系的巨大影响。第三篇《魏晋玄学流别略论》,对何晏与王弼、向秀与郭象以及僧肇等玄学家的思想作出分析。第四篇《王弼大衍义略释》、第五篇《王弼圣人有情义释》、第六篇《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第七篇《向郭之庄周与孔子》、第八篇《谢灵运辨宗论书后》等,概括了王、向、郭、谢诸人的玄学理论及其主旨。第九篇《魏晋思想的发展》作为该书《附录》,通过“魏晋时代思想的成分” 、“魏晋玄学的发生与长成” 、“魏晋思想的演变” 等三方面论述,对以玄学为内容的魏晋思想史作出明晰的结论,即 “关于魏晋思想的发展,粗略分为四期:(一) 正始时期 (240—249年) ,在理论上多以 《周易》、《老子》为根据,用何晏、王弼作为代表。(二) 元康时期 (291—299年) ,在思想上多受庄子学的影响,‘激烈派’ 的思想流行。(三) 永嘉时期(307—313年),至少一部分人士承正始时期 ‘温和派’ 的态度,而有 ‘新庄学’ ,以向秀、郭象为代表。(四) 东晋时期,亦可称‘佛学时期’ 。” 各篇文章均言简意赅,甚有说服力。该书有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本。

  • 中国基督教史纲

    中国基督教史纲

    《作者:王治心中国基督教新教学者王治心著。1940年上海青年协会书局出版。把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分为4段: 唐朝景教、元朝也里可温教、明朝天主教及道光以降的更正教和天主教。本书试图说明,基督教教义同中国固有文化是相容的,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上功大于过。这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中国基督教会史,但作者承认,离“备”与“信”尚有距离。

  • 佛学研究十八篇

    佛学研究十八篇

    《作者:梁启超梁启超著。中华书局1936年初版,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影印再版。概括起来有5方面的内容。1.佛教史的整理,有《印度佛教概论》、《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等文。对印度佛教的产生,及输入中国后发生的变化做了全面的综述。指出印度佛教受古希腊的影响而建立,传入中国开始是作为一种方术宗教由海路经南方传进,后来逐渐发展成带有学术性的宗教。并且由于中国南、北环境的差异,使中国佛教形成了“南方尚理解,北方重信仰”的两种风格;2.佛教经典的疏理,有《说四阿含》、《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等文。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经典作了考证、校勘及分类,指出其在中国流布的变迁,强调研究经典的正确研究方法和必要性。还对历史上一直有争议的经典提出了自己看法,认为《四十二章经》、《理惑论》、《大乘起信论》等都是后出的伪经或伪书;3.佛经翻译史的考察,有《翻译文学与佛典》、《佛典之翻译》等文。整理了历代译经目录,提供了译经史脉络,概括出译梵为汉的特点,即因为南、北地理的差异,形成译文意译、直译的不同风格,译出时间越晚的经典、则越不容易读懂;4.中印佛教交流的回顾,有《佛教与西域》、《千五百年之中国留学生》等文。把印度、西域来华的僧人,中国去西方求法的佛教徒一一作了归纳,根据他们的情况,划分为西域期、罽宾期、天竺期3阶段,旨在阐明古代中国并不是一个闭关自守、不假外求的国家;5.佛教义理发凡,有《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佛教心理学浅测》等文。

  • 中国文化常识

    中国文化常识

    《作者:吕思勉吕思勉著,本书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说明书。吕思勉先生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衣食、住行、婚姻、族制、阶级、政体、选举、官制、兵制、文字、语言、学术、宗教等,旨在说明文化的变迁,“而推求现状之所由来”。作为吕思勉先生的经典之作,经典性无需赘言,每读一遍,都能带给你新的收获,助你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 文学课

    文学课

    《作者:沈从文沈从文著。收录沈从文谈论文学、写作的相关文章,我们要如何理解文学?该如何写作?如何阅读?本书集合了沈从文全集中的32篇文论,从写作理论、阅读经验、经典品评、文坛八卦等方面,全面展现了沈从文的文学思想。一本浓缩60余年文学经验的文学课,看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北大中文系教授,学生中有汪曾祺、臧克家、萧乾等著名作家——沈从文在文学之路上有何秘诀? 想学习写作,但词枯句穷,提笔就怕?都说大师的作品好,却不知好在哪里?想提高文学素养,却不会欣赏文学作品?广大读者的疑难、创作新手的困惑,沈从文一一作答。他对阅读和写作的独到见解有哪些? 文学大家评文学经典,当代大师论当代文坛。走进沈从文的文学课,探寻经典作品的创作轨迹,了解真实生动的中国文坛。 写作理论、阅读经验、经典品评、文坛八卦……你想了解的文学秘辛,在这里一书说尽!

