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季陶

- 姓名:戴季陶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四川广汉
- 出生日期:1891年1月6日
- 逝世日期:1949年2月11日
- 民族族群:
戴季陶(1891年1月6日—1949年2月11日),原名良弼,后改名传贤,字季陶,号天仇,晚年又号孝园,以字行。原籍吴兴县,1891年1月6日生于四川广汉。早年读私塾。1902年入成都留日预备学校。1905年秋赴日本留学,入师范学校学习。1907年秋入东京日本大学法科学习。1909年夏毕业回国后任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教习。1910年到上海,任《中外日报》编辑,后任《天铎报》主编,以“天仇”笔名撰写文章抨击清政府,遭清政府通缉,被迫逃亡日本。后转赴南洋槟榔屿,任当地革命报纸《光华报》编辑,继续宣传革命,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回国,在上海创办《民权报》,任主编,对袁世凯的卖国行径进行猛烈抨击,第一次在报刊上公开称袁世凯为“公敌”。1912年9月任孙中山秘书。1913年2月随孙中山访问日本;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被袁世凯暗杀后,随孙中山回国参加反袁斗争。失败后随孙中山逃往日本,编辑《民国杂志》,并加入中华革命党。1916年4月随孙中山返回上海。1917年赴广州参加护法运动,任法制委员会委员长。1918年2月兼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在上海创办《星期周刊》,任主编,研究劳工运动。同年11月在《建设》杂志上连载《马克思资本论解说》译文。期间曾参加过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筹建的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但很快便分道扬镳。1920年与张静江、陈果夫、蒋介石等在上海合股设立恒泰号,担任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经纪人,1921年退出。1922年奉孙中山之命入川,联络川系军阀。1923年2月回到上海。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及宣传部部长,成为国民党右翼理论宣传家。所撰《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曾受到中共和国民党左派的批判。1925年7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11月到北京出席反对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右派召开的西山会议,为此受到广州国民党中央的警告处分。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6月被委任为国立中山大学校长,未到职;10月被委任为国立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长。1927年参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5月兼任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教务主任;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7月改称国立第一中山大学,仍任校长;9月任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1928年2月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委及宣传部长;10月任国民政府委员。1928年11月至1948年6月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长达20年,建立了一套公务员考试制度。1929年3月在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委;12月兼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长。1931年5月出席在洛阳召开的国难会议。“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民政府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长。同年11月发起“仁王护国法会”,大搞诵经救国,遭到舆论批评与讥讽。1941年11月被聘为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指导员。1946年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11月当选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6月任国史馆馆长;年底携带家眷赴广州。1949年2月11日在广州去世。著有《戴季陶集》、《天仇文集》等。
戴季陶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朗热公爵夫人
巴尔扎克名著。历尽磨难的蒙里沃将军在一次舞会上偶遇朗热公爵夫人,为其美貌所动,疯狂地爱上她,然而德朗热夫人一直以丈夫为挡箭牌,拒绝蒙里沃的爱情。当她自己发现也深爱将军,并终于决心为将军献身时,却因误会再次与幸福失之交臂。于是公爵夫人躲进一家修道院,过起隐居生活。蒙里沃找遍天涯海角,欲知结局如何,讲述了一段千古不绝的爱情故事。
多余的话
《多余的话》系瞿秋白就义前在福建汀州狱中所作。既然题为“多余的话”,既然自知“多余”,又何必说? “我不怕人家责备,归罪,我倒怕人家‘钦佩’。”——原来如此。他只希望后人见到最真实的自己,不需要无谓的拔高、粉饰。在这篇长文里,瞿秋白回顾了自己参加革命以及担任领导人时期的心路历程。《多余的话》是了解早期中国革命的重要史料,也是一位真诚的知识分子的灵魂独白。“历史的误会叫我这‘文人’勉强在革命的政治舞台上混了好些年。”一位“误登”革命舞台的文人、一个书生气十足的政治家形象,在历史长河中最终定格。
图绘宝鉴
中国画史论著作。元代夏文彦撰。五卷。完成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次年刊行。主要版本有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刻本、明正德十四年(1519)苗增刻本、崇祯《津逮秘书》本、康熙三年(1664)刻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美术丛书》本、《画史丛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中国书店影印本。本书卷一为叙论部分,引录唐宋时期《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志》等书中的论画内容,题:六法三品、三病、六要、六长、制作楷模、粉本、古今优劣、鉴赏、装褫书画定式、叙历代能画人名,汇画学之要纲。卷二至卷四,为三国至南宋时期多达一千三百位画家的小传,资料来源,以《宣和画谱》为主,并参补《图画见闻志》、《画鉴》、《画继》、《画继补遗》、《南渡七朝画史》、陈德辉《续画记》等书。卷五,为元代画家二百余人,其资料大多采自元人诗文集、笔记与铭刻,参以个人见闻,价值最显。《图绘宝鉴》是一部较为完备的中国绘画通史,明清以来影响甚大。虽多为采集前人画史著作,然删节能取其要,参融己意;搜罗广博,多有增补。由于编撰时间处于元代,保留了很多现今已经散佚的资料。不过夏文彦在编撰此书时,单纯以朝代为序,录完一书,再录一书。由于各书的体例不同,显得有些散乱。
圣源觉真经
《圣源觉真经》,民间印行的善书。讲述玉皇公(玉皇大帝)及远古时期“舍身堵北缺,代存万众生”的壮士的故事。在东南亚一带流传甚广,但属民间宗教常用经文,非《道藏》所珍藏的《高上玉皇本行集经》。
那先比丘经译注
简称《那先经》。佛教经典。失译人名。二卷。约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北印度,最早所用的语种不详,有梵语、混合梵语等不同说法。后形成南、北两种传本。北本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即收入汉文大藏经中的二卷本。南本则约定型于公元4世纪,即收入南传巴利三藏并流传于南传佛教各国的《弥兰陀王之问经》(巴利文Milindapanha)。北本的内容相当于南本的序言及前三部分,篇幅约为南本的四分之一。该经以公元前2世纪入主西北印度的希腊系大夏国王弥兰陀与印度佛教僧侣那先进行讨论的形式,论述了轮回业报、涅槃解脱、灵魂观、佛身观等一系列佛教理论问题,对于了解印度佛教、印度与希腊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汉文异译本有:(1)三卷本,失译人名,附东晋录;(2)一卷本,已佚。巴利文本则有僧伽罗文、泰文、罗马文等不同文字的拼写本,内容基本相同,略有差异。近代并有英、法、德、日等各种文字的译本。
金刚錍显性录
凡四卷。宋代孤山智圆(976~1022)集。全称金刚錍论显性录。收于卍续藏第一○○册。本书系唐代僧荆溪湛然所著金刚錍论之注释书。天台宗山外派孤山智圆,于书中公然对四明知礼之山家派挑起论争。古来山外派学者之论著中所谈义理较为偏谬,向为山家派所驳斥,然本书对于金刚錍之释义,堪称优越,甚至山家派亦屡加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