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

- 姓名:熊十力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北省黄冈人
- 出生日期:1885.2.18
- 逝世日期:1968.5.24
- 民族族群:
熊十力(1885.2.18—1968.5.24),哲学家、佛学家、史学家。原名晋恒、字子真,老年称漆园老人。湖北省黄冈人。父熊其相,乡村教师,长于宋代理学,对十力幼年影响甚大。10岁丧父,随兄务农,在家自学。17岁时赴武昌,肄业于湖北陆军学校。因谋刺张之洞所属之统制张彪事发,曾亡命鄂西施南诸山中。又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等革命斗争。后见国民党内派系林立,争权夺利,贪污腐化,不甘为伍,于1923年愤然退出国民党,专注于学术研究。先后对印度哲学、佛学思想及中国哲学、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多种学术著作。他融汇儒释思想,发挥《周易》、宋明理学和佛教法相唯识之学,在中国儒家学术思想上自成一学派,是国内外知名学者,对国内外哲学界有过较大的影响。熊十力曾读严复等译著,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并受到影响,但他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精于王夫之学说。他认为船山学说以为个人精学与宇宙贯通融合为一,改造个人或扩充个人精神与宇宙融通,即改造宇宙,改造人类社会。他曾入南京支那内学院读佛学,从院长欧阳竟无大师学唯识论,“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熊之学识、文章颇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赏识,1923年延聘至北京大学任教。在北京大学著《新唯识论》,反欧阳竟无大师的唯识之学。欧阳大师授意刘衡如等作《破新唯识论》驳之,熊遂作《破破新唯识论》以答。师生学术杨镰,各树一帜。熊十力对佛学虽有很深的研究和较高的成就,但他不是佛教的信徒,为此深为佛家所遗憾。有人在解释这一矛盾时曾说,“盖因熊胸怀弘博,综览百家,固自有主宰在。”这个解释,在熊所著《儒家与墨法》一文中,可以找到依据。熊十力在抗日战争期间,一度离开北京大学旅居四川,讲学于四川复性书院。抗战胜利后重返北京大学任教。在1947—1948年间,曾到浙江大学作短期讲学。解放后,在北京大学继续学术研究,积极撰写学术著作。1954年到上海度晚年,与家人团聚。他是全国政协特邀代表,历任政协全国委员会二、三、四届委员。在1966—1976年间受到极“左”路线的迫害,于1968年5月不幸病逝。
熊十力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授,而且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早在青年时代,他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参加过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支持“一二·八“上海军民的抗日战争,同情在福建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反蒋、抗日、停止内战的主张。抗日战争期间,继续坚持爱国主义立场,他刚正不阿,勇敢地与蒋介石的卖国投降活动作斗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受到党中央领导的敬重与关怀。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同情支持人民民主革命,曾经帮助、掩护过革命青年和共产党员,为革命做过贡献。
主要著作有:《读智论抄》(1921年,写于支那内学院)、《因明大疏册注》(19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境相章》(1925年写于支那内学院)、《新唯识论》(1932年,北京大学出版)1975年台北重印)、《破破新唯识论》(1933年出版,1975年台北重印)、《十力论学语要》(第1卷,1935年出版)、《读经》(1935年,《安雅学刊》第7—8期)、《佛家名相通释》(1936年,北京大学出版,龙门书店再版)、《正韩》(1938年北京大学讲稿,1974年重印,收入《韩非子评论》,台北出版)、《儒家与墨法》(1942年12月,《思想与时代》)、《研究孔学宜注重易春秋周礼三经》(1943年8月,《孔学》)、《论玄学方法》(1943年11月,《思想与时代》)、《读经示要》(1945年,中国哲学会出版,1973年台北重印)、《十力丛书》(1947年,中国哲学会出版,1972年台北重印,《十力论学语要》(4卷本,1947年出齐)、《论学三书》(1947年6月,《学原》)、《略说中西文化》(1947年8月)《学原》)、《与友论新唯识论》(1947年10月,《学原》)、《略谈新唯识论要旨》(1948年5月,《学原》)、《漆园记》(1948年10月,《学原》)、《原儒》(1956年,上海龙门书店出版)、《体用论》(1957年,上海龙门书店出版)、《明心篇》(1959年,上海龙门书店出版)、《唐世佛学旧派反对玄奘之暗潮》(1959年,《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乾坤衍》(1961年出版)。此外还著有《与友人论六经要旨》等书。其中《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四书,曾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交科学院郭沫若院长安排出版。
