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季陶

戴季陶
  • 姓名:戴季陶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四川广汉
  • 出生日期:1891年1月6日
  • 逝世日期:1949年2月11日
  • 民族族群:

戴季陶(1891年1月6日—1949年2月11日),原名良弼,后改名传贤,字季陶,号天仇,晚年又号孝园,以字行。原籍吴兴县,1891年1月6日生于四川广汉。早年读私塾。1902年入成都留日预备学校。1905年秋赴日本留学,入师范学校学习。1907年秋入东京日本大学法科学习。1909年夏毕业回国后任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教习。1910年到上海,任《中外日报》编辑,后任《天铎报》主编,以“天仇”笔名撰写文章抨击清政府,遭清政府通缉,被迫逃亡日本。后转赴南洋槟榔屿,任当地革命报纸《光华报》编辑,继续宣传革命,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回国,在上海创办《民权报》,任主编,对袁世凯的卖国行径进行猛烈抨击,第一次在报刊上公开称袁世凯为“公敌”。1912年9月任孙中山秘书。1913年2月随孙中山访问日本;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被袁世凯暗杀后,随孙中山回国参加反袁斗争。失败后随孙中山逃往日本,编辑《民国杂志》,并加入中华革命党。1916年4月随孙中山返回上海。1917年赴广州参加护法运动,任法制委员会委员长。1918年2月兼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在上海创办《星期周刊》,任主编,研究劳工运动。同年11月在《建设》杂志上连载《马克思资本论解说》译文。期间曾参加过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筹建的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但很快便分道扬镳。1920年与张静江、陈果夫、蒋介石等在上海合股设立恒泰号,担任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经纪人,1921年退出。1922年奉孙中山之命入川,联络川系军阀。1923年2月回到上海。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及宣传部部长,成为国民党右翼理论宣传家。所撰《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曾受到中共和国民党左派的批判。1925年7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11月到北京出席反对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右派召开的西山会议,为此受到广州国民党中央的警告处分。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6月被委任为国立中山大学校长,未到职;10月被委任为国立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长。1927年参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5月兼任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教务主任;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7月改称国立第一中山大学,仍任校长;9月任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1928年2月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委及宣传部长;10月任国民政府委员。1928年11月至1948年6月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长达20年,建立了一套公务员考试制度。1929年3月在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委;12月兼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长。1931年5月出席在洛阳召开的国难会议。“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民政府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长。同年11月发起“仁王护国法会”,大搞诵经救国,遭到舆论批评与讥讽。1941年11月被聘为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指导员。1946年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11月当选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6月任国史馆馆长;年底携带家眷赴广州。1949年2月11日在广州去世。著有《戴季陶集》、《天仇文集》等。

戴季陶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旴江集

旴江集

三十七卷。《年谱》一卷。《外集》三卷。宋李觏(1009—1059)撰。李觏,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皇祐初 (1060),因其俊辩能文,由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后升直讲。嘉祐中(1060),为国子监奏,后召为海门主簿、太学说书。人称“旴江先生”。李觏文格次于欧阳修、曾巩,对经学有很高的造诣,其文反对浮靡流宕,注重实用,主张羽翼六经,不拘泥于古人。他虽不以诗名,但其诗也别有风致。《湘山野录》载觏在望海亭席上作“山鸟不知红粉乐,一声拍板便惊飞”句,把一同饮酒而闻官妓唱歌才一开口,便越墙攀树而逃的陈烈的形象描写得维妙维肖。所著《旴江文集》三十七卷,前有《年谱》一卷,后有制诰、荐章之类为《外集》三卷。有《四库全书》本。另有《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载《四部丛刊(初次印本、二次印本、缩印二次印本·集部》。

理瀹骈文

理瀹骈文

《理瀹骈文》系外治法专书。不分卷。清·吴师机撰。刊于1864年(同治2年)。原名《外治医说》,因其正文是用“骈文”形式撰成者,故改名为《理瀹骈文》,是一部以内科理法方药为理论依据,而以外治法为主要内容的临床著作。所论内容除外科病症外,更有内、妇、儿、五官等多科疾病的症治经验。内容丰富,治法多样、简便,经济有效,堪称是别具一格和有实用价值的外治全书。书中所收载的外治法,绝非出于单纯的用药经验,而是祖国医学理论在外治方面的具体应用,故在本书序言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又说:“外治必先知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表明本书中的外治法是建立在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基础上的。但因本书是以“骈文”形式出现的,加之在内容排列上或有纲目不清,缺乏章节分类等缺点,不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与接受,一度处于被埋没状态。长期以来,不少人把本书误认是专门论述膏药的方书,实际并非仅此,本书除收有多种膏药疗法外,还有敷贴法、熨法、洗法、熏法、照法、拭法、浴法、溻法、吸入法、取嚏法、灌导法、火罐法、割治等多种外治措施,充分显示了祖国医学外治法的优越性与广泛性,有的方法至今仍为临床所采用。故本书不论对临床工作或对文献整理研究,都是颇有参考价值的。今流传者有同治、光绪年间的刊本,建国后有影印本出版。

