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石

- 姓名:胡小石
- 别名:名光炜,号倩尹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嘉兴人
- 出生日期:1888.08.16
- 逝世日期:1962.03.16
- 民族族群:
胡小石(1888.08.16—1962.03.16),名光炜,号倩尹,又号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斋名顾夏庐,嘉兴人。父胡赢,字季石;母漆刁氏。六七岁时,父亲去南京为官,兼业医,全家迁往南京。8岁时父亲逝世,家道中落,靠母亲织锦为生。青年时代入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农博科求学,并师事著名书法家、学者、诗人李梅庵和沈曾植、陈三立。清宣统二年(1910)毕业后,数十年中一直致力于高等学校教学,先后在北京女高师、武昌高师、西北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白沙女师、云南大学等校任教授、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愤恨国民党政府误国,常表示不满,为当局所忌。在昆明期间,从友人处借马列主义书籍,阅读称善,被国民党特务搜去,名列“黑名单”。1949年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强迫大学南迁,小石挺身而出,率学生护校。1949年4月1日,亲率学生到总统府请愿,国民党军队开枪打死两名学生,小石挺身而出,保护示威的同学,几遭毒手。解放后,任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等职。曾任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南京博物院顾问,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江苏省文联书法印章委员会主席等。
胡小石学术研究的领域广阔,于古文字声韵训诂、经史诸子、佛典道藏、金石书画、楚辞、诗歌、词曲、小说无所不通,重点成就在语言文字学、古典文学、书法理论等方面。对古文字学的研究突破了古人以“六书”说为准则的成就,通过古代器物的大量考察研究,论述了自殷代到战国古文字变化的规律,断定《说文》所引古文是战国时的文字。对古文字音韵的研究有独到的成就,突破传统的方法,贯穿“以声求义”的原则,探究古代语音变化的规律。对甲骨文字的注释有所发现,对甲骨文语法的研究有先导之功。对我国的书法理论也作出了贡献,早年获教于李梅庵、沈曾植、吴昌硕,研究书学史形成体系,在昆明西南联大开“书学史”课,一些名教授都来听课。晚年见解更加精纯,作《书艺略论》,对书法艺术的源流演变和书法创作的艺术规律,都综合探讨和详细剖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小石在大学学的是生物学,教授却以古典文学为主;早年就开设中国文学史课,阐述我国历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颇多创见。讲过历代作家作品专题课,对楚辞、杜诗的研究特别见长。作为一硕学通儒,小石治学严谨,条理细察,继承清代乾嘉学者研究方法,讲究实证。如对楚辞中一些名物训诂的新解,都是经过调查求证得来的。又曾在四川江津县详细调查方言,了解古今语音的变化。数十年来,胡小石通过大量古代器物铭刻和花纹的实物研究,对古文字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胡小石不仅是有创见的著名学者,还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篆刻家,对我国古典诗词有深湛的研究。所作诗词,气息醇厚,风采高远,直追唐人。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感时伤乱,嫉恶愤邪,多法杜甫。早年的诗作,即为陈三立激赏,称许为“七百年来罕见”。书法上,对甲骨钟鼎、秦汉碑板、历代名家的行楷无不临习,而取精用弘,自成面目;工隶书,擅行草,晚年笔力愈健,以碑体方笔作二王书,直追米芾“刷”字诀;其人品学问,喜怒哀乐都可于墨迹中想见,论者谓“环顾当世,能臻此境者寡”。善治印,精于书画文物鉴别,堪称一代艺术宗师。
胡小石一生著作等身。早年所著《中国文学史讲稿》上编,取“一代有一代之胜”观点,阐述中国文学演变,颇具卓识,后来的文学史家冯沅君、陆侃如、刘大杰的著述均受其启发。对楚辞之学,综合旧闻,择善而从,独创新说。著有《远游疏记》、《楚辞郭注义证》、《楚辞释名》、《离骚文例》、《屈原与古神话》、《楚辞札记》(未定稿)、《甲骨文例》、《读契札记》、《金文释例》、《齐楚古金表》、《声统表》、《广韵正续》、《说文部首疏证》、《江津方言志》等。书法著作,体系完备,论点精辟,除《书艺略论》外,尚有《中国书学史》未能完稿而卒。此外,论文、札记尚多。小石逝世后,南京大学曾组织遗著整理委员会。不久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遗稿墨迹受到很大损失,《中国书学史》(未完稿)下落不明,零散遗稿丧佚殆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整理委员会恢复工作,已整理出版的有《胡小石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共收论文14篇,内容包括古代神话、楚辞、杜诗、文学史、书法、古器物考订等。诗词存稿原分6卷,为《磐石集》、《硖林》、《无同沙语》、《蜩楼草》、《东风堂》、《夏庐长短集》,只搜集到250余首,不及原存之半,已集为《顾夏庐诗词钞》印入论文集。《论文集》二集在编辑中。
胡小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瓦格纳事件
作者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这是本篇幅很小的书,共有序、正文12节,还有2则附言。尼采在书中称赞比才的音乐而贬抑过去好友瓦格纳及其代表的浪漫主义为颓废的音乐。他认为瓦格纳是欧洲近代文化疾病的表现,因此做了此书来分析这个“个案”。
魔障
《魔障》是俄罗斯著名作家米·布尔加科夫(М.Булгаков,1891-1940)1924年发表的一部语言幽默风趣,情节戏剧性强的中篇小说,魔幻的想象,辛辣的讽刺,揭露小人物之不幸,批判官僚之自私虚伪与冷酷。
洛阳记
地理志书。西晋陆机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一卷。
孟子私淑录
清戴震著。三卷。撰于乾隆三十一年 (1766),后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写定为《孟子字义疏 证》。共有答问二十五条,后删去三条,又增加二十六 条,即为《绪言》。其观点与《绪言》、《孟子字义疏证》一 致,表明作者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已基本确立。书中关 于认识论问题基本未涉及,对天道性命及理欲等问题 的阐述亦不如《绪言》、《孟子字义疏证》全面成熟。戴震 本人及其后学均未明确提及此书。最早刊于1942年四 川省立图书馆编《图书集刊》创刊号,收入1961年中华 书局《孟子字义疏证》和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的《戴震集》中。
云卧纪谈
二卷。又称《感山云卧纪谈》。宋仲温晓莹著。绍兴(1131—1162)年间,晓莹于丰城(今属江西)曲江感山云卧庵闲居中,随笔记录诸方尊宿遗言逸迹,士大夫的嘉言懿行,凡可资修行警策、学人龟鉴者皆收录。自富弼颂书、秀紫芝文、东山吉,至苏轼衲衣、无著道闲、佛慧北邙行、政书记诗等,共九十余条。卷末附《云卧庵主书》,记述其师大慧宗杲与学人的机缘问答。收入《续藏经》。
曼殊室利焰曼德迦万爱秘术如意法
全一卷。唐代一行撰。又作大威德万爱法、焰曼德迦万爱如意法。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为杂密轨,大威德法。首先细说六面六臂六足、乘水牛之像,图示所成就法、一印真言、曼荼罗及法成就之地符、天符。