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

- 姓名:熊十力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北省黄冈人
- 出生日期:1885.2.18
- 逝世日期:1968.5.24
- 民族族群:
熊十力(1885.2.18—1968.5.24),哲学家、佛学家、史学家。原名晋恒、字子真,老年称漆园老人。湖北省黄冈人。父熊其相,乡村教师,长于宋代理学,对十力幼年影响甚大。10岁丧父,随兄务农,在家自学。17岁时赴武昌,肄业于湖北陆军学校。因谋刺张之洞所属之统制张彪事发,曾亡命鄂西施南诸山中。又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等革命斗争。后见国民党内派系林立,争权夺利,贪污腐化,不甘为伍,于1923年愤然退出国民党,专注于学术研究。先后对印度哲学、佛学思想及中国哲学、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多种学术著作。他融汇儒释思想,发挥《周易》、宋明理学和佛教法相唯识之学,在中国儒家学术思想上自成一学派,是国内外知名学者,对国内外哲学界有过较大的影响。熊十力曾读严复等译著,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并受到影响,但他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精于王夫之学说。他认为船山学说以为个人精学与宇宙贯通融合为一,改造个人或扩充个人精神与宇宙融通,即改造宇宙,改造人类社会。他曾入南京支那内学院读佛学,从院长欧阳竟无大师学唯识论,“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熊之学识、文章颇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赏识,1923年延聘至北京大学任教。在北京大学著《新唯识论》,反欧阳竟无大师的唯识之学。欧阳大师授意刘衡如等作《破新唯识论》驳之,熊遂作《破破新唯识论》以答。师生学术杨镰,各树一帜。熊十力对佛学虽有很深的研究和较高的成就,但他不是佛教的信徒,为此深为佛家所遗憾。有人在解释这一矛盾时曾说,“盖因熊胸怀弘博,综览百家,固自有主宰在。”这个解释,在熊所著《儒家与墨法》一文中,可以找到依据。熊十力在抗日战争期间,一度离开北京大学旅居四川,讲学于四川复性书院。抗战胜利后重返北京大学任教。在1947—1948年间,曾到浙江大学作短期讲学。解放后,在北京大学继续学术研究,积极撰写学术著作。1954年到上海度晚年,与家人团聚。他是全国政协特邀代表,历任政协全国委员会二、三、四届委员。在1966—1976年间受到极“左”路线的迫害,于1968年5月不幸病逝。
熊十力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授,而且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早在青年时代,他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参加过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支持“一二·八“上海军民的抗日战争,同情在福建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反蒋、抗日、停止内战的主张。抗日战争期间,继续坚持爱国主义立场,他刚正不阿,勇敢地与蒋介石的卖国投降活动作斗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受到党中央领导的敬重与关怀。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同情支持人民民主革命,曾经帮助、掩护过革命青年和共产党员,为革命做过贡献。
主要著作有:《读智论抄》(1921年,写于支那内学院)、《因明大疏册注》(19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境相章》(1925年写于支那内学院)、《新唯识论》(1932年,北京大学出版)1975年台北重印)、《破破新唯识论》(1933年出版,1975年台北重印)、《十力论学语要》(第1卷,1935年出版)、《读经》(1935年,《安雅学刊》第7—8期)、《佛家名相通释》(1936年,北京大学出版,龙门书店再版)、《正韩》(1938年北京大学讲稿,1974年重印,收入《韩非子评论》,台北出版)、《儒家与墨法》(1942年12月,《思想与时代》)、《研究孔学宜注重易春秋周礼三经》(1943年8月,《孔学》)、《论玄学方法》(1943年11月,《思想与时代》)、《读经示要》(1945年,中国哲学会出版,1973年台北重印)、《十力丛书》(1947年,中国哲学会出版,1972年台北重印,《十力论学语要》(4卷本,1947年出齐)、《论学三书》(1947年6月,《学原》)、《略说中西文化》(1947年8月)《学原》)、《与友论新唯识论》(1947年10月,《学原》)、《略谈新唯识论要旨》(1948年5月,《学原》)、《漆园记》(1948年10月,《学原》)、《原儒》(1956年,上海龙门书店出版)、《体用论》(1957年,上海龙门书店出版)、《明心篇》(1959年,上海龙门书店出版)、《唐世佛学旧派反对玄奘之暗潮》(1959年,《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乾坤衍》(1961年出版)。