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

- 姓名:熊十力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北省黄冈人
- 出生日期:1885.2.18
- 逝世日期:1968.5.24
- 民族族群:
熊十力(1885.2.18—1968.5.24),哲学家、佛学家、史学家。原名晋恒、字子真,老年称漆园老人。湖北省黄冈人。父熊其相,乡村教师,长于宋代理学,对十力幼年影响甚大。10岁丧父,随兄务农,在家自学。17岁时赴武昌,肄业于湖北陆军学校。因谋刺张之洞所属之统制张彪事发,曾亡命鄂西施南诸山中。又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等革命斗争。后见国民党内派系林立,争权夺利,贪污腐化,不甘为伍,于1923年愤然退出国民党,专注于学术研究。先后对印度哲学、佛学思想及中国哲学、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多种学术著作。他融汇儒释思想,发挥《周易》、宋明理学和佛教法相唯识之学,在中国儒家学术思想上自成一学派,是国内外知名学者,对国内外哲学界有过较大的影响。熊十力曾读严复等译著,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并受到影响,但他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精于王夫之学说。他认为船山学说以为个人精学与宇宙贯通融合为一,改造个人或扩充个人精神与宇宙融通,即改造宇宙,改造人类社会。他曾入南京支那内学院读佛学,从院长欧阳竟无大师学唯识论,“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熊之学识、文章颇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赏识,1923年延聘至北京大学任教。在北京大学著《新唯识论》,反欧阳竟无大师的唯识之学。欧阳大师授意刘衡如等作《破新唯识论》驳之,熊遂作《破破新唯识论》以答。师生学术杨镰,各树一帜。熊十力对佛学虽有很深的研究和较高的成就,但他不是佛教的信徒,为此深为佛家所遗憾。有人在解释这一矛盾时曾说,“盖因熊胸怀弘博,综览百家,固自有主宰在。”这个解释,在熊所著《儒家与墨法》一文中,可以找到依据。熊十力在抗日战争期间,一度离开北京大学旅居四川,讲学于四川复性书院。抗战胜利后重返北京大学任教。在1947—1948年间,曾到浙江大学作短期讲学。解放后,在北京大学继续学术研究,积极撰写学术著作。1954年到上海度晚年,与家人团聚。他是全国政协特邀代表,历任政协全国委员会二、三、四届委员。在1966—1976年间受到极“左”路线的迫害,于1968年5月不幸病逝。
熊十力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授,而且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早在青年时代,他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参加过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支持“一二·八“上海军民的抗日战争,同情在福建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反蒋、抗日、停止内战的主张。抗日战争期间,继续坚持爱国主义立场,他刚正不阿,勇敢地与蒋介石的卖国投降活动作斗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受到党中央领导的敬重与关怀。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同情支持人民民主革命,曾经帮助、掩护过革命青年和共产党员,为革命做过贡献。
主要著作有:《读智论抄》(1921年,写于支那内学院)、《因明大疏册注》(19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境相章》(1925年写于支那内学院)、《新唯识论》(1932年,北京大学出版)1975年台北重印)、《破破新唯识论》(1933年出版,1975年台北重印)、《十力论学语要》(第1卷,1935年出版)、《读经》(1935年,《安雅学刊》第7—8期)、《佛家名相通释》(1936年,北京大学出版,龙门书店再版)、《正韩》(1938年北京大学讲稿,1974年重印,收入《韩非子评论》,台北出版)、《儒家与墨法》(1942年12月,《思想与时代》)、《研究孔学宜注重易春秋周礼三经》(1943年8月,《孔学》)、《论玄学方法》(1943年11月,《思想与时代》)、《读经示要》(1945年,中国哲学会出版,1973年台北重印)、《十力丛书》(1947年,中国哲学会出版,1972年台北重印,《十力论学语要》(4卷本,1947年出齐)、《论学三书》(1947年6月,《学原》)、《略说中西文化》(1947年8月)《学原》)、《与友论新唯识论》(1947年10月,《学原》)、《略谈新唯识论要旨》(1948年5月,《学原》)、《漆园记》(1948年10月,《学原》)、《原儒》(1956年,上海龙门书店出版)、《体用论》(1957年,上海龙门书店出版)、《明心篇》(1959年,上海龙门书店出版)、《唐世佛学旧派反对玄奘之暗潮》(1959年,《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乾坤衍》(1961年出版)。此外还著有《与友人论六经要旨》等书。其中《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四书,曾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交科学院郭沫若院长安排出版。
猜你喜欢的书
仲夏之死
《仲夏之死》是作者创作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11个短篇小说。《仲夏之死》创作于1952年,是作者以在伊豆金井滨听说的真实故事为基础构思而成,描写有情人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场面,催人泪下。《香烟》是他的名篇佳作,得到过川端康成的推荐。作品描绘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实,及日本国民走出战争阴影的心态。
猩红热