猜你喜欢的书
钦差大臣
俄国剧作家、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之一果戈理的代表作品。完成于1836年。果戈理反对低级庸俗的情节剧和毫无思想内容的闹剧,他认为真正的“高级喜剧”应该是社会的“镜子”,喜剧中的人物不应该是漫画,而应该是活生生的性格和典型。《钦差大臣》就是这种新型的“社会喜剧”的典范。剧中描写从彼得堡来的花花公子赫列斯达科夫被误认为是钦差大臣,于是市长把他请到家里,用女儿为钓饵以求升官晋级,其他官僚也纷纷行贿。当邮政局长私拆了赫列斯达科夫的信件之后,市长才发现了自己的愚蠢。作为一个讽刺喜剧,剧本最显著的特点是人物与情节极度夸张,甚至达到近乎荒诞的程度,但却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与说服力。市长这个人物不是某种概念的化身,而是尼古拉一世专制政权下的贪官污吏的典型。盲目的自信和可笑的任性是他的经历和职业造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病。他对上司的恐惧、逢迎、欺骗和愚弄也折射出了最高统治机关的残暴和腐败。赫列斯达科夫也不是“天生的恶根”,他只不过是一个轻浮、自负、喜欢用夸大的幻想和华丽的谎言填补内心空虚的纨袴子弟。他经常把自己的狂言呓语作为一种即兴创作而自我欣赏。这种所谓的“赫列斯达科夫精神”在当时具有典型意义。剧中其他人物,如一有机会就想害人的塞姆略尼卡,专门传播马路新闻的陶布钦斯基和波布钦斯基等,也都是这个丑恶社会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赫尔岑把《钦差大臣》称作是“现代俄罗斯的可怕的自白”。
卷施阁文集
别集。清代洪亮吉撰。甲集10卷,乙集8卷。亮吉字君直,号北江,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乾隆进士,官贵州学政。嘉庆二年(1797)贬伊犁,次年获释,后从阮元修《续资治通鉴》。洪长于舆地、考订,亦工诗文。是集为其手定,文甲集有《意言》和考、释、传、序之文。乙集卷2有辞赋之作,如《七招》、《过旧居赋》、《伤知己赋》,仿骚重情,不为理障。余为杂文,连珠等。洪擅骈偶,希踪八代,继轨六朝,与骈偶大家孔广森齐名。有乾隆六十年(1795)贵州节署刻本,《四部丛刊》即据此影行。另有《四部备要》(据《北江遗书》)本。
海滨故人
中篇小说。庐隐著。初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第14卷第10、12号。初收于1925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版小说集《海滨故人》,是作者的代表作。作品描写露沙、玲玉、莲裳、云青、宗莹等五个女青年曾在海边相聚欢乐,后来当她们旧地重游,露沙已经远去,彼此离情悠悠,空自叹息。她们苦苦地探索人生,提出了“人生到底作什么”的问题,深感社会的恶浊,人生的干枯,人心的险恶。全篇充满感伤情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女知识青年在旧社会所受的压迫,同时也反映了她们思想上的软弱性。正如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所指出的:她们“几乎全是一些‘追求人生意义’的热情的然而空想的青年在那里苦闷徘徊、或是一些负荷着几千年传统思想束缚的青年在狂叫着‘自我发展’,然而他们的脆弱的心灵却又动辄多所顾忌。”其中露沙的原型是作者自己,借此,作者尽情披露了自己的心踪,作品文笔美丽,感情热烈,写得亲切自然,但结构欠严谨。茅盾认为: “在反映了当时苦闷彷徨的站在哀乐主义边缘上的青年心理这一点看来, 《海滨故人》及其姐妹篇是应该给与较高的评价的。”
佛说阿弥陀经经义略说
王骧陆居士著,佛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方便,无非使众生摄心归一,做到一不可得,方是度尽苦厄,随机应化,非有定法,念佛怯门,亦是方便法门之一种,不可专执持名为念佛,凡内观自性,外参经论,念念不离觉性,皆念佛也。
阿弥陀经略记
阿弥陀经略记,1卷,日本源信撰。编号二二一零。
法华经要解科
法华经要解科,一卷,宋戒环作,内题妙法莲华经解科文,前附弘传序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