  • 西洋哲学史

    西洋哲学史

    《作者:李长之李长之编著,正中书局1941年4月出版。本书介绍西方哲学思想及其发展。全书分三篇,一为希腊哲学,二为中古哲学,三为近代哲学;其中希腊哲学又分宇宙论时期和人事论时期。第二篇中古哲学介绍希腊哲学在中古时期的继续和在教会权威压抑下经院哲学中近代精神的潜流;第三篇近代哲学主要讲述科学的方法论的确立和理性派的主要代表,以及英法德的启蒙运动和近代哲学的两个项峰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最后概要地介绍了当时哲学界的走势,主要是唯心论的继续发展、实证主义思潮和新实在论的出现等。作者指出,西洋的哲学各有其民族的背景,而学习哲学(尤其是哲学史)给我们的最大训练之一是容纳其他立场;中国的现代化,对于西洋哲学的认识有一种特殊的需要,但是,中国将来的哲学,不言而喻,必是中国传统精神的。

  •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作者:唐弢现代文学史著。唐弢主编。先后参加编写的有唐弢、王瑶、刘绶松、严家炎等数十人。本书是原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第1、2册初稿写于60年代初,1978年修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3册是1978年冬至1980年春重新编写的,由唐弢、严家炎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1册书前有《绪论》,论述了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的关系,现代文学的性质、文艺论争与创作风貌的演变及其与中外文学遗产的关系等。全书共20章:第1章,《“五四”文学革命及其发展》;第2章,《鲁迅(上)》;第3章,《郭沫若》;第4、5章,《“五四”——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的文学创作》(一、二);第6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第7章,《鲁迅(下)》;第8章,《茅盾;第9章,《巴金、老舍、曹禺》;第10、11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一、二);第12章,《抗战开始后的文艺运动》;第13、14章,《在民族解放旗帜下的文学创作》(一、二);第15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革命文艺的新阶段》;第16章至18章,《沿着工农兵方向前进的文学创作》(一、二、三);第19章,《国统区的文艺运动和思想斗争》;第20章,《国统区的文学创作》。最后是《第一次全国文代大会的召开(代结束语)》。本书是“文化大革命”以后出版的第一部较系统的现代文学史教材,它涉及作家近3百人,重视从宏观上把握文学发展的规律,突出重要作家作品章节,史料丰富,科学性较强,文字表达比较精炼和准确。曾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

  •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改良刍议

    《作者:胡适论文。胡适著。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作者从白话文运动的立场出发,提出改革旧文学、建立新文学应从“入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着重于提倡文学体裁的大解放,冲破旧形式的束缚,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从我国白话应用的历史中得出“白话几成为文学的语言”的结论。作者认为根据上述主张创作出来的新文学,从历史进化的眼光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作者也注意到文学内容的改革,提出文学应有“高远之思想”、“真挚之情感”;还提倡描写“今日社会之情状”的写实主义。该文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第一篇反对封建旧文学的号召书,对于开辟新文学运动的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作者:陈寅恪陈寅恪先生所作《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共两篇,第一篇是冯著上册的审查报告,作于1930年,第二篇为冯著下册而作,时间是1933年。两篇文章拢共三千字,但内容极精要,涉及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和中国历史研究的许多重大问题,可以视做寅恪先生治中国学问的思想纲要和心得总结。就中包含的学术观念和方法论,不仅“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且能“示来者以轨则”! 。

