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趼人

- 姓名:吴趼人
- 别名:名沃尧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广东南海人
- 出生日期:1866
- 逝世日期:1910
- 民族族群:
吴趼人(1866—1910),近代小说家。名沃尧,又名宝震,初字小允,改字茧人,复改趼人,别署我佛山人、茧叟等。广东南海人。曾祖荣光由翰林历官至湖南巡抚,精金石掌故之学,海内号为收藏家,学者宗之曰“荷屋先生”。祖父莘畲,官工部员外郎,寓居京师。父允吉,为浙江候补巡检,亦居京师。吴趼人生于北京。祖父卒时,吴趼人尚在襁褓中,全家扶柩回籍。越数岁,其父出仕浙江,卒于官,吴趼人尚未成年,家道中落。然“劬力养亲”,“岸然自异,无寒酸卑琐之气”(李葭荣《我佛山人传》)。年十七八,赴沪谋食,任江南制造军械局书记,月俸只八金。因不足以养家,以小品文投诸报馆,期得些微稿酬。是为趼人涉足文坛之始。光绪二十三年(1897)秋冬之际脱离江南制造军械局,任《字林沪报》副刊《消闲报》编辑,正式步入文坛。此后历主《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笔政。二十八年(1902)春离沪赴鄂,任《汉口日报》编辑,年余辞职返沪。同年冬,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刊《新小说》杂志,并撰文提倡“小说界革命”。吴趼人立即响应,以长篇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投寄,刊布后一鸣惊人,与略早之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齐名,一并成为晚清谴责小说的开山之作,典范之作。在此后的3年之内,吴趼人又在该刊继续发表了《痛史》、《电术奇谈》、《九命奇冤》,从而名声大噪,一跃为晚清著名小说作家。二十九年(1903)一度游日本。三十年(1904)冬,赴山东济南任河工职事,因不惯官场生活,时仅3月即返沪。三十一年(1905)春,应聘赴汉口,任美商所办英文报纸《楚报》中文版编辑。同年夏,反美华工禁约运动在全国兴起,吴趼人激于爱国义愤,毅然辞职返沪,并以演讲和发表作品等形式积极支持这一运动。三十二年(1906)起,先后任《月月小说》主编、总撰述,并在该刊发表长篇小说《劫余灰》、《发财秘诀》、《上海游骖录》、《两晋演义》、《云南野乘》等5种。三十三年(1907)冬,广东旅沪同乡会创立广志小学,推吴趼人主其事,直至他去世为止。
吴趼人既是晚清的著名作家,也是多产作家。仅长篇小说即达18种,而且几乎皆为名作。除上述者外,如《恨海》、《湖涂世界》、《瞎骗奇闻》、《新石头记》、《最近社会龌龊史》(又名《近十年之怪现状》)等,无不各有所长,久传不衰。所写短篇小说12篇,如《黑籍冤魂》、《立宪万岁》等,也皆为当时最优秀之作,部分作品甚至已经采取了现代小说的基本形式,在当时为绝无仅有。他在小说理论方面也有所建树,如《历史小说总序》、《<两晋演义>序》、《<月月小说>序》、《小说丛话》等,多有独到见解。其他尚有剧本《曾芳四传奇》、《邬烈士殉路》,诗集《趼廛诗删剩》,笔记《趼廛剩墨》、《趼廛笔记》、《中国侦探案》,小品文《俏皮话》、《滑稽谈》、《新笑林》、《新笑林广记》等。
猜你喜欢的书
大观茶论译注
亦名《圣宋茶论》。饮茶论著。宋徽宗赵佶撰。1卷。书成于大观初,约2,800馀字。自序称:“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全书分为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20目。凡地宜、采制、品味、器具等,无不备论,所述烹试之法,尤为详尽。是书对宋代斗茶之风的兴盛有颇大影响,为中国茶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有明弘治刊本和《说郛》本。
朝真发愿忏悔文
朝真发愿忏悔文,撰人不详。似出于明代。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本篇为朝礼神真,忏悔发愿之仪文。其仪式程式有念三业咒、祝香、祝功曹、启圣、诵经、忏悔发愿、祝谢等。仪式中启请神宝大慈尊、九辰诸帝真、金母木公、日月星辰、五老三官、四圣四相等诸神垂降感应。行仪者朝礼诸神,忏悔罪过,请求原赦罪愆,解释业报,往生善家。
过去的生命
