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

- 姓名:李长之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山东省利津县人
- 出生日期:1910年10月30日
- 逝世日期:1978年12月13日
- 民族族群:
李长之(1910年10月30日-1978年12月13日),现代作家,著名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授。原名长治、长植。笔名何逢、方棱、棱振、张芝、梁直等。山东省利津县人。青少年时代在济南读书,1929年入北京大学预科甲部(理工学院)学习。编北京《益世报》副刊《前夜》;作《我所认识的中山先生者》一文,从此开始文学活动。1931年秋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1933年转入哲学系,参加郑振铎、巴金主编的《文学季刊》编委会。次年主编《清华周刊》文艺栏,创办《文学评论》双月刊,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夜宴》(1934年,北平文学批评社)。1935年主编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出版经鲁迅审阅的《鲁迅批判》(1936年,北新书局),这是我国早期研究鲁迅比较系统的专著之一。1936年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华侨生、蒙藏生导师,兼京华美术学院美术史及西洋美术史教授。1937年任云南昆明大学国文教员。1938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助教,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0年任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研究员和中央大学讲师。1943年任中央大学副教授。1944年主编《时与潮》文艺书刊副刊。1945年春任重庆北碚编译馆编审。次年任南京编译馆图书代理主任,主编《和平日报》副刊,10月至北平,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编《北平时报文园》副刊。1947年初为《世界日报》撰写社论。1949年4月加入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协会,7月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0年4月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1951年赴四川参加土改运动,任中央土改工作第二团西南土改工作团副团长。历任北京市文联文艺理论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长之著述甚丰,以作家作品研究为最多,其中有酝酿最久、用功最勤的代表作《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1948年,上海开明书店),见解独到,是研究司马迁和《史记》较好的参考书,1980年由和田武司译为日文。他的《中国文学史略稿》(三卷;1954年,五十年代出版社),是他多年教学和研究成果的结晶。古典文学评著有:《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1941年,商务印书馆)、《韩愈》(1944年,胜利出版社)、《李白》(1951年,三联书店)、《陶渊明传论》(1953年,棠棣社。1979年译为日文)、《司马迁》(1956年,通俗读物出版社)、《<诗经〉试译》(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孔子的故事》(195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译为日文);文学评论及文艺史研究著作有《西洋哲学史》(1941年,正中书局)、《批评精神》(1942年,南方印书馆)、《北欧文学史》(1944年,商务印书馆)、《迎中国的文艺复兴》(1946年,商务印书馆)、《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1946年,独立出版社);诗集和童话集有《星的颂歌》(1942年,独立出版社)、《大理石的小菩萨》(1951年,文化供应社)、《龙伯国》(1951年,文化供应社);译著有《德国的古典精神》(1943年,东方书社)、《文艺史学与文艺科学》(1943年,商务印书馆)、《歌德童话集》(1945年,东方书社)、《强盗》(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判断力批判》、《威廉·退尔》。其他著作尚有《波兰兴亡鉴》(1940年,独立出版社)、《苦雾集》(1942年,商务印书馆)、《我教你读书》(1944年,文风书局)、《梦雨集》(1945年,商务印书馆)、《文史通义删存》(1945年,文化书社)等。
