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

  • 北大历史课

    北大历史课

    《作者:佚名《北大历史课》包括中国与世界历史两部分,以北大著名历史教授们的教学指导为方向,按照时间顺序,精编了华夏文明上至盘古开天的历史传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灭长达五千年的浩瀚长卷。世界史部分则展现了从古文明时期到二战后世界格局新变化的历史概况。在选材上反映了各个时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以典型事例为题,通俗易懂。站在大师的高度看世界,读历史,一书在手,谈古论今,鉴往知来。

  • 胡适传统文学研究

    胡适传统文学研究

    《作者:胡适《胡适传统文学研究》共6卷,收录了胡适在文学方面的研究论著。胡适对文学的研究范畴相当广泛,从诗词歌赋,到小说话本,无一不具。他对《红楼梦》研究、《水浒传》《西游记》等研究材料至今仍是解读这些名著的宝贵资料;此外,他对唐诗宋词元曲的鉴赏分析,对明清时期的小说、话本的分析论证,至今仍是国学经典教材。

  • 心书

    心书

    《作者:熊十力《心书》是熊十力最早的一部著作,1918年底自印出版。它共收录了作者1916-1918年间各种体裁的短文二十五篇,其中读书笔记十一篇,书信六封,传记四篇,序文两篇,杂论两篇,共约两万字。《心书》涉题广泛,内容丰富,作者自谓:“实我生三十年心行所存”。

  • 西南联大文学课

    西南联大文学课

    《作者:朱自清《西南联大文学课》收录了朱自清、闻一多、浦江清、萧涤非、罗庸五位文学大家的文章、演讲以及授课实录,并以时间的顺序梳理从先秦到清朝的文学发展脉络,并将重要的文学作品和作者进行细致的分析,帮助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读透中国古代文学。 书中所选文章均为西南联大教授所作,通过阅读书中的文章,也能使读者感受到西南联大高质量的通识教育以及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领略到大师们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

  • 平心论高鹗

    平心论高鹗

    《作者:林语堂《平心论高鹗》是一本有影响的、自成一家之言的红学论著。在本书中,林语堂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的真伪及如何评价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而非高鹗,高鹗只是依据曹氏残稿进行“整理补丁”而非“续作”。林语堂从“补”与“续”的内涵、《红楼梦》有无残稿散稿等方面论证曹雪芹写完了《红楼梦》全书,并针对胡适“首发后四十回高氏伪作之论”进行了驳论。

  • 中国历史精神

    中国历史精神

    《作者:钱穆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间治乱更巷,波谲云诡,常令治史者望洋兴叹,有无从下手之憾,而初读史者,亦每苦于重点之难以把握,以故望而却步。钱先生以其渊博之史学涵养、敏锐之剖析能力分别讲述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等七大块内容,让读者得窥中国历史文化之堂奥,深入了解五千年来历史精神之所在,从而认清此一代中国人所背负之历史使命及应当努力之方向。

  • 中国画学全史

    中国画学全史

    《作者:郑午昌中国郑午昌(1894~1952)著。中国画史著作,不分卷。成书于1929年,前有郑孝胥、黄宾虹两序及自序,是书将中国古代绘画从整体上约分为4个时期,一、初民至唐、虞以前为实用时期;二、夏、商、周至两汉为礼教时期;三、魏晋南北朝至五代为宗教化时期;四、宋以后至清末为文人化时期。其间,“并非绝对”而“互有出入”。自汉始,又以每朝为章,每章4节,一曰概况;略述一代绘画源流、派别及发展状况;二曰画迹,或详或略,列举画家名迹记录;三曰画家,记述一代尤要丹青名家姓名、籍里及生卒时间;四曰画论,摘录各家画学论述的主要观点。后有附录四:一、历代关于画学之著述;二、历代各地画家百分比表;三、历代各种绘画兴衰比例表;四、现代画家传略。全书总约35万字,其叙事和评论虽多采自历代成书,但作者在以现代手法予以剪裁取舍的同时,亦不乏有个人观点心得汇入其中,深得学者好评。蔡元培誉其是“中国有画史以来集大成之巨著”,余绍宗赞其“独出心裁,自出手眼,纲举目张,本原俱在”,“实开画学通史之先河,自是可传之作”。此书原为中华书局铅印本。1985年上海书画出版社重刊(黄保戊校阅),增谢海燕《重刊<中国画学全史>序》,而郑孝胥原序未载。

