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乃德

- 姓名:常乃德
- 别名:字燕生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山西省榆次县
- 出生日期:1898
- 逝世日期:1947
- 民族族群:
常乃德[惪,悳](1898~1947), 中国近代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字燕生,笔名惠之、平子、凡民、新光等。山西省榆次县车辋村人。1916年,毕业于阳兴中学,赴北京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史地部。1920年夏,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留校于北京高师附中任教。1921年,应上海吴淞公学中学部聘请任教,一度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24年,到燕京大学教授历史。1926年7月,在中国青年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1927年,到上海,供职于中国青年党总部,并主编《醒狮》周报。一度在上海大夏大学授课,编有《历史研究法讲义》。1934年任山西大学教授。1935年,任绥靖公署主任办公室秘书。1938年任四川大学教授,在史学系讲授历史哲学。1941年,任川康工农学院及华西大学教授。1934年,将历年所作有关历史文化问题的论文十余篇集成册,书名为《历史哲学论丛》,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44年,任齐鲁大学教授。常乃德撰写了大量的史学著作,这些著作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一、史学理论。常乃德在《历史的本质及其构成的程序》、《历史与历史学观念的改造》等文中,阐述了史学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例如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主体与历史学对象的关系,历史学对象的几个特征,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当时史学界关注的重要史学理论。二、中外历史著作。 《中国文化小史》、 《中国思想小史》、《文艺复兴小史》、《法兰西大革命史》等著作内容涉及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范围广泛。这些著作是常乃德以史学救国的表现,其中表达了他对中国历史的忧思,对中国前途的关注以及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向往和追求。三、历史哲学。在《社会科学通论》、《生物史观研究》、《生物史观与社会》等著作中阐述什么是历史观,历史观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生物史观是常乃德创立的从生物学角度解释历史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观。他试图以这一学术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救国主张。生物史观首先把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体,是宇宙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社会有着完整的结构:个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分为生理和心理两部分。在生理系统中,政治组织起着神经中枢的作用,经济和其它社会组织在它的支配下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社会的生理系统又都统一服从于心理系统的指挥。生物史观认为,宇宙、社会、人生都有生长、壮大、衰弱和死亡的四个阶段。这是有机体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家庭社会、部族社会、民族社会、国族社会。国族社会是社会演进的最高阶段,好比社会的成年时代。生物史观提出,在生物世界的生存竞争中,低等动物竞争不过高等动物。同样,在人类社会的生存竞争中,发展程度低的民族竞争不过发展程度高的民族。当时的中国还很落后,没有进入国族社会阶段,因此长期遭受已进入国族社会的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压迫。只有把中国建成强大的国族集团才能战胜外来侵略。为此必须改造国民的素质,提高中国的国民性。因为国民性决定社会发展的程度,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常乃德还主张发动社会革命,对外消灭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对内消灭欺压民众的官僚和军阀。常乃德的历史观包含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常乃德的主要著作均收入黄欣周编的《常燕生先生遗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常乃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克莱芙王妃