  • 论再生缘

    论再生缘

    《作者:陈寅恪《论再生缘》是陈寅恪“红妆”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在书中,陈寅恪不但表达了对才华横溢的女子如孟丽君、陈端生等人的欣赏,也对一些品格低劣的男性文人提出了批评。其实,“红妆”研究是陈寅恪完整的学术世界的一部分;陈寅恪的表扬或者是贬抑的态度,都是以“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为中心。这一准则,贯穿于陈寅恪一生,乃是他为人治学的态度,也是他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阐释。

  • 齐民要术校释

    齐民要术校释

    《作者:贾思勰后魏贾思勰撰,缪启愉校释,缪桂龙参校。《齐民要术校释》是缪启愉整理研究农业古籍深厚功底的见证。缪启愉付出的艰辛劳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齐民要术校释》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强烈反响。一致认为,校释者学力深湛,考校精审,注释严谨;《校释》在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总其大成,脱其窠臼,推陈出新,纠正了千百年来的因袭谬误,新的见解、论断贯穿全书,并一致推崇为“迄今最完善的一部《齐民要术》校释本”。使得它包蕴的丰富的传统农业优良技术起到古为今用,乃至中为洋用的作用,是一部优秀的对农学史、技术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著作。国外专家学者也对《齐民要术校释》给予高度评价。

猜你喜欢的书

媚药

媚药

《媚药》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830年。《媚药》的副标题是“仿席尔瓦·玛拉佩尔塔的意大利文作品”,但是迄今为止尚未查出席尔瓦·玛拉佩尔塔是何许人。看来也许是作者的杜撰。莱昂诺尔十五岁上嫁给了比她大三十岁的富翁唐古铁埃。她对他没有爱情。西班牙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他们逃亡法国,莱昂诺尔受到一个马戏演员的勾引欺骗,但是她明知他是个骗子,仍然爱着他。是什么原因呢?莱昂诺尔说也许他给她吃了媚药。媚药只是古代的传说。真正的原因是两方面:一是作者认为西班牙女人的性格天真、正直,在爱情上忠贞、热烈;一是烦闷,正如法国军官利埃旺说的:“您那位老丈夫什么地方也不愿意带您去,跟着他您会闷死的。这一点在我眼里为您进行了有力的辩护。”

蛤藻集

蛤藻集

小说集。老舍著。1936年11月由开明书店初版,共收入《老字号》、《断魂枪》、《且说屋里》等6个短篇和1个中篇,都写成于青岛。作品大都描写了旧时代的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灰暗的角落,反映了由于封建经济长期受到帝国主义资本经济侵略的破坏,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都起了剧烈的变化,人们在无情历史面前的无能为力和精神上所受到的沉重创伤。有的小说还揭露了汉奸卖国贼祸国殃民的罪恶行径和丑恶的灵魂。作者善于人物内心的刻画和生活氛围的渲染,从中闪现出时代变动的投影。文笔轻松幽默,写来酣畅淋漓,讽刺处泼辣恣肆,描画精细深刻。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五代后蜀道士彭晓撰。南宋《秘目》、《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彭晓撰《参同契明镜诀》一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以此书附录于《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之后,收入太玄部。书中有《鼎器歌》,歌咏炼丹所用鼎器制度。又有《明镜图》,其图由八圈同心圆组成。依次标举八卦、二十八宿、月象、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十二地支及四时、五行之名。旨在图解《参同契》所述,卦爻天象阴阳消长变化之说。

太上洞玄灵宝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经

灵宝天尊为法解真人述三涂五苦八难和三业五毒八行,劝人注想、称扬寻声救苦天尊尊容、名号,燃灯树旙,济贫散经,先度九玄七祖父母亡灵。

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种悉地真言仪轨

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种悉地真言仪轨

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种悉地真言仪轨,一卷,唐善无畏译,日本超然题记,慈忍题记,快道题记,略云佛顶尊胜心破地狱三种悉地,尾题佛顶尊胜心破地狱法。

宿命智陀罗尼经

宿命智陀罗尼经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又称宿命智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系叙述释尊对阿难说,若有众生闻此宿命智陀罗尼,受持之,可灭极重罪业;终身不断受持者,可知七俱胝劫间之前生事。继之列举陀罗尼文。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