  • 寒柳堂集

    寒柳堂集

    《作者:陈寅恪 综合学术论文集,陈寅恪著。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为陈寅恪文集之一,收辑论文、校笺、序跋、考据短章11篇。书中《论再生缘》一文多涉诗事。《韦庄秦妇吟校笺》专为诗歌而发。作者于此篇用力甚深,博采诸书,胪陈众说,细加按断。遇有格碍难通之处,必寻根究底,务求确解;如根据不足,未能别具胜说,姑阙疑以俟考。行文计为三节:(甲)从洛阳东奔之路程。驳斥前说,考定诗中“汴路”之所指,彭门相杀之语及彭门与汴路之关系;洞明唐季徐淮军事之情势及“野色”、“冤人”、“金陵”等语辞之校释。(乙)从长安至洛阳之路程。辩证韦庄非讳“内库烧为锦绣灰,大街踏尽公卿骨”一联,盖由适触新朝宫阃之隐情,志希免祸而戒其诗。(丙)诗句诠解。严谨详核,创为新见。笺“二郎四郎”、“大彭小彭”句,谓主奴全体忧泣;证“一升栗”为端已故甚其词,特意形容之笔,颇显治史之明察,衡诗之滋味。作者脱出乾嘉学派只重文字考据的窠臼,利用唐诗某些佳构以叙事胜,提供了大量关于时、地、人的历史材料,重视唐诗之史料价值;以唐诗纠正史籍错误,说明历史真相,或别备异说,互相证发,增补阙漏,以史证诗,以诗证史,将史学与文学熔为一炉,为唐诗研究开拓新鲜视角,其荦荦大者,首推《元白诗笺证稿》,次为《韦庄秦妇吟校笺》。此稿也善于在人们疏忽或以为无关紧要之处发现问题。如考释“野色”,参稽《旧唐书·郭子仪传》“野宿魂惊”语,细绎诗歌上下文意,谓“野色”乃“宿野”二字之讹倒;复钩沉史料,依地理系统及历史事实推证“宿野”为宿州或泗州之野,与诗中“河津”对文。《狐臭与胡臭》考察中国古医籍中所谓腋气狐臭者,其得名之由,与西胡血统人有关。谓三国志曹冲、华佗二传皆有佛教故事附会其间;析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等,均为富于学力见解的文字。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

    《作者:章太炎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 本书辑取《章太炎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和《刘师培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部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加上导读为鞭辟入里的精赅之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全书集大家之言,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参考书。

  • 中国文学史讲稿

    中国文学史讲稿

    《作者:胡小石《中国文学史讲稿》原为著者在北京女高师的讲义,1928年春由上海人文社出版,题名《中国文学史讲稿上编》。共11章,第1章“通论”,首标焦循《易余籥录》“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之说,同时接受达尔文进化论,结合西方文学理论,阐明自己的文学史观,主张文学随时代而发展;在澄清纯文学范围的基础上,要求“确立文学的信史时代”,尤重文体之盛衰流变。从次章起,按时代顺序历叙《诗经》、楚辞、汉赋、汉魏晋南北朝古体诗、唐律体诗、唐五代词诸体之源流正变,对历代关于“文”及“文学”的观念予以厘清;对桐城派方苞、扬州派阮元、常州派张惠言以及章太炎诸家观点予以评骘;以“移情”和“移象”解释文学起源,吸收借鉴并修正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关于地理环境对文人及文学影响的部分观点。全书识鉴精刻,上下贯通,堪称一部“篇幅不长而颇具卓识”的文学史著作。1984年,吴征铸编辑《胡小石论文集续编》,据40年代诸生零星笔记,增补“宋代文学”一章,成12章,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发行。

  •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作者:刘师培近代刘师培著。本书以辑录排比所论问题的文学评论与作家传记资料为主,再略加引申和案语,连缀而成。 全书共分五课,前两课为“概论”和“文笔之变”,后三课是按时代顺序论述汉魏六朝文学的概况与变迁,大部分篇幅在评论古文,其中对诗歌的发展概貌也作了简约核要的论述。其论魏诗曰“渐衰轻靡”,推重阮籍、嵇康的矫枉之功;其论晋诗的祖述与邅变曰:“晋代之诗如张华、张载之属,均与士衡体近,然左思、刘琨、郭璞所作,浑雄壮丽,出于嗣宗。 东晋之诗;其清峻之篇,大抵出自叔夜,惟许洵、支遁所作,虽多玄言,其体仍近士衡,自渊明起,乃合嵇阮之长,此晋诗迁变之大略”;其论宋诗独推颜延之、谢灵运,论齐梁文学之盛,强调了“上者”对文学的提倡崇尚的作用,其论陈代文学,指出其先衰后昌,列出了各代文学名家;最后总结了中古文学的四个特点:一曰矜言数典,以富博为长。指出“南朝之诗,始则工言景物,继则惟以数典为工”。二曰梁代宫体,别为新变。认为梁诗为淫艳宫体之始,徐摛、庾肩吾、徐陵、庾信诗尤为艳丽。三曰士崇讲谈,语悉成章。四曰谐隐之文,斯时益甚。最后指出齐梁文学“上变晋宋,下启隋唐”的关键在于“声律说的发明”和“文笔之区别”,接着便专门论述了这两个问题。