猜你喜欢的书
意大利之旅
蒙田于1580年9月5日从法国博蒙出发,途经瑞士和德国,进行了为期共十七月又八天的意大利之旅。离开蒙田城堡书房,他有机会深入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象而生动地记录下了所经之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人的宗教信仰,集结成《蒙田意大利游记》。与其他旅客关注点在名胜古迹上面不同,蒙田将目光停留在表现“人”的标志上,不论是乡野播种的土地,还是城市的行政结构、马路铺设、建筑特点,还有对于新出现的工艺技术与农耕器械,都表示同样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地一一作一番认真的描述。
中国的一日
现代报告文学集。茅盾主编。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9月出版。这是仿照高尔基主编《世界的一日》而发起的《中国的一日》征文运动的来稿编辑而成的。征文选定当年5月21日这一天为写作内容,要求参加者写下当天“所发生的事”,或“社会上一部分人的生活状况”。前后不到3个半月的时间,来稿数百万言,3000篇以上。“除了僧道妓女以及‘跑江湖’等特殊‘人生’而外,没有一个社会阶层和职业‘人生’不在庞大的来稿中占一个位置。”编者从来稿中选出490篇,计80万言,编成这部报告文学集。 书前收有蔡元培的《〈中国的一日〉序》的墨迹、茅盾《关于编辑的经过》和长幅木刻《全国大事记》。正文分18编:第1编“全国鸟瞰”。是当天的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与体育等要闻,概括地反映全国重大事件。征文稿分别收入第2编到第17编。其中第2编到第15编又以地域划分,其中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重要省市单独成编,其他省市按地域相近合并成编;第16编《海·陆·空》,反映军队的生活。第17编“侨迹”,报道海外华侨的动态。第18编“一日间的娱乐”,报道各大城市当天的电影、戏剧、广播等娱乐节目。书中插入照片、木刻、漫画等69幅。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有短篇小说,有报告文学、有小品文、有日记、信札、游记、速写、印象记,也有短剧”,但绝大部分是生活速写与报告文学。茅盾说:“从中国的每一角落,发出了悲壮的呐喊,沉痛的声诉、辛辣的诅咒,含泪的微笑,抑制着的然而沸腾的热情,醉生梦死者的呓语,宗教徒的欺骗,全无心肝者的狞笑!这是现在中国一日的然而也不仅限于此一日的奇瑰的交响乐!”(《关于编辑的经过》)
在官法戒录
四卷。清陈宏谋著。陈宏谋(1696—1771),字汝咨,号榕门,广西临桂 (今桂林)人。雍正进士,乾隆间官至两广总督、署湖广总督、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为一代名臣。本书是他任地方督抚大吏时所作。书前有自序,其中说,地方胥吏舞文弄墨,作奸犯科,干出了种种罪恶勾当,其原因在于不知礼义的可贵,丧失了廉耻之心。因此当务之急,在于对他们进行道德修养教育。于是,陈宏谋在理政之余,采集史籍中所载的吏胥之事,并加论语,结集成书,名为《在官法戒录》。目的在于,使天下之人、包括男女老少及贵贱贤愚者,均引为教训,以戢息恶念,发扬善心。书分四卷:卷一为总论,卷二、卷三为法录上下,卷四为戒录,备列了善吏招致吉祥、恶吏招致祸殃的事迹。可以看出,作者在教导胥吏弃恶从善方面,确实是煞费苦心,但是书中的因果报应在实际上是不解决任何问题的。有乾隆刊本。陈宏谋著有 《培远堂全集》。
太上玉佩金铛太极金书上经
亦称《洞真玉佩金铛经》,简称《玉佩金铛上经》。道教。成于六朝。一卷, 内分七章。《无上秘要》、《三洞珠囊》等均有引用。所谓“玉佩者, 九天魂精”,“金铛者,九天魄灵”。以玉佩、金铛为日月之魂魄精灵,乃九天之神。主要讲存思身神之法,其法有闭目内视、咽气、存神及诵经、念咒、服符、按摩等,以为持续修炼,可以长生成仙。收入《道藏》第30册。
先进遗风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 二卷。明耿定向撰, 毛在增补。《四库全书总目》称: “是书略仿宋人典型录之体,载明代名臣遗闻琐事,大抵严操守、 砺品行、存忠厚者为多。”明代自嘉靖后, “士大夫怙权营贿,风尚日偷”,而素以“孔圣正脉”自负的耿定向编此集,是为了“陈先进懿行以救时弊”,所以记录的“多居家行己之细事,而朝政罕及焉”。此书《钦定续通考》、《四库全书总目》均入小说家类,而《明志》入史部传记类。
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
三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与罗什译之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同本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