此外还著有《与友人论六经要旨》等书。其中《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四书,曾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交科学院郭沫若院长安排出版。
猜你喜欢的书
东里集
诗文别集。九十三卷,附录一卷。明杨士奇撰。约成于明正统年间。《东里集》按文体分类排次,共计九十三卷,其中包括文集二十五卷,诗集三卷,续集六十二卷,别集三卷。别集三卷收录的是为朝廷起草的诏谕文诰和奏对文字:卷一为《代言录》(制敕之类的文字),卷二为《圣谕录》,卷三为《奏对录》。卷末有《附录》一卷,收录的是有关杨士奇的传、志等资料。杨士奇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在三十多岁以前。这一时期他游历湖湘等地,生活贫困,接触社会比较广泛,所以诗歌对社会的某些问题能有所反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有一些描写自然风光的作品,也清新自然,活泼健康。后期,即入馆阁之后,官至内阁首辅,位高权重,所以诗歌大都词气安闲,纡徐蕴藉,韵语妥贴,声度和平,字里行间流溢出一种雍容典雅的台阁气息。虽不尚藻饰,不矜丽句,但也缺乏纵横捭阖气势,正所谓平正有余,而精劲不足。杨士奇的散文受欧阳修的影响较大,其文风也如他的诗风一样,平正舒缓,雍容华贵,体现出太平盛世的宰相风度。永乐、宣德年间的制诰碑版,多出自其手笔,叙事平稳,用语妥协,而无空泛之病,虽然缺乏创新,但不失古格。他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足以自成一家。《东里集》有多种版本。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认为正集是杨士奇亲手自选,刊刻于广东,后被人窜入数篇,其后子孙又刻为续集。集中有正统五年黄淮撰《东里集原序》。现传有明刻《东里文集》二十二卷本;清康熙十七年杨氏修补明刊《东里文集》二十五卷本;有清光绪三年杨觐光重刻二十五卷,别集三卷本;《四库全书》著录的《东里集》最为详备,九十三卷,是杨士奇的著作全集本,不仅收录了诗文,还收入了诏诰制敕文字。
薛仁贵衣锦还乡
元杂剧剧本。亦称《薛仁贵荣归故里》。简名《薛仁贵》或《衣锦还乡》。张国宾撰。末本。由《旧唐书》本传的本事加以缘饰而成。谓薛驴哥,学名仁贵,“不肯做这庄农的生活,每日则是刺枪弄棒”的习武。绛州出榜招收义军,薛便告别父母妻儿投军而去。值高丽王犯边,薛仁贵出马,打败辽东摩利支,立有54件大功,但都被总管张士贵赖去。多亏军师徐世勣主持正义,监军杜如晦当面作证,方得辨明真伪。薛仁贵官拜天下兵马大元帅,衣锦还乡。路遇当年“掏斑鸠争攀古树,摸虾蟆混入淤泥”的童年朋友伴哥。伴哥便把10年前驴哥投军,抛下父母受苦的不孝行为辱骂一顿。唐太宗因薛仁贵功大,将徐世勣的女儿赐与仁贵为妻。杜如晦赶到绛州,宣旨将“薛仁贵一家儿封官赐赏”。此剧中薛父、杜如晦、伴哥都是正末角色,都有唱词,与杂剧常规有别。也许作者欲将事件集中于一时,把“三箭定天山”的内容也搬往辽东,写入本剧之中,使其出现地理漏洞。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曲选》本。
沩山警策句释记
沩山警策句释记,二卷,清弘赞注,开诇记,邝裔序,有科文。
憨休禅师敲空遗响
清如乾说,张恂编阅、继尧校订。十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碑记、序、传、行状;卷二收塔铭、辞。赋、祭文、牒、说、跋;卷三收疏、引、闲话;卷四收启;卷五收尺牍上;卷六收尺牍下;卷七收像赞;卷八收偈;卷九至卷十二收诗。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策三十七册。
希有较量功德经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与《佛说最无比经》同。而缺发菩提心一节。
四品法门经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又称法镜经、甘露鼓经、多界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将法分别为四品,即:界法、处法、缘生法、处非处法等。若了知此四品类则为智人,不了知者则为愚人。佛在祇园,阿难请问世间所有惊怖等事,愚人所有,智者即无。佛言:愚人不了界法,不了处法,不了缘起法,不了处非处法,智人善了此四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