  •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

    《作者:刘师培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为刘叔申先生晚年讲稿,由罗常培先生笔记。此书析论精微,每发一义,启示无穷。内容除总论外,重要的篇章有:论各家文章与经史子之关系、汉魏六朝之写实文学等。

  • 近代欧洲文学史

    近代欧洲文学史

    《作者:周作人1917年周作人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开始在国文门一年级教授“欧洲文学史”,第二年继之为二年级开“十九世纪欧洲文学史”。《欧洲文学史》与《近代欧洲文学史》便是这两门课讲义的整理。前者最早在1918年作为“北京大学丛书之三”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出版,其是周作人到北京后出版的第一种著作,也是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欧洲文学史;后者则为学者止庵于2005年在国家图书馆发现,2007年出过单行本,此次首次收入自编集。周著文学史广博淹通、洞见深邃、文词典雅、深入浅出,被称为开启“中国启蒙文学”之作。

  •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作者:黄侃教授《文心雕龙》的讲义。作者黄侃。中华书局1962年整理出版。书中收有解说《文心雕龙》的札记三十一篇。其中多处涉及文艺心理学。在《神思》篇“神与物游”句下,《札记》指出:“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境。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黄侃所谓“内心与外境相接”即指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审美关系,即“非能一往相符会”。主体须有一种“虚静”的审美态度,才能感知物态而心生“怡怿”。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既不能单方面被动地接受外物的刺激(“以心求境”),又不能单方面地强迫客观符合主观(“取境赴心”),只有主客默契,心物交融,神与物、心与境融为一体,同一无间,“神与物游”,才能移情。《文心雕龙札记》对《养气》、《体性》等有关创作主体的篇章也有独到的阐发,如“养气之说,正为刻厉之士言,不为逸游者立论也”。“人情万端,文体亦多迁变,拘者或执一文而定人品”,故其说不通。这些见解体现了黄侃对于创作个性和文体风格复杂性的认识。

  • 魏晋风度及其他

    魏晋风度及其他

    《作者:鲁迅本书收录了鲁迅一些虽无学术文章的形式,但实则有着深刻的理论见解,而且在现实中也的确起过重要作用的杂文、序跋和译文附记等。作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目,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鲁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

  • 新笑史

    新笑史

    《作者:吴趼人近代笑话作品集。吴沃尧(趼人)撰。共19篇。最初发表在梁启超主办的《新小说》第1卷第8号和第2卷第11号。195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卢叔度汇注的《俏皮话》收有此书。作者写作这些笑话的目的在于,他认为历代的笑话、小说原本不少,但大多是陈陈相因,没有新意识、新趣味,尤其是《笑林广记》一类的书虽为妇女儿童所熟知,但内容俚鄙不文,对读者没有好处,只能将他们导入歧途,为改良故而写作了《新笑史》。这些笑话辛辣地嘲讽了腐败的清廷。《德寿笑话》揭露清代一方大员德寿的昏庸无知,《问官奇话》讽刺了清朝官吏的丧权辱国,《梁鼎芬被窘》嘲笑了官僚们的狼狈丑态,有很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色彩,就是很好的例子。

  • 儿童文学小论

    儿童文学小论

    《作者:周作人论文集,周作人著,儿童书局1932年3月出版。 本书收入了周作人1912年至1924年间所写的11篇儿童文学理论文章,其中《童话略论》、《童话研究》、《古童话释文》、《儿歌之研究》、《儿童的文学》、《儿童的书》等,都是“五四”前后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代表性的理论成果。作者在书前的序文中说:“这几篇文章虽然浅薄,但是根据人类学派的学说来看神话的意义,根据儿童心理学来讲童话的应用,这个方向总是不错的,在现今的儿童文学界还不无用处”。1933年2月,儿童书局出版了赵景深编著的《〈儿童文学小论〉参考资料》,对《儿童文学小论》中的有关名词、史料、典故、人物等作了注释,对研究该书和儿童文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

    《作者: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系作者(傅斯年)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讲义稿。原书七讲,现仅存第四讲,原“拟目”保留供读者参考。编者还从《傅斯年全集》中选录了十篇与其史学理论相关的文章。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致蔡元培:论哲学门隶属文科之流弊、评丁文江的《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等。