在嘈杂忙碌的生活中,个人的生死实质存在是卑微的,无人注意的,他只有通过爱与被爱才能拥有自己的价值。歌颂的同时对社会的冷漠讽刺。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一百八十卷。乾隆二十九年奉敕撰。与《大清会典》同时告成。《会典》原本,以则例散附各条下,盖沿历代之旧体。至是乃各为编录,使一具政令之大纲,一备沿革之细目,互相经纬,条理益明。考《周礼》为一代之典制,而六官所职,其文颇略。其见於诸书者,如都城之广狭,《左传》称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逸周书·作雒解》称大县城方王城三之一,小县城方王城九之一。其文相合,当为周之旧典,而《周礼》无之。又太子生之礼,《左传》称接以太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礼记·内则》所载,文虽稍详其事并同。当亦为周之旧典,而《周礼》亦无之。知《周礼》举其要,而度数节次之详,则故府别有其记载,与六典相辅。又《左传》载王以巩伯宴而私贿之,使相告之曰:“非礼也,勿籍。”知当日王室之礼,或改於旧,必籍而记之,以为故事。其书虽不传,其文则旁见侧出,散在古籍者,尚灼然可考也。然则《会典》之外,别为《则例》,正三代之古义矣。其间随时损益之迹,悉出圣人之化裁。盖帝王创制显庸,有百世不变之大经,《诗》所谓“不愆不亡,率由旧章”是也;有因事制宜之大用,《记》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是也。即政典之因革,以仰窥皇心之运量,精一执中,具昭於是。岂徒备掌故而已哉。
周易象义
元丁易东撰。十六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此书据《易》象以明义,故名曰《象义》。全书取象之例凡十二,为本体、互体、卦变、正应、动爻、变卦、伏卦、互对、反对、比爻、原画、纳甲等。《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于前人旧说,大抵以李鼎祚《周易集解》、朱震《汉上易传》为宗,而又谓李失之泥、朱伤于巧。故不主一家。如卦变之说,则取邵子、朱子;变卦之说,则取沈该、都絜;筮占之说,则取朱子、蔡渊、冯椅。远绍旁搜,要归于变动不居之旨,亦言象者所当考也。诸家著录,多作十卷;惟朱睦㮮《授经图》作《易传》十一卷,焦竑《经籍志》作《易传》十四卷。考易东所著,别无《易传》之名,盖即此编。朱氏并其《论例》一卷数之,为十一卷;焦氏又并其《大衍索隐》三卷数之,遂为十四卷耳。朱彝尊《经义考》作十卷,注曰:‘存’。然世所传本残阙特甚,仅存十之二、三,又非彝尊之所见。惟散见《永乐大典》中者排比其文,仅阙《豫》、《随》、《无妄》、《大壮》、《睽》、《蹇》、《中孚》七卦及《晋》卦之后四爻,余皆完具。与残本互相参补,遂还旧观。以篇页颇繁,谨析为一十六卷,以便循览。原本附有《大衍策数》诸图,多已见《大衍索隐》中,今不复录。其《论例》一卷,自述撰述之旨颇备,今仍录以弁首焉。”按,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云:“瞿镛藏有宋刻残本,《四库》本所阙《豫》、《随》、《无妄》、《大壮》、《睽》、《蹇》、《中孚·象传》注及《系辞上》‘彖也者,言乎其失得’至‘各指其所也’之注,宋本皆全。瞿氏录其文入《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一。好事者若刻此书,可据以补入。惟《四库》本《豫》、《随》、《无妄》经注之阙也,瞿氏宋本亦阙,则终无可考焉。”又按,北京图书馆今藏此书元刻本,题《周易象义》十二卷,有清季锡畴校语,可资参考。
梨园原
戏曲表演专著。清黄旛绰等著。清乾嘉年间,一位名为黄旛绰的老艺人,汇集他平生表演所学所得,著成一书名为《明心鉴》,后经其友人胥园居士庄肇奎增补了一些考证,改名为《梨园原》,1819年玉成其序。仅有抄本,原稿因保存不善,颇有伤损。道光年间,黄旛绰的弟子俞维琛、龚瑞丰得此残稿,托友人秋泉居士叶元清代为修订,并增补了他们二人的表演心得,于1829年序其原委,并以抄本流行于世。1917年梦菊居士汇辑了上述两个抄本,再次加以修订,并首次以铅印出版。后上海出版的两种石印本(附于《梨园大全》内)和北京中华印字馆出版的铅印本,(附于《老狼讨封》内)都是根据梦菊居士本重印的。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收录了此书。《梨园原》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一部论述表演艺术的专著,是研究明末清初到乾隆嘉庆年间昆山腔表演艺术的重要资料。本书首先追溯了戏统源流、行当始末、角色分类和鼓板乐式,然后陈述了“艺病十种”、“曲白六要”、“身段八要”,提出了“凡男女角色,既妆何等人,即当作何等人自居。喜、怒、哀、乐、离、合、悲、欢,皆须出于己衷,则能使看者触目动情,始为现身说法”,以及“面状中生”、 “按情行腔”、 “势贵如真”等创作原则,并主张演员应严格要求自己,“镜中影”, “无虚日”,持之以恒地每天坚持练习。这些论述都是十分宝贵的舞台经验。
瞽言
瞽[gǔ]言,明清之际陈确的有关道德问题的论文集。共4卷,30余篇。自称其学说不苟同于习俗,“世皆切切然莫不以吾言之瞽”(《瞽言序》),故命之曰《瞽言》。反对宋儒把天理人欲绝对对立,认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造成“身心之害百出”(《近言集》)。指出富贵福泽和忠孝节义一样,是庸圣皆同的人欲。要求人们“只时从人欲中体验天理,则人欲即天理矣,不必将天理人欲判然分作两件也。”(同上)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和道德追求同样具有合理性。揭露周敦颐“无欲”之说为“禅障。”提出气、情、才即性,人性不能离开人的自然生命,批判“另悬静虚一境莫可名言者于形质未具之前,谓是性之本体”的理论是“援儒入释”的学说。(《圣学》)重视“习”在人性修养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所以有善有不善之相远者,习也,非性也,故习不可不慎也”。(《子曰性相近也二章》)并进而提出“素位”的道德修养方法,宣称“素位是戒惧君子实下手用功处。”(《与刘伯绳书》)只要人们各安其分,诚身改过,“正己反求”,则能“自得而无怨尤”(《生计》),从而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瞽言》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陈确的伦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