《克莱芙王妃》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小说以亨利二世(1547-1559)时的宫廷为背景,影射了17世纪后期的皇室生活。宫廷生活的中心内容是野心勃勃的争权夺利和男女风流韵事,仅仅因为人们“不断寻欢作乐、勾心斗角”,才没有感到百无聊赖、无所事事。贵夫人们相互嫉妒,拉帮结派。这里,“有一种激动不安的情绪,但秩序井然。对一个姑娘来说,这既令人欢悦,但更潜伏着危险”。克莱芙王妃出身名门,一心敬爱自己的丈夫。在一次舞会上,她与内穆尔公爵一见钟情。她逐渐发现,自己对丈夫的爱只是一种尊重与敬仰,但她对内穆尔公爵却产生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热烈爱情。她拒绝承认这种爱情,向丈夫寻求帮助,以期达到解脱。她的丈夫因此抑郁不已,悲愤而死;她本人也最终拒绝了内穆尔公爵,在修道院内孤独地了结余生。
鹤林玉露
宋代笔记。18卷。罗大经著。此书为其退居林下所作。自序写于宋淳祐八年(1248),当为成书之时。“鹤林”是他与门客清谈之所,“玉露”则本杜甫《赠虞十五司马》“爽气金天豁,清谈玉露繁”之句。全书分甲、乙、丙三编,每编各6卷。主要记载南宋中期的历史掌故和文坛轶闻。《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体制在诗话、语录、小说之间;其宗旨亦在文士、道学、山人之间。大抵详于议论而略于考证。”书中提供了不少重要的史料。如甲编卷4“绍熙内禅”条,记载群臣逼宋光宗逊位、拥立宋宁宗的始末;同卷“邓友龙使虏”条,揭示了韩侂胄北伐的直接起因;乙编卷3“白羊先生”条,记载了宋光宗时一次未遂政变;丙编卷1“高宗眷紫岩”及卷4“中兴讲和”条,有助于了解当时和战两派斗争的内幕。诸如此类,或可与史乘互参,或可补阙订误,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中涉及文人交往、诗文本事及评述资料极多,明代叶廷秀从中辑出近40条诗话,编成《诗谭续集》,其实本书谈诗者远不止此数。现存版本较多,主要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为18卷本,一为16卷本。18卷本较16卷本多出40条。经考证,18卷本较为接近此书原貌,今存《永乐大典》残卷中引此书19条,均未超出现存18卷本。中华书局将此书纳入“唐宋史料笔记丛刊”,1983年出版,由王瑞来以18卷系统中刊行较早的庆安本为底本点校。书后附有关于罗大经生平事迹及《鹤林玉露》版本源流的考证及诸书题跋。
三千里江山
长篇小说。杨朔著。1953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曾印刷再版二十多次。小说通过对一支中国铁路工人志愿援朝大队在护桥、运输等战斗中英雄事迹的描写,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爱祖国、爱人民、爱正义、爱和平”,即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崇高品德,也反映了中朝人民血肉相连的兄弟情谊。在这部作品里,作者克服了过去那种过于追求故事的弱点,把注意中心放在人物的刻画上,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以抒情诗一般的笔调,从爱与仇,生与死,美与丑等道德情操、人生哲理的高度上,发掘与展示了英雄人物的崇高思想和圣洁灵魂,充分展现了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风趣而视死如归、勇排定时炸弹的老包头,碎嘴但也通情达理的姚大婶,毅然放弃个人利益,推迟婚期的女铁路线路电话员姚志兰,看来有点愚而为国不惜捐躯的车长杰,“倔”而忠于职守的姚长庚,老成持重的武震等,具有着中国人民的那种淳厚朴实的特有气质,有着一定的典型意义。小说中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相交融,使作品产生了较大的感人力量。作品采取了中国传统的说书手法叙述故事,以铁路工人的斗争生活为经线,以朝鲜人民与人民军的活动为纬线,通过经纬线交织展开情节,表现主题,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和乡土气息。这部最早反映抗美援朝斗争生活的长篇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被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坛上的一大收获。
四时读书乐
《四时读书乐》是四首歌咏读书情趣的旧诗,是很好的劝学诗。此诗被清代《四库全书》收录,民国初期曾被教育部部长叶楚伧编进国文教科书,为中学生所必读,可见其在旧时是很有影响的一首诗。
至正直记
元代笔记。4卷。孔克齐撰。又称《静斋至正直记》或《静斋类稿》。撰成于至正年间,故名。四卷,有《粤雅堂丛书》本。 《学海类编》本作五卷,题作《静斋直记》。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庄敏、顾新校点本。其内容相当庞杂,“凡所见闻,可以感发人心者;或里巷方言,可为后世之戒者;一事一物,可为传闻多识之助者,随所记而笔之,以备观省,未暇定为次第也。”(《至正直记》自序)本书记述了不少有关当时政治、经济、习俗等等。此书是作者元末避兵四明时所作。书中记载了许多元代社会的掌故、典章,还有书画、文物收藏和有关诗词本事等内容,多为作者所见所闻,其中不乏怪诞不经、因果报应之事。
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
亦称《金刚顶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简称《金刚顶经义诀》、《金刚顶义诀》等。密教著述。原有三卷,今存卷上。系金刚智所传《金刚顶略出经》的解释书。序中述《金刚顶经》出自南天铁塔之事及东传经过,并释偈颂及经题。释文逐段解释,但与今本金刚智所译《略出经》不合。初见于海云《两部大法师资相承记》,作一行造,并载“上卷有本,馀两卷缺本”。后或以释文语气作金刚智口述、智藏(不空)记,或作不空著。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