天顺日录

天顺日录

明李贤撰。李贤 (1407—1466)、字原德。河南邓州人。宣德八年 (1433) 进士,英宗复位后为翰林学士。所书一卷,以随笔形式记录天顺朝时作者参与的朝中诸事。其内容涉及官员的任免,灾荒的赈济,军事行动的制订以及朝臣之间互相攻讦、争权夺利,并反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边境少数民族的骚扰等等。书中详载了许多英宗朱祁镇与李贤的对话和英宗对内官、外戚干预朝政、贪赃枉法的措施,为研究明代进入中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行政保存了诸多史料,并可与其它史书相印证。又书中对皇帝的饮食起居、宫中祭祀,内官出猎不获,强敛于民,锦衣卫借官差敲诈勒索,动辄千万计的史实有具体记述。特别是天顺初年,皇帝恩准庶人出宫,随其嫁娶,并置房屋、奴仆、器用的记载: “此时庶人年五十六、七,……庶人入禁时方二岁,出见牛马亦不识。”读来令人感叹、凄凉。这些其它史书所少见的内容,为了解英宗皇帝和天顺宫廷内的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书中也有与史实不符之处。本书曾被几种丛书收入,后 《丛书集成初编》选此书影印,并与另两书合订一册出版。

周子抄释

周子抄释

二卷,附录一卷,明吕柟(1479—1542)辑。北宋五子(二程、邵雍、张载、周敦颐)惟周敦颐著书最少,而宋明两代诸儒研究周氏学术思想的著述反倒最多,辨论也最为激烈。对“无极大极之说”、“太极图说”、“通书表里之说”、“主静之说”等争论数百年,至明代诟争尤甚。吕□此书,以《周子全书》为底本,撮其精要,辑《太极图说》、《通书》一卷、遗文遗诗一卷,共二卷。附录辑《宋史道学本传》、周氏《墓碣铭》、《墓室记》、《事状》、《行录》等周氏传记资料。前二卷每条之末皆附以简短释语,标其大旨,或推求所未言之意,较诸家连篇累牍文辨论为淳实,有便于初学者领会。此书所选,多为周敦颐学术思想之精华,体例与《朱子抄释》、《二程子抄释》、《张子抄释》大略相同。或以为包括《太极图说》一卷、《通书》二卷,实则摘取《太极图说》、《通书》精华为一卷,而抄其赋、说、记、序、书、诗、杂记等为一卷,共合二卷之数,非依周氏原书分卷。有《四库全书》本、《惜阴轩丛书》本。

佛学经典100句——法华经

佛学经典100句——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属于初期大乘佛教经典。内容相当多元丰富,讨论的问题诸如:如来出世本怀、菩萨如何践行菩萨道、女性可以成佛吗,恶人如提婆达多可以成佛吗,是相当根本的问题,也是当代思潮有兴趣或不能忽视的议题。本经也是一部文学作品,著名的“法华七喻”脍炙人口,火宅喻、穷子喻、药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医子喻。以譬喻说法是本经的特色之一。例如药草喻,以上中下三种草木为喻,说大雨普施大地,而众生根器有别,雨露滋润秉承有异;在火宅喻举牛车、鹿车、羊车为喻,指出各种车种为各人所喜好,承载量亦各不同。

玉历宝钞

玉历宝钞

《玉历宝钞》成书于清雍正时期,传说一名法号“淡痴”的修行者游历地府,将此书从地府带出。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劝善读物,书中构架了一个职责明确的地狱鬼神体系,通过宣扬地狱中的种种可怕的罪行,引导人们行善戒恶,给人们的心灵一个道德劝诫。书中的地狱鬼神体系,不仅沿用了佛道教的地狱鬼神,而且还将民间流传的地狱俗神收罗其中,描绘了一个庞大的地狱鬼国的景象。其理论来源汇集了轮回思想、地狱思想、善恶有报观念、鬼神观念等理论,并通过一系列民间流传的故事做印证。民众在熟悉、接受书中的鬼神观念影响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对自己的生命过程进行新的规划。因此,此书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导人向善、为恶必罚、安定社会、慰藉人心的作用。《玉历宝钞》中所描绘的地狱鬼国,有职责不同的管理体系,有分工明确的执行者,还有数量繁多的地狱门类,有五花八门的惩罚手段,犯有各种罪行的鬼犯,可以说是民众地狱鬼国观念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