现代新诗集。周作人著。 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11月初版。列为“苦雨斋小书”之五。1930年4月再版。书前有作者《序》。内收1919年至1923年间创作的新诗26题34首(其中20题27首曾收入8人诗合集《雪朝》第二集)、散文2篇。本书中《小河》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全诗58行,是“五·四”之前新诗作品中最长的一首。作品描写一条给两岸带来生机的小河,被土堰拦住去路,它不断地流动,终于把土堰冲坍,可是又有一道石堰阻在前面,河水仍不休止地流动乱转,冲激着坚固的石堰。长诗以象征手法表现了要求个性解放、要求自由发展的强烈愿望与坚韧的奋斗精神以及遭到强权压迫的深重痛苦,有力地抨击了封建专制势力。茅盾曾评论说:“我们在《小河》里看到了对于压迫自由思想和解放运动者的警告”(《论初期白话诗》)。这首诗,格式自由,语言朴素自然,音节和谐,摆脱了旧诗词的束缚,在艺术上取得较高的成就。胡适称《小河》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谈新诗》)。冯文炳说:“到了《小河》这样的新诗一出现,大家好象开了一个眼界,于是觉得可以是这样的做法了”(《谈新诗·小河及其他》)。朱自清评《小河》时说它“融景入情,融情入理”(《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论》)。周作人主张“为人生”的文学,他的诗许多都是描写普通人生活的。在作者笔下,清晨扫雪的清道夫(《两个扫雪的人》)、维持交通秩序的士兵(《背枪的人》)、赤脚小儿、插秧的男女农民、卖菜人、流浪者(《画家》)、天真可爱的孩子(《小孩》)等,都是值得同情和尊敬的,表现了人道主义的思想主题。《慈姑的盆》、《秋风》、《山居杂诗》、《花》等诗,描写细致生动,抒情自然。《梦想者的悲哀》、《过去的生命》、《歧路》等作品,流露出苦闷、彷徨、消沉、灰暗的思想情绪。本书是作者唯一的一部新诗集,具有冲淡自然的独特风格。
资治通鉴
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共有294卷,系宋朝司马光编撰。书中内容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周显德六年 (959年)止,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宋治平元年(1064年),光进《通志》,记述了从战国到秦二世年间的历史。宋英宗大加赞赏,命其再纂《历代君臣事迹》,并于始平二年(1065年)设立崇文院,选范祖禹、刘恕、司马康等为助手,使用龙阁、天章、三馆等所藏的书籍,采杂史诸书达222家,终于在元丰七年(1084年)编纂完毕,历时20年。 计有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宋神宗赵顼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为《资治通鉴》。光进后来另编有《考异》30卷,以辨正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目录》300卷,作为本书的提纲;《通鉴举要历》80卷,作为全书的简编。宋代王应麟编有《通鉴地理通释》,对《资治通鉴》中的地名沿革进行了考证。朱熹编著的《资治通鉴纲目》创立了“纲目体”。元朝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的难字注 其音义编成《资治通鉴音注》,《考异》和《目录》中的历法、天文及其注解分别附于《通鉴》正文。《通鉴》补遗纠误,详考典制,所引史料均标明出处,所以其价值甚高。明朝有严衍《资治通鉴补正》270卷。通行刻本以清嘉庆鄱阳胡克家校刻附有胡三省音注之版本为最佳。1956年,古籍出版社以胡氏本为底本,标点印行。今有中华书局第四次印刷本。
金刚经纂
敦煌遗书藏本。作者不详。一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启请八大金刚与持诵功德文;第二部分叙述天历元年北山县刘姓女子入冥故事;第三部分为“玄奘法师十斋日”、“玄奘法师十二月礼佛日”以及持诵功德文。本文献是中国民间佛教的产物,反映了功德思想的实际流传形态,而“十斋日”、“十二礼日”等对研究民间实际宗教活动有重要参考意义。历代经录未予著录,历代大藏经亦未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
庄严王陀罗尼咒经
唐代义净(635~713)译。又作庄严经、庄严王经、庄严王陀罗尼经、杂密经、拥护饶益法。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叙述佛在布怛洛迦山,向观自在菩萨、妙吉祥菩萨宣说‘一切如来所护观察众生示现佛刹庄严王陀罗尼’;次说诵持、书写本经之功德,并宣说神咒;其后说成就功德之修法,并谓如法修持者,命终必生极乐世界。此法系佛陀于初发心时,在‘花光显现如来’之处所闻得者,闻后即蒙花光显现如来授记未来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