  • 中国目录学史

    中国目录学史

    《作者:姚名达目录学著作。姚名达著。1938年商务印书馆《中国文化史丛书》本。1957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84年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复印本。姚名达(1905—1942),字达人,号显微,江西兴国人。192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1942年日寇侵入江西,正任教于中正大学,奋身参加战地服务团,不幸在新淦遇敌,死于石口村。另有《目录学》、《目录学年表》等著作。本书是《目录学》历史篇的扩大与补充,是作者的代表作。全书不以时代为纲,而是分叙论、溯源、分类、体质、校雠、史志、宗教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结论诸篇,通论古今,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认为中国古代目录学的最大特色是重分类而轻编目,有解题而无引得。分类未能以学术分类为基础,不能反映图书内容本质,因而有解题是唯一优越于西方目录学的地方。批评现代目录学一味效法西方,不但未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反将解题这一可贵之处也丢掉了。提倡主题目录,反对十进分类。认为插架目录与寻书目录应分开,前者依分类,后者依主题。希望统一分类和标题编目,使治书之业,寻书之法,易做易学,并使目录学成为人人知道的通俗常识。本书比较详细地概述了自古到抗日战争前中国目录学的发展,材料丰富,可供研究整理古籍和治目录学的读者参考。1957年商务印书馆再版时,曾请王重民校阅,撰《后记》一篇,指出本书的优点和局限性,并对本书中一些不妥之处,作了补充说明。

  •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作者:雷海宗雷海宗著,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以文化形态史观系统阐述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和前途的著作。认为人类文化可分为七个独立的文化系,每个文化系只有一个生命周期,而中国文化系历经四千年,独具二周。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此前为第一周文化,是纯粹的华夏民族创造文化的时期;此后为第二周文化,其特点是沿袭秦汉的制度,但外来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兵、家族和元首(皇帝)是民族文化最基本的问题,“兵可说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问题,家族可说是社会的基本问题,元首可说是政治的基本问题。”然而,中国自秦汉以下的第二周文化不尚“武德”,是“无兵的文化”,因此,导致了中国文化的衰落。抗日战争是中国从文化第二周转入建设第三周崭新文化伟业的时机,而“新生”的最重要的含义就是“尚武”和“尚兵”。只要重新恢复战国时代文武并重的文化,抗战建国和第三周文化就必可实现。现有重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媚药

媚药

《媚药》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830年。《媚药》的副标题是“仿席尔瓦·玛拉佩尔塔的意大利文作品”,但是迄今为止尚未查出席尔瓦·玛拉佩尔塔是何许人。看来也许是作者的杜撰。莱昂诺尔十五岁上嫁给了比她大三十岁的富翁唐古铁埃。她对他没有爱情。西班牙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他们逃亡法国,莱昂诺尔受到一个马戏演员的勾引欺骗,但是她明知他是个骗子,仍然爱着他。是什么原因呢?莱昂诺尔说也许他给她吃了媚药。媚药只是古代的传说。真正的原因是两方面:一是作者认为西班牙女人的性格天真、正直,在爱情上忠贞、热烈;一是烦闷,正如法国军官利埃旺说的:“您那位老丈夫什么地方也不愿意带您去,跟着他您会闷死的。这一点在我眼里为您进行了有力的辩护。”

蛤藻集

蛤藻集

小说集。老舍著。1936年11月由开明书店初版,共收入《老字号》、《断魂枪》、《且说屋里》等6个短篇和1个中篇,都写成于青岛。作品大都描写了旧时代的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灰暗的角落,反映了由于封建经济长期受到帝国主义资本经济侵略的破坏,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都起了剧烈的变化,人们在无情历史面前的无能为力和精神上所受到的沉重创伤。有的小说还揭露了汉奸卖国贼祸国殃民的罪恶行径和丑恶的灵魂。作者善于人物内心的刻画和生活氛围的渲染,从中闪现出时代变动的投影。文笔轻松幽默,写来酣畅淋漓,讽刺处泼辣恣肆,描画精细深刻。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五代后蜀道士彭晓撰。南宋《秘目》、《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彭晓撰《参同契明镜诀》一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以此书附录于《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之后,收入太玄部。书中有《鼎器歌》,歌咏炼丹所用鼎器制度。又有《明镜图》,其图由八圈同心圆组成。依次标举八卦、二十八宿、月象、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十二地支及四时、五行之名。旨在图解《参同契》所述,卦爻天象阴阳消长变化之说。

太上洞玄灵宝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经

灵宝天尊为法解真人述三涂五苦八难和三业五毒八行,劝人注想、称扬寻声救苦天尊尊容、名号,燃灯树旙,济贫散经,先度九玄七祖父母亡灵。

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种悉地真言仪轨

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种悉地真言仪轨

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种悉地真言仪轨,一卷,唐善无畏译,日本超然题记,慈忍题记,快道题记,略云佛顶尊胜心破地狱三种悉地,尾题佛顶尊胜心破地狱法。

宿命智陀罗尼经

宿命智陀罗尼经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又称宿命智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系叙述释尊对阿难说,若有众生闻此宿命智陀罗尼,受持之,可灭极重罪业;终身不断受持者,可知七俱胝劫间之前生事。继之列举陀罗尼文。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