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

李长之
  • 姓名:李长之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山东省利津县人
  • 出生日期:1910年10月30日
  • 逝世日期:1978年12月13日
  • 民族族群:

李长之(1910年10月30日-1978年12月13日),现代作家,著名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授。原名长治、长植。笔名何逢、方棱、棱振、张芝、梁直等。山东省利津县人。青少年时代在济南读书,1929年入北京大学预科甲部(理工学院)学习。编北京《益世报》副刊《前夜》;作《我所认识的中山先生者》一文,从此开始文学活动。1931年秋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1933年转入哲学系,参加郑振铎、巴金主编的《文学季刊》编委会。次年主编《清华周刊》文艺栏,创办《文学评论》双月刊,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夜宴》(1934年,北平文学批评社)。1935年主编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出版经鲁迅审阅的《鲁迅批判》(1936年,北新书局),这是我国早期研究鲁迅比较系统的专著之一。1936年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华侨生、蒙藏生导师,兼京华美术学院美术史及西洋美术史教授。1937年任云南昆明大学国文教员。1938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助教,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0年任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研究员和中央大学讲师。1943年任中央大学副教授。1944年主编《时与潮》文艺书刊副刊。1945年春任重庆北碚编译馆编审。次年任南京编译馆图书代理主任,主编《和平日报》副刊,10月至北平,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编《北平时报文园》副刊。1947年初为《世界日报》撰写社论。1949年4月加入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协会,7月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0年4月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1951年赴四川参加土改运动,任中央土改工作第二团西南土改工作团副团长。历任北京市文联文艺理论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长之著述甚丰,以作家作品研究为最多,其中有酝酿最久、用功最勤的代表作《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1948年,上海开明书店),见解独到,是研究司马迁和《史记》较好的参考书,1980年由和田武司译为日文。他的《中国文学史略稿》(三卷;1954年,五十年代出版社),是他多年教学和研究成果的结晶。古典文学评著有:《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1941年,商务印书馆)、《韩愈》(1944年,胜利出版社)、《李白》(1951年,三联书店)、《陶渊明传论》(1953年,棠棣社。1979年译为日文)、《司马迁》(1956年,通俗读物出版社)、《<诗经〉试译》(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孔子的故事》(195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译为日文);文学评论及文艺史研究著作有《西洋哲学史》(1941年,正中书局)、《批评精神》(1942年,南方印书馆)、《北欧文学史》(1944年,商务印书馆)、《迎中国的文艺复兴》(1946年,商务印书馆)、《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1946年,独立出版社);诗集和童话集有《星的颂歌》(1942年,独立出版社)、《大理石的小菩萨》(1951年,文化供应社)、《龙伯国》(1951年,文化供应社);译著有《德国的古典精神》(1943年,东方书社)、《文艺史学与文艺科学》(1943年,商务印书馆)、《歌德童话集》(1945年,东方书社)、《强盗》(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判断力批判》、《威廉·退尔》。其他著作尚有《波兰兴亡鉴》(1940年,独立出版社)、《苦雾集》(1942年,商务印书馆)、《我教你读书》(1944年,文风书局)、《梦雨集》(1945年,商务印书馆)、《文史通义删存》(1945年,文化书社)等。

猜你喜欢的书

谈美书简

谈美书简

当代美学论集。朱光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这是一本关于美学的通俗小册子,收录了作者的10多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对怎样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美与美感等问题,作了较为通俗而详细的阐释,提出并论述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对于研究美学极端重要;研究美学,就必须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虽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专著,但马克思主义有完整的美学体系,并且这个体系比起过去任何美学大师所构成的任何体系都更宏大,更完整,而且有更结实的物质基础和历史发展的线索。作者坚持在他的美学理论专著中论述过的观点,即认为美要有一个客观对象,但美是价值,就离不开评价者和欣赏者。离开人这个主体,就谈不上美和美感。作者还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观,分析了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等问题。这本小册子中的文章用的都是书信体,文笔亲切自然,论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学习与研究美学,了解作者美学思想的一本入门读物。

菊庄词

菊庄词

清词别集。徐釚撰。1卷,收词110阕。徐釚的词,格调华秀而趋于苍老沉着,声调谐合而不戾于古。“便娟芊丽,已轶花间草堂而上,称贵轻婉而戒浮腻”(丁澎序),如[蝶恋花]《客中感春》、[卜算子]《春恨》等。也有少数感慨豪宕之作,如[望海潮]《登吴山绝顶》、[念奴娇]《题陈其年乌丝词》等。其词用意幽细,造语雅当,多咏怀唱和之作,“艳而不流于靡曼,澹而不入于枯寂”(王嗣槐序),甚为后人称颂。徐釚词与纳兰性德词同为朝鲜使臣购去,传诵域外。集前有丁澎、王嗣槐、傅燮诇3序,吴蔼跋。有《百名家词钞初集》本,《清名家词》本。

史剡

史剡

司马光的《史剡》(载《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七十三),内容虽然只是对史籍所载的八个历史人物的十件史事作出评论和判断,但其中的史料学思想相当丰富,堪称是司马光鉴择史料的典型示范。

医闾漫记

医闾漫记

明贺钦撰。一卷。贺钦常读书医无闾山, 自号医闾山人,因此名为《医闾漫记》。有纪录汇编本、今献汇言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本等。此书记载成化间边事甚详尽,有些篇章揭露了官兵腐败无能,强虏攻台,守卫军士只知持盾牌自卫,不能射箭杀敌。当官领兵者滥杀良民冒功,甚至残害妇孺残疾,割取首级冒充虏贼。对群众自发的抗敌斗争加以歌颂,如记载辽东管家庄一壮男,妻子被建州虏掠去。他深入虏地,与其妻密谋,火烧虏舍。

东观奏记

东观奏记

唐裴廷裕撰。廷裕,或作庭裕,或作延裕,字膺馀。闻喜人。官至翰林学士、右补阙、散骑常侍。其余事迹不可详考。唐昭宗大顺中,任史馆修撰,与史官柳玭纂修《宣宗实录》,因日历、起居注等均已散佚,只能采摘宣宗一朝耳目见闻,编年排列。因在史馆所作,故称“东观”;因原本系奏记于晋国公杜让能以备史馆讨论,而非定稿,故称“奏记”。或作“东宫奏记”,系误传。书前有序。《唐摭言》卷十三言裴廷裕“文思敏捷,是下水船。”清缪荃孙跋称:“其书专记一朝之政绩。书中事实,颇具首尾,《通鉴》采及三十二条,《考异》一条,在唐朝杂史中最称翔实。”不过,裴氏政见偏于中党,故于该党中人时多美言。传世有:①明抄本,北图藏。②明抄本。上图藏。③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吴翌凤抄本。北图藏。④《稗海》本。⑤《续粤雅堂丛书》本。⑥《小石山房丛书》本。⑦《藕香零拾》本。⑧《续百川学海》本。⑨《四库全书》本。

观音义疏记

观音义疏记

凡四卷。宋代知礼撰。又称观音经义疏记、观音别行疏记、别行义疏记、别行疏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内容注解智顗之观音义疏。与‘观音玄义记’同为阐扬天台性恶法门之要书。其注释书有观音经义疏记科一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